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液壓馬達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到一種用在船上的液壓馬達。
背景技術:
現(xiàn)在大部分安裝在船上的全自動過濾器的動力來源是電機或者氣缸,而船用主機的動力來源為油泵。在實際工作時,在啟動油泵為主機提供動力時,還需打開全自動過濾器電機上的電源或打開全自動過濾器氣缸上的空氣開關,不能做到同步,使得操作比較麻煩。 因為船用主機的動力來源是油泵,故船上的電源很容易產(chǎn)生安全隱患。
實用新型內(nèi)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船用主機與全自動過濾器同步啟動的液壓馬達。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液壓馬達,包括馬達體,設置在馬達體上的端蓋,設置在馬達體下方的定子和設置在定子內(nèi)的轉(zhuǎn)子,馬達體內(nèi)設置有進油接頭和出油接頭,所述定子內(nèi)設置有兩個對稱的擋油板,轉(zhuǎn)子上設置有兩個對稱的葉片,兩擋油板和兩葉片將定子內(nèi)的腔體分成四個儲油腔,對角的兩個儲油腔分別通過設置在轉(zhuǎn)子上的輸油通道相通,馬達體內(nèi)設置有三位二通換向閥,三位二通換向閥包括閥體和滑動設置在閥體內(nèi)的閥桿,閥體內(nèi)設置有進油路和設置在進油路兩側的出油路,閥體內(nèi)還設置有連通閥體兩端的油腔,進油路和出油路的一端分別與油腔相通,閥桿位于該油腔中,閥桿上設置有兩密封凸臺,兩密封凸臺的外表面分別與油腔的內(nèi)壁相接觸,進油路與相鄰出油路之間的距離均小于兩密封凸臺之間的距離,兩出油路之間的距離大于兩密封凸臺之間的距離,進油接頭與三位二通換向閥上進油路相通,三位二通換向閥的兩個出油路分別通過設置在馬達體底部的過渡油路與馬達體下方定子內(nèi)兩個相鄰的儲油腔相通,馬達體內(nèi)還設置有可使三位二通換向閥中的油路往復換向的換向裝置。所述三位二通換向閥的兩個出油路分別通過設置在馬達體底部的過渡油路與馬達體下方定子內(nèi)兩個相鄰儲油腔交錯相通,換向裝置包括通過支座設置在馬達體底部的Y 形撥叉、固定在轉(zhuǎn)子一端的U形撥塊及L形撥桿,其中撥叉的兩個叉分別與三位二通換向閥中的閥桿的兩端相連,撥塊位于馬達體內(nèi),撥桿的一端轉(zhuǎn)動設置在馬達體底部,撥桿的另一端與撥叉的另一端通過彈簧連接,撥桿上設置有小撥塊,小撥塊的一端位于U形撥塊的兩直線段之間,撥叉的兩側分別設置有用于限制L形撥桿轉(zhuǎn)動的限位塊;所述三位二通換向閥的兩個出油路分別通過設置在馬達體底部的過渡油路與馬達體下方定子內(nèi)兩個相鄰儲油腔交錯相通,換向裝置包括通過支座設置在馬達體底部的Y 形撥叉、固定在轉(zhuǎn)子一端的主動齒輪及L形撥桿,其中撥叉的兩個叉分別與三位二通換向閥中的閥桿的兩端相連,主動齒輪位于馬達體內(nèi),撥桿的一端轉(zhuǎn)動設置在馬達體底部,撥桿的另一端與撥叉的另一端通過彈簧連接,撥桿上套設有與轉(zhuǎn)子上主動齒輪相嚙合的從動齒輪,撥叉的兩側分別設置有用于限制L形撥桿轉(zhuǎn)動的限位塊;[0007]所述三位二通換向閥的兩個出油路分別通過設置在馬達體底部的過渡油路與馬達體下方定子內(nèi)兩個相鄰儲油腔垂直相通,換向裝置包括通過支座設置在馬達體底部的Y 形撥叉、固定在轉(zhuǎn)子一端的主動鏈輪及L形撥桿,其中撥叉的兩個叉分別與三位二通換向閥中的閥桿的兩端相連,主動鏈輪位于馬達體內(nèi),撥桿的一端轉(zhuǎn)動設置在馬達體底部,撥桿的另一端與撥叉的另一端通過彈簧連接,撥桿上設置有從動鏈輪,主動鏈輪與從動鏈輪之間通過鏈條相連,撥叉的兩側分別設置有用于限制L形撥桿轉(zhuǎn)動的限位塊;所述三位二通換向閥的上部螺紋連接有螺栓,螺栓內(nèi)設置有壓簧,壓簧與閥桿之間設置有滾珠,三位二通換向閥中的閥桿沿其圓周方向上設置有兩條用于對滾珠進行定位的定位槽。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結構的液壓馬達后,可使船用主機與液壓馬達采用同一個供油泵,即可實現(xiàn)船用主機與全自動過濾器同步啟動,而且減少了不必要的電源,減少了安全隱患。
