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空氣凈化設備技術(shù)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能濾除粉塵及細顆粒物的空氣凈化器。
背景技術(shù):
城市建設現(xiàn)代化離不開各行各業(yè)的全面發(fā)展,經(jīng)濟效益的提高工作速度的加快離不開交通現(xiàn)代化,單純地控制機動車限行、限購,不能解決PM2.5污染的根本問題,還會抑制我國汽車工業(yè)的發(fā)展,降低人們對中國夢的美好夙愿,也不利于國家總體經(jīng)濟建設全面平衡發(fā)展的需求,機動車是制造PM2.5的罪魁禍首,又是代表國家先進現(xiàn)代化工業(yè)發(fā)展的象征,如何解決工業(yè)發(fā)展與百姓健康同步發(fā)展實現(xiàn)中國夢,這需要人民的真正智慧。
中國專利CN105771472A揭示了一種室內(nèi)外PM2.5自動化吸附凈化處理設備,其包括廢氣收集裝置,廢氣收集裝置通過輸風管連接引風機的一側(cè),所述引風機的另一側(cè)通過輸風管道連接空氣凈化器的進風口,所述的空氣凈化器的出風口通過管路連接活性炭吸附器,所述的活性炭吸附器連接空氣排放裝置,其有益效果為對空氣進行充分凈化后排放新鮮空氣,可以改善空氣質(zhì)量。然而其需要另外配置凈化器,且凈化方式單一,凈化效果有限,同時容易發(fā)生堵塞的現(xiàn)象,并且氣壓較大時,容易對凈化器造成損壞,影響其使用壽命。
因此,需要提供一種新的技術(shù)方案解決上述技術(shù)問題。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能濾除粉塵及細顆粒物的空氣凈化器,包括第一殼體裝置、第一過濾裝置、第一連接裝置、第二殼體裝置、第二過濾裝置、第三過濾裝置、第二連接裝置及凈化排出裝置,第一殼體裝置包括第一殼體、進氣斗、第一管道、第一閥門、進水管道、水泵、第二閥門及第一支撐架,第一過濾裝置包括第二管道、第一過濾網(wǎng)、過濾環(huán)、第一斜板、第二過濾網(wǎng)、第一固定桿、第一滾輪、第一刷毛,第一連接裝置包括第三管道、第一風機,本發(fā)明能夠?qū)諝膺M行有效的凈化,凈化效果顯著。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shù)問題,本發(fā)明采用如下技術(shù)方案:
一種能濾除粉塵及細顆粒物的空氣凈化器,包括第一殼體裝置、收容于所述第一殼體裝置內(nèi)的第一過濾裝置、位于所述第一殼體裝置右側(cè)的第一連接裝置、位于所述第一連接裝置下方的第二殼體裝置、收容于所述第二殼體裝置內(nèi)的第二過濾裝置、位于所述第二過濾裝置下方的第三過濾裝置、位于所述第二殼體裝置下方的第二連接裝置及位于所述第二連接裝置左側(cè)的凈化排出裝置,所述第一殼體裝置包括第一殼體、位于所述第一殼體左側(cè)的進氣斗、位于所述第一殼體下方的第一管道、設置于所述第一管道上的第一閥門、位于所述第一殼體左側(cè)的進水管道、設置于所述進水管道上的水泵、第二閥門及位于所述水泵下方的第一支撐架,所述第一過濾裝置包括第二管道、收容于所述第二管道內(nèi)的第一過濾網(wǎng)、包覆在所述第二管道內(nèi)的過濾環(huán)、位于所述第二管道下方左右兩側(cè)的第一斜板、設置于所述第一斜板之間的第二過濾網(wǎng)、設置于所述第一斜板上的第一固定桿、位于所述第一斜板下方的第一滾輪、設置于所述第一滾輪上的第一刷毛、位于所述第一滾輪左側(cè)的第一橫板、位于所述第一滾輪右側(cè)的第二斜板及位于所述第二斜板下方的第三過濾網(wǎng),所述第一連接裝置包括第三管道、設置于所述第三管道上的第一風機、位于所述第一風機上方的第二支撐架及設置于所述第三管道上的第三閥門,所述第二殼體裝置包括第二殼體、位于所述第二殼體左側(cè)的第三支撐架、位于所述第三支撐架下方的第一斜桿、位于所述第一斜桿左側(cè)的第一豎桿、位于所述第三支撐架上方的第四支撐架及位于所述第四支撐架左側(cè)的第一連接桿,所述第二過濾裝置包括集中框、位于所述集中框下方的第四過濾網(wǎng)、位于所述第四過濾網(wǎng)下方的第二橫板及位于所述集中框左右兩側(cè)的第二固定桿,所述第三過濾裝置包括第三橫板、位于所述第三橫板上方的第一彈簧、位于所述第三橫板下方的排出框、收容于所述排出框內(nèi)的第二彈簧、位于所述第二彈簧下方的第五過濾網(wǎng)、位于所述排出框左右兩側(cè)的第三固定桿、位于所述第三固定桿下方的第一海綿塊、位于所述第一海綿塊左側(cè)的第四橫板及位于所述第四橫板下方的擋塊,所述第二連接裝置包括第四管道、設置于所述第四管道上的第二風機、第四閥門、位于所述第二風機上方的第五支撐架、位于所述第五支撐架左側(cè)的第六支撐架及設置于所述第六支撐架上的第二斜桿,所述凈化排出裝置包括第三殼體、位于所述第三殼體右側(cè)的排出管、設置于所述排出管上的第五閥門、收容于所述第三殼體內(nèi)的第三彈簧、位于所述第三彈簧下方的頂靠板、位于所述頂靠板下方的轉(zhuǎn)塊、設置于所述轉(zhuǎn)塊上的第二刷毛及位于所述第三彈簧右側(cè)的第六過濾網(wǎng),所述第一殼體上設有位于其左表面的第一通孔、位于其下表面的第二通孔、位于其左表面的第三通孔及位于其右表面的第四通孔,所述第二殼體上設有位于其上表面的第六通孔及位于其下表面的第七通孔。
所述第一殼體呈空心的長方體,所述第一殼體豎直放置,所述進氣斗呈空心的圓臺狀,所述進氣斗的右端對準所述第一通孔且與所述第一殼體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管道呈豎直狀,所述第一管道的上端對準所述第二通孔且與所述第一殼體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進水管道的上端對準所述第三通孔且與所述第一殼體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架呈L型,所述第一支撐架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殼體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架的另一端與所述水泵固定連接。
