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污水初沉處理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污水初沉處理系統(tǒng),在實際的運行過程中,存在如下不足之處:污水與混凝藥劑混合需設置混合攪拌池,占用空間;對池內污泥界面沒有要求,使得沉淀污泥形成初期顆粒較小,容易出水帶泥,為降低出水帶泥現(xiàn)象,勢必加大混凝藥劑投加量,造成處理成本上升。
且沉淀后的污泥需要通過刮泥部件來進行刮泥處理,但是現(xiàn)有的刮泥部件中的刮泥板通常直接與沉淀池的底面相接觸,兩者之間的摩擦力極大,刮泥板的磨損極為嚴重,使用壽命短。且由于摩擦阻力過大,使得驅動刮泥板動作的驅動力也相應增大,驅動件的耗電量大,造成電力資源的浪費。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為了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簡單、使用壽命長的污水初沉處理系統(tǒng)。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污水初沉處理系統(tǒng),包括沉淀池、設于沉淀池中部的布水室、連通于該布水室的進水管、罩設于所述布水室外的整流罩、設于布水室上的出水口、刮泥部件、位于沉淀池下部的蓄泥腔、連通于該蓄泥腔的排泥管、位于沉淀池上方集水槽及與該集水槽相連的出水管;所述沉淀池底面為錐形結構,所述刮泥部件包括設于沉淀池底面上的刮泥板、與該刮泥板固連的傳動桿、與該傳動桿相連的驅動軸及用于驅動該驅動軸轉動的驅動件;所述刮泥板包括固連于所述刮泥板下端的第一斜板和固連與該第一斜板一端的第二斜板,所述第二斜板置于所述蓄泥腔內;所述第一斜板上設有用于減小其與沉淀池底面之間的摩擦力的防磨損結構,該防磨損結構包括間隔分布于所述第一斜板上的多個防磨損組件;所述防磨損組件包括滾珠和罩設于所述滾珠外的定位套,所述定位套上設有供滾珠穿出該定位套的開口。本發(fā)明設置了防磨損結構,可有效降低刮泥板與沉淀池底面之間的磨損,延長設備的使用壽命;定位套上設置了開口,當定位套被鎖緊在第一斜板上時,滾珠的下部即可通過該開口穿出至定位套的下表面,將刮泥板頂離沉淀池的底面;從而刮泥板置于沉淀池底時,為滾珠與沉淀池底之間發(fā)生接觸,在刮泥板一端進行刮泥的過程中,滾珠可自由的發(fā)生滾動,刮泥板不會發(fā)生磨損,磨損僅發(fā)生在滾珠上,只需定期對滾珠進行更換即可,無需對刮泥板進行更換,降低維修成本;且滾珠可相對定位套進行360°的轉動,運動的過程中不會發(fā)生卡死現(xiàn)象,設備運行更為順暢;驅動軸在驅動件的帶動下轉動,通過傳動桿傳動至刮泥板帶動刮泥板以驅動軸為中心進行轉動,刮泥板轉動的過程中將沉淀池底面上的污泥刮松動;由于沉淀池底面為錐形結構,使得與刮泥板接觸的面為斜面,便于污泥自動滑入至蓄泥腔內。
進一步的,所述定位套通過一拆裝結構與所述第一斜板可拆卸連接;所述拆裝結構包括設于所述第一斜板上的通槽、可與該通槽相螺接的螺接件及設于所述定位套上以供該螺接件穿過的通孔;所述螺接件與所述通槽之間設有第一密封結構,所述螺接件上端可拆卸連接一鎖緊套,該鎖緊套與所述第一斜板之間設有第二密封結構;通過第一密封結構和第二密封結構的設置,對通槽的上下位置均進行了密封,有效防止刮泥過程中污泥卡入至通槽與螺接件之間的空隙內,不會發(fā)生因為污泥將通槽與螺接件之間的空隙填滿而難以擰出螺接件的情況,螺接件始終可以輕松的擰出,可方便的對定位套進行拆裝以更換其內的滾珠,延長刮泥設備的使用壽命