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糧食清選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糧食清選機技術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糧食清選機械,進一步為自動篩選的糧食清選機械。
技術背景[0002]在糧食購銷入庫過程中,往往需要對糧食進行清選?,F(xiàn)有的清選機械存在著清選效果不理想等缺陷,特別是由于一些風選機構設計不合理,如使用一次性抽風吸塵,造成了清選不徹底等問題。以玉米清選為例,易造成雜物與玉米糝分離不清。[0003]同時,風機在抽風過程中,風機直接抽走塵土,大量的塵土與風機的風葉撞擊,造成風葉磨損,正常工作的情況下,一般1 一 2月需要更換風葉及其相關配件,這既造成了用戶的負擔,又影響了正常的生產經營。發(fā)明內容[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自動化程度高、工作效率高、清選效果好、風機使用壽命長的糧食自動分篩清選機。[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方案實現(xiàn)的[0006]糧食清選機,支架中部設置有傾斜(傾斜角一般為10 - 25度)的振動篩,振動篩上固定有振動電機;振動篩的若干(一般四個)翼翅坐于彈性墊上,彈性墊置于固定于支架的底座上;振動篩為上層粗篩與下層細篩兩層篩結構,上層粗篩篩孔大于所清選糧食的正常情形最大顆粒的直徑,下層細篩篩孔小于所清選糧食的正常情形最小顆粒的直徑;在上層粗篩上部的后端和下層細篩下部的后端各設置有排雜口 ;在支架的上部設置有進糧箱,箱口設置于進糧箱的中部(也可以根據(jù)需要設置于進糧箱的一端),進糧箱內設置有均攤糧食的分糧器;其特征在于前吸塵箱進口連接進糧箱,后吸塵箱進口連接振動篩的下層細篩上部的后端,前吸塵箱的出口和后吸塵箱的出口連接降塵器,降塵器的底部為排塵裝置,降塵器的上部連接風機,并通向排風口。[0007]本實用新型還可通過以下方案進一步實現(xiàn)[0008]所述的降塵器及其與風機的連接結構是降塵器組成包括四個螺旋降塵罐,螺旋降塵罐入口貼于外圓周且呈10 - 20度角向下旋轉傾斜,降塵罐呈上大下小的漏斗狀,四個降塵罐的底部均連接排塵裝置,在降塵罐的上方,設置有集氣箱,四個降塵罐均通過設置于螺旋降塵罐中央的集氣管向上連接集氣箱,集氣箱通過集氣管連接風機,風機通向排風管及排風口向外排廢氣。[0009]所述的排塵裝置的結構是排塵管橫向設置于四個降塵罐的底部,貫通各降塵罐, 排塵管內設置有絞龍,排塵管的一端設置有皮帶輪,另一端連接排塵口。[0010]所述的排塵裝置的結構是橫向放置的排塵管,排塵管的末端連接排塵口,排塵管內設置有絞龍;排塵管的一端為排塵口。[0011]所述的前吸塵箱設置于進糧箱的后部,呈豎向放置,前吸塵箱上部連接導塵箱,導塵箱的后部連接導塵管,導塵管后連接分塵管,分塵管后部連接合塵箱。[0012]所述的后吸塵箱分為上后吸塵箱與下后吸塵箱兩部分,上后吸塵箱上部連接合塵箱;下后吸塵箱前部連接振動篩的末端;前吸塵箱后部和后吸塵箱的上部連接降塵器,降塵器的底部為排塵裝置,降塵器的上部連接風機,并通向排風口。[0013]所述的導塵箱或前吸塵箱或后吸塵箱的某處,設置一箅子,箅子由規(guī)則或不規(guī)則的釘柱組成。[0014]所述的分糧器的結構是有兩段長度相同的反向絞龍,用于向兩邊分糧;其設置于箱外的一端固定有導輪,導輪通過皮帶連接電機,電機固定于進糧箱的外側。[0015]所述的篩架上固定篩卡,篩卡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放置并固定上層篩,下層放置并固定下層篩,最下部為篩底,上層篩與下層篩均可抽出調換;每層篩都使用夾心球結構,球在上層篩或下層篩內可隨篩上下振動,從而可有效地清除對篩孔的堵塞。[0016]所述的分塵管為分叉的兩個管,導塵管與分塵管為“Y”字形,導塵箱為三角形或梯形,集氣箱呈三角形。[0017]所述的集氣箱呈等腰三角形,其頂角置于前,底邊置于后,頂角下方為風機,風機置于分塵管的分叉內。[0018]所述的前吸塵箱后部或/和下后吸塵箱后部為透明材料封閉,可用于觀察。