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建筑施工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用于綠色建筑的新型高效瀝青攪拌罐。
背景技術:
在瀝青的生產過程中,常常需要對瀝青進行攪拌,現(xiàn)有的瀝青攪拌裝置的攪拌效率低;此外,由于瀝青具有一定的粘度,瀝青間的混合速度較慢,造成攪拌時間較長。
為此中國發(fā)明專利cn206199068u公開了一種用于綠色建筑的高效瀝青攪拌罐,,包括罐體和用于支撐罐體的支架,所述的罐體外壁上設置有導熱油出口和導熱油進口,導熱油出口和導熱油進口之間連接有導熱油螺旋盤管,罐體內壁上設置有溫度傳感器,罐體上端設置有進料口,罐體下端傾斜設置有出料口,在罐體內部設有攪拌軸,攪拌軸上設置有兩個攪拌組件a和一個攪拌組件b,所述的攪拌組件b位于兩個攪拌組件a之間,所述的攪拌軸的上端延伸出罐體與變頻電機相連接,所述滑動塊的外表面焊接有多對攪拌葉片,提高了瀝青物料的均勻性和改性效率;攪拌組件a和攪拌裝置b的兩者攪拌組件的配合增加了攪拌效率,攪拌組件a可以實現(xiàn)攪拌范圍的調整,進一步提高了物料的混合效果;溫度傳感器用于檢測攪拌罐內的溫度,當溫度降低時,溫度傳感器將數(shù)據傳遞給控制器,控制器控制電加熱管的工作,對瀝青進行升溫,提高了瀝青的混合效果;但是上述技術方案存在如下問題:由于瀝青易粘結的特性,因此上述技術方案僅僅通過設置出料口是無法保證瀝青的正常流出的,其易堵在出料口處或出現(xiàn)下料緩慢的情況;而且瀝青容易粘接在罐體內壁上,導致清理起來非常困難,需要在攪拌完成后進行手動清洗,提高了人工成本。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綠色建筑的新型高效瀝青攪拌罐,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用于綠色建筑的新型高效瀝青攪拌罐,包括用于對瀝青進行攪拌的攪拌罐體和用于對瀝青進行加熱的加熱夾套,所述攪拌罐體的頂部開口處安裝有攪拌電機,攪拌電機的輸出軸與置于攪拌罐體內的攪拌軸固定連接,攪拌軸上固定有用于對瀝青進行攪拌的螺旋形的攪拌葉片,加熱夾套內安裝有與攪拌罐體的罐壁相互貼合的加熱盤管,加熱盤管的兩端分別與進油管和出油管連接,且加熱盤管內通有用于對瀝青進行加熱的循環(huán)熱油,攪拌罐體的底部為漏斗形,且攪拌罐體的底部設有用于出料的出料管,攪拌罐體固定在固定機架上,固定機架上固定有出料輸送絞龍,出料輸送絞龍由出料電機驅動運行,出料管與出料輸送絞龍的入料端連通,攪拌電機和出料電機均與外部電源和控制機構連接;所述固定機架的底部安裝有多個用于減震的減震裝置,每個所述減震裝置均包括固定箱、支撐箱和彈簧,其中固定箱固定在固定機架的底板上,支撐箱與地面接觸,固定箱套設在支撐箱的外部且二者滑動連接,固定箱的下表面和支撐箱的上表面分別設有位置相對的多個上固定柱和下固定柱,彈簧的兩端分別套設在上固定柱和下固定柱上;還包括用于防止攪拌罐體內壁粘接瀝青的刮料板,所述刮料板的數(shù)量設置為三個,刮料板等夾角的分布在攪拌軸的外圓周上,每個所述刮料板均通過多根連接桿固定在攪拌罐體內壁上,刮料板與攪拌罐體內壁相互接觸。
作為本發(fā)明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攪拌罐體內還安裝用用于對瀝青溫度進行檢測的溫度傳感器,溫度傳感器電性連接用于顯示溫度數(shù)據的顯示屏,顯示屏固定在加熱夾套或固定機架上。
作為本發(fā)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攪拌罐體的頂部開口正上方還設有用于吸風的吸風機構,吸風機構與用于對空氣進行過濾的過濾機構連接。
作為本發(fā)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吸風機構為吸氣風機,吸氣風機與電源和控制機構電性連接,過濾機構內安裝有活性炭濾芯。
作為本發(fā)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支撐箱與地面之間還設有用于緩沖的橡膠固定套。
作為本發(fā)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每個所述刮料板均為弧形結構,且刮料板的厚度在順沿刮料板的轉動方向逐漸變薄。
作為本發(fā)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出料管上還設有用于對出料管進行封閉的封口閘板,封口閘板與出料管抽拉式配合。
作為本發(fā)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封口閘板上安裝有方便抽拉的把手。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攪拌完成的瀝青通過漏斗形和罐底和出料輸送絞龍的相互配合能實現(xiàn)順暢的送料;而且在攪拌過程中不會出現(xiàn)瀝青粘結在罐壁上,無需人工進行清理;減震裝置的設置能使得整體機構運行平穩(wěn),穩(wěn)定性高。
附圖說明
