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點膠技術領域,特指一種AB膠自動混膠供料機構。
背景技術:
:
AB膠是一種兩液混合硬化膠,通常使用的是丙烯酸改性環(huán)氧膠或環(huán)氧膠。A膠是丙烯酸改性環(huán)氧或環(huán)氧樹脂,或含有催化劑及其他助劑,B膠分是改性胺或其他硬化劑,或含有催化劑及其他助劑。A膠、B膠在常溫下按一定比例混合后才能硬化。
在日常的使用中,AB膠一般需要混勻和注射這兩個步驟。A膠、B膠按比例先分裝至2支膠桶內,再通過管道將A膠、B膠壓至排膠閥內并進行混合,數(shù)分鐘內涂抹于待粘合的物體表面,然后磨合數(shù)次后固定即可,整個操作過程較為繁瑣,需要較大的人力操作,不利于提高市場競爭力。在這個過程中,混勻和注料一般會分開進行,造成很多不便,也不利于粘合的質量。
有鑒于此,本發(fā)明人提出以下技術方案。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AB膠自動混膠供料機構。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了下述技術方案:該AB膠自動混膠供料機構包括:支架;膠桶,其安裝于支架中,該膠桶具有分別用于裝A膠、B膠的A腔室和B腔室,該A腔室的容積和B腔室的容積之比為1-5:10;混膠筒,其固定于膠桶下端,且該混膠筒內腔與A腔室和B腔室均連通;活塞推桿組件,其包括固定于支架上端的活塞筒、安裝于活塞筒內的活塞以及安裝于活塞筒中并與活塞穿設的第一活塞推桿和第二活塞推桿,該第一活塞推桿上端和第二活塞推桿上端均伸出于活塞筒上端,該第一活塞推桿上端和第二活塞推桿上端通過一連接塊固定以連動,該第一活塞推桿下端和第二活塞推桿下端均伸出于活塞筒下端,且該第一活塞推桿下端和第二活塞推桿下端分別設置有可拆卸的第一活塞片和第二活塞片,該第一活塞片和第二活塞片分別伸入A腔室和B腔室中,并緊密接觸,且該第一活塞片下端面和第二活塞片下端面位于同一平面。
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混膠筒包括一筒體以及成型于筒體下端的錐狀部,該筒體內部設置有用于混合作用的網(wǎng)狀結構,該筒體上端還成型有第一、第二連接套;所述膠桶下端成型有分別與A腔室和B腔室貫通的A接頭和B接頭,該A接頭內腔容積和B接頭內腔容積之比為1-5:10,該A接頭和B接頭分別與第一、第二連接套對接,并卡扣固定。
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A接頭和B接頭與第一、第二連接套之間還通過強磁鐵吸附定位。
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支架包括架體以及通過合頁樞接于架體中的框體,且該框體與架體之間通過拉扣鎖定,該架體與框體之間形成用于供膠桶安裝的安裝腔。
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第一活塞推桿的長度與第二活塞推桿的長度相同,且該第一、第二活塞推桿上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該第一、第二活塞推桿下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第一活塞片和第二活塞片分別通過螺絲緊固于所述第一、第二活塞推桿下端面。
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第一活塞推桿包括相互固定連接的第一桿體和第二桿體,該第二桿體上端伸入活塞筒中與所述活塞固定,該第二桿體下端伸出于活塞筒下端,并與所述第一活塞片固定;所述第一桿體下端伸入活塞筒中并與第二桿體上端固定;所述第二活塞推桿包括相互固定連接的第三桿體和第四桿體,該第四桿體上端伸入活塞筒中與所述活塞固定,該第四桿體下端伸出于活塞筒下端,并與所述第二活塞片固定;所述第三桿體下端伸入活塞筒中并與第四桿體上端固定;所述第一桿體與第三桿體的長度相同;所述第二桿體與第四桿體的長度相同。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本發(fā)明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發(fā)明在一個膠桶內設置A腔室和B腔室,并具有分別用于裝A膠、B膠,以此節(jié)省空間,并可保證產(chǎn)品結構的穩(wěn)定性。由于A腔室和B腔室容積之比為1-5:10,以此在活塞推桿組件中的第一活塞推桿和第二活塞推桿同步向下移動的過程中,會直接將A膠和B膠按照1-5:10的比例擠進混膠筒中,且該A膠和B膠在混膠筒內部流動的過程中會自動混合,以致使混膠筒下端流出的膠水為AB膠,也就是說,本發(fā)明將配料、混勻、注料集為一體,自動化程度高,無需另做AB膠的分裝,機構動作簡單明了,節(jié)省混膠運作時間,有效節(jié)省人工成本,同樣可保證AB膠粘合的質量,令本發(fā)明具有極強的市場競爭力。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立體圖;
