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第二框架側(cè)部422、和第三框架側(cè)部423。這里,將第一框架側(cè)部421的第一端421a布置在第一縱向邊緣121并且將第一框架側(cè)部421的第二端421b布置在第二框架側(cè)部422的第一端422a。以相對于第一縱向邊緣121的第一角度β?布置第一框架側(cè)部421并且以相對于第一框架側(cè)部421的第二角度γ I布置第二框架側(cè)部422,其中第二角度γ I的大小優(yōu)選地被設(shè)計成使得將第二框架側(cè)部422布置成大體上垂直于薄金屬帶材120的縱向軸線123。將第二框架側(cè)部422的第一端422b布置在第三框架側(cè)部423的第一端423a。將第三框架側(cè)部423的第二端423b布置在第一縱向邊緣121,即具體地布置在不同于第一框架側(cè)部421的第一端421a的位點的位點。這樣,形成朝向第一縱向邊緣121開放的凹部410。在此實施例中,凹部410還構(gòu)成底切405,由該底切405形成鉤形緊固元件400。當(dāng)形成鉤形連接時,利用第二框架側(cè)部422使鉤形緊固元件400位于接合元件500上。
[0062]本發(fā)明提供用于鉤形緊固元件400的凹部410的各種幾何形狀,即由框架420的各種實施例提供這些幾何形狀。
[0063]圖3b中所示的示例性實施例不同于圖3a中所示的示例性實施例,因此第三框架側(cè)部423可具有數(shù)個部分。例如,圖3b中所示的第三框架側(cè)部423包括第一部段424和第二部段425,其中第一部段424與第二部段425形成可小于90°的角度ε?。將第一部段424的第一端424a布置在第二框架側(cè)部422的第二端422b,并且將第一部段424的第二端424b布置在第二部段425的第一端425a。將第二部段425的第二端425b布置在薄金屬帶材120的第一縱向邊緣 1210
[0064]圖3c中所示的示例性實施例不同于圖3b中所示的示例性實施例,因此將第三部段426布置在第三框架側(cè)部423的第一部段424與第二部段425之間。這里,將第三部段426的第一端426a布置在第二部段424的第二端424b,并且將第三部段426的第二端426b布置在第二部段425的第一端425a。第三部段426在平行于薄金屬帶材120的縱向軸線123的方向上延伸?;诘谌慷?26的長度,可以在平行于薄金屬帶材120的縱向軸線123的方向上改變凹部410的延伸長度。
[0065]圖3d中所示的示例性實施例不同于圖3c中所示的示例性實施例,因此第一框架側(cè)部421具有第一部段427和第二部段428。將第一部段427的第一端427a布置在薄金屬帶材120的第一縱向邊緣121并且將第一部段427的第二端427b布置在第二部段428的第一端428a。以相對于薄金屬帶材120的縱向軸線123大體為90°的角度布置第一部段427。以相對于第一部段427小于180°的角度μ?布置第二部段428。將第二部段428的第二端428b布置在第二框架側(cè)部422的第一端422a。在此示例性實施例中,具體地第一框架側(cè)部421和第三框架側(cè)部423的第一部段424相對于縱向軸線123以一個角度延伸,并且分別與第二框架側(cè)部422形成內(nèi)鈍角。這樣,形成用于與第二框架側(cè)部422接觸的接合元件500的空區(qū)域,由此減小接觸面積。
[0066]第一框架側(cè)部421也可具有多于兩個的部分。圖3e中所述的示例性實施例不同于圖3d中所示的示例性實施例,因此第一框架側(cè)部421另外包括第三部段429,該第三部段429被布置在第一框架側(cè)部421的第一部段427與第二部段428之間。這里,將第三部段429的第一端429a布置在第一部段427的第二端427b,并且將第三部段429的第二端429b布置在第二部段428的第一端428a。將第三部段429布置成平行于薄金屬帶材120的縱向軸線123。
[0067]也在本發(fā)明的范圍內(nèi)的是,凹部410的框架側(cè)部也可具體化為彎曲的形狀,至少部分地。此外,其中各部分所接觸的區(qū)域可具體化為圓形的形狀。
[0068]接合元件500是鉤形緊固元件400的對應(yīng)物,其中在圖4和圖5a至圖5e中示出了其各種示例性實施例。在薄金屬帶材320、330處,由突出部510構(gòu)成接合元件500。
[0069]除了第二縱向邊緣322外,薄金屬帶材320還包括第一縱向邊緣321,在殼體處以優(yōu)選地大體為90°角度α2形成第一縱向邊緣321。將第二縱向邊緣322布置成平行于薄金屬帶材320的縱向軸線323。將第一縱向邊緣321布置成至少部分地平行于薄金屬帶材320的縱向軸線323。薄金屬帶材320包括數(shù)個(例如四個)突出部510,其中分別在圖5a至圖5f中的各種實施例中分別示出了分別每個突出部510。
