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工業(yè)廢氣處理技術(shù)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新型濕式除塵設備。
背景技術(shù):
隨著工業(yè)化的程度越來越高,由此帶來的廢氣污染問題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這些有害的氣體必須經(jīng)過嚴格的處理達到大氣綜合排放標準后才能排放到大氣中。
目前處理工業(yè)廢氣、集塵等比較好的環(huán)保設備是洗滌塔,由進氣口、出氣口、噴霧噴頭等部分組成,一般為逆流式噴淋塔,廢氣氣流向上運動,噴霧頭噴出的液體向下運動,從而將氣流中的塵粒捕捉下來,凈化后的氣流由塔體上部排出,塵粒則隨水流進入塔體底部沉淀。但是現(xiàn)有的洗滌塔凈化后排出的氣體帶液多,脫水效果一般,并且含水量高的氣流容易導致風機結(jié)垢,會增加風機的運行阻力,降低風機的運行效率,從而提高設備的運營成本。
因此,本領域技術(shù)人員研發(fā)一種能夠提高廢氣的脫水效果及除塵效果的濕式除塵設備具有重要意義。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主要解決的技術(shù)問題是提供一種新型濕式除塵設備,除塵率達到98%以上,符合大氣綜合排放標準;另外,還能夠減少排放氣體的帶液量,有利于提高廢氣的脫水效果并減少設備運行的動力,減少設備運營成本。
為解決上述技術(shù)問題,本發(fā)明采用的一個技術(shù)方案是:提供一種新型濕式除塵設備,包括筒狀結(jié)構(gòu)的塔體,所述塔體的側(cè)壁設有進氣口且其上端設有出氣口,所述塔體內(nèi)由下至上依次設有儲水裝置、噴淋裝置、除水霧填料層和脫水層,所述進氣口位于所述儲水裝置和所述噴淋裝置之間,所述脫水層位于所述出氣口的下方;
還包括風機和緩沖箱,所述風機的進氣口與所述塔體的出氣口連通,所述風機的出氣口與所述緩沖箱的進氣口連通,所述緩沖箱的出氣口外接排氣管道;
所述儲水裝置具有第一進水口、第一出水口、排污口和溢流管,所述第一進水口和所述第一出水口皆位于所述儲水裝置的側(cè)壁,所述排污口位于所述儲水裝置的下方,所述溢流管位于所述儲水裝置的內(nèi)部,所述第一進水口外接供水源,所述溢流管的上端為溢水口,所述溢水口的上方固定有一擋水蓋,所述擋水蓋與所述溢水口存在縱向間距,在平面上所述擋水蓋遮蓋所述溢水口,所述儲水裝置外接抽水泵,所述儲水裝置的第一出水口與所述抽水泵的進水口連通,所述抽水泵的出水口與所述噴淋裝置的進水口連通;
所述噴淋裝置包括若干噴淋管,所述噴淋管上安裝有噴淋頭;
所述塔體的下方設有集水槽,所述溢流管的出水口和所述排污口分別與所述集水槽相通。
進一步地說,所述噴淋裝置由三組平行的噴淋管組成,三組所述噴淋管包括兩組短噴淋管和一組長噴淋管,所述長噴淋管位于兩組所述短噴淋管之間,兩組所述短噴淋管上設有至少1個所述噴淋頭,所述長噴淋管上設有至少2個噴淋頭。
進一步地說,所述噴淋頭的一端設有第二進水口且另一端設有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二進水口的內(nèi)部中間處設有分流板,所述分流板將所述第二進水口分隔為兩個進水區(qū)域,兩個進水區(qū)域的底面皆為導流板,所述導流板傾斜設置,兩塊所述導流板相互之間沿噴淋頭的軸線呈中心對稱分布,每一所述導流板皆具有一最高點、一最低點和連通孔,所述連通孔遠離所述導流板的最高點且靠近所述導流板的最低點,所述連通孔位于所述導流板與所述分流板的相交處,所述分流板具有兩個相對的表面且各自對應位于兩個進水區(qū)域內(nèi),所述分流板的兩個相對的表面上各自設有引流槽,所述引流槽自所述分流板與所述第二進水口的內(nèi)壁的相交處延伸至所述連通孔,所述引流槽的寬度大于等于所述連通孔的內(nèi)徑,所述連通孔的形狀為圓形、矩形或菱形,但不局限于此。