所述第二管道的左端對準所述第一通孔且與所述第一殼體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管道的右端與所述第一殼體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管道上設有若干第五通孔,所述第一過濾網(wǎng)呈圓柱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過濾網(wǎng)的側(cè)面與所述第二管道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過濾環(huán)呈橫截面為圓環(huán)的柱體,所述過濾環(huán)水平放置,所述過濾環(huán)的內(nèi)表面與所述第二管道的外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過濾環(huán)的右表面與所述第一殼體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板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一殼體內(nèi)的左右兩側(cè),所述第一斜板呈傾斜狀,所述第一斜板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殼體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過濾網(wǎng)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過濾網(wǎng)位于所述第一斜板之間,所述第二過濾網(wǎng)的端部與所述第一斜板的下端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桿設有兩個,所述第一固定桿呈水平狀,所述第一固定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殼體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桿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斜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滾輪呈圓柱體,所述第一滾輪與所述第一殼體軸轉(zhuǎn)連接,所述第一刷毛設有若干個,所述第一刷毛均勻分布在所述第一滾輪上且與其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橫板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殼體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板位于所述第三通孔的下方,所述第二斜板呈傾斜狀,所述第二斜板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殼體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過濾網(wǎng)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三過濾網(wǎng)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殼體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
所述第三管道的上端對準所述第四通孔且與所述第一殼體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架呈L型,所述第二支撐架的一端與所述第一風機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殼體固定連接。
所述第二殼體呈空心的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三管道的下端對準所述第六通孔且與所述第二殼體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撐架呈L型,所述第三支撐架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殼體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撐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殼體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桿呈傾斜狀,所述第一斜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殼體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三支撐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豎桿呈豎直狀,所述第一豎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三支撐架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支撐架呈L型,所述第四支撐架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殼體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支撐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三支撐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連接桿呈水平狀,所述第一連接桿的右端與所述第四支撐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連接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三支撐架固定連接。