圖1為一種用于綠色建筑的新型高效瀝青攪拌罐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一種用于綠色建筑的新型高效瀝青攪拌罐中刮料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一種用于綠色建筑的新型高效瀝青攪拌罐中減震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攪拌罐體、2-攪拌電機、3-連接桿、4-進油管、5-刮料板、6-攪拌軸、7-固定機架、8-出料電機、9-出料管、10-封口閘板、11-減震裝置、12-出料輸送絞龍、13-出油管、14-攪拌葉片、15-加熱盤管、16-加熱夾套、17-固定箱、18-支撐箱、19-橡膠固定套、20-上固定柱、21-彈簧、22-下固定柱。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景l(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3,本發(fā)明實施例中,一種用于綠色建筑的新型高效瀝青攪拌罐,包括用于對瀝青進行攪拌的攪拌罐體1和用于對瀝青進行加熱的加熱夾套16,所述攪拌罐體1的頂部開口處安裝有攪拌電機2,攪拌電機2的輸出軸與置于攪拌罐體1內的攪拌軸6固定連接,攪拌軸6上固定有用于對瀝青進行攪拌的螺旋形的攪拌葉片14,加熱夾套16內安裝有與攪拌罐體1的罐壁相互貼合的加熱盤管15,加熱盤管15的兩端分別與進油管4和出油管13連接,且加熱盤管15內通有用于對瀝青進行加熱的循環(huán)熱油,形成循環(huán)熱油的油箱、加熱機構、油泵等在此未示意出,但是其屬于已經公開的現(xiàn)有技術,在此不表,由于瀝青在低溫狀態(tài)下會凝固板結,因此在攪拌時需要進行加熱,攪拌罐體1的底部為漏斗形,且攪拌罐體1的底部設有用于出料的出料管9,攪拌罐體1固定在固定機架7上,固定機架7上固定有出料輸送絞龍12,出料輸送絞龍12由出料電機8驅動運行,出料管9與出料輸送絞龍12的入料端連通,由于瀝青易粘結的特性,因此背景技術中僅僅通過設置出料口是無法保證瀝青的正常流出的,其易堵在出料口處或出現(xiàn)下料緩慢的情況,但是本技術方案中利用漏斗形和罐底和出料輸送絞龍12的相互配合能實現(xiàn)順暢的送料,攪拌電機2和出料電機8均與外部電源和控制機構連接;所述固定機架7的底部安裝有多個用于減震的減震裝置11;每個所述減震裝置11均包括固定箱17、支撐箱18和彈簧22,其中固定箱17固定在固定機架7的底板上,支撐箱18與地面接觸,固定箱17套設在支撐箱18的外部且二者滑動連接,固定箱17的下表面和支撐箱18的上表面分別設有位置相對的多個上固定柱20和下固定柱22,彈簧22的兩端分別套設在上固定柱20和下固定柱22上,在攪拌罐體1震動時,能以固定箱17和支撐箱18的相對運動和彈簧22的往復運動來減小整體結構的震動;還包括用于防止攪拌罐體1內壁粘接瀝青的刮料板5,所述刮料板5的數(shù)量設置為三個,刮料板5等夾角的分布在攪拌軸6的外圓周上,每個所述刮料板5均通過多根連接桿3固定在攪拌罐體1內壁上,刮料板5與攪拌罐體1內壁相互接觸,在攪拌罐體1內壁轉動時,刮料板5同步轉動,將粘結在攪拌罐體1內壁上的瀝青刮除,無需人工進行清理,非常方便。
所述攪拌罐體1內還安裝用用于對瀝青溫度進行檢測的溫度傳感器,溫度傳感器電性連接用于顯示溫度數(shù)據的顯示屏,可以實時的監(jiān)控瀝青溫度,便于通入熱油保證瀝青攪拌工作的順利進行,顯示屏固定在加熱夾套16或固定機架7上。
所述攪拌罐體1的頂部開口正上方還設有用于吸風的吸風機構,吸風機構與用于對空氣進行過濾的過濾機構連接,可以將從攪拌罐體1上散發(fā)處的異味進行去除吸附,減少空氣污染。
所述吸風機構為吸氣風機,吸氣風機與電源和控制機構電性連接,過濾機構內安裝有活性炭濾芯。
所述支撐箱18與地面之間還設有用于緩沖的橡膠固定套19。
每個所述刮料板5均為弧形結構,且刮料板5的厚度在順沿刮料板5的轉動方向逐漸變薄,起到鏟刀的作用,具有很好的除渣性能。
所述出料管9上還設有用于對出料管9進行封閉的封口閘板10,封口閘板10與出料管9抽拉式配合,能防止在工作時瀝青落入到出料輸送絞龍12內,導致攪拌效果受影響。
所述封口閘板10上安裝有方便抽拉的把手。
本發(fā)明的工作原理是:在工作時,首先將待攪拌的瀝青投入到攪拌罐體1內,然后向加熱盤管15內通入循環(huán)熱油,對瀝青進行加熱,然后啟動攪拌電機2,攪拌電機2帶動攪拌軸6轉動,螺旋形的攪拌葉片14對瀝青不停的進行翻轉攪拌,同時刮料板5也同步轉動,將粘結在攪拌罐體1內壁上的瀝青刮除,攪拌完成后,打開封口閘板10并啟動出料電機8,通過出料輸送絞龍12將物料進行輸出。
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發(fā)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jié),而且在不背離本發(fā)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xiàn)本發(fā)明。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發(fā)明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范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發(fā)明內。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