[0019]所述的支架下部設置有支撐輪和轉向輪。[0020]所述的進糧箱上設置有進糧箱蓋,進糧箱蓋平時蓋住進糧箱箱口。[0021]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全自動上料,通過上糧機直接將糧食輸送至本機進行清選,自動化程度高;2、移動靈活。通過機載電動機帶動,可輕松地實現(xiàn)整機隨意移動;3、震動小,噪音低。彈性墊及振動電機的使用,使整機震動小,工作平穩(wěn),噪音低;4、清選效果好。在兩層篩與兩次吸塵的作用下,可進行較為徹底地清選;5、由于使用降塵罐,雜物經降塵罐下降沉淀,雜物不經過風機,使得風葉的磨損大為減輕,從而延長了風機的使用壽命。一般風葉及其相關配件使用壽命可長達1 一 2年。[0022]
[0023]圖1為本實用新型主視結構示意圖;[0024]圖2為本實用新型俯視結構示意圖;[0025]圖3為本實用新型振動篩結構示意圖;[0026]圖4為本實用新型左視結構示意圖。[0027]圖中1為進糧箱蓋,2為進糧箱,3為導塵箱,4為導塵管,5為分塵管,6為排風管, 7為排風口,8為風機,9為合塵箱,10為觀察孔,11為觀察孔,12為螺旋降塵管,13為集氣箱,14為集氣管,15為降塵罐,16為上后吸塵箱,17為下后吸塵箱,18為排塵管,19為排塵口,20為排糧口,21為排雜口 K, 22為轉向輪,23為排雜口 B,24為支撐輪,25為支架,26為彈性墊,27為前吸塵箱,28為導輪,29為電機,30為振動電機,31為振動篩,31 - 1為篩架, 31-2為篩卡,31-3為上層篩,31-4為下層篩,31-5為篩底,32為絞龍,33為觀察孔, 34為皮帶輪。
具體實施方式
[0028]為了使本技術領域的人員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方案,并使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能夠更加明顯易懂,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0029]實施例1 如圖1 一 4所示,支架25下部設置有支撐輪M和轉向輪22,支架25中部設置有傾斜的振動篩31,傾斜角為10 - 25度,優(yōu)選為12 - 18度,進一步優(yōu)選為14 一 16 度。振動篩31的內外兩側各固定一振動電機30 ;振動篩31的內外各設置兩個翼翅,翼翅坐于彈性墊沈上,彈性墊沈置于底座上,底座固定于支架25上;振動篩31為上層粗篩與下層細篩兩層篩結構,如圖3所示,篩架31 — 1上固定篩卡31 — 2,篩卡31 — 2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放置并固定上層篩31 — 3,下層放置并固定下層篩31 — 4,最下部為篩底31 — 5, 上層篩31 - 3與下層篩31 - 4均可抽出調換,以便適應不同的糧食的清選;上層篩31 -3與下層篩31 — 4均呈現(xiàn)縱向的中間高兩側低,從而使最終雜物集中于后端的一側,以便于排放;每層篩都使用夾心球結構,每層篩都使用復層夾心球結構,球在上層篩或下層篩內可隨篩上下振動,從而可有效地清除對篩孔的堵塞。上層粗篩篩孔較大,大于所清選糧食的正常情形最大顆粒的直徑,用于篩去較大的雜物,下層細篩篩孔較小,小于所清選糧食的正常情形最小顆粒的直徑,用于篩去較小的雜物。在上層粗篩的最后部設置有排雜口 A21,可排出較大的雜物如玉米芯;在下層細篩上部的最后部連通下后吸塵箱17,并最終導向排糧口 20,在下層細篩下部的最后部設置有排雜口 B23,可排出細小較重的雜物如玉米糝。下后吸塵箱17設置有風門,其調節(jié)把設置于一側,用于調節(jié)風力。排雜口 A21和排雜口 B23上設置有避風板,避風板通過活頁活動連接于排雜口 A21和排雜口 B23,在重力作用下盡可能地將排雜口封蓋,避免排雜口開啟對風力的影響。