圖1是本實用新型第一種實施方式液壓馬達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中去除端蓋后的俯視圖;圖3是圖2中A-A剖視圖;圖4是圖3油路切換后的結構圖;圖5是圖1的部分結構示意圖;圖6是定子與轉(zhuǎn)子的結構圖;圖7是圖6中B-B剖視圖;圖8是本實用新型液壓馬達的爆炸圖;圖9是本實用新型第二種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馬達體,2、端蓋,3、定子,4、轉(zhuǎn)子,5、進油接頭,6、出油接頭,7、擋油板,8、 葉片,9、第一儲油腔,10、第一輸油通道,11、閥體,12、閥桿,13、進油路,14、第一出油路,15、 第二進油路,16、油腔,17、密封凸臺,18、第二儲油腔,19、第三儲油腔,20、第四儲油腔,21、 第一過渡油路,22、第二過渡油路,23、支座,24、撥叉,25、撥塊,26、撥桿,27、彈簧,28、小撥塊,29、限位塊,30、螺栓,31、壓簧,32、滾珠,33、第一定位槽,34、第二定位槽,35、第二輸油通道,36、閥座,37、螺桿,38、主動鏈輪,39、從動鏈輪,40、鏈條,41、進油通路。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案。如圖1、圖2、圖5、圖8所示,一種液壓馬達包括馬達體1,設置在馬達體1上的端蓋2,設置在馬達體1下方的定子3和設置在定子3內(nèi)的轉(zhuǎn)子4,馬達體1內(nèi)設置有進油接頭5和出油接頭6,定子3內(nèi)設置有兩個對稱的擋油板7,轉(zhuǎn)子4上設置有兩個對稱的葉片 8。如圖6、圖7所示,兩擋油板7和兩葉片8將定子3內(nèi)的腔體分成四個儲油腔——第一儲油腔9、第二儲油腔18、第三儲油腔19、第四儲油腔20,對角的兩個儲油腔分別通過設置在轉(zhuǎn)子4上的輸油通道相通,即第一儲油腔9與第三儲油腔19之間通過第二輸油通道35相通,第二儲油腔18與第四儲油腔20之間通過第一輸油通道10相通。馬達體1內(nèi)通過閥座36設置有三位二通換向閥。如圖3和圖4所示,三位二通換向閥包括閥體11和滑動設置在閥體11內(nèi)的閥桿12,閥體11內(nèi)設置有進油路13和設置在進油路13兩側的出油路——第一出油路14和第二出油路15,閥體11內(nèi)還設置有連通閥體11兩端的油腔16,進油路13、 第一出油路14和第二出油路15的一端分別與油腔16相通,閥桿12位于該油腔16中,閥桿12上設置有兩密封凸臺17。兩密封凸臺17的外表面分別與油腔16的內(nèi)壁相接觸。為了保證潤滑油從一條出油路進入定子3的儲油腔內(nèi),且定子3儲油腔內(nèi)的潤滑油從另一出油路回到馬達體1的腔體內(nèi),進油路13與第一出油路14或第二出油路15之間的距離均小于兩密封凸臺17之間的距離,第一出油路14與第二出油路15之間的距離大于兩密封凸臺 17之間的距離。進油接頭5通過設置在馬達體1中的進油通路41與三位二通換向閥中進油路13相通,馬達體1底部的第二過渡油路22的一端與第二儲油腔18相通,另一端穿過馬達體1內(nèi)的閥座36與三位二通換向閥的第一出油路14相通;馬達體1底部的第一過渡油路21的一端與第一儲油腔9相通,另一端穿過馬達體1內(nèi)的閥座36與第二出油路15相通。