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清洗系統(tǒng),尤其是一種用于清洗液晶面板、OLED面板、電路板、玻璃板等板材之側(cè)邊的板邊清洗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早期對于液晶面板的板邊清洗方式,系以人工方式將一液晶面板依序運送至三臺獨立之丙酮清洗機、超音波清洗機及電漿清洗機中進行,而前述各清洗機于清洗時,每清洗完一板邊便需以人工之方式將該液晶面板換邊,例如于該液晶面板的四個板邊分別依序經(jīng)過該丙酮清洗機清洗完成后,再將該液晶面板送至該超音波清洗機以再次依序?qū)υ撍膫€板邊分別清洗,最后再將該液晶面板送至該電漿清洗機并再次依序?qū)υ撍膫€板邊分別清洗,相當浪費人力及時間。
已被核準之臺灣公告I286952專利揭露一種自動清洗機,已可有效解決前述浪費人力及時間之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改良的板邊清洗系統(tǒng),其可同時清洗多個板材的多個側(cè)邊,充分利用每一清洗或移載機具,有效提升清洗效率。
具體而言,該板邊清洗系統(tǒng),用以清洗一板材的側(cè)邊,其中該板材具有一第一側(cè)邊以及垂直于該第一側(cè)邊且相對的一第二側(cè)邊及一第三側(cè)邊。該板邊清洗系統(tǒng)包括一輸送裝置以及三個清洗裝置。其中,該輸送裝置用以將該板材從一起始站沿一輸送路徑移送到一中繼站,并先于該中繼站將該板材轉(zhuǎn)向九十度后再沿著該輸送路徑移送到一終點站。該第一清洗裝置設于該輸送路徑的一旁,用以在該板材被從該起始站移送至該中繼站的過程中,清洗該板材的第一側(cè)邊。該第二及第三清洗裝置系分別設于該輸送路徑的兩旁且彼此相正對,用以在該板材被轉(zhuǎn)向九十度后從該中繼站移送至該終點站的過程中,同時清洗該板材的第二及第三側(cè)邊。
較佳地,該第一清洗裝置具有一清洗通道及設于該清洗通道旁的一清洗機構(gòu),其中該清洗通道系平行于該輸送路徑,且在該板材經(jīng)過該清洗裝置時,該板材的第一側(cè)邊會通過該清洗通道,而被該清洗機構(gòu)清洗。
較佳地,該第二與第三清洗裝置各具有一清洗通道及設于該清洗通道旁的一清洗機構(gòu),其中該兩清洗通道皆平行于該輸送路徑,且在該板材經(jīng)過該第二與第三清洗裝置時,該板材的第二與第三側(cè)邊會分別通過該第二與第三清洗裝置的對應清洗通道,而被其對應的清洗機構(gòu)清洗。
較佳地,該第二與第三清洗裝置之間的相對距離系可調(diào)整。
較佳地,該輸送裝置包括一主軌道、一第一載臺、一第二載臺及一吸取裝置,該主軌道形成該輸送路徑,該第一與第二載臺系可滑移地設于該主軌道上,供承載該板材,而該吸取裝置系被安排在該板材位于該中繼站時,將該板材從該第一載臺轉(zhuǎn)移至該第二載臺。
較佳地,該第二載臺及該吸取裝置的任一者更用以將位于該中繼站的板材轉(zhuǎn)向九十度。
較佳地,該板邊清洗系統(tǒng)更包括一間距調(diào)整裝置,其包括一橫向軌道、設于該橫向軌道上的一載臺及用以驅(qū)動該載臺于該橫向軌道上滑移的一驅(qū)動裝置,該第三清洗裝置設于該載臺上而可相對該第二清洗裝置位移,借以調(diào)整該第二與第三清洗裝置的間距。
此外,本實用新型亦提供一種板邊清洗系統(tǒng),用以清洗一板材的兩相對側(cè)邊,該板邊清洗系統(tǒng)包括一輸送裝置及兩清洗裝置。該輸送裝置系用以將該板材從一起始站沿一輸送路徑移送到一終點站。該兩清洗裝置系分別設于該輸送路徑的兩旁且彼此相正對,用以在該板材被移送至該終點站的過程中,同時清洗該板材的兩相對側(cè)邊。其中,該兩清洗裝置之間的距離是可調(diào)整的。
