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低背壓消聲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汽車的排氣系統(tǒng),具體屬于一種低背壓汽車排氣消聲器。
背景技術:
汽車發(fā)動機排出廢氣時,廢氣的壓力在排氣管口處迅速變化,產生振動,振動產生 噪聲?,F(xiàn)有技術中,在汽車發(fā)動機的排氣管中裝置消聲器,消聲器用于消耗氣流能量,減少 氣流的壓力波動幅度,可起到減小噪聲的作用。但是,在現(xiàn)有的汽車發(fā)動機的消聲器中,氣 流通過阻力大,排氣背壓高,引起的發(fā)動機功率損失大、油耗增加,使汽車的動力性能下降。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目的是提供一種低背壓消聲器,使得氣流在通過消聲器的過程中受到的
阻力減小,排氣背壓降低,從而降低發(fā)動機的功率損失,減少發(fā)動機的油耗。 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低背壓消聲器,包括一個前端蓋、一個筒體、第一隔盤、
第二隔盤、進氣管、內管、出氣管和一個后端蓋,所述進氣管的前端開口于前端蓋中,進氣管
的后端穿過第一隔盤和第二隔盤,進氣管的后端開口于后端蓋中。 本發(fā)明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是一種低背壓消聲器,包括一個前端蓋、一個筒體、第 一隔盤、第二隔盤、進氣管、內管、出氣管和一個后端蓋,所述進氣管的前端開口于前端蓋 中,進氣管的后端穿過第一隔盤和第二隔盤,進氣管的后端開口于后端蓋中;所述筒體的兩 端與所述前端蓋和后端蓋之間設置有氣密性連接,所述第一隔盤和第二隔盤沿垂直于筒體 軸向方向設置在筒體內,第一隔盤和第二隔盤與筒體之間設置有氣密性連接,所述進氣管、 內管和出氣管設置在筒體內并平行于筒體的軸向。 本發(fā)明更詳細的技術方案是一種低背壓消聲器,包括一個前端蓋、一個筒體、第 一隔盤、第二隔盤、進氣管、內管、出氣管和一個后端蓋,所述進氣管的前端開口于前端蓋 中,進氣管的后端穿過第一隔盤和第二隔盤,進氣管的后端開口于后端蓋中;所述筒體的兩 端與所述前端蓋和后端蓋之間設置有氣密性連接,所述第一隔盤和第二隔盤沿垂直于筒體 軸向方向設置在筒體內,第一隔盤和第二隔盤與筒體之間設置有氣密性連接,所述進氣管、 內管和出氣管設置在筒體內并平行于筒體的軸向;所述內管為兩個,一個內管的前端開口 于第一隔盤中,后端開口于第二隔盤中,另一內管的前端開口于第二隔盤中,后端開口于后 端蓋中;所述進氣管和內管的管壁上設置有若干消聲孔。
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是 本發(fā)明結構簡單,極大地降低了整車的排氣阻力,減小了排氣背壓,進一步提高了 發(fā)動機的功率,降低了油耗。對于單級膨脹腔結構的消聲器,本發(fā)明的直通穿孔管對消聲器 的阻力損失影響最為明顯,其阻力損失系數(shù),即進出口總壓差與進口動壓之比,比簡單膨脹 腔的阻力損失系數(shù)低78%。
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描述
圖1為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為前端蓋;2為筒體;3為第一隔盤;4為第二隔盤;5為進氣管;6為內管; 7為出氣管;8為后端蓋;9為消聲孔。
具體實施例方式
實施例一種低背壓消聲器,如圖1所示,包括一個前端蓋1、一個筒體2、第一隔盤 3、第二隔盤4、一個進氣管5、兩個內管6、一個出氣管7和一個后端蓋8,所述進氣管5的前 端開口于前端蓋1中,進氣管5的后端穿過第一隔盤3和第二隔盤4,進氣管5的后端開口 于后端蓋8中。 所述筒體2的兩端與所述前端蓋1和后端蓋8之間設置有氣密性連接,所述第一 隔盤3和第二隔盤4沿垂直于筒體2軸向方向設置在筒體2內,第一隔盤3和第二隔盤4 與筒體2之間設置有氣密性連接,所述進氣管5、內管6和出氣管7沿筒體2的軸向設置在 筒體2內。 一個內管6位于第一隔盤3和第二隔盤4之間的空腔中,其前端開口于第一隔 盤3中,后端開口于第二隔盤4中;另一內管6位于第二隔盤4和后端面8之間的空腔中, 其前端開口于第二隔盤4中,后端開口于后端蓋8中。