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涂料混合設備,屬于混合設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對于各種涂料進行混合時,經常要生產不同顏色或者不同總類的涂料,那么必須對混合桶進行清洗。現有技術中,混料桶多與攪拌機構固為一體,清洗時就要停機進行清洗后再進行其他顏色粉末涂料的混合生產,導致清洗時間在生產過程中所占的比例較大,影響了生產流程,降低了生產效率;不易實現自動化的生產。
因此,應該提供一種新的技術方案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涂料混合設備。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涂料混合設備,包括混合筒體,混合筒體內部設有攪拌組件,攪拌組件包括攪拌軸和攪拌葉,攪拌軸通過攪拌電機帶動,混合筒體固定于翻轉組件上,翻轉組件包括翻轉滾筒和轉軸,翻轉滾筒兩端分別通過轉軸活動連接豎向支架,豎向支架底部之間設有橫向支架,橫向支架上設有出料通道,混合筒體底部固定于翻轉滾筒上,混合滾筒頂端設有入料口,入料口與出料通道之間相互配合。
上述技術方案的有關內容解釋如下:
上述技術方案中,混合筒體與翻轉滾筒之間通過鎖緊螺釘固定。
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混合筒體頂部的直徑小于底部的直徑,攪拌葉頂部的長度小于底部的長度。
由于上述技術方案運用,本發(fā)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下列優(yōu)點:
實現清洗與混合工作分離,生產效率較高,易實現自動化生產,能有效降低產品污染等特點,整體結構簡單,操作方便,無需多余的人力投入。
附圖說明
附圖1為本發(fā)明示意圖。
以上附圖中:1、混合筒體;2、攪拌軸;3、攪拌葉;4、攪拌電機;5、翻轉滾筒;6、轉軸;7、豎向支架;8、橫向支架;9、出料通道;10、鎖緊螺釘;11、入料口;12、密封墊圈。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描述:
實施例一:
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的一種涂料混合設備,包括混合筒體1,混合筒體1內部設有攪拌組件,攪拌組件包括攪拌軸2和攪拌葉3,攪拌軸2通過攪拌電機4帶動,混合筒體1固定于翻轉組件上,翻轉組件包括翻轉滾筒5和轉軸6,翻轉滾筒5兩端分別通過轉軸6活動連接豎向支架7,豎向支架7底部之間設有橫向支架8,橫向支架8上設有出料通道9,混合筒體1底部通過鎖緊螺釘10固定于翻轉滾筒5上,混合筒體1與翻轉滾筒5之間設有密封墊圈12,混合滾筒1頂端設有入料口11,入料口11與出料通道9之間相互配合,混合筒體1頂部的直徑小于底部的直徑,攪拌葉3頂部的長度小于底部的長度,實現清洗與混合工作分離,生產效率較高,易實現自動化生產,能有效降低產品污染等特點,整體結構簡單,操作方便,無需多余的人力投入。
本發(fā)明的工作原理是:
將原料從入料口11中投入混合筒體1內,通過攪拌組件攪拌,攪拌完成后,利用翻轉組件翻轉混合筒體1,將入料口11至出料通道9位置,再將入料口11上的阻隔物去除,混合筒體1的混合物直接進入出料通道9,進入下一道工序。
上述實施例只為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于讓熟悉此項技術的人士能夠了解本發(fā)明的內容并據以實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凡根據本發(fā)明精神實質所作的等效變化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