所述集中框呈橫截面為圓環(huán)的柱體,所述集中框豎直放置,所述集中框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二殼體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集中框位于所述第六通孔的下方,所述第四過濾網(wǎng)呈橫截面為圓環(huán)的柱體,所述第四過濾網(wǎng)豎直放置,所述第四過濾網(wǎng)的上表面與所述集中框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過濾網(wǎng)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二橫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板呈圓柱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固定桿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集中框的左右兩側(cè),所述第二固定桿呈水平狀,所述第二固定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殼體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桿的另一端與所述集中框固定連接。
所述第三橫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三橫板的側(cè)面與所述第二殼體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橫板上設有貫穿其上下表面的第八通孔,所述第一彈簧設有兩個,所述第一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一彈簧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橫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的下端與所述第三橫板固定連接,所述排出框呈橫截面為圓環(huán)的柱體,所述排出框豎直放置,所述排出框的上端對準所述第八通孔且與所述第三橫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收容于所述排出框內(nèi),所述第二彈簧的上端與所述第三橫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的下端與所述第五過濾網(wǎng)固定連接,所述第五過濾網(wǎng)呈空心的半球狀,所述第五過濾網(wǎng)收容于所述排出框內(nèi)且與所述排出框的內(nèi)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三固定桿設有兩個,所述第三固定桿呈水平狀,所述第三固定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殼體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固定桿的另一端與所述排出框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橫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四橫板的左表面與所述第二殼體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橫板的右表面與所述第一海綿塊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擋塊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擋塊的上表面與所述第四橫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擋塊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二殼體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海綿塊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海綿塊與所述第二殼體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
所述第四管道的上端對準所述第七通孔且與所述第二殼體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支撐架呈L型,所述第五支撐架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殼體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支撐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風機固定連接,所述第六支撐架呈L型,所述第六支撐架的上端與所述第五支撐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豎桿的下端與所述第六支撐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斜桿呈傾斜狀,所述第二斜桿的上端與所述第六支撐架固定連接。
