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全自動配肥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屬于摻混肥配制設備領域,涉及一種全自動配肥機。
【背景技術】
[0002]測土配方施肥是一種以土壤測試和肥料田間試驗為基礎,根據(jù)作物需肥規(guī)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應,在合理施用有機肥料的基礎上,提出氮、磷、鉀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數(shù)量、施肥時期和施用方法的施肥方法。測土配方施肥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這種施肥方法在施肥前需要通過摻混肥配制設備對肥料進行定比定量的摻混,而配肥機是應用最為廣泛的摻混肥配制設備。
[0003]現(xiàn)有的配肥機普遍在以下問題:1.現(xiàn)有的配肥機自動化程度不高,需要人工搬運肥料進入上料斗或混料斗,即使有的配肥機設有自動搬運機構,但是還需要人工翻轉原料袋并不能完全實現(xiàn)自動化;2.現(xiàn)有的配肥機結構復雜,體積龐大,進料斗直接對準混料斗,雖然方便攪拌,但是當進料斗數(shù)量增加時,需要相應的增加混料斗的體積和口徑,進而會增加占地空間;3.現(xiàn)有的配肥機結構在混料斗底部設置出料斗,雖然方便出料但是增加了整體設備的高度,不利于進料,不利于節(jié)約成本;4.大型配肥機每次配肥量大,不能小批量配月巴,很難滿足農(nóng)戶小批量配肥的要求;5.配肥機裝袋稱量不準確。
【發(fā)明內容】
[0004]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全自動配肥機,可以自動進行進料、稱重、混料和出料稱重,該配肥機結構簡單、占地面積小、高度小、配肥精度高。
[0005]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全自動配肥機,包括機架、進料斗、混料斗和出料斗,所述機架頂部設有一個出料斗和一排進料斗,機架上每個進料斗的側面均設有一個包括進料運斗的進料提升機構,所述進料運斗可以從底部向進料斗運輸原料,每個進料斗的底部均正對一個進料稱量斗,進料稱量斗的下方均正對同一個傳送帶,傳送帶的一端設有混料斗,混料斗和傳送帶均設在機架下部,機架上混料斗的側面設有包括出料運斗的出料提升機構,所述出料運斗可以承接混料斗處理后的混合料并運輸至出料斗,出料斗的底部正對一個出料稱量斗;進料稱量斗和出料稱料斗均通過稱重傳感器與機架連接,進料斗、進料稱量斗和出料斗上均設有出料控制器。
[0006]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的進料提升機構還包括提升氣缸、滑輪以及一對完全相同且平行的滑道,提升氣缸和滑道均設在機架上,提升氣缸的推桿方向向下,滑輪設在機架和進料運斗上,滑輪上穿有鋼繩,鋼繩的一端與提升氣缸的推桿連接、另一端與進料運斗連接,進料運斗位于兩個滑道之間并分別與其配合。
[0007]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滑道的主體為豎直的直線滑道,所述直線滑道的上部設有一段與直線滑道相切的圓弧滑道,進料運斗的兩側各固定有兩個豎直排列的滾動輪,所述滾動輪分別與滑道配合,所述進料運斗上固定有鋼繩連接柱,鋼繩連接柱與下側的滾動輪平行且位于遠離圓弧滑道的一側;鋼繩拉動進料運斗上升到一定位置時,上側滾動輪會進入圓弧滑道,下側滾動輪會沿直線滑道繼續(xù)上升實現(xiàn)進料運斗的翻轉。
[0008]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的進料提升機構還包括倒袋板和倒袋氣缸,倒袋板與機架鉸接并位于滑道的底部,倒袋氣缸的一端固定在機架上另一端與倒袋板鉸接。
[0009]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進料斗上的出料控制器包括出料氣缸和堵套,所述堵套套在出料斗的出口上,堵套的兩側分別與進料斗鉸接,出料氣缸的一端與進料斗鉸接另一端與堵套鉸接,出料氣缸通過推動堵套和進料斗相對轉動,可以調節(jié)進料斗出口的開閉和開度的大小。
[0010]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混料斗內設有帶有攪拌葉片的混料軸,混料軸的兩端分別穿過混料斗與機架連接,混料軸和混料斗以及混料軸和機架之間均設有軸承,所述機架上設有翻轉氣缸,翻轉氣缸一端與機架鉸接,另一端與混料斗鉸接。
[0011]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機架上設有輸出軸固定有鏈輪的攪拌電機和鏈輪軸,所述混料軸上設有鏈輪,攪拌電機上的鏈輪與鏈輪軸通過鏈條連接,鏈輪軸與混料軸通過鏈條連接,攪拌電機通過鏈傳動帶動混料軸轉動。
[0012]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出料稱量斗的底部設有夾袋機構,所述夾袋機構包括兩個夾緊氣缸和兩個夾臂,所述夾臂的一端與出料稱量斗鉸接、另一端設有壓板,兩個夾臂對稱的設在出料稱量斗的兩側其壓板相互正對,所述夾緊氣缸的兩端分別與兩個夾臂的同側鉸接,兩個夾緊氣缸對稱的設在夾臂的兩側。