馬達體1內(nèi)還設置有可使三位二通換向閥中的油路往復換向的換向裝置。如圖1所示, 該換向裝置包括通過支座23設置在馬達體1底部的Y形撥叉24、固定在轉(zhuǎn)子4 一端的U形撥塊25及L形撥桿26。其中撥叉M的兩個叉分別與三位二通換向閥中的閥桿12的兩端相連,撥塊25位于馬達體1內(nèi),撥桿沈的一端通過螺桿37轉(zhuǎn)動設置在馬達體1底部,撥桿 26可繞螺桿37轉(zhuǎn)動。撥桿沈的另一端與撥叉M的另一端通過彈簧27連接,撥桿沈上設置有小撥塊觀,小撥塊觀的一端位于U形撥塊25的兩直線段之間,即U形撥塊25可推動小撥塊觀轉(zhuǎn)動。撥叉M的兩側分別設置有用于限制L形撥桿26轉(zhuǎn)動的限位塊四。為了進一步保證撥桿26在轉(zhuǎn)動過程中不會帶動撥叉M —起轉(zhuǎn)動,在三位二通換向閥的上部螺紋連接螺栓30,螺栓30內(nèi)設置有壓簧31,壓簧31與閥桿12之間設置有滾珠32,三位二通換向閥中的閥桿12沿其圓周方向上設置有兩條用于對滾珠32進行定位的定位槽——第一定位槽33和第二定位槽34。第一定位槽33和第二定位槽34的開設位置以閥桿12在定位后,進油路13、油腔16和第二出油路15三者相同,或進油路13、油腔16和第一出油路 14相通。上述換向裝置中U形撥塊25和小撥塊觀的作用就是使轉(zhuǎn)子4與撥桿沈反向轉(zhuǎn)動,在實際生產(chǎn)時,也可利用如一對齒輪等反向傳動結構來代替U形撥塊25和小撥塊觀。 本實用新型液壓馬達的第二種實施方式與第一種實施方式大體結構相同,如圖9 所示,其差別僅在于當馬達體1底部的第二過渡油路22的一端與第二儲油腔18相通,另一端穿過馬達體1內(nèi)的閥座36與三位二通換向閥的第二出油路15相通;馬達體1底部的第一過渡油路21的一端與第一儲油腔9相通,另一端穿過馬達體1內(nèi)的閥座36與第一出油路14相通時的換向裝置的結構不同。其中換向裝置包括通過支座23固定在馬達體1底部端蓋上的Y形撥叉24、固定在轉(zhuǎn)子4 一端的主動鏈輪38和L形撥桿沈,其中撥叉M的兩個叉分別與三位二通換向閥中的閥桿12的兩端相連,主動鏈輪38位于馬達體1內(nèi),撥桿沈的一端轉(zhuǎn)動設置在馬達體1底部,撥桿26的另一端與撥叉M的另一端通過彈簧27連接, 撥桿26上設置有從動鏈輪39,主動鏈輪38與從動鏈輪39之間通過鏈條40相連。撥桿沈在從動鏈輪39的作用下繞撥桿沈的垂直段旋轉(zhuǎn)。撥叉M的兩側分別設置有用于限制L 形撥桿沈轉(zhuǎn)動的限位塊四。上述換向裝置中主動鏈輪38、從動鏈輪39和鏈條40的作用是使轉(zhuǎn)子4和撥桿沈的旋轉(zhuǎn)方向相同。當然,在實際生產(chǎn)時也可使用同步帶和同步帶輪等同向傳動裝置來替換。[0023]下面以本實用新型液壓馬達的第一種實施方式來詳細介紹下其工作原理當船用主機要工作時,打開供油泵,供油泵對船用主機和液壓馬達同時供油,船用主機和液壓馬達同時工作。如圖1、圖3所示,液壓馬達的工作過程為潤滑油從進油接頭5進入三位二通換向閥的進油路13,然后從閥桿12上兩密封凸臺17之間的油腔16經(jīng)第二出油路15和第一過渡油路21進入第一儲油腔9,因為第一儲油腔9和第三儲油腔19之間通過第二輸油通道35 相通,故第一儲油腔9內(nèi)的潤滑油也同時通過第二輸油通道35進入第三儲油腔19。隨著潤滑油的不斷進入,第一儲油腔9和第三儲油腔19內(nèi)的潤滑油不斷增多,從而利用轉(zhuǎn)子4上的葉片8推動轉(zhuǎn)子4轉(zhuǎn)動,第二儲油腔18和第四儲油腔20在轉(zhuǎn)子4的轉(zhuǎn)動下空間就變小, 第四儲油腔20內(nèi)的潤滑油就通過第一輸油通道10進入第二儲油腔18,而第二儲油腔18內(nèi)的潤滑油就通過第二過渡油路22到三位二通換向閥中的第一出油路14從密封凸臺17外側的油腔16流入馬達體1內(nèi),最后從馬達體1上的出油接頭6流出。