所述第三殼體呈空心的圓臺狀,所述第三殼體上設有位于其右表面的第九通孔及第十通孔,所述第四管道的下端對準所述第九通孔且與所述第三殼體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六支撐架及第二斜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三殼體固定連接,所述排出管的左端對準所述第十通孔且與所述第三殼體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呈水平狀,所述第三彈簧的左端與所述第三殼體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的右端與所述第六過濾網(wǎng)固定連接,所述第六過濾網(wǎng)的橫截面呈凹字形,所述第六過濾網(wǎng)的右表面與所述第三殼體的內(nèi)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六過濾網(wǎng)頂靠在所述第三殼體的內(nèi)表面上且擋住所述第九通孔,所述頂靠板呈水平狀,所述頂靠板的左端與所述第三殼體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頂靠板的右端頂靠在所述第六過濾網(wǎng)上,所述頂靠板上設有貫穿其上下表面的第十一通孔,所述轉(zhuǎn)塊的橫截面呈菱形,所述轉(zhuǎn)塊與所述第三殼體軸轉(zhuǎn)連接,所述第二刷毛設有若干個,所述第二刷毛與所述轉(zhuǎn)塊固定連接,所述第六過濾網(wǎng)內(nèi)放置有干燥劑。
采用上述技術(shù)方案后,本發(fā)明具有如下優(yōu)點:
本發(fā)明提出的能濾除粉塵及細顆粒物的空氣凈化器結(jié)構(gòu)簡單,使用方便,能夠?qū)諝膺M行有效的凈化,凈化效果顯著。其首先可以與噴灑的水汽接觸,對空氣進行充分的接觸,進而可以對空氣進行有效的凈化;然后對空氣進行充分的過濾,當氣壓較大時,可以起到較好的緩沖作業(yè),減少對過濾網(wǎng)造成損壞;并且過濾方式多樣化,可以對各種污染程度的空氣進行過濾,擴大其使用范圍。
附圖說明
下面結(jié)合附圖對本發(fā)明提出的能濾除粉塵及細顆粒物的空氣凈化器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提出的能濾除粉塵及細顆粒物的空氣凈化器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中:1-第一殼體裝置;11-第一殼體;111-第一通孔;112-第二通孔;113-第三通孔;114-第四通孔;12-進氣斗;13-第一管道;14-第一閥門;15-進水管道;16-第一支撐架;17-水泵;18-第二閥門;2-第一過濾裝置;21-第二管道;22-第一過濾網(wǎng);23-過濾環(huán);24-第一斜板;25-第二過濾網(wǎng);26-第一固定桿;27-第一滾輪;28-第一刷毛;29-第一橫板;20-第二斜板;201-第三過濾網(wǎng);3-第一連接裝置;31-第三管道;32-第一風機;33-第二支撐架;34-第三閥門;4-第二殼體裝置;41-第二殼體;411-第六通孔;412-第七通孔;43-第三支撐架;44-第一斜桿;45-第一豎桿;46-第四支撐架;47-第一連接桿;5-第二過濾裝置;51-集中框;52-第四過濾網(wǎng);53-第二橫板;54-第二固定桿;6-第三過濾裝置;61-第三橫板;611-第八通孔;62-第一彈簧;63-排出框;64-第二彈簧;65-第五過濾網(wǎng);66-第三固定桿;67-第一海綿塊;68-第四橫板;69-擋塊;7-第二連接裝置;71-第四管道;72-第二風機;73-第四閥門;74-第五支撐架;75-第六支撐架;76-第二斜桿;8-凈化排出裝置;81-第三殼體;811-第九通孔;812-第十通孔;82-排出管;83-第五閥門;84-第三彈簧;85-頂靠板;851-第十一通孔;86-轉(zhuǎn)塊;87-第二刷毛;88-第六過濾網(wǎng)。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提出的能濾除粉塵及細顆粒物的空氣凈化器包括第一殼體裝置1、收容于所述第一殼體裝置1內(nèi)的第一過濾裝置2、位于所述第一殼體裝置1右側(cè)的第一連接裝置3、位于所述第一連接裝置3下方的第二殼體裝置4、收容于所述第二殼體裝置4內(nèi)的第二過濾裝置5、位于所述第二過濾裝置5下方的第三過濾裝置6、位于所述第二殼體裝置4下方的第二連接裝置7及位于所述第二連接裝置7左側(cè)的凈化排出裝置8。
如圖1所示,所述第一殼體裝置1包括第一殼體11、位于所述第一殼體11左側(cè)的進氣斗12、位于所述第一殼體11下方的第一管道13、設置于所述第一管道13上的第一閥門14、位于所述第一殼體11左側(cè)的進水管道15、設置于所述進水管道15上的水泵17、第二閥門18及位于所述水泵17下方的第一支撐架16。所述第一殼體11呈空心的長方體,所述第一殼體11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殼體11上設有位于其左表面的第一通孔111、位于其下表面的第二通孔112、位于其左表面的第三通孔113及位于其右表面的第四通孔114,所述第一通孔111、第二框體112、第三通孔113及第四通孔114呈圓形且與所述第一殼體11的內(nèi)部相通。所述進氣斗12呈空心的圓臺狀,所述進氣斗12的右端對準所述第一通孔111且與所述第一殼體11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進氣斗12的內(nèi)部與所述第一殼體11的內(nèi)部相通。所述第一管道13呈豎直狀,所述第一管道13的上端對準所述第二通孔112且與所述第一殼體1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管道13的內(nèi)部與所述第一殼體11的內(nèi)部相通。