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化學生產分餾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新型分餾柱。
背景技術:
在化工生產分餾中,經常會在分餾柱的外側設置水循環(huán)系統(tǒng),這種情況會使得在分餾中的高沸點液體形成回流并流入燒瓶內部,這種回流液體的溫度比燒瓶中的溫度低,且回流時直接與燒瓶中液體的表面進行覆蓋,一方面會影響燒瓶溫度的穩(wěn)定,另一方面會降低分餾效率。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新型分餾柱,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新型分餾柱,包括下分餾柱管、短彎管和上分餾柱管,所述下分餾柱管和上分餾柱管之間通過短彎管進行連通,所述下分餾柱管的內側壁固定連接有回流管,所述回流管的上端固定連接有漏斗,所述漏斗設置在短彎管一端底部的一側,且漏斗的一側側邊與短彎管的管壁緊貼固定連接,所述上分餾柱管的外側表面設置有水循環(huán)用的外套層,所述回流管的下端連通有蓄液球,所述蓄液球的底部連通有回流出口管。
優(yōu)選的,所述外套層的側面開設有循環(huán)水進口和循環(huán)水出口。
優(yōu)選的,所述蓄液球為空心蓄液球,且蓄液球、回流出口管和回流管為隔熱材料制成的一體式結構。
優(yōu)選的,所述回流出口管延伸至燒瓶的內底部。
優(yōu)選的,所述短彎管的底部固定有用于支撐的托架。
優(yōu)選的,所述漏斗為扁嘴形漏斗,且漏斗的一側開設有與短彎管內底部弧形口配合連接的弧形開口。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效果和優(yōu)點:該新型分餾柱,通過漏斗、蓄液球和回流管使得分餾時的低溫回流液體,不會直接回到燒瓶,而是經過先在蓄液球中儲存,并緩慢直接放回到燒瓶底部,對燒瓶內的溫度波動影響較小,同時,回流的液體與原燒瓶內的液體不會立即進行融合,可以提高燒瓶內其他液體的分餾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蓄液球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短彎管一端內部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漏斗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燒瓶、2下分餾柱管、3短彎管、4上分餾柱管、5外套層、51循環(huán)水進口、52循環(huán)水出口、6托架、7漏斗、71弧形開口、8回流管、9蓄液球、10回流出口管。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圖1-4所示的一種新型分餾柱,包括下分餾柱管2、短彎管3和上分餾柱管4,所述下分餾柱管2和上分餾柱管4之間通過短彎管3進行連通,所述下分餾柱管2的內側壁固定連接有回流管8,所述回流管8的上端固定連接有漏斗7,所述漏斗7設置在短彎管3一端底部的一側,且漏斗7的一側側邊與短彎管3的管壁緊貼固定連接,所述上分餾柱管4的外側表面設置有水循環(huán)用的外套層5,所述回流管8的下端連通有蓄液球9,所述蓄液球9的底部連通有回流出口管10。
具體的,所述外套層5的側面開設有循環(huán)水進口51和循環(huán)水出口52。
具體的,所述蓄液球9為空心蓄液球,且蓄液球9、回流出口管10和回流管8為隔熱材料制成的一體式結構。
具體的,所述回流出口管10延伸至燒瓶1的內底部。
具體的,所述短彎管3的底部固定有用于支撐的托架6。
具體的,所述漏斗7為扁嘴形漏斗,且漏斗7的一側開設有與短彎管3內底部弧形口配合連接的弧形開口71。
具體的,在使用時,高沸點回流液體,不會直接回到燒瓶1,而是通過漏斗7和回流管8進入蓄液球9中儲存,使得回流的液體與原燒瓶內的液體不會立即進行融合,降低了燒瓶1內部高沸點液體的濃度,從而可以提高燒瓶內其他液體的分餾效率,通過蓄液球9的隔熱效果,回流液體對燒瓶1中的溫度影響甚微,而且當蓄液球9中的液面高于燒瓶1液面時,蓄液球9中的液體會直接通過回流出口管10流到燒瓶1底部,燒瓶1底部為加熱點,回流液體對燒瓶1內的溫度波動影響較小。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