如圖2所示,在轉(zhuǎn)子 4轉(zhuǎn)動的同時,轉(zhuǎn)子4上端的撥塊25順時針轉(zhuǎn)動,從而帶動撥塊25直線段之間的小撥塊觀及撥桿26的沿螺桿37的軸向逆時針轉(zhuǎn)動,當撥桿沈的一端被另一個限位塊四擋住時,轉(zhuǎn)子4停止轉(zhuǎn)動,且撥叉M在撥叉M與撥桿沈之間的彈簧27適當?shù)淖饔孟卵豗形撥叉M 的中心順時針轉(zhuǎn)動,撥叉M在轉(zhuǎn)動的同時,閥桿12在撥叉M的兩個叉的作用下上移,從而實現(xiàn)三位二通換向閥的油路切換,即進油路13通過油腔16與第一出油路14相通——圖4 所示。上述油路切換的過程中,撥塊25的轉(zhuǎn)向于撥桿沈的轉(zhuǎn)向相反。在三位二通換向閥的油路切換后,進油路13與第一出油路14相通,潤滑油的流向改為進油路13 —兩密封凸臺17之間的油腔16 —第一出油路14 —第二過渡油路22 —第二儲油腔18 —第一輸油通道10—第四儲油腔20。潤滑油的流出過程為第三儲油腔19—第二輸油通道35—第一儲油腔9 —第一過渡油路21 —第二出油路15 —兩密封凸臺17外側的油腔16 —馬達體1的腔體一出油接頭6。進油和出油的油路改變后,轉(zhuǎn)子4的轉(zhuǎn)向與原來相反,換向裝置內(nèi)的零件也反向工作,直至撥桿26的一端與原先的限位塊四相碰,三位二通換向閥的油路在撥叉 24的作用下重新切換,整個進油和出油的油路再次改變,如此反復,實現(xiàn)了液壓馬達的連續(xù)工作。本實用新型液壓馬達的第二種實施方式的工作原理與第一種實施方式大致相同, 其差別僅在于第二出油路15通過第二過渡油路22與第二儲油腔18相通,第一出油路14 通過第一過渡油路21與第一儲油腔9相通,且在三位二通換向閥油路的切換過程中,轉(zhuǎn)子 4與撥桿沈的旋轉(zhuǎn)方向相同。具體工作過程在此就不再贅述。根據(jù)實際生產(chǎn)情況,也可采用其他結構使得轉(zhuǎn)子4在轉(zhuǎn)動過程中實現(xiàn)三位二通換向閥的油路切換,如撥塊與撥叉之間通過彈簧連接,在撥塊或撥叉的兩側分別設置限位塊來實現(xiàn)。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是船用主機與液壓馬達可采用同一個供油泵,實現(xiàn)船用主機與全自動過濾器同步啟動,而且減少了不必要的電源,減少了安全隱患。潤滑油在流通的過程中經(jīng)過馬達體的腔體內(nèi),對位于馬達體內(nèi)的三位二通換向閥、撥桿、撥叉和撥塊能進行潤滑,增加了馬達工作的靈活性。
權利要求1.液壓馬達,包括馬達體,設置在馬達體上的端蓋,設置在馬達體下方的定子和設置在定子內(nèi)的轉(zhuǎn)子,馬達體內(nèi)設置有進油接頭和出油接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內(nèi)設置有兩個對稱的擋油板,轉(zhuǎn)子上設置有兩個對稱的葉片,兩擋油板和兩葉片將定子內(nèi)的腔體分成四個儲油腔,對角的兩個儲油腔分別通過設置在轉(zhuǎn)子上的輸油通道相通,馬達體內(nèi)設置有三位二通換向閥,三位二通換向閥包括閥體和滑動設置在閥體內(nèi)的閥桿,閥體內(nèi)設置有進油路和設置在進油路兩側的出油路,閥體內(nèi)還設置有連通閥體兩端的油腔,進油路和出油路的一端分別與油腔相通,閥桿位于該油腔中,閥桿上設置有兩密封凸臺,兩密封凸臺的外表面分別與油腔的內(nèi)壁相接觸,進油路與相鄰出油路之間的距離均小于兩密封凸臺之間的距離,兩出油路之間的距離大于兩密封凸臺之間的距離,進油接頭與三位二通換向閥上進油路相通,三位二通換向閥的兩個出油路分別通過設置在馬達體底部的過渡油路與馬達體下方定子內(nèi)兩個相鄰的儲油腔相通,馬達體內(nèi)還設置有可使三位二通換向閥中的油路往復換向的換向裝置。