還包括匯流區(qū),所述匯流區(qū)位于所述導流板的下方,所述匯流區(qū)的上端與所述連通孔相通,所述匯流區(qū)的下端與所述第二出水口相通,所述匯流區(qū)的內(nèi)徑從上到下遞減,所述第二出水口呈上窄下寬的喇叭口狀。
進一步地說,所述緩沖箱內(nèi)設有縱向的第一擋水板和縱向的第二擋水板,所述第一擋水板的上端與所述緩沖箱的頂面連接,所述第二擋水板的下端與所述緩沖箱的底面連接。
進一步地說,所述脫水層是由若干塊脫水板組成,每一所述脫水板由至少2組截面為V型的擋板首尾連接而成,所述擋板的第一夾角為60-90°,相鄰兩個所述擋板之間形成的第二夾角為60-90°,所述擋板為不銹鋼擋板。
進一步地說,所述導流板的上表面均勻間隔分布有若干條導流槽,每條導流槽的走向與所述導流板的傾斜方向一致,每條所述導流槽的寬度為1-2mm,相鄰導流槽的間距為2-3mm;
所述導流板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為30-40°;所述分流板的頂部呈三角形且所述分流板的頂角為120-150°。
進一步地說,所述第一擋水板的高度為所述緩沖箱高度的3/5-7/10,所述第二擋水板的高度為所述緩沖箱高度的3/10-3/5,所述第一擋水板與所述第二擋水板之間的橫向間距為所述緩沖箱長度的1/10-2/5。
進一步地說,所述除水霧填料層為多面球填料層或陶瓷環(huán)填料層。
進一步地說,所述溢流管的溢水口與所述儲水裝置的液面差為5-10cm,
進一步地說,所述擋水蓋與所述溢流管的溢水口端點焊連接。
進一步地說,所述第二進水口的進水口徑大于所述第二出水口的出水口徑。
進一步地說,所述第二進水口的外部設有用于將所述噴淋頭與噴淋管連接的外螺紋。
進一步地說,所述噴淋頭的中部設有與扳手對應的螺母。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至少具有以下幾點:
一、本發(fā)明收集的廢氣由進氣口進入塔體,首先經(jīng)過噴淋裝置進行除塵,再分別通過除水霧填料層和脫水層對廢氣中的含有的水汽進行二次脫水,脫水后的氣體由出氣口經(jīng)過通風管道進入緩沖箱,緩沖箱中的第一擋水板和第二擋水板會進一步阻擋氣體中存留的微小水滴,最后經(jīng)排氣管道排入大氣中,廢氣除塵率達到98%以上,符合大氣綜合排放標準;
二、本發(fā)明設有的溢流管有利于避免因儲水裝置中水位過高而影響廢氣的進氣量,當儲水裝置中的水位高于溢流管的溢水口時,水體會從溢流管的溢水口進入再從出水口流入集水槽中,保證儲水裝置中的水位保持在廢氣進氣口以下,從而保證廢氣的有效進氣量;并且與溢流管的溢水口固定連接的擋水蓋能夠使噴淋裝置中產(chǎn)生的水體下落時不會進入溢流管而流出塔體外,保證儲水裝置中水的有效循環(huán)利用;
三、本發(fā)明的緩沖箱中設有第一擋水板和第二擋水板,第一擋水板和第二擋水板的結(jié)構(gòu)能夠阻擋流動氣體中存留的微小水滴,使排放到大氣中的氣體帶液少,提升氣體的脫水效果;
四、本發(fā)明的脫水層是由若干塊脫水板組成,每一脫水板由至少2組截面為V型的擋板首尾連接而成,當含水氣流通過脫水板時,多道彎折的擋板會阻擋氣流中的水滴,細小水滴在碰撞過程中會集結(jié)成體積較大的水滴,并沿擋板滑落到底部的儲水裝置中,達到脫水效果;
五、本發(fā)明噴淋頭的進水口設有分流板,可以均分水流進入進水口時產(chǎn)生的水壓,使水流均勻平穩(wěn)地進入噴淋頭內(nèi)部,并且能夠?qū)⑺鞣譃閮晒?,從而使兩股水流在底部匯合時產(chǎn)生紊流,增強水流的沖擊力和流向的隨機性,并且噴淋頭的進水口還設有兩導流板,在每個導流板上設置一細小的連通孔,兩股水流分別經(jīng)各自的導流板引入連通孔,并通過連通孔在匯流區(qū)匯流,使兩股水流在強烈的沖擊力下相互混摻,運動無序,提升出水流向的隨機性,使噴淋頭的水流噴淋角度能夠達到至少120°,提高單個噴淋頭的噴淋覆蓋面積,在同等面積上可減少噴淋頭的安裝數(shù)量,減少設備成本;
