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摻混肥設備領域,特別是指一種配肥機。
背景技術:
為了改善土壤肥力,保障農(nóng)作物在生長過程中獲得所需的養(yǎng)分,達到增產(chǎn)的目的,需要對農(nóng)作物定期施肥,又因為農(nóng)作物的種類及其生長環(huán)境各不相同,對肥料的需求也不盡相同,化學肥料種類繁多,性質(zhì)和施用方法差異較大,配肥機可以將幾種不同的肥料按照特定的重量比混合而形成配方肥料。
現(xiàn)有的配肥機包括多個結構單元,各個結構單元之間的布局對摻混肥的生產(chǎn)有較大影響,其中,配肥機的混料裝置對配肥機整體控制肥料的配比起關鍵作用。
本專利的申請人在申請?zhí)枮?01611223485.6的專利中提出了一種配肥機,肥料通過傳送帶傳送經(jīng)導槽送至同一混料斗,在混料斗內(nèi)進行攪拌混合。這種結構,當混料斗內(nèi)的肥料裝滿后,配肥機的混料裝置需要停機等待,將儲料斗的出料口關閉,輸送帶停止運行,等待混料斗內(nèi)的肥料攪拌完成并且垂直提升卸料裝置將混料斗內(nèi)的肥料輸送給出料裝置,混料斗再回來之后,混料裝置再繼續(xù)工作,混料效率較低。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配肥機,其可以提高配肥機的混料效率。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供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配肥機,包括方形殼體,所述方形殼體的一側設置有多個上料裝置,所述方形殼體的與所述上料裝置相對的一側設置有出料裝置,所述出料裝置包括兩個并排設置的出料斗,所述方形殼體上設置有控制顯示屏,所述方形殼體內(nèi)設置有混料裝置,所述方形殼體的內(nèi)部在所述出料裝置的一側設置有垂直提升卸料裝置,所述上料裝置、混料裝置、垂直提升卸料裝置和出料裝置依次連接;
所述混料裝置包括位于所述方形殼體中部的固定架、通過稱重傳感器懸掛在所述固定架上的多個儲料斗和與所述出料斗的位置相對應的兩個混料斗,所述儲料斗的下方設置有第一出料口,所述第一出料口設置有由步進電機驅動的出料擋板;
所述儲料斗排成一列且其下方設置有第一輸送帶和第二輸送帶,所述第一輸送帶和第二輸送帶之間設置有間隙并且輸送方向都向內(nèi),所述間隙的下方和所述混料斗之間設置有可橫向移動為兩個混料斗送料的第三輸送帶,所述第三輸送帶的兩側設置有送料擋板,兩側送料擋板之間的距離足夠大使得所述第三輸送帶橫向移動為兩個混料斗送料時從所述間隙掉落的肥料都能夠落入兩側送料擋板內(nèi)側落在所述第三輸送帶上。
進一步的,每個儲料斗上的稱重傳感器數(shù)量為至少三個,所述儲料斗的重心與該儲料斗上的多個稱重傳感器位置所構成的形狀的中心在同一豎直線上。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輸送帶和第二輸送帶的輸送起始端和兩側分別設置有儲料擋板。
進一步的,所述垂直提升卸料裝置包括與所述出料裝置的出料斗位置相對應的門框形支架,所述混料裝置的混料斗位于所述門框形支架中部,所述門框形支架上設置有升降所述混料斗的牽引裝置,所述門框形支架包括一對第一直導軌和與所述第一直導軌并排設置的第二直導軌,所述第二直導軌短于所述第一直導軌且其上部為弧形;所述混料斗的兩側設置有分別位于所述第一直導軌和第二直導軌中的第一對滾輪和第二對滾輪,所述第一對滾輪和第二對滾輪的位置相錯,且所述第二對滾輪高于所述第一對滾輪;所述第一對滾輪和第二對滾輪之間的距離小于所述第二直導軌上部末端與所述第一直導軌之間的垂直距離。
進一步的,所述牽引裝置對所述混料斗的牽引點位于所述第一直導軌遠離所述第二直導軌的一側,所述混料斗的重心位于所述牽引裝置對所述混料斗的牽引點和所述第一對滾輪之間。
進一步的,所述牽引裝置包括第二動力氣缸、滑輪組和鋼絲繩,其中:
所述第二動力氣缸包括固定設置在所述門框形支架一側下方的第二氣缸本體和從所述第二氣缸本體上部伸出的第二活塞桿;
所述第二活塞桿的末端通過所述滑輪組和鋼絲繩牽引所述混料斗的兩側;