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壓馬達,其特征在于所述三位二通換向閥的兩個出油路分別通過設置在馬達體底部的過渡油路與馬達體下方定子內(nèi)兩個相鄰儲油腔交錯相通,換向裝置包括通過支座設置在馬達體底部的Y形撥叉、固定在轉(zhuǎn)子一端的U形撥塊及L形撥桿,其中撥叉的兩個叉分別與三位二通換向閥中的閥桿的兩端相連,撥塊位于馬達體內(nèi),撥桿的一端轉(zhuǎn)動設置在馬達體底部,撥桿的另一端與撥叉的另一端通過彈簧連接,撥桿上設置有小撥塊,小撥塊的一端位于U形撥塊的兩直線段之間,撥叉的兩側分別設置有用于限制L形撥桿轉(zhuǎn)動的限位塊。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壓馬達,其特征在于所述三位二通換向閥的兩個出油路分別通過設置在馬達體底部的過渡油路與馬達體下方定子內(nèi)兩個相鄰儲油腔交錯相通,換向裝置包括通過支座設置在馬達體底部的Y形撥叉、固定在轉(zhuǎn)子一端的主動齒輪及L形撥桿,其中撥叉的兩個叉分別與三位二通換向閥中的閥桿的兩端相連,主動齒輪位于馬達體內(nèi),撥桿的一端轉(zhuǎn)動設置在馬達體底部,撥桿的另一端與撥叉的另一端通過彈簧連接,撥桿上套設有與轉(zhuǎn)子上主動齒輪相嚙合的從動齒輪,撥叉的兩側分別設置有用于限制L形撥桿轉(zhuǎn)動的限位塊。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壓馬達,其特征在于所述三位二通換向閥的兩個出油路分別通過設置在馬達體底部的過渡油路與馬達體下方定子內(nèi)兩個相鄰儲油腔垂直相通,換向裝置包括通過支座設置在馬達體底部的Y形撥叉、固定在轉(zhuǎn)子一端的主動鏈輪及L形撥桿,其中撥叉的兩個叉分別與三位二通換向閥中的閥桿的兩端相連,主動鏈輪位于馬達體內(nèi),撥桿的一端轉(zhuǎn)動設置在馬達體底部,撥桿的另一端與撥叉的另一端通過彈簧連接,撥桿上設置有從動鏈輪,主動鏈輪與從動鏈輪之間通過鏈條相連,撥叉的兩側分別設置有用于限制L形撥桿轉(zhuǎn)動的限位塊。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液壓馬達,其特征在于所述三位二通換向閥的上部螺紋連接有螺栓,螺栓內(nèi)設置有壓簧,壓簧與閥桿之間設置有滾珠,三位二通換向閥中的閥桿沿其圓周方向上設置有兩條用于對滾珠進行定位的定位槽。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船用主機與全自動過濾器同步啟動的液壓馬達,包括馬達體、端蓋、定子和轉(zhuǎn)子,馬達體內(nèi)設置有進油接頭和出油接頭,定子上的兩擋油板和轉(zhuǎn)子上的兩葉片將定子內(nèi)的腔體分成四個儲油腔,對角儲油腔相通,馬達體內(nèi)設置有三位二通換向閥,三位二通換向閥包括閥體和閥桿,閥體內(nèi)設置有進油路和設置在進油路兩側的出油路,閥體內(nèi)設置油腔,進油路和出油路的一端分別與油腔相通,進油接頭與三位二通換向閥上進油路相通,三位二通換向閥的兩個出油路分別通過設置在馬達體底部的過渡油路與馬達體下方定子內(nèi)兩個相鄰的儲油腔相通,馬達體內(nèi)還設置有可使三位二通換向閥中的油路往復換向的換向裝置。
文檔編號F03C4/00GK202125400SQ20112018478
公開日2012年1月25日 申請日期2011年6月2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6月2日
發(fā)明者惠炳洪, 汪志祥, 王美芬, 黃圣達 申請人:張家港圣美意機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