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動力產生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且成本低的動力產生裝置,其是利用高位的水箱內水量向下流動,以及低位水箱內水位高低產生的浮力作用,進而帶動發(fā)電裝置運轉,使產生平穩(wěn)且有效的能量。
背景技術:
近年來,由于地球能源即將面臨能源耗盡的危機,故而世界各國皆不斷的積極開發(fā)利用風力、太陽能、水力、或地熱等來產生電力能量的方法,以此來緩減傳統(tǒng)能源被消耗的速度。
然而,上述無論利用風力、太陽能、水力、或地熱等方式來產生能量,皆有受限于地區(qū)性的限制;例如,某部分地區(qū)常年風力不強,即無法使用「風力」來產生能量;相同地,某些地區(qū)氣候為常年多雨,則太陽能自然亦無法運用;而水力及地熱更是要部份得天獨厚的地區(qū)方有存在。是以并無法有效地適用于全球各個地區(qū)。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是鑒于現有利用自然力生成能量,受限于地區(qū)方能實施的缺點,則不斷的精進研發(fā)改良,從而提供一種機械式動力產生裝置,具體地說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利用水量流動與浮力作用而產生能源的動力產生裝置。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來實現的,本發(fā)明所提供的動力產生裝置,其包括一動力產生機構及一集能機構,由該動力產生機構所產生穩(wěn)定的能源,有效地轉換及傳送至該集能機構;其特征的在于該動力產生機構包括一呈高位設置的水箱與至少一呈低位設置的水箱,兩水箱間至少設有一第一水道與一第二水道,該第一水道上設有第一發(fā)電裝置,使高位水箱內的水向下經過第一水道時,帶動第一發(fā)電裝置作動而產生能源,而低位水箱上方設有第二發(fā)電裝置,該第二發(fā)電裝置穿設有一浮板于該水箱內,而第二水道設有馬達,當低位水箱接近滿載時,該馬達可將水經由第二水道抽至高位水箱內,故使低位水箱內的浮板因水位高低變化而帶動第二發(fā)電裝置作動而產生能源。
為便于對本發(fā)明能有更深入的了解,下面通過結合附圖所給出的實施例對其進行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尚未啟動時的立體外觀示意圖;圖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啟動后的狀態(tài)示意圖;圖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啟動后的另一狀態(tài)示意圖;圖4為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以兩低位箱體為例的立體外觀示意圖;圖5為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啟動前的狀態(tài)示意圖;圖6為本發(fā)明實施例啟動后的狀態(tài)示意圖;圖7為本發(fā)明實施例啟動后的另一狀態(tài)示意圖。
主要組件符號說明1動力產生機構;11水箱;12水箱;12’水箱;13第一水道;13’第一水道;131出水閘門;131’出水閘門;14第二水道;14’第二水道;15第一發(fā)電裝置;15’第一發(fā)電裝置;151旋轉葉片;151’旋轉葉片;152齒輪;153鏈條;154皮帶;16第二發(fā)電裝置;16’第二發(fā)電裝置;161齒輪;162皮帶;163浮板;163’浮板;17馬達;17’馬達;18第三水道;181出水閘門;2集能機構;21集能器。
具體實施例方式
請參閱圖1~3,所示內容為本發(fā)明動力產生裝置的一實施例,其包括一動力產生機構1及一集能機構2。
該動力產生機構1包括一呈高位設置的水箱11與至少一呈低位設置的水箱12,兩水箱11、12間設有第一水道13與第二水道14(以2個為例),該第一水道13一端是設于高位水箱11一側的底部,另端則設于低位水箱12的一側,并與該高位水箱11間設有一出水閘門131;該第二水道14一端是設于高位水箱11一側的頂部,另端則設于低位水箱12的一側底部。第一水道13上設有第一發(fā)電裝置15,該第一發(fā)電裝置15是包括復數個旋轉葉片151、復數個齒輪152、鏈條153與皮帶154,其中該復數個旋轉葉片151是依序設于第一水道13上,而低位水箱12上方設有第二發(fā)電裝置16,該第二發(fā)電裝置16為復數個齒輪161與皮帶162所組成,并穿設有一浮板163于該水箱12內,該浮板163是可移動于低位水箱12的頂部與高于第一水道13及低位水箱12銜接處之間。而第二水道14設有馬達17,當低位水箱12滿水時,該馬達17可將水經由第二水道14抽至高位水箱11內。
