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外循環(huán)厭氧反應器,屬于污水處理領域。
背景技術:
外循環(huán)厭氧反應器是在上流式厭氧污泥床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其特點是集生物反應與沉淀與一體,采用了外循環(huán)系統(tǒng)和顆粒污泥技術,是一種新型污水處理反應器。目前市場上的外循環(huán)厭氧反應器的殼體采用統(tǒng)一直徑的封閉筒體,工作時,污水由筒體底部進入并通過旋流布水器與厭氧污泥完成混合、反應,并在筒體上部完成分離,由于反應器殼體采用同一直徑,反應器內反應室與分離室并沒有嚴格的區(qū)分界限,存在著攪拌能耗大、污泥濃度低、水流上升速度小、攪拌強度低和傳質效果差的缺點;本實用新型在原筒體基礎上通過縮小筒體下部半徑可以提高水流上升速度,在原筒體基礎上通過增大筒體上部半徑可以提高出水效率。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外循環(huán)厭氧反應器,它解決了目前市面上的外循環(huán)厭氧處理器攪拌能耗大、污泥濃度低、水流上升速度小、攪拌強度低和傳質效果差的缺點。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采取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xiàn):
一種外循環(huán)厭氧反應器,它包括殼體、進水口、旋流布水器、三相分離器、脫氣筒、排沼氣口、出水口、循環(huán)管道和循環(huán)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為封閉筒體,分為上筒體、下筒體和錐形筒體,上筒體與下筒體均為圓柱形筒體,上筒體半徑大于下筒體半徑,上筒體與下筒體通過錐形筒體相連,所述上筒體頂部設置有排沼氣口,三相分離器設在上筒體內,脫氣筒設置在上筒體內與三相分離器相連,上筒體一側設置有出水口與脫氣筒相連,所述下筒體底部一側設置有進水口,下筒體底部設置有旋流布水器,進水口與旋流布水器相連接,所述循環(huán)泵一端通過循環(huán)管道與上筒體內部連通,另一端通過循環(huán)管道與進水口連接。
作為優(yōu)選實例,所述上筒體半徑與下筒體半徑之比為2:1。
作為優(yōu)選實例,所述上筒體高度與下筒體高度之比為1:2。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在上筒體半徑不變的情況下,通過減小下筒體半徑,旋流布水器負載水量隨之減小,能夠提高水流上升速度、攪拌強度以及優(yōu)化傳質效果。
(2)在下筒體半徑不變的情況下,通過增大上筒體半徑,能夠擴大三相分離器的規(guī)模增加三相分離面積,提高出水效率從而提高污泥濃度以及減小攪拌能耗。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上筒體1,錐形筒體2,下筒體3,三相分離器11,脫氣筒12,出水口13,排沼氣口14,循環(huán)管道31,循環(huán)泵32,進水口33,旋流布水器34。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手段、創(chuàng)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圖示,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
如圖1所示,一種外循環(huán)厭氧反應器,它包括殼體、進水口33、旋流布水器34、三相分離器11、脫氣筒12、排沼氣口14、出水口13、循環(huán)管道31和循環(huán)泵32,殼體為封閉筒體,分為上筒體1、下筒體3和錐形筒體2,上筒體1與下筒體3均為圓柱形筒體,上筒體1半徑大于下筒體3半徑,上筒體1與下筒體3通過錐形筒體2相連,上筒體1頂部設置有排沼氣口14,三相分離器11設在上筒體1內,脫氣筒12設置在上筒體1內與三相分離器11相連,上筒體1一側設置有出水口13與脫氣筒12相連,下筒體3底部一側設置有進水口33,下筒體3底部設置有旋流布水器34,進水口33與旋流布水器34相連接,循環(huán)泵32一端通過循環(huán)管道31與上筒體1內部連通,另一端通過循環(huán)管道31與進水口33連接。
上筒體1半徑與下筒體3半徑之比為2:1。
