本實用新型涉及水處理領域,尤其是指一種水深度處理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人類進行水處理的方式已經有相當多年歷史,有物理方法和化學方法,物理方法包括利用各種孔徑大小不同的濾材,利用吸附或阻隔方式,將水中的雜質排除在外,吸附方式中較重要者為以活性炭進行吸附,阻隔方法則是將水通過濾材,讓體積較大的雜質無法通過,進而獲得較為干凈的水。另外,物理方法也包括沉淀法,就是讓比重較小的雜質浮于水面撈出,或是比重較大的雜質沉淀于下,進而取得?;瘜W方法則是利用各種化學藥品將水中雜質轉化為對人體傷害較小的物質,或是將雜質集中,歷史最久的化學處理方法應該可以算是用明礬加入水中,水中雜質集合后,體積變大,便可用過濾法,將雜質去除。現(xiàn)有工藝對水處理方式不夠理想,處理效果并不理想,方法單一,處理深度不夠,容易對環(huán)境造成二次污染。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水深度處理系統(tǒng),其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現(xiàn)有水處理方式不夠理想,方法單一,處理深度不夠等缺陷。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水深度處理系統(tǒng),包括廢水依次通過的活性炭過濾池、紫外線殺菌器、絮凝池、第一澄清池、第二澄清池以及磁過濾器,所述活性炭過濾池通過第一輸送管道與紫外線殺菌器連通,該紫外線殺菌器通過第二輸送管道與絮凝池連通,該絮凝池通過第三輸送管道與第一澄清池相連通,該第一澄清池通過第四輸送管道與第二澄清池相連通,該第二澄清池通過第五輸送管道與磁過濾器相連通,該磁過濾器連接有輸出管道;所述第一澄清池通過第一回流輸送管與紫外線殺菌器連通,并且該第一回流輸送管上裝設有第一單向閥門,所述第二澄清池通過第二回流輸送管與絮凝池連通,并且該第二回流輸送管上裝設有第二單向閥門,所述第一回流輸送管的一端口位于第一澄清池的底部,所述第二回流輸送管的一端口位于第二澄清池的底部;所述第四輸送管道的兩端口分別位于第一、第二澄清池的上端部;還包括與絮凝池相連通的沉積物收集池。
所述活性炭過濾池包括池體以及設置在池體內并且從上至下依次間隔布置的若干個活性炭層,該池體的池口周沿處內埋設有用于收集廢水一圈水平環(huán)管,該水平環(huán)管上間隔開設有若干個出液口,并且每個出液口與池體內部相通,所述廢水經過水平環(huán)管上的若干個出液口流向池體內部,所述池體的底部設有與第一輸送管道相連通的出池口。
所述絮凝池包括呈長方形的池體以及沿池體長度方向上依次間隔布置在池體內的若干個隔擋板,每個隔擋板一端與池體一側壁固定連接,其另一端與一液體導向條之間形成液體流向通道,每個液體導向條的背面與池體的側壁固定連接,每個液體導向條的正面的斷面呈半圓形,相鄰地兩個隔擋板分別與池體的側壁之間固定連接為相互錯開式固定連接。
和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產生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水處理裝置結構設計理想,改變了傳統(tǒng)單一的處理方法,采用了物理方法和化學方法相結合,水處理深度大大地提高,而且處理效果好,不容易對環(huán)境造成二次污染,高效地去除了水中的各類重金屬有毒物質和雜質以及有害細菌,極大地提高了水的凈化效率,從而使凈化后的水能夠達標使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工藝流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活性炭過濾池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中絮凝池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一種水深度處理系統(tǒng),包括廢水依次通過的活性炭過濾池1、紫外線殺菌器2、絮凝池3、第一澄清池4、第二澄清池5以及磁過濾器6,還包括與絮凝池3相連通的沉積物收集池7。所述活性炭過濾池1通過第一輸送管道80與紫外線殺菌器2連通,該紫外線殺菌器2通過第二輸送管道81與絮凝池3連通,該絮凝池3通過第三輸送管道82與第一澄清池4相連通,該第一澄清池4通過第四輸送管道83與第二澄清池5相連通,該第二澄清池5通過第五輸送管道84與磁過濾器6相連通,該磁過濾器6連接有輸出管道85;所述第一澄清池4通過第一回流輸送管86與紫外線殺菌器2連通,并且該第一回流輸送管86上裝設有第一單向閥門87,所述第二澄清池5通過第二回流輸送管88與絮凝池3連通,并且該第二回流輸送管88上裝設有第二單向閥門89,所述第一回流輸送管86的一端口位于第一澄清池4的底部,所述第二回流輸送管88的一端口位于第二澄清池5的底部;所述第四輸送管道83的兩端口分別位于第一、第二澄清池4、5的上端部。
參照圖1和圖2。所述活性炭過濾池1包括池體10以及設置在池體10內并且從上至下依次間隔布置的若干個活性炭層11,該池體10的池口周沿處內埋設有用于收集廢水一圈水平環(huán)管12,該水平環(huán)管12上間隔開設有若干個出液口120,并且每個出液口120與池體10內部相通,所述廢水經過水平環(huán)管12上的若干個出液口120流向池體10內部,所述池體10的底部設有與第一輸送管道80相連通的出池口100。采用若干個活性炭層11設置在池體10內并且從上至下依次間隔布置以及池體10的池口周沿處內埋設有用于收集廢水一圈水平環(huán)管12的設計,使得活性炭層11對廢水能進行充分地吸附。首先,廢水通過若干個出液口120均勻地鋪灑在池體10內的頂部,然后從上至下依次經過若干個活性炭層11后,從池體10內的底部通過出池口100進入到第一輸送管道80內。
參照圖1和圖3。所述絮凝池3包括呈長方形的池體30以及沿池體30長度方向上依次間隔布置在池體30內的若干個隔擋板31,每個隔擋板31一端與池體30一側壁固定連接,其另一端與一液體導向條32之間形成液體流向通道,每個液體導向條32的背面與池體30的側壁固定連接,每個液體導向條32的正面的斷面呈半圓形,相鄰地兩個隔擋板31分別與池體30的側壁之間固定連接為相互錯開式固定連接。本絮凝池3的結構設計,特別是若干個隔擋板31相互錯開式固定連接以及每個隔擋板31和一液體導向條32相對配合,增加了待處理的液體在池體30內的流動時間的同時,還確保待處理的液體流動更加的順暢,不容易產生靜態(tài)死角,使得池體30內整體的絮凝效果更加的理想。
上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設計構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構思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非實質性的改動,均應屬于侵犯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