該集能機構2是與上述動力產生機構1連結,其包括復數個集能器21,分別與前述的第一、第二發(fā)電裝置15、16連接,以將該第一、第二發(fā)電裝置15、16所產生穩(wěn)定的能源,有效地轉換及傳送至集能器21內。
實施時,請再參閱圖2和圖3,令第一水道13的出水閘門131為關閉,而高位水箱11內的水位為高水位,而低位水箱12內水位是高于第一水道13與低位水箱12的銜接處。
啟動時,打開出水閘門131,使高位水箱11內的水經由第一水道13向下沖入低位水箱12內,而設于第一水道13上第一發(fā)電裝置15的復數個旋轉葉片151,經水流沖擊而轉動,使連動復數個齒輪152、鏈條153與皮帶154,而使第一發(fā)電裝置15運轉而產生能源,并將該能源有效地轉換及傳送至集能器21內。低位水箱12的水位因接收來自高位水箱11的水,使得水位不斷地升高,進而使低位水箱12內的浮板163因浮力作用而向上位移,使連動該復數個齒輪161與皮帶162,而使第二發(fā)電裝置16運轉而產生能源,并將該能源有效地轉換及傳送至集能器21內。
當低位水箱12內的水接近滿載時,啟動第二水道14的馬達17,使該馬達17將低位水箱12內的水經由第二水道14抽出,并輸送至高位水箱11內,此時低位水箱12內的水位亦節(jié)節(jié)下降,使得浮板163因水位改變而向下位移,進而連動該復數個齒輪161與皮帶162,再使第二發(fā)電裝置16運轉而產生能源,并將該能源有效地轉換及傳送至集能器21內。而高位水箱11內的水又再次經由第一水道13流入低位水箱12內,并沖擊復數個旋轉葉片151,使使第一發(fā)電裝置15運轉而產生能源,并將該能源有效地轉換及傳送至集能器21內。
此外,在設計上,亦可利用多組的低位箱體12,同時與高位箱體11配合,以達到更佳的效果,請參閱圖4,該實施例以兩低位箱體12、12’的設計為例來作說明。
該呈低位設置的水箱是有兩個(即水箱12、12’),其分別設于高位水箱11下方的兩側,而該兩低位水箱12、12’間另連接有一第三水道18,該第三水道18的兩端皆設有出水閘門181,故當一低位水箱12或12’滿水后,其內一部份的水可經由第二水道14、14’抽至高位水箱11后,再經第一水道13、13’流入另一低位水箱12’或12內,而另一部份的水則可直接經由第三水道18流入另一低位水箱12’或12內。
因此,在實施時,如圖4~7所示,首先,令高位水箱11兩側的第一水道13、13’的出水閘門131、131’以及該第三水道18兩端的出水閘門181為關閉,而高位水箱11內的水位為高水位,而兩低位水箱12、12’內水位是高于第一水道13、13’與其銜接處。
啟動時,先打開高位水箱11一側第一水道13的出水閘門131,使高位水箱11內的水經由第一水道13向下沖入低位水箱12’內,而設于第一水道13上第一發(fā)電裝置15的復數個旋轉葉片151,經水流沖擊而轉動,而使第一發(fā)電裝置15運轉而產生能源,并將該能源有效地轉換及傳送至集能器21內。低位水箱12的水位因接收來自高位水箱11的水,使得水位不斷地升高,進而使低位水箱12內的浮板163因浮力作用而向上位移,使第二發(fā)電裝置16運轉而產生能源,并將該能源有效地轉換及傳送至集能器21內(如圖5所示)。
如圖6所示,當低位水箱12內的水接近滿載時,關閉出水閘門131并啟動第二水道14的馬達,使該馬達17將低位水箱12內的水經由第二水道14抽出而輸送至高位水箱11內,且同時并打開第三水道18兩端的出水閘門181以及高位水箱11另側第一水道13’的出水閘門131’,此時低位水箱12內的水位節(jié)節(jié)下降,使得浮板163因水位改變而向下位移,進而連動該復數個齒輪161與皮帶162,再使第二發(fā)電裝置16運轉而產生能源,而高位水箱11內的水則轉往經由另側的第一水道131’流入另一低位水箱12’內,并沖擊復數個旋轉葉片151’,使使第一發(fā)電裝置15’運轉而產生能源,并將該能源有效地轉換及傳送至集能器21內,同時低位水箱12內的水亦同時經由第三水道18輸送至另一低位水箱12’中。
同理,請再參閱圖6和圖7,該低位水箱12’內浮板163’因水位改變而向上位移,進而連動第二發(fā)電裝置16’運轉而產生能源,當水位接近滿載時,亦低位水箱12’內的水可經由馬達17’抽出,此時關閉出水閘門131’,打開出水閘門131,而浮板163’下降,水經第二水道14’、高位水箱11、第一水道13以及第三水道18輸送至低位水箱12內,并帶動第一、第二發(fā)電裝置15、16、16’運轉,將能源有效地轉換及傳送至集能器21內。故以前述的機構原理及反復運轉作動,產生有效能源的裝置機構。
以上所述,僅用以揭示本發(fā)明可實施的方式,當不能用以限定本發(fā)明的范圍,凡習于本專業(yè)的人士所明顯可作變化與修飾,皆應視為不脫離本發(fā)明的實質內容。
