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動力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動力機,尤指一種可持續(xù)轉動以產生能量的動力機。
背景技術:
為了增進人類幸福,保護我們所居住的地球,首先必須采取節(jié)能減碳的措施,雖然大家都知道這一點,但是人類活動對地球造成的危害及污染仍然不斷增加。據調查,目前日常生活中能源的種類主要有水力發(fā)電、火力發(fā)電、核能發(fā)電、風力發(fā)電、太陽能發(fā)電、波浪發(fā)電及地熱發(fā)電。通過這些發(fā)電方式雖然可以提供人們日常生活所需的電力,但相對也因此會對地球環(huán)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尤其是自十九世紀工業(yè)革命以來,科學家們莫不苦思持續(xù)連動機的發(fā)明與設計,希望能夠解決困擾人類的能源環(huán)境問題,但始終沒有進展。
發(fā)明內容
有鑒于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以及不足,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動力機,
可持續(xù)轉動以產生能量。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動力機,所述動力機包含一底座,其上間隔設有二支架,一中心軸橫向架設并固定于支架之間;至少一軸承,其套設于中心軸上;一軸承套筒,其套設固定于軸承上;一傳動輪,其套設固定于軸承套筒上;一傳動帶,其套設于傳動輪上;以及一動力轉輪,其套設固定于軸承套筒上,所述動力轉輪的外部等間隔環(huán)設有三動力變化筒,每一動力變化筒的內部為空心并形成一長型通道,且在動力變化筒內設有一能在長型通道內滾動的重力球,每一動力變化筒的兩端朝同一方向形成彎折。作為上述一種動力機的優(yōu)選方案,其中所述動力機包括有二軸承,二軸承間隔套設于中心軸上。作為上述一種動力機的優(yōu)選方案,其中所述傳動輪的外環(huán)面上內凹成型有一環(huán)槽;所述傳動帶設于傳動輪的環(huán)槽中。作為上述一種動力機的優(yōu)選方案,其中所述動力轉輪的動力變化筒兩端朝同方向彎折20度,即動力變化筒兩端與動力變化筒中段處的夾角為160度。本發(fā)明提供的另一種動力機,所述動力機包含一底座,其上間隔設有二支架,支架上分別嵌設有一軸承,二支架上所設的軸承間穿設一中心軸;一傳動輪,其套設固定于中心軸上;一傳動帶,其套設于傳動輪上;以及一動力轉輪,其套設固定于中心軸上,所述動力轉輪的外部等間隔環(huán)設有三動力變化筒,每一動力變化筒的內部為空心并形成一長型通道,且在動力變化筒內設有一能在
3長型通道內滾動的重力球,每一動力變化筒的兩端朝同一方向形成彎折。作為上述另一種動力機的優(yōu)選方案,其中所述底座的一支架上進一步設有一穿孔,穿孔位于軸承下方,穿孔的孔壁上突設有一軸桿;所述動力機在支架與中心軸間進一步設有一止動機構,止動機構包含一杠桿、一止動皮帶及一扣環(huán),杠桿的一端樞接于支架的軸桿上,止動皮帶繞設中心軸且一端固接于支架上,另一端與杠桿相接,扣環(huán)扣接于杠桿上。作為上述另一種動力機的優(yōu)選方案,其中所述傳動輪的外環(huán)面上內凹成型有一環(huán)槽,所述傳動帶設于傳動輪的環(huán)槽中。所述動力轉輪的動力變化筒兩端朝同方向彎折20度,即動力變化筒兩端與動力變化筒中段處的夾角為160度。本發(fā)明提供的動力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發(fā)明動力機的各動力變化筒內所設的重力球由于受到地球引力(重力)朝下的影響,因而在動力轉輪的中心點連線的垂直方向上形成一帶動動力變化筒,即整個動力轉輪轉動的分力,力球通過動力轉輪轉動過程中在動力變化筒中的位移以及相對該動力轉輪的中心點所形成的力矩變化,,可使此動力轉輪持續(xù)運轉,并通過一軸承套筒(或中心軸) 而輸出動力,借由傳動帶可進一步連接并驅動一發(fā)電機,所輸出的動力通過傳動輪及傳動帶帶動發(fā)電機運轉產生電力。
圖1為本發(fā)明的立體外觀圖;圖2為本發(fā)明的側視圖;圖3為本發(fā)明的轉輪前視圖;圖4為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的立體外觀圖;圖5為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的側視部分元件剖面圖。主要組件符號說明10U0A底座IlUlA支架
IllA穿孔112A軸桿
12U2A中心軸20、20A軸承
30軸承套筒40、40A傳動輪
41環(huán)槽50、50A傳動帶
60、60A動力轉輪61動力變化筒
62重力球70A止動機構
71A杠桿72A止動皮帶
73A扣環(huán)T軌跡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及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發(fā)明的目的及技術內容。參見圖1及圖2所示,本發(fā)明的動力機包括一底座10、至少一軸承20、一軸承套筒 30、一傳動輪40、一傳動帶50及一動力轉輪60,其中底座10上間隔設有二支架11,并將一中心軸12橫向架設并固定于支架11之間,