上筒體1高度與下筒體3高度之比為1:2。
工作原理:需要處理的污水經(jīng)過進水口33與從循環(huán)管31流出的循環(huán)水合并進入到下筒體3底部的旋流布水器34形成強烈旋流,在旋流的作用下污水迅速上升并與下筒體3內的厭氧污泥充分混合,混合過程中厭氧污泥吸附、分解污水中的污染物并與污水繼續(xù)上升;污水上升過程中大部分COD被厭氧污泥轉化成沼氣,小部分被轉化成新的厭氧污泥,這些由厭氧污泥、沼氣、污水組成的混合物反應完成后進入到上筒體1的三相分離器11中,三相分離器11的功能是實現(xiàn)厭氧污泥、污水、沼氣的分離,污泥從三相分離器11中的污泥出口分離出并自然沉淀至下筒體3,繼續(xù)與污水完成混合、反應,錐形筒體2的作用就是確保沉淀下來的污泥能夠順利流到下筒體3中,污水由三相分離器11中溢出流入到脫氣筒12中,經(jīng)脫氣筒12脫除剩余沼氣后作為處理水通過上筒體1一側的出水口13排出,由三相分離器11溢出的沼氣和脫氣筒12脫出的沼氣上升到上筒體1的頂部通過排沼氣口14排出,上筒體1中的污水通過循環(huán)管道31和循環(huán)泵32回流至進水口33,為反應器提供上升流速和攪拌動能,再次進入到反應器底部繼續(xù)與污泥完成混合、反應。
實施例1
一種外循環(huán)厭氧反應器,它包括殼體、進水口33、旋流布水器34、三相分離器11、脫氣筒12、排沼氣口14、出水口13、循環(huán)管道31和循環(huán)泵32,殼體為封閉筒體,分為上筒體1、下筒體3和錐形筒體2,上筒體1與下筒體3均為圓柱形筒體,上筒體1半徑大于下筒體3半徑,上筒體1與下筒體3通過錐形筒體2相連,上筒體1頂部設置有排沼氣口14,三相分離器11設在上筒體1內,脫氣筒12設置在上筒體1內與三相分離器11相連,上筒體1一側設置有出水口13與脫氣筒12相連,下筒體3底部一側設置有進水口33,下筒體3底部設置有旋流布水器34,進水口33與旋流布水器34相連接,循環(huán)泵32一端通過循環(huán)管道31與上筒體1內部連通,另一端通過循環(huán)管道31與進水口33連接。
在上筒體半徑不變的情況下,使下筒體3的半徑縮小為原來的1/2,上筒體1半徑與下筒體3半徑之比為2:1。
上筒體1高度與下筒體3高度之比為1:2。
在上筒體1半徑不變的情況下,縮小下筒體3的半徑,可以減小旋流布水器34上的負載水量,從而提高水流的上升速度、攪拌強度以及優(yōu)化傳質效果。
實施例2
一種外循環(huán)厭氧反應器,它包括殼體、進水口33、旋流布水器34、三相分離器11、脫氣筒12、排沼氣口14、出水口13、循環(huán)管道31和循環(huán)泵32,殼體為封閉筒體,分為上筒體1、下筒體3和錐形筒體2,上筒體1與下筒體3均為圓柱形筒體,上筒體1半徑大于下筒體3半徑,上筒體1與下筒體3通過錐形筒體2相連,所述上筒體1頂部設置有排沼氣口14,三相分離器11設在上筒體1內,脫氣筒12設置在上筒體1內與三相分離器11相連,上筒體1一側設置有出水口13與脫氣筒12相連,下筒體3底部一側設置有進水口33,下筒體3底部設置有旋流布水器34,進水口33與旋流布水器34相連接,循環(huán)泵32一端通過循環(huán)管道31與上筒體1內部連通,另一端通過循環(huán)管道31與進水口33連接。
在下筒體3半徑不變的情況下,使上筒體1的半徑擴大為原來的2倍,所述上筒體1半徑與下筒體3半徑之比為2:1。
上筒體1高度與下筒體3高度之比為1:2。
在下筒體3半徑不變的情況下,增加上筒體1的半徑,可以擴大三相分離器11的規(guī)模從而增加三相分離面積,提高處理水出水效率,使反應器內水量減少,能夠提高反應器內污泥濃度、減小攪拌能耗。
在上筒體1半徑不變的情況下,縮小下筒體3的半徑,可以減小旋流布水器34上的負載水量,從而提高水流的上升速度、攪拌強度以及優(yōu)化傳質效果;在下筒體3半徑不變的情況下,增加上筒體1的半徑,可以擴大三相分離器11的規(guī)模從而增加三相分離面積,提高處理水出水效率,使反應器內水量減少,能夠提高反應器內污泥濃度、減小攪拌能耗。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本行業(yè)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實用新型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本實用新型要求保護的范圍內。本實用新型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