較佳地,該兩清洗裝置各具有一清洗通道及設于該清洗通道旁的一清洗機構(gòu),該些清洗通道皆平行于該輸送路徑,且在該板材經(jīng)過該兩清洗裝置時,該板材的兩相對側(cè)邊會分別通過該兩清洗裝置的對應清洗通道,而被其對應的清洗機構(gòu)清洗。
此外,本實用新型亦提供一種板邊清洗系統(tǒng),用以清洗一板材的側(cè)邊,其中該板材具有一第一側(cè)邊以及垂直于該第一側(cè)邊且相對的一第二側(cè)邊及一第三側(cè)邊,該板邊清洗系統(tǒng)包括一輸送裝置、一第一清洗裝置及相正對的一第二清洗裝置與一第三清洗裝置,其中:該輸送裝置,用以將該板材從一起始站沿一輸送路徑移送到一中繼站,并先于該中繼站將該板材轉(zhuǎn)向九十度后再沿著該輸送路徑移送到一終點站;該第二及第三清洗裝置,分別設于該輸送路徑的兩旁且彼此相正對,用以在該板材被從該起始站移送至該中繼站的過程中,同時清洗該板材的第二及第三側(cè)邊;及該第一清洗裝置,設于該輸送路徑的一旁,用以在該板材被轉(zhuǎn)向九十度后從該中繼站移送至該終點站的過程中,清洗該板材的第一側(cè)邊。
附圖說明
附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板邊清洗系統(tǒng)的立體結(jié)構(gòu)示意圖;
附圖2為附圖1的板邊清洗系統(tǒng)的平面示意圖;
附圖3為附圖1的板邊清洗系統(tǒng)的一局部側(cè)視圖;
附圖4為附圖1的板邊清洗系統(tǒng)的另一局部側(cè)視圖;
附圖5至附圖8分別示意該板邊清洗系統(tǒng)清洗板材的過程。
其中:
100、板邊清洗系統(tǒng);
1、第一清洗裝置;10、清洗通道;11、清洗機構(gòu);111、超音波清洗裝置;112、丙酮清洗裝置;113、電漿清洗裝置;
2、第二清洗裝置;20、清洗通道;
3、第三清洗裝置;30、清洗通道;
4、輸送裝置;40、主軌道;41、第一載臺;410、滑座;411、平臺;
42、第二載臺;420、滑座;421、平臺;43、吸取裝置;
5、6、板材;
7、間距調(diào)整裝置;71、橫向軌道;72、載臺;73、驅(qū)動裝置。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jié)合附圖和具體的實施例來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闡述。
附圖1至附圖4顯示為本實用新型的板邊清洗系統(tǒng)100的一個較佳實施例,其大致包括一第一清洗裝置1、一第二清洗裝置2、一第三清洗裝置3及一輸送裝置4,借以有效率地同時清洗多個板材5、6之多個側(cè)邊。該些板材5、6系指各種液晶面板、OLED面板、電路板、玻璃板等板材或基板,且可為硬板或軟板。
如附圖1及附圖2所示,該輸送裝置4包括一主軌道40、一第一載臺41、一第二載臺42及一吸取裝置43。該輸送裝置4系用于將一板材5從一起始站(附圖5)沿一輸送路徑,途經(jīng)一中繼站(附圖6),再輸送到一終點站(附圖8)。該主軌道40系從該起始站延伸一預定長度至該終點站,形成該輸送路徑。該第一載臺41及該第二載臺42系可滑移地設于該主軌道40上。該吸取裝置43系位于該第一與第二載臺41、42之間的一中繼站的正上方。