[0070]每個突出部510具有框架520。對于本發(fā)明必不可少的是,參照圖5a,框架520具有第一框架側(cè)部521和第二框架側(cè)部522。這里,將第一框架側(cè)部521的第一端521a布置在薄金屬帶材320的第一縱向邊緣321并且將第一框架側(cè)部521的第二端521b布置在第二框架側(cè)部522的第一端522a。相對于第一縱向邊緣321以可以是銳角的第一角度β2而布置第一框架側(cè)部521。將第二框架側(cè)部522的第二端522b布置在第一縱向邊緣,即具體地布置在不同于將第一框架側(cè)部521的第一端521a布置在縱向邊緣321的位點的位點。這樣,形成鉤形緊固元件可以與之接合的接合元件500。
[0071]本發(fā)明還提供接合元件500的突出部510的各種幾何形狀,即由框架520的不同實施例提供這些形狀。
[0072]圖5b中所示的示例性實施例不同于圖5a中所示的示例性實施例,因此第一框架側(cè)部521可具有數(shù)個部分。例如,圖5b中的第一框架側(cè)部521具有第一部段527和第二部段528,其中第一部段527與第二部段528形成小于180°的角度μ2。將第一部段527的第一端527a布置在薄金屬帶材320的第一縱向邊緣321并且將第一部段527的第二端527b布置在第二部段528的第一端528a。將第二部段528的第二端528b布置在第二框架側(cè)部522的第一端522a。將第一部段527具體地布置成垂直于薄金屬帶材320的縱向軸線323。第一部段527構(gòu)成用于鉤形緊固元件400的放置區(qū)域。如果角度μ2小于180°但大于90°,則可以避免第二部段528與鉤形緊固元件400的平面式接觸。
[0073]圖5c中所示的示例性實施例不同于圖5b中所示的示例性實施例,因此將第三部段529布置在第一框架側(cè)部521的第一部段527與第二部段528之間。這里,將第三部段529的第一端529a布置在第一部段527的第二端527b并且將第三部段529的第二端529b布置在第二部段528的第一端528a。因此,將第三部段529布置在第一部段527與第二部段528之間。第三部段529在平行于薄金屬帶材320的縱向軸線323方向上延伸并且可以使被接合鉤形緊固元件400的側(cè)向穩(wěn)定成為可能。
[0074]圖5d中所示的示例性實施例不同于圖5c中所示的示例性實施例,因此第二框架側(cè)部522具有第一部段524和第二部段525,這兩個部分形成小于180°的角度ε2。將第一部段524的第一端524a布置在第二框架側(cè)部522的第一端522a,該第一端522a在圖5d中也是第一框架側(cè)部521的第二部段528的第二端528b。將第一部段524的第二端524b布置在第二部段525的第一端525a。將第二部段525的第二端525b布置在薄金屬帶材320的縱向邊緣321。將第一部段524布置成平行于薄金屬帶材320的縱向軸線323。
[0075]圖5e中所示的示例性實施例不同于圖5d中所示的示例性實施例,因此第二框架側(cè)部522具有額外的第三部段526,其中將其第一端526a布置在第二框架側(cè)部522的第一端522a。將第三部段526的第二端526b布置在第一部段524的第一端524a。第三部段526具體地被布置成垂直于薄金屬帶材320的縱向軸線323并且可提高突出部的自由端的穩(wěn)定性。
[0076]根據(jù)圖5f的接合元件500具有相對于布置成垂直于縱向軸線323的橫向軸線331為對稱的形狀。鉤形緊固元件可以具體地從兩個相反方向與接合元件500接合。
[0077]也在本發(fā)明的范圍的是,突出部510的框架側(cè)部可具體化為彎曲的形狀,至少部分地。此外,其中各部分所接觸的區(qū)域可具體化為圓形的形狀。
[0078]鉤形緊固元件400的鉤接合于在第一框架側(cè)部521與薄金屬帶材320的第一縱向邊緣321之間的底切505中。
[0079]在一個實施例中,被布置在殼體300處的薄金屬帶材320的第一縱向邊緣321包括至少第一部段324和至少第二部段325,其中將突出部510布置在第二部段325。第一縱向邊緣321的第二部段325與薄金屬帶材320的第二縱向邊緣322的距離大于第一縱向邊緣321的第一部段324與第二縱向邊緣322的距離。兩個部段324和325的這種布置導(dǎo)致鉤形緊固元件400只與第二部段325中的接合元件500接觸,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