所述滑輪組包括定滑輪和動滑輪,所述定滑輪為兩個且分別固定在所述門框形支架的兩側上方,所述動滑輪為一個且固定在所述第二活塞桿的末端。
進一步的,所述混料斗內(nèi)設置有攪拌軸,所述攪拌軸的一部分上設置有正螺旋葉片,另一部分上設置有反螺旋葉片,所述混料斗的一側設置有用于驅動所述攪拌軸的電機。
進一步的,所述出料斗的下方設置有第二出料口,所述第二出料口的兩側對稱設置有夾緊器和用于驅動所述夾緊器的第一動力氣缸,所述夾緊器包括夾緊貼片和用于帶動所述夾緊貼片移動的驅動桿,所述夾緊貼片在靠近所述第二出料口的一側設置有膠皮,所述驅動桿的中部設置有穿孔;所述第一動力氣缸包括尾端鉸接設置的第一氣缸本體和與從所述第一氣缸本體的頭端伸出的第一活塞桿,所述第一活塞桿的末端連接在所述穿孔處。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出料口的兩側對稱設置有凸臺,所述凸臺低于所述夾緊貼片的高度。
進一步的,所述方形殼體的頂部設置有頂棚,所述頂棚上設置有除塵裝置。
本發(fā)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發(fā)明的配肥機,混料裝置包括固定架、通過稱重傳感器懸掛在固定架上的多個儲料斗和與出料斗的位置相對應的兩個混料斗,儲料斗的下方設置有第一出料口,第一出料口設置有由步進電機驅動的出料擋板,這樣可以根據(jù)配肥所需的肥料重量控制儲料斗的第一出料口的出料量,儲料斗排成一列且其下方設置有第一輸送帶和第二輸送帶,第一輸送帶和第二輸送帶之間設置有間隙并且輸送方向都向內(nèi),通過兩條輸送帶同時輸送,可以提高輸送效率,間隙的下方和混料斗之間設置有可橫向移動為兩個混料斗送料的第三輸送帶,第三輸送帶的兩側設置有送料擋板,可以防止從間隙落下的肥料撒落到外面,兩側送料擋板之間的距離足夠大使得第三輸送帶橫向移動為兩個混料斗送料時從間隙掉落的肥料都能夠落入兩側送料擋板內(nèi)側落在第三輸送帶上,從第三輸送帶輸送來的肥料先輸送給其中一個混料斗,當該混料斗內(nèi)的肥料裝滿之后,該混料斗通過垂直提升卸料裝置將混料斗內(nèi)的肥料送至出料裝置,同時動力裝置帶動第三輸送帶沿滑軌移動至另一個混料斗,繼續(xù)給該另一個混料斗送料,該另一個混料斗內(nèi)的肥料裝滿之后,該另一個混料斗也通過垂直提升卸料裝置將混料斗內(nèi)的肥料送至出料裝置,同時動力裝置帶動第三輸送帶沿滑軌移動至上一個混料斗,繼續(xù)給上一個混料斗送料,如此循環(huán)往復,這樣配肥機的混料裝置可以一直工作,第一輸送帶、第二輸送帶和第三輸送帶可以一直給混料斗輸送肥料,并且混料斗內(nèi)的肥料也能及時攪拌,提高了配肥機的混料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配肥機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配肥機的與上料裝置相對的一側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的配肥機的內(nèi)部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的配肥機的混料裝置的正面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的配肥機的垂直提升卸料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fā)明的配肥機的垂直提升卸料裝置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fā)明的配肥機的出料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發(fā)明的配肥機的出料裝置的側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進行詳細描述。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配肥機,如圖1~圖8所示,包括方形殼體1,方形殼體1的一側設置有多個上料裝置2,方形殼體1的與上料裝置2相對的一側設置有出料裝置,如圖2所示,出料裝置包括兩個并排設置的出料斗3,方形殼體1上設置有控制顯示屏(控制顯示屏可以靈活設置在方形殼體1的任意一個側面,只要不干擾其他裝置的設置即可),方形殼體1內(nèi)設置有混料裝置,方形殼體1的內(nèi)部在出料裝置的一側設置有垂直提升卸料裝置,上料裝置2、混料裝置、垂直提升卸料裝置和出料裝置依次連接;
