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內燃機可變氣門升程機構的油道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內燃機油道布置,具體地指一種內燃機可變氣門升程機構的油道結構。
背景技術:
傳統(tǒng)的內燃機缸蓋處油道布置形式為單油道形式,主要為配氣機構組件提供潤滑和支撐壓カ油,一般為直通單油道,結構簡單,且不能實現(xiàn)雙油道獨立的通斷控制,隨著氣門機構技術的發(fā)展,要求供油系統(tǒng)能提供雙油道壓カ油,且油道壓カ油可實現(xiàn)獨立通斷控制,因此,對傳統(tǒng)缸蓋上有限空間上的油道布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上述要求提供一種內燃機可變氣門升程機構的油道結構,該結構能提供雙油道壓カ油,并實現(xiàn)油道壓カ油的獨立通斷控制。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內燃機可變氣門升程機構的油道結構,它包括主油道,所述主油道上設有比例電磁閥。進ー步地,所述比例電磁閥的輸出側設有第一油道、第二油道,及第三油道,所述第一油道和第二油道分別與液壓挺柱供油孔連通,所述第三油道與泄油道連通。本實用新型在內燃機缸蓋的單油道結構基礎上,通過在主油道中安置比例電磁閥將一路壓カ油道分成兩路壓力油道和一路泄油道,兩路壓力油道實現(xiàn)了對內燃機配氣機構中液壓挺柱和搖臂升程切換的雙油道供壓カ油,其中,該雙油道中,一路為液壓挺柱提供壓力油,另一路為液壓挺柱的搖臂升程切換提供壓カ驅動,并可通過比例電磁閥単獨控制搖臂升程切換的油路通斷,實現(xiàn)了壓カ支撐及搖臂升程切換可變同時控制的功能;同時,該油道結構布置合理緊湊,不會對傳統(tǒng)內燃機缸蓋做大的改動,不會増加缸蓋材料,且油道加工エ藝簡單,制造成本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油道布置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比例電磁閥的安裝位置示意圖。圖3為圖1中液壓挺柱供油孔和泄油道的位置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ー步的詳細說明,便于清楚地了解本實用新型,但它們不對本實用新型構成限定。如圖1,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內燃機缸蓋上的主油道1,主油道I的上部開有圓形的比例電磁閥安裝孔6,在安裝孔6內設置ー個兩位四通比例電磁閥2,所述比例電磁閥2的輸出側設有第一油道3、第二油道4,及第三油道5,所述第一油道3為液壓挺柱供油,第二油道4為搖臂升程切換機構供油,第三油道5為泄油孔。主油道I與第一油道3垂直相通,所述第一油道3和第二油道4通過油管分別與液壓挺柱供油孔7連通,所述第三油道5與泄油道8連通(如圖3)。本實用新型的工作過程如下主油道I與第一油道3垂直相通,主油道I內的壓カ油通向比例電磁閥2,由比例電磁閥2將壓カ油再分別分配到第二油道4和第三油道5,并對第二油道4的通斷進行控制;其中,第一油道3和第二油道4分別通向液壓挺柱供油孔7中,在液壓挺柱供油孔7中,第一油道3為液壓挺柱提供壓カ油起支撐作用,此油道為常通;第二油道4為搖臂升程切換提供壓カ驅動,第三油道5與泄油道8相連,通過對這兩油路控制,來控制第二油道4內壓カ油的通斷,實現(xiàn)壓力支撐及搖臂升程切換可變同時控制的功能。
權利要求1.一種內燃機可變氣門升程機構的油道結構,它包括主油道(1),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油道(I)上設有比例電磁閥(2)。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燃機可變氣門升程機構的油道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比例電磁閥(2)的輸出側設有第一油道(3)、第二油道(4),及第三油道(5),所述第一油道(3)和第二油道⑷分別與液壓挺柱供油孔(7)連通,所述第三油道(5)與泄油道⑶連通。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內燃機可變氣門升程機構的油道結構,它包括主油道,所述主油道上設有比例電磁閥。本實用新型在內燃機缸蓋的單油道結構基礎上,通過在主油道中安置比例電磁閥將一路壓力油道分成兩路壓力油道和一路泄油道,兩路壓力油道實現(xiàn)了對內燃機配氣機構中液壓挺柱和搖臂升程切換的雙油道供壓力油,其中,該雙油道中,一路為液壓挺柱提供壓力油,另一路為液壓挺柱的搖臂升程切換提供壓力驅動,并可通過比例電磁閥單獨控制搖臂升程切換的油路通斷,實現(xiàn)了壓力支撐及搖臂升程切換可變同時控制的功能;同時,該油道結構布置合理緊湊,不會對傳統(tǒng)內燃機缸蓋做大的改動,不會增加缸蓋材料,且油道加工工藝簡單,制造成本低。
文檔編號F01L9/02GK202851102SQ20122055336
公開日2013年4月3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26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0月26日
發(fā)明者劉成, 王金石, 林飛, 吳新潮, 鄒偉 申請人:東風汽車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