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格柵式推力反向器的制作方法
格柵式推力反向器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格柵式推力反向器(inverseur de poussee digrilles)。附
圖1和2描述了現有技術的處于正向噴射狀態(tài)的格柵式推力反向器。如公知那樣,這樣的推力反向器包括-固定結構1,其上安裝有支承所述格柵葉片5的后部框架3;-可動結構7,其包括外壁9、由至少一個隔音板13部分地形成的內壁11、以及將 所述外壁9與所述隔音板13連接的至少一個分隔件15 ;_致動器16,介于所述固定結構1和所述可動結構7之間,延伸穿過分別在所述后 部框架3和所述分隔件15內形成的孔口 17、19。圖2描述處于正向噴射構型的推力反向器。在此構型中,來自于推力反向器上游(也就是圖2的左側)的空氣沿著位于可動 結構7和內部固定結構23之間的流路21向著推力反向器的下游方向(也就是圖2的右 側)按箭頭F1所示流動。連桿25將面向格柵葉片5定位并鉸接到可動結構7上的可動面板27與內部固定 結構23相連接。從正向噴射構型轉換到非正向噴射構型(未示出)可通過致動器16的伸展來實 現。在該伸展的作用下,連桿25拉動可動面板23橫穿空氣流路21,造成沿著流路21 流動的空氣如箭頭F2所示朝向外側并朝著推力反向器的上游端偏轉,由此對于試圖著陸 的飛機產生有助于制動的反向推力。實際上,并且特別是出于空氣動力優(yōu)化的原因,使可動結構7在格柵葉片5的區(qū)域 內的徑向厚度盡可能地小是有利的;這在大型機艙的情況下特別關鍵,例如用于空客A380 的發(fā)動機的機艙。目前,這種厚度的減小主要受到后部框架3的徑向厚度以及后部框架和隔音板13 之間的最小徑向距離的限制。在對整個推力反向器不具有不利影響的風險的情況下,后部框架3的徑向厚度是 不能降低到閾值之下的,并且最小距離d確保隔音板13不與后部框架相接觸。因此將理解,在傳統(tǒng)的格柵式推力反向器中,可動部件7在格柵葉片的區(qū)域中的 徑向厚度不能降低到某一閾值之下。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使得此閾值降低的解決方法,由此改善動力裝置 的空氣動力性能。本發(fā)明的目的使用格柵式推力反向器來實現,該推力反向器包括-固定結構,其上安裝有支承所述格柵葉片的后部框架;-可動結構,包括外壁,至少部分地由至少一個隔音板形成的內壁,以及將所述外 壁連接到所述隔音板的至少一個分隔件;-致動器,其介于所述固定結構和所述可動結構之間,并延伸穿過在所述后部框架 和所述分隔件內形成的孔口;
-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部框架和所述隔音板在徑向上彼此足夠靠近,以至于在所述 可動結構位于正向噴射狀態(tài)時,所述后部框架和所述隔音板以受控的方式彼此相干。因此。與現有技術相反,后部框架可以與隔音板相接觸,這是由于出乎我們的意 料,測試證明了假如這種接觸是可控的,其不會對隔音板的整體性不利,也就是說其特性 (接觸區(qū)域的范圍、接觸的強度)是準確可知的。應該注意到,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術語“彼此相干”指的是后部框架與隔音板的直 接接觸或間接接觸(也就是經由另外的部件接觸)。根據本發(fā)明的其它任選的特征-所述后部框架在其與所述隔音板相干的區(qū)域內包括用于與隔音板相接觸的接觸 墊;這些接觸墊使其可以對后部框架與隔音板的接觸區(qū)域進行準確定位,并由此在對于這 些部件之間的相干的正確控制方面起作用;-所述隔音板在其與所述后部框架相干的區(qū)域內包括用于與后部框架相接觸的接 觸板;這些接觸板使其可以對隔音板與后部框架接觸的區(qū)域進行準確定位,并由此有助于 對這些部件之間的相干進行良好控制;-所述接觸墊和所述接觸板以彼此配合的方式定位;同時具有這些接觸墊和這些 接觸板使得后部框架和隔音板之間的相干得到最佳控制;-所述接觸墊定位在所述后部框架的下游部分,其中所述后部框架的上游部分以 下述方式成形至少在所述接觸墊所定位的周向區(qū)域,所述后部框架的上游部分相對于所 述隔音板或恰當地說是相對于所述接觸板的徑向距離大于所述接觸墊與隔音板之間或者 恰當地說是與所述接觸板之間的徑向距離;這種配置避免了后部框架的上游部分與隔音板 或恰當地說是與接觸板相接觸,并因此使其可以將后部框架與隔音板相干的區(qū)域唯一地定 位到該后部框架的下游部分;-所述隔音板具有允許所述致動器穿過的凹入區(qū)域,并且所述接觸墊以與所述凹 入區(qū)域相配合的方式定位;這些凹入區(qū)域是隔音板的較為牢固的區(qū)域,因此在與后部框架 接觸的情況下能夠減小任何損壞隔音板的危險。