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風送式噴霧機領域,尤其是一種帶雙級消音裝置的風送式噴霧機。
背景技術:
擁有抑塵作用的噴霧機不僅僅在礦區(qū)、廠區(qū)或儲煤場等地方廣泛應用,隨著國家對城市空氣治理力度的加大,噴霧機已經(jīng)逐步被安裝到了城市環(huán)保車上,進行城市街道的抑塵、降霾。由于傳統(tǒng)的噴霧機使用環(huán)境大多遠離城市,對其噪聲要求較為寬松,現(xiàn)將其應用到城市街道抑塵作業(yè),由于城市人口較為密集,無論在環(huán)保政策要求上,還是在人為環(huán)境的影響上都對噴霧機提出了降噪的新要求。目前市場上的噴霧機大部分降噪處理措施較為簡單,在使用時無法達到較為理想的效果?,F(xiàn)有的噴霧機降噪措施大部分采用的是在噴筒內(nèi)套設消音裝置,在噴筒和消音裝置外壁填充吸音棉進行降噪消音,然而消音裝置的布置位置和消音棉的選材對最終的降噪效果的影響很大,因此現(xiàn)有的許多噴霧機在降噪上還難以達到國家對城市噪聲的要求,導致噴霧機在降塵工作的同時也增加了城市噪聲污染。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了解決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實施可靠、降噪效果好的帶雙級消音裝置的風送式噴霧機。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的技術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帶雙級消音裝置的風送式噴霧機,包括噴霧機本體,噴霧機本體后部進風口處連接有導風罩,噴霧機本體前部出風口處連接有出風筒,所述的導風罩內(nèi)壁上設有第一消音裝置,所述的噴霧機本體與出風筒相臨的一端設有圓錐形導風軸,所述導風軸的錐形外壁上設有第二消音裝置,所述的出風筒內(nèi)壁上設有第三消音裝置,所述的第一消音裝置、第二消音裝置、第三消音裝置內(nèi)填充有吸音棉。
所述的第三消音裝置外壁與出風筒內(nèi)壁形成夾角,所述的第三消音裝置外壁與出風筒內(nèi)壁的間距沿出風口方向逐漸增大。
所述的第三消音裝置外壁與出風筒內(nèi)壁之間的夾角為2~5°。
所述的第二消音裝置外壁與導風軸錐形外壁的間距為80 mm。
所述的第一消音裝置外壁與導風罩內(nèi)壁的間距為50 mm。
所述的第一消音裝置、第二消音裝置、第三消音裝置的外壁上分布有圓形通孔,所述通孔的孔徑為4.5 mm,各通孔之間的間距為8 mm。
所述的吸音棉為聚酯纖維材質。
通過采用上述的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通過在進風口的導風罩上設置第一消音裝置進行第一級消音,在導風軸和出風筒上分別設置了第二消音裝置、第三消音裝置進行第二級消音,使得噴霧機本體對風進行加速時產(chǎn)生的噪音得到顯著降低,將第三消音裝置設置成與出風筒呈一定夾角有利于充分利用消音裝置的性能,且避免產(chǎn)生過多的出風阻力。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闡述:
圖1為本實用新型裝置剖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噴霧機本體1,噴霧機本體1后部進風口處連接有導風罩2,噴霧機本體1前部出風口處連接有出風筒3,所述的導風罩2內(nèi)壁上設有第一消音裝置21,所述的噴霧機本體1與出風筒3相臨的一端設有圓錐形導風軸4,所述導風軸4的錐形外壁上設有第二消音裝置41,所述的出風筒3內(nèi)壁上設有第三消音裝置31,所述的第一消音裝置21、第二消音裝置41、第三消音裝置31內(nèi)填充有吸音棉5。
為了充分利用第三消音裝置31的吸音降噪能力和增大出風筒3的空氣流通截面積,所述的第三消音裝置31外壁與出風筒3內(nèi)壁形成夾角,第三消音裝31置外壁與出風筒3內(nèi)壁的間距沿出風口方向逐漸增大,所述的第三消音裝置31外壁與出風筒3內(nèi)壁之間的夾角設置為2~5°。
所述的第二消音裝置41外壁與導風軸4錐形外壁的間距為80 mm。
所述的第一消音裝置21外壁與導風罩內(nèi)壁的間距為50 mm。
所述的第一消音裝置21、第二消音裝置41、第三消音31裝置的外壁上分布有圓形通孔,所述通孔的孔徑為4.5 mm,各通孔之間的間距為8 mm。
所述的吸音棉5為聚酯纖維材質。
采用上述的技術方案,在噴霧機的導風罩內(nèi)壁上設置第一消音裝置,使進風口處的噪聲得到初步降噪,進風口處的風經(jīng)過噴霧機本體后被引導至出風筒部位,通過分別在導風軸和出風筒內(nèi)壁上設置的第二消音裝置、第三消音裝置使產(chǎn)生的噪聲得到第二次降噪,出風筒內(nèi)壁上的第三消音裝置與出風筒內(nèi)壁形成一定的夾角且消音裝置上設有通孔能夠提高消音裝置的消音能力,使得噴霧機工作過程中產(chǎn)生的噪聲得到大大削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