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試驗設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試驗用高效氣液混合裝置。
背景技術:
在進行氣液混合試驗過程中,需要調制出不同濃度的混合溶液,而對于調整高濃度的氣液混合溶液時,由于氣液混合效率低,溶液無法充分吸收氣體,導致混合濃度始終無法達標,因此需要持續(xù)不斷的通入大量的氣體,導致了氣體的浪費,增加了實驗的成本。因此,對于如何實現(xiàn)氣液混合的效率,如何保障氣體的吸收率是本申請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提供一種結構設計合理、緊湊,吸收效果好、吸收率高的試驗用高效氣液混合裝置。
為達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試驗用高效氣液混合裝置,包括罐體、設置在罐體底部的支腳、設置在罐體頂部的密封蓋和設置在罐體內的氣液混合組件,所述的氣液混合組件包括設置在罐體中部的中隔板和設置在罐體與密封蓋之間的上隔板,中隔板將罐體分隔為第一吸收室和第二吸收室,所述的中隔板上設有下氣管和上氣管,所述的第二吸收室內盛裝有混合溶液,所述的下氣管浸入混合溶液中,所述的上氣管底端位于混合溶液液面上部,上氣管的頂端穿過上隔板并與密封蓋連通,所述的上隔板底部固定設置有盤管和噴頭,第二吸收室下部的罐體上設置有排液口和循環(huán)液口,循環(huán)液口與盤管之間設置有循環(huán)泵,第一吸收室側部的罐體上設置有進氣口,在密封蓋上設置有排氣口和壓力調節(jié)閥。
所述的罐體內壁上設置有環(huán)形承臺,所述的中隔板匹配放置在環(huán)形承臺上。
所述的罐體上設置有觀察窗,與第一吸收室對應的罐體上設置有壓力表。
與第二吸收室對應的罐體上設置有取樣口。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所取得的有益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結構設計合理、緊湊,其通過第一吸收室和第二吸收室的設計,能夠實現(xiàn)氣體和液體的充分接觸反應和吸收,大大提高了氣體的吸收率,有效的縮短了通氣時間,使得排放的氣體中攜帶的反應氣體的量控制在有效的范圍內;本實用新型可用于多種不同的氣液混合,應用范圍廣,便于廣泛推廣。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序號:1為罐體、2為支腳、3為密封蓋、4為中隔板、5為上隔板、6為第一吸收室、7為第二吸收室、8為下氣管、9為上氣管、10為盤管、11為噴頭、12為排液口、13為循環(huán)液口、14為循環(huán)泵、15為進氣口、16為排氣口、17為壓力調節(jié)閥、18為環(huán)形承臺、19為觀察窗、20為壓力表、21為取樣口。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做詳細說明。
參見圖1,一種試驗用高效氣液混合裝置,包括罐體1、設置在罐體1底部的支腳2、設置在罐體頂部的密封蓋3和設置在罐體內的氣液混合組件,所述的氣液混合組件包括設置在罐體中部的中隔板4和設置在罐體與密封蓋之間的上隔板5,中隔板4將罐體分隔為第一吸收室6和第二吸收室7,所述的中隔板4上設有下氣管8和上氣管9,所述的第二吸收室7內盛裝有混合溶液,所述的下氣管8浸入混合溶液中,所述的上氣管9底端位于混合溶液液面上部,上氣管9的頂端穿過上隔板5并與密封蓋3連通,所述的上隔板底部固定設置有盤管10和噴頭11,第二吸收室下部的罐體上設置有排液口12和循環(huán)液口13,循環(huán)液口13與盤管10之間設置有循環(huán)泵14,第一吸收室側部的罐體上設置有進氣口15,在密封蓋上設置有排氣口16和壓力調節(jié)閥17。
所述的罐體內壁上設置有環(huán)形承臺18,所述的中隔板匹配放置在環(huán)形承臺上。
所述的罐體上設置有觀察窗19,與第一吸收室對應的罐體上設置有壓力表20。
與第二吸收室對應的罐體上設置有取樣口21。
本實用新型結構設計合理、緊湊,其通過第一吸收室和第二吸收室的設計,能夠實現(xiàn)氣體和液體的充分接觸反應和吸收,大大提高了氣體的吸收率,有效的縮短了通氣時間,使得排放的氣體中攜帶的反應氣體的量控制在有效的范圍內;本實用新型可用于多種不同的氣液混合,應用范圍廣,便于廣泛推廣。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本行業(yè)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實用新型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內。本實用新型要求的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同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