所述進水管道15的上端對準所述第三通孔113且與所述第一殼體11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進水管道15的內(nèi)部與所述第一殼體11的內(nèi)部相通,所述進水管道15的下端放置在水池內(nèi)。所述水泵17與電源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架16呈L型,所述第一支撐架16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殼體11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架16的另一端與所述水泵17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第一過濾裝置2包括第二管道21、收容于所述第二管道21內(nèi)的第一過濾網(wǎng)22、包覆在所述第二管道21內(nèi)的過濾環(huán)23、位于所述第二管道21下方左右兩側(cè)的第一斜板24、設置于所述第一斜板24之間的第二過濾網(wǎng)25、設置于所述第一斜板24上的第一固定桿26、位于所述第一斜板24下方的第一滾輪27、設置于所述第一滾輪27上的第一刷毛28、位于所述第一滾輪27左側(cè)的第一橫板29、位于所述第一滾輪27右側(cè)的第二斜板20及位于所述第二斜板20下方的第三過濾網(wǎng)201。所述第二管道21的左端對準所述第一通孔111且與所述第一殼體11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管道21的右端與所述第一殼體11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管道21上設有若干第五通孔211,所述第五通孔211與所述第二管道21的內(nèi)部相通。所述第一過濾網(wǎng)22呈圓柱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過濾網(wǎng)22的側(cè)面與所述第二管道21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過濾環(huán)23呈橫截面為圓環(huán)的柱體,所述過濾環(huán)23水平放置,所述過濾環(huán)23的內(nèi)表面與所述第二管道21的外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過濾環(huán)23可以對從所述第五通孔211出來的空氣進行過濾,所述過濾環(huán)23的右表面與所述第一殼體11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板24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一殼體11內(nèi)的左右兩側(cè),所述第一斜板24呈傾斜狀,所述第一斜板24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殼體11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過濾網(wǎng)25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過濾網(wǎng)25位于所述第一斜板24之間,所述第二過濾網(wǎng)25的端部與所述第一斜板24的下端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桿26設有兩個,所述第一固定桿26呈水平狀,所述第一固定桿26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殼體1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桿26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斜板24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滾輪27呈圓柱體,所述第一滾輪27與所述第一殼體11軸轉(zhuǎn)連接,使得所述第一滾輪27可以在所述第一殼體11內(nèi)旋轉(zhuǎn),所述第一滾輪27與電機連接,帶動所述第一滾輪27旋轉(zhuǎn)。所述第一刷毛28設有若干個,所述第一刷毛28均勻分布在所述第一滾輪27上且與其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板29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橫板29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殼體11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板29位于所述第三通孔113的下方。所述第二斜板20呈傾斜狀,所述第二斜板20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殼體11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過濾網(wǎng)201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三過濾網(wǎng)201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殼體11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第一連接裝置3包括第三管道31、設置于所述第三管道31上的第一風機32、位于所述第一風機32上方的第二支撐架33及設置于所述第三管道31上的第三閥門34。