六、本發(fā)明導流板表面的導流槽不僅對水流有導引作用,還增加了導流板表面的粗糙度,可進一步延長水流在導流板上的流經(jīng)時間,提升進出水的流暢性;
七、分流板上引流槽的設計,可以將水流順利引入連通孔內(nèi),有效避免水流倒流或向上沖擊;
八、本發(fā)明的設備體積小,不占用使用空間,并且?guī)б荷俚臍饬魍ㄟ^風機時的風阻小,不需要加大電機功率,減少設備運營成本。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擋水板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噴淋頭的縱向剖面結(jié)構(gòu)示意圖之一;
圖4是本發(fā)明噴淋頭的縱向剖面結(jié)構(gòu)示意圖之二;
圖5是本發(fā)明噴淋頭的導流板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6是本發(fā)明噴淋頭的進水口的俯視圖;
附圖中各部件的標記如下:
塔體1、進氣口2、出氣口3、儲水裝置4、第一進水口41、第一出水口42、排污口43、溢流管44、除水霧填料層5、脫水層6、脫水板61、風機7、緩沖箱8、第一擋水板81、第二擋水板82、擋水蓋9、抽水泵10、集水槽11、第一夾角α、第二夾角β、短噴淋管12、長噴淋管13、噴淋頭14、第二進水口141、外螺紋1411、第二出水口142、分流板143、引流槽1431、導流板144、最高點1441、最低點1442、連通孔1443、導流槽1444、匯流區(qū)145、螺母146、夾角γ和頂角θ。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jié)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進行詳細闡述,以使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領域技術(shù)人員理解,從而對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做出更為清楚明確的界定。
實施例:一種新型濕式除塵設備,如圖1-6所示,本發(fā)明包括筒狀結(jié)構(gòu)的塔體1,所述塔體1的側(cè)壁設有進氣口2且其上端設有出氣口3,所述塔體1內(nèi)由下至上依次設有儲水裝置4、噴淋裝置、除水霧填料層5和脫水層6,所述進氣口2位于所述儲水裝置4和所述噴淋裝置之間,所述脫水層6位于所述出氣口3的下方;
還包括風機7和緩沖箱8,所述風機7的進氣口與所述塔體1的出氣口連通,所述風機7的出氣口與所述緩沖箱8的進氣口連通,所述緩沖箱8的出氣口外接排氣管道;
所述儲水裝置4具有第一進水口41、第一出水口42、排污口43和溢流管44,所述第一進水口41和所述第一出水口42皆位于所述儲水裝置4的側(cè)壁,所述排污口43位于所述儲水裝置4的下方,所述溢流管44位于所述儲水裝置4的內(nèi)部,所述第一進水口41外接供水源,所述溢流管44的上端為溢水口,所述溢水口的上方固定有一擋水蓋9,所述擋水蓋9與所述溢水口存在縱向間距,在平面上所述擋水蓋9遮蓋所述溢水口,所述儲水裝置4外接抽水泵,所述儲水裝置4的第一出水口與所述抽水泵10的進水口連通,所述抽水泵10的出水口與所述噴淋裝置的進水口連通;
所述噴淋裝置包括若干噴淋管,所述噴淋管上安裝有噴淋頭14;
所述塔體1的下方設有集水槽11,所述溢流管44的出水口和所述排污口43分別與所述集水槽11相通。
所述噴淋裝置由三組平行的噴淋管組成,三組所述噴淋管包括兩組短噴淋管12和一組長噴淋管13,所述長噴淋管13位于兩組所述短噴淋管12之間,兩組所述短噴淋管12上設有至少1個所述噴淋頭14,所述長噴淋管13上設有至少2個噴淋頭14。