;由于污泥不會進入至通槽內,進而通槽內的螺紋不會被污泥所填滿,當螺接件再次擰入時,可直接對準通槽的內螺紋旋入,螺接件的外螺紋與通槽的內螺紋之間相互可輕松對準,不會因為被污泥填滿而難以對準,兩者之間基本不會發(fā)生相對磨損,即使經過多次的拆裝之后,也不會出現(xiàn)螺紋因為磨損而被磨平,進而兩者無法連接的情況;保證兩者始終保持牢固連接,對定位套進行牢固定位,定位套不會發(fā)生松動或無法鎖緊在第一斜板上的情況,保證設備的正常使用,延長設備的使用壽命;螺接件的上部連接鎖緊套,鎖緊套通過第二密封結構實現(xiàn)與第一斜板的密封配合,從而水及污泥均無法從通槽上部進入至通槽內,實現(xiàn)通槽的完全密封狀態(tài)。
進一步的,所述通槽包括螺紋段和密封配合段,所述螺紋段上設有內螺紋,所述密封配合段內壁為光滑表面;所述螺接件包括與所述螺紋段相配合的上連接部和與所述密封配合段相配合的下連接部。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密封結構包括由柔性材料制成的密封層,該密封層包覆于所述螺接件的下連接部上,所述密封層與所述密封配合段之間為過盈配合;過盈配合便于密封段進入至通槽內,實現(xiàn)與通槽的過盈配合;螺接件上設置了密封層,當螺接件與通槽相連時,密封層可卡入至通槽內,由于密封層與密封配合段之間為過盈配合,從而密封層可完全卡緊在密封配合段內,水及污泥均無法從通槽下部進入至通槽內。
優(yōu)選的,所述第二密封結構包括設于所述鎖緊套下部的彎折段、與該彎折段相配合的密封環(huán)槽及設于該密封環(huán)槽內的密封件;所述密封環(huán)槽設于所述第一斜板上表面,所述密封件由柔性材料制成;當鎖緊套鎖緊在螺接件的上部上時,鎖緊套下部的彎折段卡入至密封環(huán)槽內,進而抵觸在密封件上,由于密封件由柔性材料制成,可在彎折段抵觸在其上時發(fā)生一定的形變,包覆住彎折段的下端的各個表面,實現(xiàn)與彎折段之間的良好密封,使得水和污泥無法進入至鎖緊套內,進而無法進入至通槽內,實現(xiàn)通槽的無污泥狀態(tài)。
進一步的,所述密封件通過注塑成型于所述密封環(huán)槽內;注塑成型的密封件將填埋整個密封環(huán)槽,且密封件可完全粘合密封環(huán)槽的內表面上,密封件與密封環(huán)槽之間不會存在間隙,密封效果好;密封件與密封環(huán)槽之間連接牢固,長期使用亦不會相互脫離。
優(yōu)選的,所述第二斜板上沿長度方向間隔設有多個漏泥通槽;第二斜板在蓄泥槽內轉動刮泥的過程中,小部分的泥可以從漏泥通槽中漏出,減小第二斜板在刮泥過程中受到的阻力,減小驅動件在驅動第一斜板和第二斜板運動時受到的阻力,首先傳動效果好,其次減小驅動件的電能損耗,實現(xiàn)節(jié)能環(huán)保。
或優(yōu)選的,所述整流罩下部為開口設置,該整流罩下部開口與沉淀池底面的距離h1小于沉淀池內污泥的高度h2;所述出水口與沉淀池底面的距離h3大于沉淀池內污泥的高度h2。本發(fā)明中控制污泥的高度h2高于整流罩下部開口與沉淀池底面的距離h1,污水通過整流罩下部的開口流出后先行經過污泥層后再向上流通,使得經過絮凝后的小顆粒污泥或雜質在污泥層的過濾與網捕雙重作用下被沉積在污泥層內,不會隨著污水向外排出,提高污泥沉積率,降低出水帶泥率,減小混凝劑的使用,降低成本。
進一步的,所述沉淀池連接一用于檢測沉淀池內污泥的高度h2的污泥界面儀;可實時檢測沉淀池內的污泥高度,當污泥過高時工人可對沉淀池進行適當?shù)呐拍嗖僮?,防止污泥高度過高,同時將污泥維持在h2的高度上;優(yōu)選的,h2的為沉淀池內水深的3/4。
