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yī)療污水殺菌消毒處理裝置,屬于醫(yī)療污水處理領域。
背景技術:
消毒法污水處理工藝現在被廣泛應用于醫(yī)療污水處理,出水必須符合《醫(yī)療機構水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466-2005)》及工藝設計要求,在殺菌消毒過程中,必須達到規(guī)定氧化時間。然而現有醫(yī)療污水處理設備在殺菌消毒時,原水處于連續(xù)進水狀態(tài),無法保證所有污水的殺菌消毒時間,導致出水指標不穩(wěn)定。
技術實現要素:
基于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醫(yī)療污水殺菌消毒處理裝置。
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解決方案是:
一種醫(yī)療污水殺菌消毒處理裝置,包括緩沖池和氧化滅菌池,所述緩沖池的頂部與污水輸送管道連接,在污水輸送管道上設置有前置預處理裝置、電磁閥和自吸泵,緩沖池的底部通過第一排水管道與氧化滅菌池的頂部連通,在第一排水管道上設置有進水控制器,氧化滅菌池配置有臭氧滅菌裝置,氧化滅菌池的底部與第二排水管道連通,在第二排水管道上設置有排水控制器,在氧化滅菌池的內部還設置有液位感應器,所述進水控制器、排水控制器、液位感應器和臭氧滅菌裝置均與智能控制器連接。
優(yōu)選的,所述電磁閥和自吸泵也均與智能控制器連接。
優(yōu)選的,所述前置預處理裝置包括濾網和活性炭過濾裝置。
優(yōu)選的,所述緩沖池的頂部與第三排水管道連通,第三排水管道連接第二排水管道。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技術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可檢測原水進水情況,通過液位感應器及進水控制器和排水控制器的協(xié)調控制,無需考慮原水水量問題,可保證出水都達到規(guī)定接觸氧化時間,避免出現殺菌消毒不徹底不達標或重復殺菌消毒的情況,提高工作效率,滿足出水指標。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原理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主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在原水水量不穩(wěn)定情況下,污水首先進入緩沖池,然后通過液位感應器及進水控制器和排水控制器控制殺菌進出水時間及消毒時間,實現高效殺菌,達標排放的技術。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進行詳細闡述,以使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和特性能更易于被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從而對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作出更為清楚明確的界定。
如圖1所示,一種醫(yī)療污水殺菌消毒處理裝置,包括緩沖池9和氧化滅菌池5,所述緩沖池9的頂部與污水輸送管道連接,在污水輸送管道上設置有前置預處理裝置1、電磁閥2和自吸泵3。緩沖池9的底部通過第一排水管道與氧化滅菌池5的頂部連通,在第一排水管道上設置有進水控制器10。氧化滅菌池5配置有臭氧滅菌裝置7,氧化滅菌池5的底部與第二排水管道連通,在第二排水管道上設置有排水控制器8,在氧化滅菌池5的內部還設置有液位感應器4。所述進水控制器10、排水控制器8、液位感應器4和臭氧滅菌裝置7均與智能控制器6連接。
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計,所述電磁閥2和自吸泵3也均與智能控制器6連接,以實時控制緩沖池的進水量。
進一步的,所述前置預處理裝置1包括濾網和活性炭過濾裝置,污水先通過濾網進行初級過濾,然后通過活性炭過濾裝置進行小顆粒雜質的去除。
更進一步的,所述緩沖池9的頂部與第三排水管道連通,第三排水管道連接第二排水管道。從而可在必要時,對緩沖池9中經預處理的污水直接排放。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過程大致如下:
醫(yī)療污水先經前置預處理裝置1進行初級處理,然后經自吸泵3泵入緩沖池9中,通過液位感應器4,將檢測到的水位數據反饋到智能控制器6中,后通過設置數據分析來牽動進水控制器10的關閉,進行定時高效殺菌消毒,并通過設定時間來控制排水控制器8的開啟,實現高效殺菌消毒、達標排放的功能。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流程如下:前置預處理裝置→電磁閥→自吸泵→緩沖池→進水控制器→智能控制系統(tǒng)→氧化滅菌池→液位感應器→臭氧滅菌裝置→排水控制器→出水。
本實用新型在醫(yī)療污水處理期間可有效避免在原水水量不穩(wěn)定情況下,消毒殺菌不徹底導致出水不達標或重復殺菌狀況的發(fā)生,且能夠全自動智能切換操作,無需人工調控,通過液位感應器、智能控制器來控制氧化滅菌池的進水控制器及排水控制器的開合。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做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