綜上所述,本發(fā)明所述的技術方案可達到發(fā)明的預期目的,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且成本低的動力產生裝置,其是利用高位的水箱內水量向下流動,以及低位水箱內水位高低產生的浮力作用,進而帶動發(fā)電裝置運轉,使產生平穩(wěn)且有效的能量,極具產業(yè)利用的價值。
權利要求
1.一種動力產生裝置,其包括一動力產生機構及一集能機構,由該動力產生機構所產生穩(wěn)定的能源,有效地轉換及傳送至該集能機構;其特征在于在于該動力產生機構包括一呈高位設置的水箱與至少一呈低位設置的水箱,兩水箱間至少設有一第一水道與一第二水道,該第一水道上設有第一發(fā)電裝置,在高位水箱內的水向下經過第一水道時,帶動第一發(fā)電裝置作動而產生能源,而低位水箱上方設有第二發(fā)電裝置,該第二發(fā)電裝置穿設有一浮板于該水箱內,而第二水道設有馬達,當低位水箱接近滿載時,該馬達可將水經由第二水道抽至高位水箱內,故使低位水箱內的浮板因水位高低變化而帶動第二發(fā)電裝置作動而產生能源。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動力產生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發(fā)電裝置包括復數個旋轉葉片、復數個齒輪、鏈條與皮帶,其中該復數個旋轉葉片是依序設于第一水道上,使流經第一水道的水流沖轉該旋轉葉片,以連動該復數個齒輪、鏈條與皮帶,而使第一發(fā)電裝置運轉。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動力產生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發(fā)電裝置是由復數個齒輪與皮帶所組成,根據低位水箱內的浮板因水位高低變化,以連動該復數個齒輪與皮帶,而使第二發(fā)電裝置運轉。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1動力產生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水道一端是設于高位水箱一側的底部,另端則設于低位水箱的一側,并與該高位水箱間設有一出水閘門;該第二水道一端是設于高位水箱一側的頂部,另端則設于低位水箱的一側底部。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動力產生裝置,其特征在于該集能機構包括復數個集能器,其分別與前述的發(fā)電裝置連接,以將該發(fā)電裝置所產生穩(wěn)定的能源,有效地轉換及傳送至集能器內。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動力產生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二水道是有2個。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動力產生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呈低位設置的水箱是有兩個,其分別設于高位水箱下方的兩側,而該兩低位水箱間另連接有一第三水道,故當一低位水箱接近滿載時,其內一部份的水可經由第二水道抽至高位水箱后,再經第一水道流入另一低位水箱內,而另一部份的水則可直接經由第三水道流入另一低位水箱內。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動力產生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三水道的兩端皆設有出水閘門。
9.根據權利要求1或7所述的動力產生裝置,其特征在于該低位水箱內的浮板是可移動于低位水箱的頂部與高于第一水道及低位水箱銜接處之間。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動力產生裝置,其包括一動力產生機構與一集能機構,其中該動力產生機構包括一呈高位設置的水箱與至少一呈低位設置的水箱,兩水箱間設有第一水道與第二水道,其上分別設有第一、第二發(fā)電裝置,使高位水箱內的水向下經過第一水道時,帶動第一發(fā)電裝置作動而產生能源,并傳送至集能機構內,而該第二發(fā)電裝置穿設有一浮板于該水箱內,另第二水道設有馬達,當低位水箱接近滿載時,該馬達可將水經由第二水道抽至高位水箱內,故使低位水箱內的浮板因水位高低變化而帶動第二發(fā)電裝置作動而產生能源,并傳送至集能機構內。
文檔編號F03B17/04GK1779228SQ200410091360
公開日2006年5月31日 申請日期2004年11月23日 優(yōu)先權日2004年11月23日
發(fā)明者邱金和 申請人:邱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