進一步的,所述進水管上連接一管道混合器,所述管道混合器上連接一加藥管;通過加藥管將絮凝劑加入管道混合器內,對進入管道混合器內的污水進行絮凝。
綜上所述,本發(fā)明具有以下優(yōu)點:設置了防磨損結構,可有效降低刮泥板與沉淀池底面之間的磨損,延長設備的使用壽命;設置了滾珠,只需定期對滾珠進行更換即可,無需對刮泥板進行更換,降低維修成本;通過第一密封結構和第二密封結構的設置,有效防止刮泥過程中污泥卡入至通槽與螺接件之間的空隙內,螺接件拆裝方便。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刮泥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的局部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技術領域的人員更好的理解本發(fā)明方案,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如圖1-3所示,一種污水初沉處理系統(tǒng),包括沉淀池1、設于沉淀池中部的布水室2、連通于該布水室的進水管3、罩設于所述布水室外的整流罩4、設于布水室上的出水口5、刮泥部件、位于沉淀池下部的蓄泥腔11、連通于該蓄泥腔的排泥管12、位于沉淀池上方集水槽13及與該集水槽相連的出水管14;所述沉淀池1底面為錐形結構,所述蓄泥腔與沉淀池1底面相連通,所述排泥管連通在蓄泥腔的側壁上;所述刮泥部件包括刮泥板61、傳動桿62、驅動軸63及驅動件64;所述刮泥板61設于沉淀池底面上,所述傳動桿62為倒置的l形,其一端與刮泥板61相連,另一端伸出至沉淀池上部后與驅動軸相連;所述刮泥板61包括第一斜板611和第二斜板612,所述第一斜板611固定連接在所述傳動桿62的下端,所述第二斜板612固定連接在第一斜板靠近所述蓄泥腔7的一端上,且第二斜板612置于所述蓄泥腔7內,當傳動桿62帶動第一斜板611動作時,第二斜板612即可在蓄泥腔7內移動,對蓄泥腔7內的污泥進行刮除;優(yōu)選的,所述第二斜板612上沿長度方向間隔設有多個漏泥通槽613,以減小第二斜板612受到的阻力。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斜板上設有用于減小其與沉淀池底面之間的摩擦力的防磨損結構,該防磨損結構包括設于第一斜板下表面上的多個防磨損組件7,這些防磨損組件7沿所述第一斜板611的長度方向上間隔分布,相鄰防磨損組件7之間的間距相等;具體的,所述防磨損組件7包括滾珠71和定位套72,所述定位套72罩設于所述滾珠外,且定位套的下部設有一開口721,當定位套72罩在滾珠上時,滾珠下部可由該開口穿出定位套下表面;該開口為圓形,開口的直徑等于滾珠直徑的3/4,使得滾珠能夠盡可能對的伸出定位套,但又不會掉出,當?shù)谝恍卑逯糜诔恋沓貎葧r,滾珠伸出定位套的部分與沉淀池底面相接觸,從而刮泥板不會發(fā)生磨損;所述定位套72通過一拆裝結構與所述第一斜板611可拆卸連接,從而可對其內的滾珠進行更換。
定位套72兩側向外延伸形成有兩凸緣722,所述拆裝結構包括兩柱形的通槽81、螺接件82以及兩通孔83;所述兩通孔83分別設于所述兩凸緣上,所述兩通槽81設于所述第一斜板上,兩通槽81分別與兩通孔83相對應;當定位套需要與第一斜板611相連時,螺接件82穿過所述通孔83后與通槽81相螺接,從而將定位套鎖緊在第一斜板611上;所述通槽81包括螺紋段811和密封配合段812,所述螺紋段811上設有內螺紋,所述密封配合段812內壁為光滑表面;所述螺接件82可設置為不銹鋼制成的螺絲釘,該螺接件82包括上連接部821和下連接部822,該上連接部821外設有外螺紋,可與螺紋段811相螺接,所述下連接部822未設置螺紋,可置于密封配合段812內,與密封配合段812相配合對通槽進行密封。
