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河水凈化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河道富氧裝置。
背景技術:
自然界的河流湖泊具有一定的自凈能力,能自我凈化水質(zhì),保持水質(zhì)潔凈。當人類的污染物超標排放于河流湖泊中時,河流湖泊中的水往往會大大超過水體自身的凈化能力。使水體特別是底層水體嚴重缺氧,極大地抑制了好氧微生物(硝化細菌)的活性。在缺氧狀態(tài)下厭氧微生物大量繁殖,對落入水底的有機物進行厭氧分解,產(chǎn)生硫化氫、甲烷、氨等有害氣體,釋放臭氣并造成魚蝦大量死亡甚至絕跡。硫化氫又與水中的鐵反應,生成硫化鐵使水體發(fā)黑。得不到及時分解的有機物沉積在水底,會形成黑色淤泥,并發(fā)出惡臭。
目前,有效處理河流湖泊中的污水的方法是對嚴重缺氧河流人工造流并進行高效曝氣,將嚴重缺氧的死水區(qū)變成富含氧氣、充分流動交換的活水區(qū)。通常采取在河段分點曝氣方式。采取分點曝氣促進水體流動,將曝氣點處的富氧水與遠離曝氣點的貧氧水充分交換,實現(xiàn)全水域充氧。
營造出龐大的富氧循環(huán)水流之后,再在水流流到上敷設高效填料-人工生物水草,便在污染河湖里成功實現(xiàn)了生物接觸氧化法的技術條件,形成了水域內(nèi)生物接觸氧化法直接凈化技術體系。
但是上述傳統(tǒng)的曝氣方式,攪拌強度較大、充氧效率低下,容易造成河道水體渾濁,并且能耗較高。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鑒于現(xiàn)有技術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河道富氧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河道富氧裝置,包括鼓風裝置、供氣管、布氣管、固定裝置、安裝框架和設置于河道兩側(cè)的安裝框架固定平臺;
所述布氣管設置于河道水面以下,并且通過所述固定裝置固定于所述安裝框架上;
所述安裝框架的兩端分別吊裝于河道兩側(cè)的安裝框架固定平臺上;
所述供氣管的進氣端與鼓風裝置的出風口連接,供氣管的出氣端與布氣管的進氣端連接。
可選的,所述供氣管包括供氣主管和多根供氣支管;
所述供氣主管與所述鼓風裝置的出風口連通;
所述多根供氣支管的進氣端分別與所供氣主管的出氣端連通;
所述布氣管的進氣端與所述供氣支管的出氣端連通。
可選的,所述安裝框架的兩端分別設置有懸吊裝置;兩端的懸吊裝置頂端分別固定于河道兩側(cè)的安裝框架固定平臺上。
可選的,所述安裝框架的一端固定有多個由安裝框架向上豎直設置的導軌,所述每根供氣支管均豎直設置,并且所述各供氣支管均通過卡環(huán)可豎直滑動地設置于所述導軌上。
可選的,所述固定裝置包括一對平行設置并且從安裝框架一端延伸至另一端的安裝軌,在所述安裝軌之間從一端至另一端設置有多個相互平行且垂直于所述安裝軌的布氣管固定組件;所述布氣管依次通過多個布氣管固定組件進行固定。
可選的,所述布氣管固定組件包括上限位桿和下限位桿,所述上限位桿和下限位桿一上一下平行設置于安裝軌之間且兩端分別固定于安裝軌上,所述上限位桿和下限位桿均垂直于安裝軌。
可選的,所述端部的上限位桿與安裝軌轉(zhuǎn)動連接。
可選的,所述布氣管遠離供氣支管的一端均連接有拉繩,在所述懸吊裝置或安裝框架固定平臺上對應設置有多個掛鉤,所述拉繩的自由端分別固定于對應的掛鉤上。
可選的,所述鼓風裝置連接有兩根供氣主管,一部分供氣支管連接其中一根供氣主管,其余部分供氣支管連接另一根供氣主管,并且在所述供氣主管上均設置有閥門,所述布氣管為布氣軟管。
可選的,所述安裝框架與河道底部具有一段距離。
通過本實用新型的河道富氧裝置,能夠?qū)恿骰蚝粗械乃咝食溲?,實現(xiàn)對河道的均勻富氧,有效防止因富氧造成的河道底淤泥上浮的現(xiàn)象發(fā)生,不僅解決了河道富氧問題,另外由于布氣管對河水的攪拌強度較小,同時避免了對河水的高強度攪拌,使河水保持清澈狀態(tài)。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河道富氧裝置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其中箭頭所指為水流方向);
圖2為圖1中的P1處放大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河道富氧裝置的截面結構示意圖。
圖中標記示意為:
1-鼓風裝置;
2-布氣管;
3-安裝框架;
4-安裝框架固定平臺;
5-供氣主管;
6-供氣支管;
7-懸吊裝置;
8-導軌;
9-卡環(huán);
101、102-安裝軌;
11-布氣管固定組件;
110-上限位桿;
111-下限位桿;
12-拉繩;
13-掛鉤。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申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可以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于解釋相關實用新型,而非對該實用新型的限定。另外還需要說明的是,為了便于描述,附圖中僅示出了與實用新型相關的部分。