在此實施例中,該板材5起先是被放置在該第一載臺41上,當該第一載臺41沿該主軌道40從該起始站移動到該中繼站時,該吸取裝置43會下移到該第一載臺41上,并在吸取到該第一載臺41上的該板材5后隨即上升返回原位。與此同時,該第一載臺41會沿該主軌道40返回該起始站,以供另一片板材6放置,如附圖7所示。另一方面,該第二載臺42在該第一載臺41往該起始站移動之后,隨即從終點站沿該主軌道40移動到該中繼站。待該第二載臺42到達該中繼站后,該吸取裝置43立即下移以將該板材5下放至該第二載臺42,并在釋放該板材5后隨即上升返回原位。此外,該吸取裝置43可先轉(zhuǎn)動該板材5九十度之后再執(zhí)行前述的下移及釋放之運作。另一個作法是使該吸取裝置43直接下移并釋放該板材5于該第二載臺42上,在藉由該第二載臺42將該板材5轉(zhuǎn)動九十度。無論如何,在該板材5從該中繼站沿該主軌道40被移送往該終點站之前,該板材5需先被轉(zhuǎn)動九十度,而這個轉(zhuǎn)動動作可藉由該吸取裝置43或該第二載臺42來完成。
復參閱附圖1,該第一載臺41包括一滑座410及一平臺411。該滑座410系滑設于該主軌道40上,而該平臺411可在該滑座410上移動,該平臺411的移動方向垂直于該主軌道40的延伸方向,亦即若該主軌道40是沿一X軸延伸,則該平臺411是在一XY平面上沿著Y軸移動。該平臺411是用來放置該板材5。該第二載臺42系相同于第一載臺41,容不贅述。
參閱附圖3,該第一清洗裝置1位于該主軌道40的一旁,且位在該起始站與該中繼站之間。該第一清洗裝置1具有平行于該主軌道40的一清洗通道10及一清洗機構(gòu)11。該清洗機構(gòu)11鄰近該清洗通道10,且依序包括一超音波清洗裝置111、一丙酮清洗裝置112及一電漿清洗裝置113。另一方面,該第二與第三清洗裝置2、3分別位于該主軌道40的兩旁且彼此相正對。其中,該第二清洗裝置2具有平行于該主軌道40的一清洗通道20,該第三清洗裝置3亦具有平行于該主軌道40的一清洗通道30。該第二清洗裝置2具有一清洗機構(gòu)(圖未顯示),位于該清洗通道20的旁邊。該第三清洗裝置3亦具有一清洗機構(gòu)(圖未顯示),位于該清洗通道30的旁邊。
該第一、第二與第三清洗裝置1、2、3的清洗機構(gòu)可為相同配置,亦可為不同配置。在此實施例中,該第一、第二與第三清洗裝置1、2、3的清洗機構(gòu)為相同配置,且各清洗機構(gòu)皆至少具有一丙酮清洗模組。較佳地,任一清洗機構(gòu)皆如該第一清洗裝置1般包括沿該板材5移動方向而依序排列之一超音波清洗裝置111、一丙酮清洗裝置112及一電漿清洗裝置113,此三者分別可選用臺灣公告I286952專利中所揭露的超音波清洗裝置、丙酮清洗裝置與電漿清洗裝置,容不贅述。
參閱附圖1并配合附圖5,位于該起始站的該第一載臺41,其平臺411于承載該板材5之后,會先在其滑座410上沿Y軸移動到一偵測位置,由一第一偵測裝置(圖中未示)來偵測該板材5是否位于正確的清洗位置,也就是該板材5之一側(cè)邊(例如長邊)是否與該第一清洗裝置1之清洗通道10對齊,該第一偵測裝置的功能與運作,請參見臺灣公告I286952專利中所揭露的偵測裝置,容不贅述,該平臺411不但可如前述移動,也具有轉(zhuǎn)動能力,因此,該平臺411可根據(jù)該第一偵測裝置偵測結(jié)果,將其上的板材5調(diào)整到正確的清洗位置。一旦該板材5被調(diào)整到正確的清洗位置,該第一載臺41續(xù)將該板材5從該起始站帶往該中繼站(如附圖6所示)。
此外,由于該板材5已位在正確的清洗位置,故當該第一載臺41從將該板材5從該起始站移往該中繼站之期間,該第一載臺41上的該板材5的該側(cè)邊(長邊)就剛好經(jīng)過該清洗通道10,并由該清洗機構(gòu)11對該側(cè)邊進行清洗。當該第一載臺41到達該中繼站時,該板材5的該側(cè)邊(長邊)就完全脫離該清洗通道10,且從頭到尾被該清洗機構(gòu)11清洗過;且與此同時,該吸取裝置43執(zhí)行上述下移、吸取、上升、再下移、及釋放之交接運作,用以將該第一載臺41上的該板材5交給位于該中繼站的該第二載臺42,且如同上述地,該板材5此時已被轉(zhuǎn)動九十度。