如圖3和圖4所示(圖3僅示出了部分結構,例如:上料裝置、混料裝置、混料斗和出料斗,以說明混料裝置各部分結構的配合關系),混料裝置包括位于方形殼體1中部的固定架(未示出)、通過稱重傳感器24懸掛在固定架上的多個儲料斗4和與出料斗3的位置相對應的兩個混料斗5,儲料斗4的下方設置有第一出料口25,第一出料口25設置有由步進電機驅動的出料擋板;
儲料斗4排成一列且其下方設置有第一輸送帶6和第二輸送帶7,第一輸送帶6和第二輸送帶7之間設置有間隙并且輸送方向都向內(nèi),間隙的下方和混料斗5之間設置有可橫向移動為兩個混料斗5送料的第三輸送帶8,第三輸送帶8的兩側設置有送料擋板9,兩側送料擋板9之間的距離足夠大使得第三輸送帶8橫向移動為兩個混料斗5送料時從間隙掉落的肥料都能夠落入兩側送料擋板9內(nèi)側落在第三輸送帶8上。
本發(fā)明的配肥機,混料裝置包括固定架、通過稱重傳感器懸掛在固定架上的多個儲料斗和與出料斗的位置相對應的兩個混料斗,儲料斗的下方設置有第一出料口,第一出料口設置有由步進電機驅動的出料擋板,這樣可以根據(jù)配肥所需的肥料重量控制儲料斗的第一出料口的出料量,如圖4所示,儲料斗排成一列且其下方設置有第一輸送帶和第二輸送帶,第一輸送帶和第二輸送帶之間設置有間隙并且輸送方向都向內(nèi),通過兩條輸送帶同時輸送,可以提高輸送效率,間隙的下方和混料斗之間設置有可橫向移動為兩個混料斗送料的第三輸送帶,第三輸送帶的兩側設置有送料擋板,可以防止從間隙落下的肥料撒落到外面,兩側送料擋板之間的距離足夠大使得第三輸送帶橫向移動為兩個混料斗送料時從間隙掉落的肥料都能夠落入兩側送料擋板內(nèi)側落在第三輸送帶上,從第三輸送帶輸送來的肥料先輸送給其中一個混料斗,當該混料斗內(nèi)的肥料裝滿之后,該混料斗通過垂直提升卸料裝置將混料斗內(nèi)的肥料送至出料裝置,同時動力裝置帶動第三輸送帶沿滑軌移動至另一個混料斗,繼續(xù)給該另一個混料斗送料,該另一個混料斗內(nèi)的肥料裝滿之后,該另一個混料斗也通過垂直提升卸料裝置將混料斗內(nèi)的肥料送至出料裝置,同時動力裝置帶動第三輸送帶沿滑軌移動至上一個混料斗,繼續(xù)給上一個混料斗送料,如此循環(huán)往復,這樣配肥機的混料裝置可以一直工作,第一輸送帶、第二輸送帶和第三輸送帶可以一直給混料斗輸送肥料,并且混料斗內(nèi)的肥料也能及時攪拌,提高了配肥機的混料效率。
本發(fā)明中,上料裝置2可以采用現(xiàn)有技術中的任意上料方式,均不影響本發(fā)明方案的實施,例如:可以通過翻轉結構(如圖1所示)將已打開的肥料自動倒入方形殼體內(nèi)的料斗中,再通過提升裝置(可以借鑒下文所提供的垂直提升卸料裝置的結構)將料斗中的肥料供給混料裝置的儲料斗;或者直接用輸送帶輸送到混料裝置的儲料斗中。
本發(fā)明的混料裝置中,優(yōu)選的,每個儲料斗4上的稱重傳感器數(shù)量為至少三個,儲料斗4的重心與該儲料斗4上的多個稱重傳感器位置所構成的形狀的中心在同一豎直線上。這樣,稱重傳感器稱重準確,可取多個稱重傳感器的平均值作為最終稱重值,計算方便。另外,第一輸送帶6和第二輸送帶7的輸送起始端和兩側分別設置有儲料擋板。這樣可以防止從儲料斗落下的肥料撒落到外面。
進一步的,如圖5和圖6所示,垂直提升卸料裝置包括與出料裝置的出料斗3位置相對應的門框形支架10,混料裝置的混料斗5位于門框形支架10中部,門框形支架10上設置有升降混料斗5的牽引裝置,門框形支架10包括一對第一直導軌101和與第一直導軌101并排設置的第二直導軌102,第二直導軌102短于第一直導軌101且其上部為弧形;混料斗5的兩側設置有分別位于第一直導軌101和第二直導軌102中的第一對滾輪11和第二對滾輪12,第一對滾輪11和第二對滾輪12的位置相錯,且第二對滾輪12高于第一對滾輪11;第一對滾輪11和第二對滾輪12之間的距離小于第二直導軌102上部末端與第一直導軌101之間的垂直距離l。
