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肥料攪拌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肥料攪拌裝置。
背景技術:
在現(xiàn)有的田間作業(yè)中,大多數(shù)均使用人工作業(yè)的方式,例如,在進行施肥時,需要對肥料進行攪拌,若需要多種肥料(如農家肥)進行混合時,依靠人工一般不能混合的較均勻,使得肥效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公開于該背景技術部分的信息僅僅旨在增加對本發(fā)明的總體背景的理解,而不應當被視為承認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該信息構成已為本領域一般技術人員所公知的現(xiàn)有技術。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肥料攪拌裝置,從而克服依靠人工攪拌肥料不能混合均勻的缺點。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肥料攪拌裝置,包括:攪拌室,其底部為傳料通道,所述傳料通道與所述攪拌室之間設有電磁閥門,該攪拌室的一側設有進料口;進料臺,其設于所述進料口處;滑軌,其設于所述進料臺上;推板,其以能夠滑動地設于所述滑軌上;驅動裝置,其用于驅動所述推板沿所述滑軌來回滑動;以及攪拌器,其包括:圓形架,其固定于所述攪拌室的頂部;轉輪,其以能夠轉動地固定于所述圓形架的偏心處;矩形框,其固定于所述轉輪的圓心處;攪拌葉,其一端以能夠滑動地設于所述矩形框內,另一端往所述攪拌室的底部延伸,該攪拌葉設有一通孔;驅動桿,其穿過所述通孔,該驅動桿的兩端分別通過一滑輪與所述圓形架的內壁貼合;及攪拌軸,多個所述攪拌軸的一端分別均設于所述驅動桿上,且多個所述攪拌軸的另一端往所述攪拌室的底部延伸。
優(yōu)選地,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驅動裝置包括:轉盤、連桿及電機,所述轉盤以能夠轉動的設于所述滑軌的一側,所述連桿的兩端鉸接于所述轉盤的側部與所述推板之間,所述電機用于驅動所述轉盤轉動。
優(yōu)選地,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傳料通道內設有螺旋傳料器。
優(yōu)選地,上述技術方案中,連接所述傳料通道與所述攪拌室的底部為傾斜狀。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發(fā)明可直接將帶攪拌的肥料放置進料臺上即可,之后由推板推進攪拌室,再由攪拌器攪拌混合均勻,使得混合后的肥料肥效較高。
附圖說明
圖1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肥料攪拌裝置的結構圖。
圖2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攪拌器的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描述,但應當理解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受具體實施方式的限制。
除非另有其它明確表示,否則在整個說明書和權利要求書中,術語“包括”或其變換如“包含”或“包括有”等等將被理解為包括所陳述的元件或組成部分,而并未排除其它元件或其它組成部分。
圖1至圖2顯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優(yōu)選實施方式的肥料攪拌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如圖1所示,肥料攪拌裝置包括:攪拌室1、進料臺4、滑軌6、推板7、驅動裝置以及攪拌器3;攪拌室1的底部為傳料通道2,連接傳料通道2與攪拌室1的底部優(yōu)選設為傾斜狀,傳料通道2內設有螺旋傳料器10,傳料通道2與攪拌室1之間設有電磁閥門11以用于打開或關閉傳料通道2,攪拌室1的一側設有進料口5;進料臺4設于進料口5處;滑軌6設于進料臺4上;推板7以能夠滑動地設于滑軌6上;驅動裝置用于驅動推板7沿滑軌6來回滑動,具體地,驅動裝置包括:轉盤9、連桿8及電機,轉盤9以能夠轉動的設于滑軌6的一側,連桿8的兩端鉸接于轉盤9的側部與推板7之間,電機用于驅動轉盤9轉動,從而帶動連桿8,進而帶動推板7來回活動;如圖2所示,攪拌器3包括:圓形架31、轉輪33、矩形框34、攪拌葉35、驅動桿36以及攪拌軸38;圓形架31固定于攪拌室1的頂部;轉輪33以能夠轉動地固定于圓形架31上方的偏心處,該轉輪33通過一電機帶動旋轉;矩形框34固定于轉輪33的圓心處;攪拌葉35的一端以能夠滑動地設于矩形框34內,另一端往攪拌室1的底部延伸,攪拌葉35的中部設有一通孔,該通孔最好為矩形狀;驅動桿36穿過通孔,驅動桿36的兩端分別通過一滑輪37與圓形架31的內壁貼合;多個攪拌軸38的一端分別均設于驅動桿36上,且多個攪拌軸38的另一端往攪拌室1的底部延伸,攪拌葉35和攪拌軸38最好與攪拌室1的底部間隙設置。
使用時,將肥料放置進料臺4處,然后推板7推進攪拌室1內,攪拌器3對其內的肥料進行攪拌,具體為:轉輪33轉動,使得驅動桿36轉動,從而帶動攪拌葉35轉動的同時沿矩形框34滑動,最后由攪拌葉35和攪拌軸38同時對肥料進行攪拌,使得肥料混合較均勻,完成后打開電磁閥門11,通過螺旋傳料器10進行傳料即可。
本發(fā)明可直接將帶攪拌的肥料放置進料臺上即可,之后由推板推進攪拌室,再由攪拌器攪拌混合均勻,使得混合后的肥料肥效較高。
前述對本發(fā)明的具體示例性實施方案的描述是為了說明和例證的目的。這些描述并非想將本發(fā)明限定為所公開的精確形式,并且很顯然,根據(jù)上述教導,可以進行很多改變和變化。對示例性實施例進行選擇和描述的目的在于解釋本發(fā)明的特定原理及其實際應用,從而使得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能夠實現(xiàn)并利用本發(fā)明的各種不同的示例性實施方案以及各種不同的選擇和改變。本發(fā)明的范圍意在由權利要求書及其等同形式所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