所述第三管道31的上端對準所述第四通孔114且與所述第一殼體11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管道31的內(nèi)部與所述第一殼體11的內(nèi)部相通。所述第一風機32與電源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架33呈L型,所述第二支撐架33的一端與所述第一風機32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架33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殼體11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第二殼體裝置4包括第二殼體41、位于所述第二殼體41左側(cè)的第三支撐架43、位于所述第三支撐架43下方的第一斜桿44、位于所述第一斜桿44左側(cè)的第一豎桿45、位于所述第三支撐架43上方的第四支撐架46及位于所述第四支撐架46左側(cè)的第一連接桿47。所述第二殼體41呈空心的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殼體41上設有位于其上表面的第六通孔411及位于其下表面的第七通孔412,所述第六通孔411及第七通孔412呈圓形且與所述第二殼體41的內(nèi)部相通,所述第三管道31的下端對準所述第六通孔411且與所述第二殼體4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管道31的內(nèi)部與所述第二殼體41的內(nèi)部相通。所述第三支撐架43呈L型,所述第三支撐架43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殼體41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撐架43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殼體1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桿44呈傾斜狀,所述第一斜桿44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殼體4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桿44的上端與所述第三支撐架43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豎桿45呈豎直狀,所述第一豎桿45的上端與所述第三支撐架43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支撐架46呈L型,所述第四支撐架46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殼體41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支撐架46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三支撐架43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連接桿47呈水平狀,所述第一連接桿47的右端與所述第四支撐架46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連接桿47的左端與所述第三支撐架43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第二過濾裝置5包括集中框51、位于所述集中框51下方的第四過濾網(wǎng)52、位于所述第四過濾網(wǎng)52下方的第二橫板53及位于所述集中框51左右兩側(cè)的第二固定桿54。所述集中框51呈橫截面為圓環(huán)的柱體,所述集中框51豎直放置,所述集中框51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二殼體41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集中框51位于所述第六通孔411的下方。所述第四過濾網(wǎng)52呈橫截面為圓環(huán)的柱體,所述第四過濾網(wǎng)52豎直放置,所述第四過濾網(wǎng)52的上表面與所述集中框5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過濾網(wǎng)52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二橫板53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板53呈圓柱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固定桿54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集中框51的左右兩側(cè),所述第二固定桿54呈水平狀,所述第二固定桿54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殼體41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桿54的另一端與所述集中框51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第三過濾裝置6包括第三橫板61、位于所述第三橫板61上方的第一彈簧62、位于所述第三橫板61下方的排出框63、收容于所述排出框63內(nèi)的第二彈簧64、位于所述第二彈簧64下方的第五過濾網(wǎng)65、位于所述排出框63左右兩側(cè)的第三固定桿66、位于所述第三固定桿66下方的第一海綿塊67、位于所述第一海綿塊67左側(cè)的第四橫板68及位于所述第四橫板68下方的擋塊69。