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散物料多級粒度篩分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作業(yè)與運輸中的篩分設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對煤炭、礦石等散物料,為滿足使用時的粒度及清除大塊雜質,已經出現(xiàn)了不同形式的篩分裝置。如振動篩、滾筒篩、滾軸篩等。但上述的篩分裝置只能從散料中分離出一種使用的粒度。而有時需要篩分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粒度如燃煤電廠,要求把燃煤分成細小的“不碎煤”直接入鍋爐,和“可碎煤”直接入碎煤機。這就需要兩臺不同透料孔徑的篩分設備并行,這勢必造成場地、設備及工時上的浪費。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給出一種能即篩分出雜質和大塊又能篩分出兩種使用粒度的篩分裝置,以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
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是參照使用了已有的滾筒篩的機座,篩筒,篩筒罩,篩筒驅動機構以及機座上的入料口,出料口,篩筒支承輪,篩筒回轉軸。與已有的滾筒篩不同的是篩筒有內、外兩個。在內篩筒中有以軸承方式安裝在篩筒回轉承上的擺錘。在內篩筒壁和外篩筒壁之間有鉸接方式安裝在內篩筒壁上的飛錘。
使用發(fā)明的積極效果是,可以通過一臺設備,分離出雜質大塊和兩種所需要的散料粒度,少投資,節(jié)省場地,而且效率高,能夠使灰分大、高含水的燃煤順利徹底的被篩分。對我國的燃煤電廠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圖1為發(fā)明總體示意2為內、外篩筒及擺錘、飛錘之間相互位置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用鋼板拼裝機座1,在機座前端分隔出入料口4,在機座下邊分隔細料出口5a,中料出口5b,大塊出口5c。在機座前端安裝篩筒支承輪6。在機座前、后端的支架上安裝篩筒回轉軸7。用金屬板圍成圓筒形篩筒2。內筒直徑1400mm,外筒直徑1800mm,筒長2000-3000mm。在內筒的前段圓周壁布滿能透過可碎煤粒度的透料孔。孔徑一般在30-200mm之間選擇。在內筒的后段開有相應最大進料粒度2倍的大孔。外筒圓周壁前段的透料孔直徑在6-50mm范圍內選擇,用于篩出直接加入鍋爐的細煤即不碎煤。外筒的中段開有和內筒前段相同孔徑的透料孔。外筒后段開有和內筒后段相同孔徑的大孔。外筒的前段、中段、后段依次對應細料出口5a,中料出口5b,大塊出口5c。內筒的軸承盒上和外篩筒筒底上固定篩筒驅動鏈輪8。在內篩筒壁外面均勻固定飛錘軸11,在每個飛錘軸上安裝飛錘組10。每個飛錘的質量為2Kg。以篩筒回轉軸為軸,安裝一組擺錘9。擺錘的質量為20Kg。將內、外篩筒同軸心地安裝在機座上。篩筒的前端由支承輪6支承,后端用安裝在回轉軸上的軸承定心、定位。將用金屬板彎成的篩筒罩3扣在篩筒上方并和機座密封接合。將電動機、減速機組成的驅動裝置的動力輸出嚙合到篩筒上的驅動鏈輪8上,實現(xiàn)內、外篩筒反向并以1m/s的線速度旋轉。本發(fā)明即組裝完成。
本發(fā)明的工作過程是,粒度不等的散料從入料口進入內筒,有一部分細料靠下落的沖力透過內筒的篩孔,落入內、外篩筒之間,尚存于內篩筒中散料在篩筒滾動和擺錘的相互作用邊前移,邊透篩至內篩筒最前端粒度小于內筒篩孔的都落入內、外篩筒之間,大塊及雜物由內筒經外筒落入大塊出口5c。落入內、外篩筒之間的散料在旋轉的外筒及飛錘10的作用下小于外篩筒透料孔的細料透過外篩筒通過細料出口5a排出,粒度在內篩筒透料孔與外篩筒透料孔之間的中等粒度的散料運動到外篩筒中段從開在外筒的中等粒度孔中漏出,經中料出口5b排出,以上便完成細料、中料及大塊的分離過程。
權利要求
一種散物料多級粒度篩分裝置,包括機座(1)、篩筒(2)、篩筒罩(3)及篩筒驅動機構,機座(1)上有入料口(4),出料口(5)、篩筒支承輪(6)、篩筒回轉軸(7),篩筒上有與驅動機構相嚙合的驅動輪(8),其特征在于篩筒有內、外兩個,在內篩筒中有以軸承方式安裝在篩筒回轉軸上的擺錘(9),在內篩筒壁和外篩筒壁之間有鉸接方式安裝在內篩筒壁上的飛錘(10)。
全文摘要
一種散物料多級粒度篩分裝置。是在已有的滾筒篩基礎上,制成有內、外層篩筒的結構。內筒的透料孔徑用于透過所需的較大顆粒的散料,外筒孔徑較小,用于透過細料。同時在內篩筒和內、外篩筒之間有擺錘和飛錘,使之與轉動的篩筒相配合形成擠壓,取得良好的透篩效果。使用本發(fā)明不僅可以除去大塊及其他雜質,而且可以得到兩種不同的粒度分級,滿足生產需要,特別是使含水高,灰分多,粘度大的煤透篩率低的難題迎刃而解。
文檔編號B07B1/18GK1422706SQ0113879
公開日2003年6月11日 申請日期2001年12月7日 優(yōu)先權日2001年12月7日
發(fā)明者馬奎山 申請人:馬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