接著,該第二載臺42的一平臺421會在其滑座420上沿Y軸移動到一偵測位置,由一第二偵測裝置(圖中未示)來偵測該板材5是否位于正確的清洗位置,也就是該板材5之另一側(cè)邊(例如短邊)是否與該第二清洗裝置2之清洗通道20對齊,該第二偵測裝置的功能與運作,請參見臺灣公告I286952專利中所揭露的偵測裝置,容不贅述。該平臺421不但可如前述移動,也具有轉(zhuǎn)動能力,因此,該平臺421可根據(jù)該第二偵測裝置偵測結(jié)果,將其上的板材5調(diào)整到正確的清洗位置。一旦該板材5調(diào)整到正確的清洗位置,該第二載臺42就會將該板材5從該中繼站(如附圖7所示)移送往該終點站(如附圖8所示)。
此外,由于該板材5已位在正確的清洗位置,故當該第二載臺42將該板材5從該中繼站移往該終點站之期間,該第二載臺42上的該板材5的兩相對側(cè)邊(在此實施例中是兩短邊)恰分別對應經(jīng)過該兩清洗通道20、30,并由該第二清洗裝置2的清洗機構(gòu)與該第三清洗裝置3的清洗機構(gòu)分別對該板材5的兩相對側(cè)邊進行清洗。當該第二載臺42抵達該終點站時,該板材5的該兩相對側(cè)邊已完全脫離該兩清洗通道20、30,且從頭到尾被對應的清洗機構(gòu)清洗過,至此即完成該板材5上述各邊(共3個邊)之清洗的作業(yè)。隨后,一取出裝置(圖中未示)會將位于該終點站之第二載臺42上的該板材5取出運往下一制程。另一方面,該第二載臺42會在該第一載臺41往該起始站移動之后開始往該中繼站移動,以便接取另一片板材6,如附圖8所示。
又,該第二與第三清洗裝置2、3之間的間距是可調(diào)整的。在本實施例中,該板邊清洗系統(tǒng)100更包括一間距調(diào)整裝置7,其包括一橫向軌道71、設于該橫向軌道上的一載臺72及用以驅(qū)動該載臺72于該橫向軌道71上滑移的一驅(qū)動裝置73。該第三清洗裝置3系設于該載臺72上而可相對該第二清洗裝置2位移,借以調(diào)整該第二與第三清洗裝置2、3的間距,以因應不同寬度的板材。
在上述較佳實施例中,該板材5是從該起始站往該終點站移動,然而也可以稍微更改設計,讓該起始站與該終點站互調(diào),此時,該板材5即往反方向移動,也就是說,該板材5會先經(jīng)過第二與第三清洗裝置2、3而被清洗其兩相對側(cè)邊(即:兩短邊),然后再經(jīng)過該第二清洗裝置2而再被清洗其另一側(cè)邊(即:其中一長邊) 。
另外,上述第一清洗裝置1并非必要在只需要洗兩相對側(cè)邊或洗四側(cè)邊的場合時亦可省略之。其中,若是要洗四側(cè)邊,可讓該板材5的兩相對側(cè)邊(例如兩長邊)先經(jīng)過第二與第三清洗裝置2、3的該清洗通道20、30,以完成該兩相對側(cè)邊的清洗,然后,讓該板材5轉(zhuǎn)動九十度后,并調(diào)整該第二與第三清洗裝置2、3之間的間距,使其適應轉(zhuǎn)動九十度后的該板材5,之后再讓該板材5再次經(jīng)過第二與第三清洗裝置2、3的該兩清洗通道20、30,如此即可清洗完成該板材5的另兩相對側(cè)邊(例如兩短邊)。
藉由上述設置,本實用新型之板邊清洗系統(tǒng)可同時清洗多個板材之多個側(cè)邊,充分利用每一清洗或移載的機具,有效提升清洗效率。
上述實施例只為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構(gòu)思及特點,其目的在于讓熟悉此項技術的人士能夠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內(nèi)容并加以實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精神實質(zhì)所作的等效變化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