4軸承20套設于中心軸12上,軸承20具有一內環(huán)及外環(huán),內環(huán)套設固定于中心軸12上,且內環(huán)與外環(huán)之間設有滾珠、滾柱等可減少該內環(huán)間摩擦力的構件,使該內環(huán)與外環(huán)可順暢地相對轉動,軸承套筒30套設固定于軸承20的外環(huán)上。在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中,中心軸 12上間隔套設有二軸承20,以使軸承套筒30可穩(wěn)固設置,進而穩(wěn)定地轉動。傳動輪40與動力轉輪60進一步套設固定于軸承套筒30上,傳動輪40的外環(huán)面上內凹成型有一環(huán)槽41,傳動帶50套設于傳動輪40上,且位于傳動輪50的環(huán)槽41中,以避免傳動帶50從傳動輪40上脫落,傳動帶50可進一步連接并驅動一發(fā)電機。參見圖3所示,動力轉輪60的外部等間隔環(huán)設有三動力變化筒61,動力變化筒61 的內部空間形成一長型通道,且在每一動力變化筒61內設有一重力球62,重力球62為金屬材質(例如,金屬鉛),如圖所示,動力變化筒61內部為一中空長管體,該中空長管體形成長型通道,重力球62具有一定重量,并能在中空長管體的長型通道內滾動,每個動力變化筒61兩端與該動力變化筒61中段處所夾的角度為160度;另外,還可在與動力轉輪60連接端的動力變化筒61內側增設彈簧(圖中未示),以使重力球62壓縮該彈簧后,由于部分彈力轉化,增加整個動力轉輪60轉動的分力。通過此設計,各動力變化筒61內所設的重力球62由于受到地球引力(重力)朝下作用的影響,因而在與動力轉輪60的中心點連線的垂直方向上形成一能帶動動力變化筒6I運用,即整個動力轉輪6O轉動的分力,各動力變化筒6I的位置,如圖3所示,動力變化筒61分別位于0度、120度及240度的位置處。如圖3所示,重力球62在轉動中的動力變化筒61內部移動形成一軌跡,在本發(fā)明所示的較佳實施例中,各動力變化筒61在由20度位置處轉動到200度位置的過程中,重力球62相對動力轉輪60順時針運轉;而在由200度位置轉動回20度位置的過程中,重力球 62相對動力轉輪60的中心點所形成的力矩則會帶動動力轉輪60逆時針轉動。將各動力變化筒61轉動的范圍圖區(qū)分為如圖3所示的A區(qū)、B區(qū)及C區(qū),以及結合圖3所示的重力球62移動的軌跡T 當動力變化筒61繞經A區(qū)時,即圖3所示的U線至V線所區(qū)隔的區(qū)域之間,重力球62會被由動力變化筒6I的內端甩動到動力變化筒6I的外端,此時,重力球62相對動力轉輪60的中心點所形成的力矩最大;當動力變化筒61繞經B區(qū)時,即圖3所示的V線至W線所區(qū)隔的區(qū)域之間,重力球62會逐漸由動力變化筒6I的外端朝動力變化筒6I內端移動,此時重力球62相對動力轉輪60的中心點所形成的力矩小于在A區(qū)的重力球62所形成的力矩;最后,當動力變化筒61繞經C區(qū)時,即圖3所示的W線至U線所區(qū)隔的區(qū)域之間, 重力球62會保持位于動力變化筒61的內端,故此時重力球62相對動力轉輪60的中心點所形成的力矩最小。因此,在重力球62由200度位置處轉動回20度位置的過程中,雖然重力球62相對動力轉輪60的中心點所形成的力矩會帶動動力轉輪60反時針逆向轉動,但由于在動力轉輪60上轉動的每一動力變化筒61,在動力變化筒61由20度位置轉動到200度位置時所形成的會帶動動力轉輪60順時鐘轉動的力矩會大于上述帶動動力轉輪60反時針轉動的力矩及軸承20所產生的摩擦阻力,故可使動力轉輪60不斷運轉,并通過軸承套筒30,傳動輪 40及傳動帶41帶動發(fā)電機運轉產生電力。
5
此外,如圖4及5所示,為本發(fā)明動力機的另一實施例,所述動力機的底座IOA的二支架IlA上分別嵌設有一軸承20A,并在其中一支架IlA上設有一穿孔111A,穿孔IllA 位于軸承20A下方,且穿孔IllA的孔壁上突設有一軸桿112A,然后在二支架IlA上所設的軸承20A間穿設一中心軸12A,使中心軸12A與軸承20A的內環(huán)相互固接;上述傳動輪40A 與動力轉輪60A間隔套設固定于中心軸12A上,并在傳動輪40A上套設上述用于連接發(fā)電機的傳動帶50A,使動力轉輪60A直接通過中心軸12A帶動傳動輪40A及傳動帶50A轉動; 另外,還可在支架IlA與中心軸12A間進一步設有一止動機構70A,止動機構70A包含一杠桿71A、一止動皮帶72A及一扣環(huán)73A,杠桿71A的一端樞接于支架IlA的軸桿112A上,止動皮帶72A繞設中心軸12A且一端固接于支架IlA上,另一端與杠桿7IA相接,扣環(huán)73A扣接于杠桿71A上。因此,當不需要再利用本發(fā)明的動力機產生能量時,使用者可下壓杠桿71A,帶動止動皮帶72A,使止動皮帶72A壓迫中心軸12A,從而止動皮帶12A與中心軸12A間的摩擦力會逐漸減緩中心軸12A的轉動速度,直到中心軸12A完全停下,接著再將扣環(huán)73A扣接于杠桿71A上,固定杠桿7IA的位置,避免杠桿7IA任意晃動,見圖5。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本專利保護范圍應當以本發(fā)明權利要求書的內容為準。