所述第三橫板61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三橫板61的側(cè)面與所述第二殼體41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橫板61上設有貫穿其上下表面的第八通孔611,所述第八通孔611呈圓形。所述第一彈簧62設有兩個,所述第一彈簧62呈豎直狀,所述第一彈簧62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橫板53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62的下端與所述第三橫板61固定連接。所述排出框63呈橫截面為圓環(huán)的柱體,所述排出框63豎直放置,所述排出框63的上端對準所述第八通孔611且與所述第三橫板6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64收容于所述排出框63內(nèi),所述第二彈簧64的上端與所述第三橫板61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64的下端與所述第五過濾網(wǎng)65固定連接。所述第五過濾網(wǎng)65呈空心的半球狀,所述第五過濾網(wǎng)65收容于所述排出框63內(nèi)且與所述排出框63的內(nèi)表面滑動連接,使得所述第五過濾網(wǎng)65可以在所述排出框63內(nèi)上下移動。所述第三固定桿66設有兩個,所述第三固定桿66呈水平狀,所述第三固定桿66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殼體41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固定桿66的另一端與所述排出框63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橫板68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四橫板68的左表面與所述第二殼體41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橫板68的右表面與所述第一海綿塊67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擋塊69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擋塊69的上表面與所述第四橫板68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擋塊69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二殼體41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海綿塊67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海綿塊67與所述第二殼體41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橫板68上方的空氣必須經(jīng)過所述第一海綿塊67的過濾后才能進入到所述第四橫板68的下方,從而可以節(jié)約第一海綿塊67的材料,減少其體積,并且可以對空氣起到降壓的作用。
如圖1所示,所述第二連接裝置7包括第四管道71、設置于所述第四管道71上的第二風機72、第四閥門73、位于所述第二風機72上方的第五支撐架74、位于所述第五支撐架74左側(cè)的第六支撐架75及設置于所述第六支撐架75上的第二斜桿76。所述第四管道71的上端對準所述第七通孔412且與所述第二殼體4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管道71的內(nèi)部與所述第二殼體41的內(nèi)部相通。所述第二風機72與電源連接。所述第五支撐架74呈L型,所述第五支撐架74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殼體41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支撐架74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風機72固定連接。所述第六支撐架75呈L型,所述第六支撐架75的上端與所述第五支撐架74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豎桿45的下端與所述第六支撐架75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斜桿76呈傾斜狀,所述第二斜桿76的上端與所述第六支撐架75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凈化排出裝置8包括第三殼體81、位于所述第三殼體81右側(cè)的排出管82、設置于所述排出管82上的第五閥門83、收容于所述第三殼體81內(nèi)的第三彈簧84、位于所述第三彈簧84下方的頂靠板85、位于所述頂靠板85下方的轉(zhuǎn)塊86、設置于所述轉(zhuǎn)塊86上的第二刷毛87及位于所述第三彈簧84右側(cè)的第六過濾網(wǎng)88。所述第三殼體81呈空心的圓臺狀,所述第三殼體81上設有位于其右表面的第九通孔811及第十通孔812,所述第九通孔811及第十通孔812呈圓形且與所述第三殼體81的內(nèi)部相通,所述第四管道71的下端對準所述第九通孔811且與所述第三殼體81的右表面固定連接,使得所述第四管道71的內(nèi)部與所述第三殼體81的內(nèi)部相通,所述第六支撐架75及第二斜桿76的下端與所述第三殼體81固定連接。所述排出管82的左端對準所述第十通孔812且與所述第三殼體81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排出管82的內(nèi)部與所述第三殼體81的內(nèi)部相通。