圖2是本發(fā)明另一視角的立體圖;
圖3是本發(fā)明的立體分解圖;
圖4是本發(fā)明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和附圖對本發(fā)明進一步說明。
見圖1-4所示,為一種AB膠自動混膠供料機構,其包括:支架1、安裝于支架1中的膠桶2、固定于膠桶2下端的混膠筒3以及安裝于支架1上并與膠桶2適配的活塞推桿組件4。
所述支架1包括架體11以及通過合頁樞接于架體11中的框體12,且該框體12與架體11之間通過拉扣13鎖定,該架體11與框體12之間形成用于供膠桶2安裝的安裝腔,該膠桶2以可拆裝更換的方式安裝于安裝腔。
所述膠桶2具有分別用于裝A膠、B膠的A腔室21和B腔室22,該A腔室21的容積和B腔室22的容積之比為1-5:10;所述混膠筒3內腔與A腔室21和B腔室22均連通;具體而言,所述的混膠筒3包括一筒體31以及成型于筒體31下端的錐狀部32,該筒體31內部設置有用于混合作用的網(wǎng)狀結構;該筒體31上端還成型有第一、第二連接套311、312;所述膠桶2下端成型有分別與A腔室21和B腔室22貫通的A接頭211和B接頭221,該A接頭211內腔容積和B接頭221內腔容積之比為1-5:10,該A接頭211和B接頭221分別與第一、第二連接套311、312對接,并卡扣固定。所述A接頭211和B接頭221與第一、第二連接套311、312之間還通過強磁鐵吸附定位,令A接頭211和B接頭221與第一、第二連接套311、312連接更加穩(wěn)定。
所述活塞推桿組件4包括固定于支架1上端的活塞筒41、安裝于活塞筒41內的活塞42以及安裝于活塞筒41中并與活塞42穿設的第一活塞推桿43和第二活塞推桿44,該第一活塞推桿43上端和第二活塞推桿44上端均伸出于活塞筒41上端,該第一活塞推桿43上端和第二活塞推桿44上端通過一連接塊47固定以連動,也就是說,第一活塞推桿43上端和第二活塞推桿44上端通過該連接塊47與一個驅動裝置(如氣缸等)連接,即可達到一個驅動裝置同時驅動第一活塞推桿43和第二活塞推桿44移動的目的。所述第一活塞推桿43下端和第二活塞推桿44下端均伸出于活塞筒41下端,且該第一活塞推桿43下端和第二活塞推桿44下端分別設置有可拆卸的第一活塞片45和第二活塞片46,該第一活塞片45和第二活塞片46分別伸入A腔室21和B腔室22中,并緊密接觸,且該第一活塞片45下端面和第二活塞片46下端面位于同一平面。
所述第一活塞推桿43的長度與第二活塞推桿44的長度相同,且該第一、第二活塞推桿43、44上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該第一、第二活塞推桿43、44下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第一活塞片45和第二活塞片46分別通過螺絲緊固于所述第一、第二活塞推桿43、44下端面。具體而言,所述第一活塞推桿43包括相互固定連接的第一桿體431和第二桿體432,該第二桿體432上端伸入活塞筒41中與所述活塞42固定,該第二桿體432下端伸出于活塞筒41下端,并與所述第一活塞片45固定;所述第一桿體431下端伸入活塞筒41中并與第二桿體432上端固定;所述第二活塞推桿44包括相互固定連接的第三桿體441和第四桿體442,該第四桿體442上端伸入活塞筒41中與所述活塞42固定,該第四桿體442下端伸出于活塞筒41下端,并與所述第二活塞片46固定;所述第三桿體441下端伸入活塞筒41中并與第四桿體442上端固定;所述第一桿體431與第三桿體441的長度相同;所述第二桿體432與第四桿體442的長度相同。
本發(fā)明在一個膠桶2內設置A腔室21和B腔室22,并具有分別用于裝A膠、B膠,以此節(jié)省空間,并可保證產(chǎn)品結構的穩(wěn)定性。由于A腔室21和B腔室22容積之比為1-5:10,以此在活塞推桿組件4中的第一活塞推桿43和第二活塞推桿44同步向下移動的過程中,會直接將A膠和B膠按照1-5:10的比例擠進混膠筒3中,且該A膠和B膠在混膠筒3內部流動的過程中會自動混合,以致使混膠筒3下端流出的膠水為AB膠,也就是說,本發(fā)明將配料、混勻、注料集為一體,自動化程度高,無需另做AB膠的分裝,機構動作簡單明了,節(jié)省混膠運作時間,有效節(jié)省人工成本,同樣可保證AB膠粘合的質量,令本發(fā)明具有極強的市場競爭力。
當然,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例而已,并非來限制本發(fā)明實施范圍,凡依本發(fā)明申請專利范圍所述構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變化或修飾,均應包括于本發(fā)明申請專利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