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yè)生產用的燒杯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工業(yè)生產用的燒杯,包括杯體和套在杯體外的套體,其特征在于:所述杯體上端開口處水平延伸出邊緣部;所述套體為橫截面為環(huán)形的橡膠套,套體上端面觸接于燒杯邊緣部下端面,并且該套體上端面至下端面的橫截面環(huán)形的內圓半徑依次減小,套體上端面內圓半徑等于燒杯外圓半徑,套體下端面內圓與燒杯過盈配合;所述套體通過旋轉裝置連接有“n”型支撐架一端,支撐架另一端連接有溫度計保持架,溫度計保持架內放置有溫度計,溫度計置于燒杯內部;所述套體上相對應溫度計位置處設有觀察窗。這種燒杯操作方便、便于保護燒杯、便于讀取溫度、便于測量不同反應液容量溫度,適合工業(yè)上使用,可以有效確保生產安全。
【專利說明】工業(yè)生產用的燒杯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化驗用具,尤其是一種工業(yè)生產用的燒杯。
【背景技術】
[0002]在工業(yè)中,每一個企業(yè)都會設有化驗室來檢驗產品質量,化驗原料成份等,燒杯是化驗室中不可缺少的用具?,F有的燒杯都為透明容器,經常作為盛放化學物質或者進行化學反應的容器。由于燒杯均為敞口設計,化學反應一般都會產生熱量,化驗過程經常需要化驗人員記錄溫度變化,這就需要將溫度計放入燒杯的反應物質中,有時候燒杯中的反應比較劇烈,產生熱量較多,導致燒杯溫度很高,化驗人員在放置溫度計或用手去觸碰燒杯時,容易燙傷化驗人員皮膚,從而出現安全事故。同時,因為每次進行化學實驗燒杯內反應液的容量不同,所以測量時溫度計所要深入燒杯內的深度也不同。
[0003]因此必須發(fā)明新的燒杯以適合工業(yè)生產的需求。
【發(fā)明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上述技術的不足而設計的一種便于保護燒杯、便于讀取溫度、安全性好的工業(yè)生產用的燒杯。
[0005]本實用新型所設計的工業(yè)生產用的燒杯,包括杯體和套在杯體外的套體,其特征在于:所述杯體上端開口處水平延伸出邊緣部;所述套體為橫截面為環(huán)形的橡膠套,套體上端面觸接于燒杯邊緣部下端面,并且該套體上端面至下端面的橫截面環(huán)形的內圓半徑依次減小,套體上端面內圓半徑等于燒杯外圓半徑,套體下端面內圓與燒杯過盈配合;所述套體通過旋轉裝置連接有“η”型支撐架一端,支撐架另一端連接有溫度計保持架,溫度計保持架內放置有溫度計,溫度計置于燒杯內部;所述套體上相對應溫度計位置處設有觀察窗。
[0006]作為優(yōu)選:
[0007]所述套體外表面為由自上而下等間距設置的若干個防滑圈組成的波紋狀;
[0008]所述旋轉裝置包括留有連接孔的倒U形腔,所述倒U形腔下部具有翻邊,所述翻邊通過螺桿連接在套體上,所述倒U形腔內置有實心旋轉球,支撐架一端穿過連接孔與實心旋轉球連接;
[0009]所述支撐架與實心旋轉球相連接的一端為可伸縮結構;套體上設可旋轉的、可伸縮的支撐架,方便使用者根據反應液具體高度而調整支撐架伸縮情況,以方便溫度計對不同容量反應液的溫度測量;
[0010]所述溫度計保持架由保持環(huán)及連接桿組成,連接桿一端連接保持環(huán),另一端連接支撐架;所述溫度計頂端固定有與保持環(huán)相對應的圓餅,保持環(huán)內徑大于溫度計直徑且小于圓餅直徑;
[0011]本實用新型所設計的工業(yè)生產用的燒杯,它的有益效果是:燒杯上端設邊緣部,有助于提高在手拿移動燒杯時的穩(wěn)定性;燒杯上套設套體,有助于保護燒杯,避免一些磨損,同時,在燒杯內有較熱反應液而又必須移動燒杯時,套體可以避免手部燙痛或燙傷;支撐架的可旋轉性可以避免支撐架妨礙向少燒杯內傾倒反應液;支撐架上設溫度計保持架,不需人工動手檢測反應液溫度,將溫度計放置于溫度計保持架內,再調節(jié)支撐架高度至溫度計置于反應液內即可,節(jié)省勞力且可避免反應液溫度過高或飛濺的液體燙傷實驗人員;套體上還設有觀察窗,方便對溫度計直接讀數,降低讀數誤差;本實用新型所設計的工業(yè)生產用的燒杯,適合工業(yè)上使用,可以有效確保生產安全。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2]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0013]圖2為本實用新型旋轉裝置剖視圖;
[0014]圖3為本實用新型套體縱截面結構示意圖;
[0015]圖4是觀察窗改進的示意圖;
[0016]圖中:1-套體,2-杯體,3-邊緣部,41-空心球腔,42-連接孔,43-實心旋轉球、翻邊44、螺桿45,5-支撐架,6-溫度計保持架,61-保持環(huán),62-連接桿,7-溫度計,71-圓餅,8-觀察窗,9-防滑圈、旋轉裝置10。
【具體實施方式】
[0017]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0018]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縱向”、“橫向”、“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