所述第三彈簧84呈水平狀,所述第三彈簧84的左端與所述第三殼體81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84的右端與所述第六過濾網(wǎng)88固定連接。所述第六過濾網(wǎng)88的橫截面呈凹字形,所述第六過濾網(wǎng)88的右表面與所述第三殼體81的內(nèi)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六過濾網(wǎng)88頂靠在所述第三殼體81的內(nèi)表面上且擋住所述第九通孔811,使得從所述第九通孔811進入的空氣必須經(jīng)過第六過濾網(wǎng)88的過濾。所述頂靠板85呈水平狀,所述頂靠板85的左端與所述第三殼體81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頂靠板85的右端頂靠在所述第六過濾網(wǎng)88上,對所述第六過濾網(wǎng)88起到支撐作用,所述頂靠板85上設有貫穿其上下表面的第十一通孔851,所述第十一通孔851呈圓形。所述轉(zhuǎn)塊86的橫截面呈菱形,所述轉(zhuǎn)塊86與所述第三殼體81軸轉(zhuǎn)連接,使得所述轉(zhuǎn)塊86可以在所述第三殼體81內(nèi)旋轉(zhuǎn),所述轉(zhuǎn)塊86與電機連接,帶動所述轉(zhuǎn)塊86旋轉(zhuǎn)。所述第二刷毛87設有若干個且設置于所述轉(zhuǎn)塊86的四個角處,所述第二刷毛87與所述轉(zhuǎn)塊86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刷毛87可以與所述頂靠板85接觸。所述第六過濾網(wǎng)88內(nèi)放置有干燥劑。
如圖1所示,所述本發(fā)明提出的能濾除粉塵及細顆粒物的空氣凈化器使用時,首先將其放置在PM2.5濃度較高的空間內(nèi)。然后啟動第一風機32,且打開第三閥門34,使得外界的空氣經(jīng)過所述進氣斗12進入到所述第一殼體11內(nèi),然后進入到所述第二管道21內(nèi)。同時打開水泵17及第二閥門18,使得水進入到所述進水管道15內(nèi),然后經(jīng)過第三通孔113進入到所述第一殼體11內(nèi),且集中到所述第一橫板29上。然后啟動與第一滾輪27連接的電機,使得所述第一滾輪27順時針旋轉(zhuǎn),進而帶動所述第一刷毛28隨之旋轉(zhuǎn),從而可以將從第一橫板29流下的水甩至所述第二過濾網(wǎng)25上。進入到所述第二管道21內(nèi)的空氣首先經(jīng)過第一過濾網(wǎng)22的過濾后進入到所述第一過濾網(wǎng)22的右側(cè),所述第一過濾網(wǎng)22可以將空氣中大部分的體積較大的雜質(zhì)過濾掉。然后空氣經(jīng)過第五通孔211排出第二管道21,由于第五通孔211設有若干個,使得空氣可以盡快的排出,空氣排出的同時經(jīng)過過濾環(huán)23的過濾后進入到所述第一殼體11內(nèi)。然后經(jīng)過浸濕的第二過濾網(wǎng)25的過濾后向下流動,且與被第一刷毛28甩起的水滴接觸,進而可以對空氣進行充分的過濾,且水滴與空氣接觸的面積較大,凈化效率較高,然后水滴集中到所述第一殼體11內(nèi)部的底部。當打開第一閥門14時,所述第一殼體11內(nèi)的水可以經(jīng)過第一管道13排出。然后空氣經(jīng)過第二斜板20的下方向右流動,啟動部分空氣經(jīng)過第三過濾網(wǎng)201的過濾向右流動,部分經(jīng)過第三過濾網(wǎng)201的上方向右流動,從而可以對空氣起到部分的過濾凈化作用,對空氣起到減壓的作用。然后進入到所述第三管道31內(nèi)。然后進入到所述第二殼體41內(nèi)且進入到所述集中框51內(nèi)。然后空氣向下流動,經(jīng)過第四過濾網(wǎng)52的過濾后向四周散去,從而可以清除空氣中大部分的雜質(zhì)。然后空氣經(jīng)過第八通孔611進入到所述第三橫板61下方,然后進入到所述排出框63內(nèi),且經(jīng)過所述第五過濾網(wǎng)65的過濾后向下排出,所述第五過濾網(wǎng)65可以向下移動,對空氣氣壓起到減壓緩沖的作用,對第五過濾網(wǎng)65起到保護作用,從而不僅可以進行過濾,還可以有效的延長其使用壽命。由于第四橫板68的設置,使得空氣經(jīng)過第四橫板68的上表面向右側(cè)流動,然后經(jīng)過第一海綿塊67的過濾后進入到所述第四橫板68的下方,所述第一海綿塊67可以對空氣進行徹底有效的過濾,并且可以吸收空氣中的水汽,對空氣起到干燥的作用。然后空氣進入到所述第四管道71內(nèi),打開第四閥門73及第二風機72,使得空氣從所述第四管道71內(nèi)進入到所述第三殼體81內(nèi),首先經(jīng)過第六過濾網(wǎng)88內(nèi)干燥劑的干燥后且經(jīng)過第六過濾網(wǎng)88的過濾后進入到所述第六過濾網(wǎng)88的左側(cè),所述第三彈簧84對所述第六過濾網(wǎng)88起到支撐作用,然后空氣經(jīng)過頂靠板85上的第十一通孔851進入到所述頂靠板85的下方。此時啟動與轉(zhuǎn)塊86連接的電機,使得所述轉(zhuǎn)塊86旋轉(zhuǎn),進而使得所述第二刷毛87隨之旋轉(zhuǎn),從而可以對從所述第十一通孔851排出的空氣進行過濾,然后進入到所述排出管82內(nèi),打開第五閥門83使其排出,此時排出的空氣環(huán)保無污染,對環(huán)境起到了較好的保護作用。至此,本發(fā)明提出的能濾除粉塵及細顆粒物的空氣凈化器使用過程描述完畢。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shù)領域的人員在本發(fā)明揭露的技術(shù)范圍內(nèi),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應以所述權(quán)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