當肥料在完成一個處理環(huán)節(jié)后,需要運送到另一個環(huán)節(jié)進行處理時,上一工作環(huán)節(jié)的肥料進入到混料斗內(nèi),混料斗依靠牽引裝置到達第二直導軌上部的弧形區(qū)間后,弧形區(qū)間引導第二滾輪,進而第二滾輪引導混料斗發(fā)生翻轉,將混料斗內(nèi)的肥料傾卸出來。因為混料斗的兩側設置有分別位于第一直導軌和第二直導軌中的第一對滾輪和第二對滾輪,第一對滾輪和第二對滾輪的位置相錯,且第二對滾輪高于第一對滾輪,這樣第二對滾輪會先于第一對滾輪到達第二直導軌的弧形區(qū)間的高度,又因為第一對滾輪和第二對滾輪之間的距離小于第二直導軌上部末端與第一直導軌之間的垂直距離,這樣當?shù)谝粚L輪在第一直導軌上的高度與第二對滾輪在第二直導軌弧形區(qū)間上的高度相同時,第一對滾輪再往上走時,會陸續(xù)開始牽引第二對滾輪往回走。這種結構由于合理設置了第一對滾輪和第二對滾輪之間的間距,所以使得第二對滾輪無法到達第二直導軌弧形區(qū)間的末端,其就不會滑落下去,故混料斗在第一直導軌和第二直導軌的上部移動時不易滑落,提高了卸料裝置的安全性。
進一步的,如圖6所示,向上的箭頭表示鋼絲繩對混料斗5的牽引,向下的箭頭表示混料斗5重心的位置。牽引裝置對混料斗5的牽引點13位于第一直導軌101遠離第二直導軌102的一側,混料斗5的重心14位于牽引裝置對混料斗5的牽引點13和第一對滾輪11之間。
這樣可以使第一對滾輪和第二對滾輪較為穩(wěn)定的沿著第一直導軌和第二直導軌的靠近第二直導軌一側升降,并且在混料斗達到第一直導軌的上方和第二直導軌的弧形區(qū)間時更容易實現(xiàn)自動翻轉。
本發(fā)明中,如圖5所示,牽引裝置可以包括第二動力氣缸15、滑輪組16和鋼絲繩17,其中:
第二動力氣缸15包括固定設置在門框形支架10一側下方的第二氣缸本體151和從第二氣缸本體151上部伸出的第二活塞桿152;
第二活塞桿152的末端通過滑輪組16和鋼絲繩17牽引混料斗5的兩側;
滑輪組16包括定滑輪161和動滑輪162,定滑輪161為兩個且分別固定在門框形支架10的兩側上方,動滑輪162為一個且固定在第二活塞桿152的末端。
這種工作方式通過第二活塞桿的拉力使混料斗上升,當混料斗上升到門框形支架的上部時,第二活塞桿伸出第二氣缸本體外面的距離逐漸變短,減少了第二活塞桿相對于第二氣缸本體的晃動,增加了兩者之間的穩(wěn)定性,減少了兩者之間的磨損,提高了第二動力氣缸的使用壽命。應當理解的是,牽引裝置除了采用上述結構外,還可以采用本領域技術人員容易想到的結構形式,均不影響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實施。
為了使肥料向中間聚集,攪拌更充分,混料斗5內(nèi)設置有攪拌軸,攪拌軸的一部分(如左半部分)上設置有正螺旋葉片,另一部分(如右半部分)上設置有反螺旋葉片,混料斗5的一側設置有用于驅動攪拌軸的電機。這樣通過電機帶動,提高攪拌效率。
本發(fā)明的出料裝置中,優(yōu)選的,如圖7和圖8所示,出料斗3的下方設置有第二出料口18,第二出料口18的兩側對稱設置有夾緊器19和用于驅動夾緊器19的第一動力氣缸20,夾緊器19包括夾緊貼片191和用于帶動夾緊貼片191移動的驅動桿192,夾緊貼片191在靠近第二出料口18的一側設置有膠皮,驅動桿192的中部設置有穿孔21;第一動力氣缸20包括尾端鉸接設置的第一氣缸本體201和與從第一氣缸本體201的頭端伸出的第一活塞桿202,第一活塞桿202的末端連接在穿孔21處。
這樣,當肥料在混料裝置完成混料并由垂直提升卸料裝置供給出料裝置的出料斗時,出料斗兩側的第一動力氣缸的第一活塞桿收縮,牽引夾緊器遠離第二出料口,將肥料袋套在第二出料口上后,第一動力氣缸的第一活塞桿伸長,使夾緊器夾緊肥料袋貼到第二出料口上,從而完成出料裝袋過程。
進一步的,第二出料口18的兩側對稱設置有凸臺22,凸臺22低于緊貼片191的高度。這樣能夠較好地產(chǎn)生摩擦力,使肥料袋不易滑落。
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改進,方形殼體1的頂部設置有頂棚,頂棚上設置有除塵裝置。這樣可以減少配肥機由于風吹日曬、雨淋導致的使用壽命的降低,并且方便除塵。
以上所述是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