凡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專利實質內容所作的任何修改、等效變化或修飾,均應屬于本發(fā)明的專利保護范圍的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動力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動力機包含一底座,該底座上間隔設有二支架,一中心軸橫向架設并固定于支架之間;至少一軸承,其套設于中心軸上;一軸承套筒,其套設固定于軸承上;一傳動輪,其套設固定于軸承套筒上;一傳動帶,其套設于傳動輪上;以及一動力轉輪,其套設固定于軸承套筒上,所述動力轉輪的外部等間隔環(huán)設有三個動力變化筒,每一動力變化筒的內部空間形成一長型通道,且在動力變化筒內設有一能在長型通道內滾動的重力球,每一動力變化筒的兩端朝同一方向形成彎折。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動力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動力機包括有二個軸承,二個軸承間隔套設于中心軸上。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動力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傳動輪的外環(huán)面上內凹成型有一環(huán)槽,所述傳動帶設于傳動輪的環(huán)槽中。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動力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傳動輪的外環(huán)面上內凹成型有一環(huán)槽,所述傳動帶設于傳動輪的環(huán)槽中。
5.如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動力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動力轉輪的動力變化筒兩端朝同方向彎折20度。
6.一種動力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動力機包含一底座,該底座上間隔設有二支架,各支架上分別嵌設有一軸承,二支架上所設的軸承間穿設一中心軸;一傳動輪,其套設固定于中心軸上;一傳動帶,其套設于傳動輪上;以及一動力轉輪,其套設固定于中心軸上,所述動力轉輪的外部等間隔環(huán)設有三個動力變化筒,每一動力變化筒的內部空間形成一長型通道,且在動力變化筒內設有一能在長型通道內滾動的重力球,每一動力變化筒的兩端朝同一方向形成彎折。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動力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其中一支架上進一步設有一穿孔,該穿孔位于軸承下方,穿孔的孔壁上突設有一軸桿,所述動力機在該支架與中心軸間進一步設有一止動機構,該止動機構包含一杠桿、一止動皮帶及一扣環(huán),所述杠桿的一端樞接于支架的軸桿上,止動皮帶繞設中心軸且一端固接于支架上,另一端與杠桿相接,扣環(huán)扣接于杠桿上。
8.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動力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傳動輪的外環(huán)面上內凹成型有一環(huán)槽,所述傳動帶設于傳動輪的環(huán)槽中。
9.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動力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傳動輪的外環(huán)面上內凹成型有一環(huán)槽,所述傳動帶設于傳動輪的環(huán)槽中。
10.如權利要求6至9中任一項所述的動力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動力轉輪的各動力變化筒兩端朝同方向彎折20度。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動力機,所述動力機主要包含一底座、一傳動輪、一傳動帶及一動力轉輪。該動力轉輪的外部等間隔環(huán)設有三個空心的動力變化筒,且在其內部設有一能夠移動的重力球,該傳動輪上套設連接并驅動發(fā)電機的傳動帶,該傳動帶可進一步連接并驅動一發(fā)電機,三個動力變化筒內所設的重力球由于受到地球引力(重力)作用的影響,因而在動力轉輪的中心點連線的垂直方向上形成一帶動動力變化筒運動,即整個動力轉輪轉動的分力,重力球通過動力轉輪轉動過程中在動力變化筒中的位移以及相對該動力轉輪的中心點所形成的力矩變化,可使此動力轉輪持續(xù)運轉,并通過一軸承套筒(或中心軸)而輸出動力,所輸出的動力通過傳動輪及傳動帶帶動發(fā)電機運轉產生電力。
文檔編號F03G3/00GK102400865SQ201010275598
公開日2012年4月4日 申請日期2010年9月8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9月8日
發(fā)明者趙之偉 申請人:趙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