具體的,所述螺接件82與所述通槽81之間設有第一密封結構,具體為下連接部822與密封配合段812之間設有第一密封結構;該第一密封結構為一密封層101,該密封層101由柔性材料制成,優(yōu)選為橡膠,密封層101包覆于所述螺接件的下連接部822上,密封層101與下連接部822之間可以通過粘接相連,優(yōu)選可通過膠粘劑相連;所述密封層101的外徑大于密封配合段812的內徑,使得下連接部822在插入密封配合段812時;密封層101與所述密封配合段812之間為過盈配合;為了便于下連接部822插入密封配合段812內,我們將密封配合段812的外端設置為擴口結構,即密封配合段812的直徑大于密封配合段812內端的直徑。
所述螺接件82上端穿出通槽,并螺接有一鎖緊套9,該鎖緊套9與所述第一斜板611之間設有第二密封結構;所述所述第二密封結構包括彎折段91、密封環(huán)槽92以及密封件93;所述彎折段91為環(huán)狀結構,由鎖緊套9的下部向外彎曲形成,所述密封環(huán)槽92設于所述第一斜板611上表面,且位于通槽外,所述密封件93設于該密封環(huán)槽內,當鎖緊套9連接在螺接件82上時,彎折段下部剛好卡入至密封環(huán)槽92內,與密封環(huán)槽92內的密封件93相抵;所述密封件93由柔性材料制成,優(yōu)選為橡膠;進一步的,所述密封件93通過注塑成型于所述密封環(huán)槽92內,使得密封件93可粘合在密封環(huán)槽92內表面上,密封效果更好。
所述進水管3上連接一管道混合器31,所述管道混合器31上連接一不銹鋼制成的加藥管32,絮凝劑通過該加藥管投入至管道混合器31內,污水進入管道混合器31后與絮凝劑發(fā)生反應形成小顆粒的絮凝物;所述絮凝劑為聚合硫酸鐵。
所述整流罩4罩設在所述布水室上部位置上,整流罩4的下部為開口設置,所述出水口5設置在布水室的側壁位置上,整流罩4的延伸至出水口5的下部位置,出水口5將布水室內的水輸出后進入至整流罩4內,再經過整流罩4下部的開口流出;具體的,所述整流罩4下部開口至沉淀池1底面的距離為h1,沉淀池1內污泥的高度為h2,所述出水口5與沉淀池1底面的距離為h3,沉淀池內的水深為h4;優(yōu)選的,所述的h2為h4的3/4,所述的h1<h2,所述的h3>h2,從而污水經由出水口5出水時不會與污泥相接觸,而是通過整流罩4整流后由整流罩4下部的開口流出,由于h1<h2,則整流罩4下部的開口位于污泥層內,污水由整流罩4下部的開口流出后進入至污泥層,污水內的小顆粒絮凝物沉淀在了污泥層內,有效降低了污水的出水帶泥率;為了方便控制沉淀池內的污泥高度,我們在所述沉淀池1上設置了一污泥界面儀11,該污泥界面儀11可對沉淀池內污泥的高度h2進行實時檢測,當顯示的污泥高度過高時,工人即可通過刮泥部件將沉淀池內的污泥刮除一部分,保持污泥高度維持在水深的3/4上。
所述驅動件64為電機,所述驅動軸在電機的驅動下發(fā)生轉動,進而帶動沉淀池底的刮泥板在沉淀池的底面上移動,刮動污泥,使得污泥落入至蓄泥腔內,最后通過排泥管進行排出;沉淀池的上層為清液,清液通過集水槽收集后通過出水管流入至后續(xù)的處理設備中。
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景l(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應當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