所述進氣管5和內管6的管壁上設 置有若干消聲孔9。 本發(fā)明中進氣管5、內管6和出氣管7的數(shù)量可以根據(jù)實際需要調整,將進氣管5 加長,大部分氣體未經第一腔膨脹直接進入第二腔或第三腔,從而將部分形狀阻力轉為直 管中流動的摩擦阻力,從而降低整個系統(tǒng)的阻力。本發(fā)明結構簡單,極大地降低了整車的排 氣阻力,減小了排氣背壓,進一步提高了發(fā)動機的功率,降低了油耗。對于單級膨脹腔結構 的消聲器,直通穿孔管對消聲器的阻力損失影響最為明顯,其阻力損失系數(shù),即進出口總壓 差與進口動壓之比,比簡單膨脹腔的阻力損失系數(shù)低78%。 以上僅是本發(fā)明的具體應用范例,對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不構成任何限制。除上述 實施例外,本發(fā)明還可以有其它實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換或等效變換形成的技術方案,均 落在本發(fā)明所要求保護的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一種低背壓消聲器,包括一個前端蓋(1)、一個筒體(2)、第一隔盤(3)、第二隔盤(4)、進氣管(5)、內管(6)、出氣管(7)和一個后端蓋(8),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氣管(5)的前端開口于前端蓋(1)中,進氣管(5)的后端穿過第一隔盤(3)和第二隔盤(4),進氣管(5)的后端開口于后端蓋(8)中。
2.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低背壓消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筒體(2)的兩端與所述前 端蓋(1)和后端蓋(8)之間設置有氣密性連接,所述第一隔盤(3)和第二隔盤(4)沿垂直 于筒體(2)軸向方向設置在筒體(2)內,第一隔盤(3)和第二隔盤(4)與筒體(2)之間設 置有氣密性連接,所述進氣管(5)、內管(6)和出氣管(7)設置在筒體(2)內并平行于筒體 的軸向。
3. 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低背壓消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內管(6)為兩個,一個 內管(6)的前端開口于第一隔盤(3)中,后端開口于第二隔盤(4)中,另一內管(6)的前端 開口于第二隔盤(4)中,后端開口于后端蓋(8)中。
4. 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低背壓消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氣管(5)和內 管(6)的管壁上設置有若干消聲孔(9)。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低背壓消聲器,包括前端蓋、筒體、第一隔盤、第二隔盤、進氣管、內管、出氣管和后端蓋,進氣管的前端開口于前端蓋中,進氣管的后端穿過第一隔盤和第二隔盤,進氣管的后端開口于后端蓋中;筒體的兩端與前端蓋和后端蓋氣密性連接,第一隔盤和第二隔盤垂直于筒體軸向方向設于其中,第一隔盤和第二隔盤與筒體氣密性連接,進氣管、內管和出氣管沿筒體軸向設置其中;一個內管前端開口于第一隔盤中,后端開口于第二隔盤中,另一內管前端開口于第二隔盤中,后端開口于后端蓋中;進氣管和內管的管壁上設置有若干消聲孔。本發(fā)明結構簡單,極大地降低了整車的排氣阻力,減小了排氣背壓,進一步提高了發(fā)動機的功率,降低了油耗。
文檔編號F01N1/06GK101793181SQ201010140200
公開日2010年8月4日 申請日期2010年3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3月30日
發(fā)明者付強, 張衛(wèi)林, 張志峰, 徐勇, 李雪純, 邱峰 申請人:金龍聯(lián)合汽車工業(yè)(蘇州)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