[0030]在支架25的上部設置有進糧箱2,進糧箱2上設置有進糧箱蓋1,進糧箱蓋1平時蓋住進糧箱2箱口,箱口設置于進糧箱2的中部,進糧箱2內設置有兩段長度相同的同軸反向絞龍32,其設置于箱外的一端固定有導輪28,導輪觀通過皮帶連接電機29,電機四固定于進糧箱2的外側;通過反向絞龍32的旋轉,可向兩邊分糧;前吸塵箱27置于進糧箱2 的后部,呈豎向放置;前吸塵箱27前部連接進糧箱2,后部為透明材料封閉,可用于觀察;攤均的糧食進入前吸塵箱27,并向下流向振動篩31,在下流的過程中,其中的輕質雜物被吸走,前吸塵箱27上部連接導塵箱3 ;進糧箱2中部處設置一箅子,箅子由規(guī)則或不規(guī)則的格柵及釘柱組成;箅子不妨礙糧食由進糧箱2至絞龍32的工作;箅子用于清理條、帶、線類雜物;導塵箱3為三角狀(或梯形),導塵箱3的后部連接導塵管4,導塵管4后連接分塵管5, 分塵管5為分叉的兩個管,導塵管4與分塵管5為“Y”字型,分塵管5后部連接合塵箱9,合塵箱9的兩端設置有觀察孔10,用于必要時觀察和清理雜物;合塵箱9后連接四個螺旋降塵管12,螺旋降塵管12下部分別連接各自的降塵罐15,螺旋降塵管的傾斜角α為10 — 20 度,優(yōu)選為12 - 18度。降塵罐15呈上大下小的漏斗狀,四個降塵罐15的底部均連接橫向放置的排塵管18,排塵管18的一側設置有皮帶輪34,通過電機帶動;排塵管18的末端連接排塵口 19,排塵管18內設置有絞龍,用于將雜物推向排塵口 19 ;在降塵罐15的上方,設置有集氣箱13,集氣箱13呈三角狀,集氣箱13上設置有觀察孔11,用于必要時觀察和清理雜物;四個降塵罐15均通過設置于螺旋降塵管12所環(huán)繞的中央集氣管14連接集氣箱13,集氣箱13通過集氣管14連接風機8,風機8通向排風管6,并通過排風口 7向外排廢氣。降塵罐15底部、排塵管18的上方,設置有觀察孔33,用于必要時觀察和清理雜物。[0031]由于降塵罐15呈上大下小漏斗狀,由于空間的忽然增大(增大數(shù)倍至十余倍),依流體力學原理,空氣及其所攜帶的輕塵的速度驟降(為原來的幾分之一至十幾分之一),在重力及螺旋降塵管12所形成的螺旋下降的管道的作用下,被吸附的輕塵呈螺旋下降,降至最底部的排塵管18內。[0032]后吸塵箱分為上后吸塵箱16和下后吸塵箱17 ;上后吸塵箱16呈三角形(或梯形), 下后吸塵箱17呈矩形;下后吸塵箱17的上部連接上后吸塵箱16,上后吸塵箱16連接合塵箱9,下后吸塵箱17前部連接振動篩的末端,后部為透明材料封閉,可用于觀察;下后吸塵箱17下端連接排糧口 20。這樣,經振動篩31排出的糧食再經吸塵后,糧食得到進一步凈化。[0033]為便于行走,可在本機上安裝機載電動機,機載電動機驅動支撐輪M,通過機載電動機帶動,可輕松地實現(xiàn)整機隨意移動。[0034]在支架25下方后部設置有轉盤(汽車拖車轉盤),轉盤分兩部分,即下部的圓形軌道座與上部的軸承配合進行旋轉。轉盤可取代轉向輪22,以實現(xiàn)方便地本機的轉向。[0035]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糧食清選機,支架中部設置有傾斜的振動篩,振動篩上固定有振動電機;振動篩的若干翼翅坐于彈性墊上,彈性墊置于固定于支架的底座上;振動篩為上層粗篩與下層細篩兩層篩結構,在上層粗篩上部的后端和下層細篩下部的后端各設置有排雜口 ;在支架的上部設置有進糧箱,進糧箱內設置有均攤糧食的分糧器;其特征在于前吸塵箱進口連接進糧箱,后吸塵箱進口連接振動篩的下層細篩上部的后端,前吸塵箱的出口和后吸塵箱的出口連接降塵器,降塵器的底部為排塵裝置,降塵器的上部連接風機,并通向排風口。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糧食清選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塵器及其與風機的連接結構是降塵器組成包括四個螺旋降塵罐,螺旋降塵罐入口貼于外圓周且呈10 — 20度角向下旋轉傾斜,降塵罐呈上大下小的漏斗狀,四個降塵罐的底部均連接排塵裝置,在降塵罐的上方,設置有集氣箱,四個降塵罐均通過設置于螺旋降塵罐中央的集氣管向上連接集氣箱,集氣箱通過集氣管連接風機,風機通向排風管及排風口向外排廢氣。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糧食清選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塵裝置的結構是排塵管橫向設置于四個降塵罐的底部,貫通各降塵罐,排塵管內設置有絞龍,排塵管的一端設置有皮帶輪,另一端連接排塵口。