_所述接觸板在所述凹入區(qū)域內定位;這種配置是特別有利的,這是由于它使得 接觸板位于不會由于它們而增加任何附加徑向厚度的區(qū)域內;_所述后部框架由合成物制成;-所述接觸墊由玻璃蓋板制成;這種解決方法特別適用于后部框架由合成物制成 的情況。本發(fā)明還涉及一種裝備有前面權利要求任一項所述的格柵式推力反向器的飛機 機艙。本發(fā)明的其它特征和優(yōu)點將由隨后的描述以及對附圖的研究而變得清楚,附圖 中圖1是處于正向噴射構型的現有技術的半個格柵式推力反向器的透視圖,如說明 書背景技術描述那樣;圖2是在圖1的II處截取的截面圖所表示的圖1的反向器;圖3是圖2的用于本發(fā)明的格柵式推力反向器的細節(jié)III ;圖4是在本發(fā)明的格柵式推力反向器的情況下將分隔件15連接到隔音板13的區(qū)域的立體圖;以及圖5是分隔件和隔音板在圖4中沿著V方向上的視圖?,F在參考表示包括在周向上間隔排列的多個孔口 17(通常是每側2-3個)后部格 柵框架3的圖3。這些孔口用作致動器16的通道,致動器介于固定結構1和內壁11之間,由此使得 可動結構7可沿推力反向器的下游方向(反向噴射狀態(tài))或上游方向(正向噴射狀態(tài))滑動。如圖3所示,后部框架3具有大致為U形的截面,其下分支29在其面向隔音板13 的表面上包括多個墊31,墊沿著周向均勻間隔排列和/或小心地定位在后部框架和隔音板 之間的相干最大的位置點處。這些墊31的尺寸根據以下方式設定構成后部框架3的下分支29與隔音板13的 接觸區(qū)域,在該區(qū)域內的隔音板的行程部分中,分支29和隔音板彼此相干。在圖3中,墊31與隔音板13隔開一定距離,這是由于對于大多數的加載情況而 言,是不存在相干的相干只出現在某些加載情況,并且只出現在正向噴射狀態(tài)下(也就是 說,飛機是在使其構件之間存在大的相對移位的情況下進行機動飛行時)。作為替代,為了強化墊31與隔音板13的接觸區(qū)域,可以考慮在此區(qū)域內安裝板 33,例如金屬板,這些板分布在隔音板13的周向上的適當位置。為了確保對后部框架3的下分支29的接觸區(qū)域的良好控制,可以去除分支的上游 部分的某些徑向厚度rl,以確保使墊31相對于隔音板13 (或者恰當地說是相對于板33)的 徑向距離小于分支29的上游部分與該隔音板(或者恰當地說是與板33)之間的徑向距離。這可以防止后部框架3的分支29的上游部分在隔音板13或板33上的任何不必 要的(也就是不可控制的)摩擦。圖4和5表示形成在隔音板13上的與用來定位致動器16的孔口 19對準的凹入 區(qū)域35以及致動器的端部和在分隔件15的下游與隔音板13相接附的安裝板37之間的連接。當然,必須理解到在隔音板13的周邊具有多個凹入區(qū)域35,使得每個致動可動結 構7的致動器得以通過。隔音板13的這些凹入區(qū)域35是組成隔音板13的蜂窩結構(未示出)具有較小 厚度和較高密度的區(qū)域,因此在該區(qū)域內隔音板具有更大的耐受壓縮載荷的能力。將理解到,對于要與隔音板13相接觸的墊31來說,有利的是以使它們與隔音板13 在這些凹入區(qū)域35內相接觸的方式準確定位。有利的是,當要使用接觸板33時,這些板33可定位在凹入區(qū)域35內,如圖5所示。后者的配置具有以下優(yōu)點板33不增加隔音板13的徑向厚度,因此使其有助于減 小可動結構7的徑向厚度。將注意到后部框架3可特別地由合成物制成,并且在這種情況下,墊31可由玻璃 蓋板(plis de verre)制成。因此從以上描述中可以理解到,本發(fā)明完全不同于現有技術。特別是,在現有技術中,在整個可動結構7的行程過程中,要采取措施來確保在隔 音板13和后部框架3之間沒有接觸,而另一方面在本發(fā)明中,在可動結構7位于正向噴射狀態(tài)時允許有這種接觸。然而,需要有措施來確保這種接觸是可受控的,也就是說對于接觸所發(fā)生的區(qū)域 及其強度是完全清楚的。這種控制是通過在后部框架3的下分支之下添加的墊來實現的,這些墊使其可以 實現與隔音板13或板33的點接觸,也就是說其接觸特性是完全清楚的。通過允許這種接觸,可以省去在現有技術中的設置在后部框架3和隔音板13之間 的大間隙,由此在格柵葉片5的區(qū)域中實現可動結構7的徑向厚度的大幅降低。換言之,也就是說對于后部框架3的區(qū)域內的可動結構7的空氣動力線的給定厚 度來說,可以為此后部框架3的設計提供更大的空間。對于必須設計成相對于可動結構具 有較大間隙的后部框架來說,與其具有相同彎曲慣量的上述的后部框架的重量將更輕。