所述噴淋頭14的一端設有第二進水口141且另一端設有第二出水口142,所述第二進水口141的內(nèi)部中間處設有分流板143,所述分流板143將所述第二進水口141分隔為兩個進水區(qū)域,兩個進水區(qū)域的底面皆為導流板144,所述導流板144傾斜設置,兩塊所述導流板144相互之間沿噴淋頭的軸線呈中心對稱分布,每一所述導流板144皆具有一最高點1441、一最低點1442和連通孔1443,所述連通孔1443遠離所述導流板144的最高點且靠近所述導流板144的最低點,所述連通孔1443位于所述導流板144與所述分流板143的相交處,所述分流板143具有兩個相對的表面且各自對應位于兩個進水區(qū)域內(nèi),所述分流板143的兩個相對的表面上各自設有引流槽1431,所述引流槽1431自所述分流板143與所述第二進水口141的內(nèi)壁的相交處延伸至所述連通孔1443,所述引流槽1431的寬度大于等于所述連通孔1443的內(nèi)徑,所述連通孔1443的形狀為圓形、矩形或菱形,但不局限于此。
還包括匯流區(qū)145,所述匯流區(qū)145位于所述導流板144的下方,所述匯流區(qū)145的上端與所述連通孔1443相通,所述匯流區(qū)145的下端與所述第二出水口142相通,所述匯流區(qū)145的內(nèi)徑從上到下遞減,所述第二出水口142呈上窄下寬的喇叭口狀。
所述緩沖箱8內(nèi)設有縱向的第一擋水板81和縱向的第二擋水板82,所述第一擋水板81的上端與所述緩沖箱8的頂面連接,所述第二擋水板82的下端與所述緩沖箱8的底面連接。
所述脫水層6是由若干塊脫水板61組成,每一所述脫水板61由至少2組截面為V型的擋板首尾連接而成,所述擋板的第一夾角α為60-90°,相鄰兩個所述擋板之間形成的第二夾角β為60-90°,所述擋板為不銹鋼擋板。
所述導流板144的上表面均勻間隔分布有若干條導流槽1444,每條導流槽的走向與所述導流板144的傾斜方向一致,每條所述導流槽1444的寬度為1-2mm,相鄰導流槽的間距為2-3mm;
所述導流板144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γ為30-40°;所述分流板143的頂部呈三角形且所述分流板143的頂角θ為120-150°。
所述第一擋水板81的高度為所述緩沖箱8高度的3/5-7/10,所述第二擋水板82的高度為所述緩沖箱8高度的3/10-3/5,所述第一擋水板81與所述第二擋水板82之間的橫向間距為所述緩沖箱8長度的1/10-2/5。
所述除水霧填料層5為多面球填料層或陶瓷環(huán)填料層。
所述溢流管44的溢水口與所述儲水裝置4的液面差為5-10cm,
所述擋水蓋9與所述溢流管44的溢水口端點焊連接。
所述第二進水口141的進水口徑大于所述第二出水口142的出水口徑。
所述第二進水口141的外部設有用于將所述噴淋頭14與噴淋管連接的外螺紋1411。
所述噴淋頭14的中部設有與扳手對應的螺母146。
本發(fā)明的工作原理如下:收集的廢氣由進氣口進入塔體,首先經(jīng)過噴淋裝置進行除塵,再分別通過除水霧填料層和脫水層對廢氣中的含有的水汽進行二次脫水,脫水后的氣體由出氣口經(jīng)過通風管道進入緩沖箱,緩沖箱中的第一擋水板和第二擋水板會進一步阻擋氣體中存留的微小水滴,最后經(jīng)排氣管道排入大氣中。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發(fā)明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發(fā)明說明書及附圖內(nèi)容所作的等效結(jié)構(gòu)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shù)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發(fā)明的專利保護范圍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