[0013]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全自動配肥機上設有外殼,所述外殼由多塊固定在機架上的罩板拼接組成,所述罩板為不銹鋼結構且表面噴塑。
[0014]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1.原料通過進料運斗運至頂部的進料斗,混合料通過出料運斗運至出料斗,進料斗、進料稱量斗和出料斗分別通過出料控制器自動排料,自動化程度高;原料混合前通過進料稱量斗稱重,配肥精度高,出料斗出料時通過出料稱重斗稱重,裝袋精度高;各種原料通過一個傳送帶傳送至混料斗,不必加大混料斗口徑,可以將進料斗排成一排,節(jié)約了占地空間,而且可以很方便的根據(jù)所需原料的種類添加進料斗數(shù)量,方便改裝;混料斗加工后的混合料通過出料提升機構向上運至出料斗,不必將出料斗設在混合斗下方,降低了整個裝置高度,節(jié)約了成本。
[0015]2.通過提升氣缸拉動穿過滑輪組的鋼繩從而帶動進料運斗沿滑道向上提升,結構簡單,節(jié)約了占地面積。
[0016]3.進料運斗提升時,先沿直線滑道上升,當達到一定高度時,在鋼繩的拉動下沿圓弧滑道翻轉,自動將原料倒至進料斗,結構簡單,實現(xiàn)了自動翻轉。
[0017]4.滑道底部設置倒袋板,倒袋氣缸推動倒袋板翻轉將原料袋內的原料導入進料運斗,結構簡單,免去了人工倒袋。
[0018]5.出料控制器通過出料氣缸推動堵套和進料斗相對轉動,實現(xiàn)控制進料斗出口的開閉和開度的大小。
[0019]6.混料斗在翻轉氣缸的推動下實現(xiàn)自動翻轉,混料軸通過鏈傳動進行攪拌,鏈傳動安裝面積小,傳動可靠。
【附圖說明】
[0020]圖1是本發(fā)明內部結構正視圖。
[0021]圖2是本發(fā)明的內部結構后視圖。
[0022]圖3是本發(fā)明中進料提升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0023]圖4是本發(fā)明中滑道與進料運斗的配合示意圖。
[0024]圖5是本發(fā)明中出料控制器與進料斗的配合視圖。
[0025]圖6是本發(fā)明中混料斗的結構示意圖。
[0026]圖7是本發(fā)明中夾袋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0027]圖8是本發(fā)明設有外殼時的結構不意圖。
[0028]圖中:1_機架;2_進料運斗;3_進料斗;4_出料控制器;5_進料稱量斗;6_混料斗;7_傳送帶;8_夾袋機構;9_出料稱量斗;10_出料斗;11_出料運斗;12-倒袋板;13_倒袋氣缸;14-提升氣缸;15_滑輪;16-直線滑道;17_圓弧滑道;18-鋼繩連接柱;19_滾動輪;20_出料氣缸;21_堵套;22_伸出桿;23_攪拌葉片;24_混料軸;25_翻轉氣缸;26_攪拌電機;27_鏈輪軸;28_夾緊氣缸;29_夾臂;30_壓板;31_罩板。
【具體實施方式】
[0029]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0030]如圖1和圖2所示,一種全自動配肥機,包括機架1、進料斗3、混料斗6和出料斗10,所述機架I頂部設有一個出料斗10和一排進料斗3,機架I上每個進料斗3的側面均設有一個包括進料運斗2的進料提升機構,所述進料運斗2可以從底部向進料斗3運輸原料,每個進料斗3的底部均正對一個進料稱量斗5,進料稱量斗5的下方均正對同一個傳送帶7(傳送帶7兩端設于滾筒,機架I上設有傳送電機,傳送電機通過滾筒帶動傳送帶7運動),傳送帶7的一端設有混料斗6(混料斗6的開口位于傳送帶7末端下方,可以承接傳送帶7輸送的各種原料),混料斗6和傳送帶7均設在機架I下部,機架I上混料斗6的側面設有包括出料運斗11的出料提升機構,所述出料運斗11可以承接混料斗6處理后的混合料并運輸至出料斗10,出料斗10的底部正對一個出料稱量斗9 ;進料稱量斗5和出料稱料斗均通過稱重傳感器與機架I連接,進料斗3、進料稱量斗5和出料斗10上均設有出料控制器4。
[0031]原料通過進料運斗2運至頂部的進料斗3,混合料通過出料運斗11運至出料斗10,進料斗3、進料稱量斗5和出料斗10分別通過出料控制器4自動排料,自動化程度高;原料混合前通過進料稱量斗5稱重,配肥精度高,出料斗10出料時通過出料稱重斗稱重,裝袋精度高;各種原料通過一個傳送帶7傳送至混料斗6,不必加大混料斗6 口徑,可以將進料斗3排成一排,節(jié)約了占地空間,而且可以很方便的根據(jù)所需原料的種類添加進料斗3數(shù)量,方便改裝;混料斗6加工后的混合料通過出料提升機構向上運至出料斗10,不必將出料斗10設在混合斗下方,降低了整個裝置高度,節(jié)約了成本。
[0032]如圖1、圖2和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的進料提升機構還包括提升氣缸14、滑輪15以及一對完全相同且平行的滑道,提升氣缸14和滑道均設在機架I上,提升氣缸14的推桿方向向下,滑輪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