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肥料攪拌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肥料攪拌機。
背景技術:
肥料能有效補充生物所需要的營養(yǎng)物質,縮短作物的生長周期,提高作物的抗病 能力,增強作物的抗倒伏能力,提高產(chǎn)量,因此被廣泛使用,在肥料的加工過程中為了個中物質均勻的混合常常需要攪拌機進行攪拌,但是在使用現(xiàn)有即使中的攪拌機對肥料進行攪拌使由于攪拌的壓力造成肥料的結塊和粘合,使肥料攪拌的不均勻,肥料搬出后結塊還需要人工將結塊的肥料打散。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肥料攪拌機,能避免肥料在攪拌的過程中出現(xiàn)結塊或粘合的狀況,使肥料攪拌更加均勻提高攪拌的效果。
具體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肥料攪拌機,包括:外殼、攪拌桶、支撐架、攪拌裝置、以及高頻震動機;其中,攪拌桶設置于外殼內(nèi),外殼內(nèi)設置有環(huán)形槽,攪拌桶上設置有若干與環(huán)形槽相配合的卡塊,并且,環(huán)形槽的槽寬為卡塊厚度的兩倍;高頻震動機設置于外殼內(nèi)側的底部與攪拌桶之間;支撐架固定設置于外殼的上部,攪拌裝置包括驅動電機、轉軸和攪拌槳,驅動電機設置于支撐架相對于攪拌桶正上方處,轉軸與驅動電機連接并穿設于攪拌桶內(nèi),攪拌槳設置于轉軸上。
進一步的,驅動電機與轉軸之間由電動氣缸連接,并且,電動氣缸的活塞桿的自由端與轉軸連接。
進一步的,攪拌桶的側壁的底部設置有第一出料口,外殼的側壁的底側設置有第二出料口,第一出料口和第二出料口由出料通道連接,出料通道沿第一出料口至第二出料口傾斜設置,第一出料口處設置有蓋板。
進一步的,高頻震動機與攪拌桶之間設置有一支撐板,支撐板與攪拌桶底部之間設置有若干彈性件。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在于: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肥料攪拌機在使用時,將需要攪拌的肥料放入攪拌桶內(nèi),然后,啟動高頻震動機,由于環(huán)形槽的槽寬為卡塊厚度的兩倍,從而高頻震動機使攪拌桶進行高頻的震動,同時啟動驅動電機帶動轉軸使攪拌槳轉動,對肥料進行攪拌,由于高頻震動機使攪拌桶高頻震動從而避免了攪拌桶內(nèi)的肥料結塊和粘合,從而能避免肥料在攪拌的過程中出現(xiàn)結塊或粘合的狀況,使肥料攪拌更加均勻提高攪拌的效果。
附圖說明
為了易于說明,本實用新型由下述的具體實施及附圖作以詳細描述。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外殼;11、第二出料口;12、環(huán)形槽;2、攪拌桶;21、第一出料口;22、卡塊;3、支撐架;4、攪拌裝置;41、驅動電機;42、轉軸;43、攪拌槳;44、電動氣缸;5、高頻震動機;6、支撐板;7、彈性件;8、出料通道;9、蓋板。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的一種肥料攪拌機,包括:外殼1、攪拌桶2、支撐架3、攪拌裝置4、以及高頻震動機5;其中,攪拌桶2設置于外殼1內(nèi),外殼1內(nèi)設置有環(huán)形槽12,攪拌桶2上設置有若干與環(huán)形槽12相配合的卡塊22,并且,環(huán)形槽12的槽寬為卡塊22厚度的兩倍;高頻震動機5設置于外殼1內(nèi)側的底部與攪拌桶2之間;支撐架3固定設置于外殼1的上部,攪拌裝置4包括驅動電機41、轉軸42和攪拌槳43,驅動電機41設置于支撐架3相對于攪拌桶2正上方處,轉軸42與驅動電機41連接并穿設于攪拌桶2內(nèi),攪拌槳43設置于轉軸42上。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肥料攪拌機在使用時,將需要攪拌的肥料放入攪拌桶2內(nèi),然后,啟動高頻震動機5,由于環(huán)形槽12的槽寬為卡塊22厚度的兩倍,從而高頻震動機5使攪拌桶2進行高頻的震動,同時啟動驅動電機41帶動轉軸42使攪拌槳43轉動,對肥料進行攪拌,由于高頻震動機5使攪拌桶2高頻震動從而避免了攪拌桶2內(nèi)的肥料結塊和粘合,從而能避免肥料在攪拌的過程中出現(xiàn)結塊或粘合的狀況,使肥料攪拌更加均勻提高攪拌的效果。
驅動電機41與轉軸42之間由電動氣缸44連接,并且,電動氣缸44的活塞桿的自由端與轉軸連接,在攪拌時通過電動氣缸44的伸開和收縮能調節(jié)攪拌槳43在攪拌桶2內(nèi)的位置,從而更加方便對攪拌桶2內(nèi)各個高度的肥料進行攪拌,提高攪拌的效果。
攪拌桶2的側壁的底部設置有第一出料口21,外殼1的側壁的底側設置有第二出料口11,第一出料口21和第二出料口11由出料通道8連接,出料通道8沿第一出料口21至第二出料口11傾斜設置,這樣方便攪拌完成的肥料由攪拌桶2倒出,第一出料口21處設置有蓋板9,在攪拌時通過蓋板9避免肥料灑出。
高頻震動機5與攪拌桶2之間設置有一支撐板6,支撐板6與攪拌桶2底部之間設置有若干彈性件7,通過彈性件7的作用可提高攪拌桶2震動的幅度,同時,降低攪拌桶2在震動時產(chǎn)生的噪音。
上面的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進行描述,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和范圍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設計構思的前提下,本領域普通人員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做出的各種變型和改進,均應落入到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本實用新型請求保護的技術內(nèi)容,已經(jīng)全部記載在權利要求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