權利要求
一種格柵式推力反向器,包括-固定結構(1),其上安裝有支承所述格柵葉片(5)的后部框架(3);-可動結構(7),其包括外壁(9),至少部分地由至少一個隔音板(13)形成的內壁(11),以及將所述外壁(9)連接到所述隔音板(13)的至少一個分隔件(15);-致動器(16),其介于所述固定結構(1)和所述可動結構(7)之間,并延伸穿過在所述后部框架(3)和所述分隔件(15)內形成的孔口(17、19);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部框架(3)和所述隔音板(13)在徑向上彼此足夠靠近,以至于在所述可動結構(7)位于正向噴射狀態(tài)時,所述后部框架(3)和所述隔音板(13)以受控的方式彼此相干。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推力反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部框架(3)在其與所述隔音板 (13)相干的區(qū)域內包括用來與隔音板(13)相接觸的接觸墊(31)。
3.如權利要求1和2之一所述的推力反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音板(13)在其與所 述后部框架(3)相干的區(qū)域內包括用來與后部框架(3)相接觸的接觸板(33)。
4.如權利要求2和3所述的推力反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墊(31)和所述板(33)以彼 此相配合的方式定位。
5.如權利要求2和3中任一個所述的推力反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觸墊(31)定位 在所述后部框架(3)的下游部分,所述后部框架的上游部分以下述方式成形至少在所述 墊(31)所定位的周向區(qū)域,所述后部框架的上游部分相對于所述隔音板(13)或恰當地說 是相對于所述板(33)的徑向距離大于所述墊(31)與隔音板(13)之間或者恰當地說是與 所述板(33)之間的徑向距離。
6.如權利要求2-5中的任一項所述的推力反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音板(13)具有 允許所述致動器(16)穿過的凹入區(qū)域(35),并且所述墊(31)以與所述凹入區(qū)域(35)相配 合的方式定位。
7.如權利要求3和6所述的推力反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板(33)在所述凹入區(qū)域 (35)內定位。
8.如上述權利要求任一項中的所述的推力反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部框架(3)由 合成物制成。
9.如權利要求8和權利要求2-7中的任一項所述的推力反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觸 墊(31)由玻璃蓋板制成。
10.一種飛機機艙,其裝備有如上述權利要求中的任一項所述的格柵式推力反向器。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格柵式推力反向器,包括固定結構(1),其上安裝有支承所述格柵葉片(5)的后部框架(3);可動結構(7),其包括外壁(9)、至少部分地由至少一個隔音板(13)形成的內壁(11)、以及將所述外壁(9)連接到所述隔音板(13)的至少一個分隔件(15);以及介于所述固定結構(1)和所述可動結構(7)之間的致動器(16),其延伸穿過在所述后部框架(3)和所述分隔件(15)內形成的孔口(17、19)。所述推力反向器的特征在于,后部框架(3)和隔音板(13)在徑向上彼此足夠靠近,使其在所述可動結構(7)位于正向噴射狀態(tài)時以受控的方式彼此相干。
文檔編號F02K1/72GK101835969SQ200880112995
公開日2010年9月15日 申請日期2008年9月10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10月25日
發(fā)明者唐居伊·凱奧德朗, 文森特·迪托, 法布里克·梅特佐 申請人:埃爾塞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