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申請。
實施例1
參照圖1至圖3,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河道富氧裝置,包括鼓風裝置1、供氣管、布氣管2、固定裝置、安裝框架3和設置于河道兩側(cè)的安裝框架固定平臺4;
所述布氣管2設置于河道水面以下,并且通過所述固定裝置固定于所述安裝框架3上;
所述安裝框架3的兩端分別吊裝于河道兩側(cè)的安裝框架固定平臺4上;
所述供氣管的進氣端與鼓風裝置1的出風口連接,供氣管的出氣端與布氣管2的進氣端連接。
通過上述的河道富氧裝置,能夠?qū)恿骰蚝粗械乃咝食溲酰瑢崿F(xiàn)對河道的均勻富氧,有效防止因富氧造成的河道底淤泥上浮的現(xiàn)象發(fā)生,不僅解決了河道富氧問題,另外由于布氣管對河水的攪拌強度較小,同時避免了對河水的高強度攪拌,使河水保持清澈狀態(tài)。
另外,通過所述的安裝框架固定平臺4及安裝框架3能夠?qū)⒉細夤?懸掛于河道中河底上方,具有安裝方便的優(yōu)點。
本實施例中,可選的,所述供氣管包括供氣主管5和多根供氣支管6;
所述供氣主管5與所述鼓風裝置1的出風口連通,以便為供氣主管5提供氣源;
所述多根供氣支管6的進氣端分別與所供氣主管5的出氣端連通,以便氣體進入到供氣支管6中;
所述布氣管2的進氣端與所述供氣支管6的出氣端連通,以便將氣體輸入到布氣管2中,通過布氣管2為河水充氧。
另外,可選的,所述安裝框架3的兩端分別設置有懸吊裝置7;兩端的懸吊裝置7頂端分別固定于河道兩側(cè)的安裝框架固定平臺4上,通過懸吊裝置7可以實現(xiàn)安裝框架3及安裝框架3上的其它裝置的整體吊裝,所述懸吊裝置7可以為鋼繩等。
更進一步,可選的,所述安裝框架3的一端固定有多個由安裝框架3向上豎直設置的導軌8,所述每根供氣支管6均豎直設置,并且所述各供氣支管6均通過卡環(huán)9可豎直滑動地設置于所述導軌8上,如此設置,在更換或維護供氣支管6時,可以方便的將供氣支管6沿著導軌8滑動提升到水面以上,以方便更換或維修;當需要更換或維護布氣管2時,可以將供氣支管6進一步提升,使布氣管2露出水面,以方便布氣管2的更換或維修。
本實施例中,更進一步地,所述固定裝置包括一對平行設置并且從安裝框架一端延伸至另一端的安裝軌101、102,在所述安裝軌101、102之間從一端至另一端設置有多個相互平行且垂直于所述安裝軌101、102的布氣管固定組件11;所述布氣管2依次通過布氣管多個固定組件11進行固定,以便將所述布氣管2固定于所述安裝框架3上,避免其移位。
此外,更進一步,所述布氣管固定組件11包括上限位桿110和下限位桿111,所述上限位桿110和下限位桿111一上一下平行設置于安裝軌101、102之間且兩端分別固定于安裝軌101或102上,所述上限位桿110和下限位桿111均垂直于安裝軌101、102,如此設置可以將布氣管2從上限位桿110和下限位桿111之間穿過,以實現(xiàn)對布氣管2的限位,避免其移位。
另外,可選的,所述端部的上限位桿110與安裝軌101及102轉(zhuǎn)動連接,以便在提升布氣管2時,減小摩擦力,方便布氣管2的提升,具有布氣管2維修及更換方便的優(yōu)點。
在本實施例的另一可選實施方式中,所述布氣管2遠離供氣支管6的一端均連接有拉繩12,在所述懸吊裝置7或安裝框架固定平臺4上對應設置有多個掛鉤13,所述拉繩12的自由端分別固定于對應的掛鉤13上,如此設置,一方面對布氣管2進行固定,另一方面也方便在更換布氣管2時,能夠通過拉繩12將更換后的布氣管2拉至預定位置,方便布氣管2的更換。
另外,可選的,所述鼓風裝置1連接有兩根供氣主管5,一部分供氣支管6連接其中一根供氣主管5,其余部分供氣支管6連接另一根供氣主管5,并且在所述供氣主管5上均設置有閥門,所述布氣管2為布氣軟管,如此設置,當關閉一根供氣主管5時,另一根供氣主管6的氣量會突然增大,與其連通的布氣管2中的氣量也會突然增大,使得布氣管2擴張,達到自清洗的目的。
另外,所述安裝框架3與河道底部具有一段距離,優(yōu)選在0.5米以上,更優(yōu)選距離0.5~0.8米,以使固定于其上方的布氣管2處于合適的高度,對河道中最需要充氧的區(qū)域進行充氧。
本實施例中,可選的,每根供氣主管5上連接6~8根供氣支管6,每根供氣支管6通過活接頭與供氣主管5連接。
另外,可選的,每根供氣支管6通過空氣分配器連接兩根布氣管2,所述布氣管2在安裝框架上均勻且平行設置,相鄰布氣軟管固定裝置間隔40~60cm,布氣軟管單根長度在10~40m。
另外相鄰供氣支管6中心間距優(yōu)選為260~360cm,所述布氣軟管通氣量為0.5~1.0m3/m.h。
以上描述僅為本申請的較佳實施例以及對所運用技術原理的說明。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理解,本申請中所涉及的實用新型范圍,并不限于上述技術特征的特定組合而成的技術方案,同時也應涵蓋在不脫離所述實用新型構思的情況下,由上述技術特征或其等同特征進行任意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術方案。例如上述特征與本申請中公開的(但不限于)具有類似功能的技術特征進行互相替換而形成的技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