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化工設備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聚合釜。
背景技術:
聚合釜是制備高分子化合物的主要設備,一般為立式圓柱形高壓釜,帶有夾套,以便通入蒸氣或冷卻水來加熱或冷卻。夾套外壁焊接支座,聚合反應釜下部開有放料口,用于乳液聚合的,內有不銹鋼的水平漿式攪拌器,由電動機通過傳動裝置和減速器傳動。釜的外壁常用碳鋼制成,內襯不銹鋼,也有襯搪瓷的。聚合時可以單釜間歇生產,也可以是多釜串聯(lián)連續(xù)生產。聚合反應物由一個釜的下部進入下一釜的上部。釜上裝有溫度、壓力等儀表,以及進出料口等。用于本體聚合的,則釜內不裝攪拌器,且不串聯(lián)。
現有技術中,聚合釜一般由釜體、夾套、攪拌器、傳動裝置、軸封裝置、支承等組成。隨著聚合反應的進行,聚合體系的粘度不斷增加,在聚合物特別是高分子量聚合物的聚合體中,聚合粘度較高,采用常規(guī)的攪拌器形式,經常會產生“爬桿”現象,高粘度物料會粘附在攪拌器上,隨著攪拌器一起轉動,這樣就使攪拌器喪失了攪拌和分散反應物料的功能。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種聚合釜,它有效改善了高粘度聚合物粘附在攪拌器和釜壁從而降低攪拌效率的問題,提高了釜內物料的聚合效果,特別適用于粘度高的聚合體系。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它包含釜身、釜蓋、釜底、夾套、導流板、傳動裝置、攪拌軸、攪拌軸套、攪拌器、攪拌軸套刮片、釜壁刮片、底部刮刀;釜蓋設置在釜身上部,通過鉸鏈與釜身連接,釜底為錐形結構,設置在釜身下方;所述釜蓋上設有供物料進入釜身內部的進料口;所述釜底的底部中央設有出料口;夾套設置在釜身和釜底的外周,夾套內部設有數個導流板;傳送裝置固定在釜蓋上方,攪拌軸的上端與傳動裝置連接,攪拌軸的下端伸入釜身內部,攪拌軸的外部套設有攪拌軸套,攪拌軸套的頂端與釜蓋內壁固定;數個攪拌器交錯連接在攪拌軸上,底部刮刀連接在攪拌軸的底部;所述攪拌器的外頂端均設有釜壁刮片,攪拌器的中部均連接有攪拌軸套刮片。
所述攪拌器上開設有圓形通孔,便于聚合物在攪拌過程的分散。
本發(fā)明使用時,由于攪拌軸套的頂端與釜蓋內壁固定連接,則不隨攪拌軸轉動,攪拌軸在帶動攪拌器轉動的過程中,攪拌軸套刮片可轉動將黏在攪拌軸套上的聚合物刮下,釜壁刮片可轉動將黏在釜身內壁上的聚合物刮下,底部刮刀可轉動將釜底內壁上的聚合物刮下,有效阻止高粘度聚合物在聚合過程中不斷粘附在攪拌器套以及釜身、釜底內壁上的情況。
采用上述結構后,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為:它有效改善了高粘度聚合物粘附在攪拌器和釜壁從而降低攪拌效率的問題,提高了釜內物料的聚合效果,結構簡單,設計合理,特別適用于粘度高的聚合體系。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釜身;2、釜蓋;3、釜底;4、夾套;5、導流板;6、傳動裝置;7、攪拌軸;8、攪拌軸套;9、攪拌器;10、攪拌軸套刮片;11、釜壁刮片;12、底部刮刀;2-1、進料口;3-1、出料口;9-1、圓形通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參看如圖1所示,本具體實施方式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它包含釜身1、釜蓋2、釜底3、夾套4、導流板5、傳動裝置6、攪拌軸7、攪拌軸套8、攪拌器9、攪拌軸套刮片10、釜壁刮片11、底部刮刀12;釜蓋2設置在釜身1上部,通過鉸鏈與釜身1連接,釜底3為錐形結構,設置在釜身2下方;所述釜蓋2上設有供物料進入釜身1內部的進料口2-1;所述釜底3的底部中央設有出料口3-1;夾套4設置在釜身1和釜底3的外周,夾套4內部設有數個導流板5;傳送裝置6固定在釜蓋2上方,攪拌軸7的上端與傳動裝置6連接,攪拌軸7的下端伸入釜身1內部,攪拌軸7的外部套設有攪拌軸套8,攪拌軸套8的頂端與釜蓋2內壁固定;數個攪拌器9交錯連接在攪拌軸7上,底部刮刀12連接在攪拌軸7的底部;所述攪拌器9的外頂端均設有釜壁刮片11,攪拌器9的中部均連接有攪拌軸套刮片10。
所述攪拌器9上開設有圓形通孔9-1,便于聚合物在攪拌過程的分散。
本具體實施方式使用時,由于攪拌軸套8的頂端與釜蓋2內壁固定連接,則不隨攪拌軸7轉動,攪拌軸7在帶動攪拌器9轉動的過程中,攪拌軸套刮片10可轉動將黏在攪拌軸套8上的聚合物刮下,釜壁刮片11可轉動將黏在釜身1內壁上的聚合物刮下,底部刮刀12可轉動將釜底3內壁上的聚合物刮下,有效阻止高粘度聚合物在聚合過程中不斷粘附在攪拌器套8以及釜身1、釜底3內壁上的情況。
采用上述結構后,本具體實施方式的有益效果為:它有效改善了高粘度聚合物粘附在攪拌器和釜壁從而降低攪拌效率的問題,提高了釜內物料的聚合效果,結構簡單,設計合理,特別適用于粘度高的聚合體系。
以上所述,僅用于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所做的其它修改或者等同替換,只要不脫離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均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