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0019]參照圖1、2、3可知,本實施例描述一種工業(yè)生產用的燒杯,包括杯體2和套在杯體2外的套體1,所述杯體2上端開口處水平延伸出邊緣部3 ;所述套體I為橫截面為環(huán)形的橡膠套,套體I上端面觸接于燒杯邊緣部3下端面,并且該套體I上端面至下端面的橫截面環(huán)形的內圓半徑依次減小,套體I上端面內圓半徑等于燒杯外圓半徑,套體I下端面內圓與燒杯過盈配合;所述套體I通過旋轉裝置連接有“η”型支撐架5 —端,支撐架5另一端連接有溫度計保持架6,溫度計保持架6內放置有溫度計7,溫度計7置于燒杯內部;所述套體I上相對應溫度計7位置處設有觀察窗8。其中,所述套體I外表面為由自上而下等間距設置的若干個防滑圈9組成的波紋狀;所述旋轉裝置10包括留有連接孔42的倒U形腔41,所述倒U形腔41下部具有翻邊44,所述翻邊44通過螺桿45連接在套體I上,所述倒U形腔41內置有實心旋轉球43,支撐架5 —端穿過連接孔42與實心旋轉球43連接;所述溫度計保持架6由保持環(huán)61及連接桿62組成,連接桿62 —端連接保持環(huán)61,另一端連接支撐架
5;所述溫度計7頂端固定有與保持環(huán)61相對應的圓餅71,保持環(huán)61內徑大于溫度計7直徑且小于圓餅71直徑。
[0020]燒杯上端設邊緣部3,有助于提高在手拿移動燒杯時的穩(wěn)定性;燒杯上套設套體,有助于保護燒杯,避免一些磨損,同時,在燒杯內有較熱反應液而又必須移動燒杯時,套體可以避免手部燙痛或燙傷;套體上設可旋轉的支撐架5,支撐架5的可旋轉性可以避免支撐架5妨礙向少燒杯內傾倒反應液;支撐架5上設溫度計保持架6,不需人工動手檢測反應液溫度,將溫度計7放置于溫度計保持架6內,再調節(jié)支撐架5高度至溫度計7置于反應液內即可,節(jié)省勞力且可避免反應液溫度過高或飛濺的液體燙傷實驗人員。所述套體I外表面為由自上而下等間距設置的若干個防滑圈9組成的波紋狀,可有效提高手拿燒杯時穩(wěn)定性。
[0021]作為上述實施例的改進,所述支撐架5與實心旋轉球43相連接的一端為可伸縮結構,這樣可以實現溫度計的上下調節(jié),以適應不同反應液高度的要求,可伸縮結構為現有技術,如內外套管加鎖緊螺釘結構就是其中一種,在此不詳述其結構。
[0022]另外,觀察窗8最好更靠近旋轉裝置10這一側,即呈偏心狀設置,如圖4所示,這樣溫度計7轉過來時,觀察窗8盡可能多地看到溫度計7。
【權利要求】
1.一種工業(yè)生產用的燒杯,包括杯體(2)和套在杯體(2)外的套體(1),其特征在于:所述杯體⑵上端開口處水平延伸出邊緣部⑶;所述套體⑴為橫截面為環(huán)形的橡膠套,套體(1)上端面觸接于燒杯邊緣部(3)下端面,并且該套體(1)上端面至下端面的橫截面環(huán)形的內圓半徑依次減小,套體(1)上端面內圓半徑等于燒杯外圓半徑,套體(1)下端面內圓與燒杯過盈配合;所述套體(1)通過旋轉裝置(10)連接有“η”型支撐架(5) —端,支撐架(5)另一端連接有溫度計保持架(6),溫度計保持架(6)內放置有溫度計(7),溫度計(7)置于燒杯內部;所述套體(1)上相對應溫度計(7)位置處設有觀察窗(8)。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工業(yè)生產用的燒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套體(1)外表面為由自上而下等間距設置的若干個防滑圈(9)組成的波紋狀。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工業(yè)生產用的燒杯,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轉裝置(10)包括留有連接孔(42)的倒U形腔(41),所述倒U形腔(41)下部具有翻邊(44),所述翻邊(44)通過螺桿(45)連接在套體(1)上,所述倒U形腔(41)內置有實心旋轉球(43),支撐架(5)一端穿過連接孔(42)與實心旋轉球(43)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工業(yè)生產用的燒杯,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架(5)與實心旋轉球(43)相連接的一端為可伸縮結構。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工業(yè)生產用的燒杯,其特征在于:所述溫度計保持架(6)由保持環(huán)出1)及連接桿出2)組成,連接桿(62) —端連接保持環(huán)(61),另一端連接支撐架(5);所述溫度計(7)頂端固定有與保持環(huán)(61)相對應的圓餅(71),保持環(huán)(61)內徑大于溫度計(7)直徑且小于 圓餅(71)直徑。
【文檔編號】B01L3/00GK203816652SQ201420213589
【公開日】2014年9月10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28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4月28日
【發(fā)明者】蔣寧海 申請人:蔣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