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糧食清選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吸塵箱設置于進糧箱的后部,呈豎向放置,前吸塵箱上部連接導塵箱,導塵箱的后部連接導塵管,導塵管后連接分塵管,分塵管后部連接合塵箱。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糧食清選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吸塵箱分為上后吸塵箱與下后吸塵箱兩部分,上后吸塵箱上部連接合塵箱;下后吸塵箱前部連接振動篩的末端;前吸塵箱后部和后吸塵箱的上部連接降塵器,降塵器的底部為排塵裝置,降塵器的上部連接風機,并通向排風口。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4所述的糧食清選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進糧箱中部處設置一箅子,箅子由規(guī)則的格柵及釘柱組成。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糧食清選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糧器的結構是有兩段長度相同的同軸反向絞龍,用于向兩邊分糧;其設置于箱外的一端固定有導輪,導輪通過皮帶連接電機,電機固定于進糧箱的外側。
8.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5所述的糧食清選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動篩的結構是篩架上固定篩卡,篩卡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放置并固定上層篩,下層放置并固定下層篩,最下部為篩底,上層篩與下層篩均可抽出調換;每層篩都使用復層的夾心球結構,球在上層篩或下層篩內可隨篩上下振動。
9.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糧食清選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塵管為分叉的兩個管,導塵管與分塵管為“Y”字形,導塵箱為三角形或梯形,集氣箱呈三角形。
10.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糧食清選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氣箱呈等腰三角形,其頂角置于前,底邊置于后,頂角下方為風機,風機置于分塵管的分叉內。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糧食清選機,支架中部設置有傾斜的振動篩,振動篩上固定有振動電機;振動篩的若干翼翅坐于彈性墊上,彈性墊置于固定于支架的底座上;振動篩為上層粗篩與下層細篩兩層篩結構,在上層粗篩上部的后端和下層細篩下部的后端各設置有排雜口;在支架的上部設置有進糧箱,進糧箱內設置有均攤糧食的分糧器;前吸塵箱進口連接進糧箱,后吸塵箱進口連接振動篩的下層細篩上部的后端,前吸塵箱的出口和后吸塵箱的出口連接降塵器,降塵器的底部為排塵裝置,降塵器的上部連接風機,并通向排風口。本實用新型有益效果是在兩層篩與兩次抽風吸塵的作用下,清選較為徹底;雜物不經過風機,使得風葉的磨損大為減輕,從而延長了風機的使用壽命。
文檔編號B07B1/28GK202290579SQ20112029136
公開日2012年7月4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12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8月12日
發(fā)明者史萬達, 史照賀 申請人:史照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