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分離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通過使多個油分離單元分別與粒徑的大小無關而均等地收集竄漏氣體中的油霧并有效地分離油霧,來作為整體高效地工作的油分離器。該油分離器具有用于分配竄漏氣體的分配室、用于使竄漏氣體流入至分配室的流入孔、相對于包含通過流入孔向分配室流入的竄漏氣體的流通方向的軸中的通過流入孔的軸心的軸的至少一個平面相對稱地配置的至少一組的油分離單元、以及使竄漏氣體從分配室分別流通至各油分離單元的分支通路。
【專利說明】油分離器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從竄漏氣體中分離油霧的油分離器。
【背景技術】
[0002]發(fā)動機通過使混合氣體在燃燒室中燃燒來使曲軸旋轉而得到動力。但是,向燃燒室中所導入的混合氣體并非完全燃燒。一部分的混合氣體從活塞與氣缸之間的空隙泄露到曲軸箱內(nèi)。將該泄露的氣體稱為竄漏氣體。尤其在日本的法律上禁止將作為未燃燒氣體的竄漏氣體直接地作為廢氣排至大氣中。因此使竄漏氣體經(jīng)由PCV(Positive CrankcaseVentilat1n:曲軸箱強制通風)通路再次回流至進氣口側,使其與新的混合氣體一起在燃燒室中燃燒之后,再排出至大氣中。
[0003]在竄漏氣體中,發(fā)動機油等的潤滑油以油霧的形式存在,當使含有油霧的竄漏氣體向進氣口回流時,由于在PCV通路與進氣口周圍附著有油,因此不優(yōu)選這種方法。對此,為了收集竄漏氣體中的油霧,在氣缸頭蓋的內(nèi)側或PCV通路的中途上設有油分離器。
[0004]專利文獻發(fā)I中,公開一種利用了多個旋風分離器的油分離器。該油分離器經(jīng)由整流室,向排列呈一列的多個旋風分離器中導入從氣體導入口流入的竄漏氣體。通過在旋風分離器的內(nèi)部產(chǎn)生的回旋氣流的離心力來凝聚并收集竄漏氣體中的油霧。
[0005]現(xiàn)有技術文獻
[0006]專利文獻
[0007]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9-221857號公報
【發(fā)明內(nèi)容】
[0008]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0009]在竄漏氣體中含有各種粒徑的油霧。在專利文獻I中所公開的油分離器中,竄漏氣體導入口位于端部,從氣體導入口至排列呈一列的各旋風分離器的距離不同。另外,在氣體導入口附近存在很多粒徑較大的油霧,隨著遠離氣體導入口,存在的油霧的粒徑逐漸變小。這是由于粒徑較大的油霧質量較大的原因。因此,距離氣體導入口較近的旋風分離器中收集較多粒徑較大的油霧,若距離氣體導入口越遠,則旋風分離器中收集的油霧的粒徑越小。這樣,由于經(jīng)由各旋風分離器所收集的油霧的粒徑不同,因此存在各旋風分離器的油霧的收集效率有差異,作為油分離器整體不能高效地收集油霧的問題。
[0010]鑒于上述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通過使多個油分離單元(旋風分離器)分別與粒徑的大小無關而均等地收集竄漏氣體中的油霧并有效地分離油霧,來作為整體高效地工作的油分離器。
[0011 ] 為解決技術問題的方法
[0012]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油分離器的結構特征為具有:用于分配竄漏氣體的分配室;用于使竄漏氣體流入至所述分配室的流入孔;相對于包含通過所述流入孔向所述分配室流入的竄漏氣體的流通方向的軸中的通過所述流入孔的軸心的軸的至少一個平面、相對稱地配置的至少一組的油分離單元;以及使竄漏氣體從所述分配室分別流通至各所述油分離單元的分支通路。
[0013]根據(jù)這樣的結構特征,通過對稱地配置分支通路與油分離單元,可以使含有各種粒徑的油霧的竄漏氣體流入至油分離單元,并且可以使所有的油分離單元在單位時間流入的竄漏氣體的量均等。其結果,可以使所有的油分離單元發(fā)揮同等程度的油霧收集效率,從而可以使油分離器整體高效地進行收集油霧的工作。
[0014]在本結構的油分離器中,優(yōu)選各所述分支通路的通路截面積與通路長度中至少一方相同。
[0015]根據(jù)這樣的結構,可以使向油分離單元中流入的竄漏氣體的每單位時間的量均等,從而可以使所有的油分離單元發(fā)揮同等程度的油霧收集效率。其結果,可以使油分離器整體高效地進行收集油霧的工作。
[0016]在本結構的油分離器中,優(yōu)選分別流通于所述分支通路的竄漏氣體的流量與流速中至少一方相同。
[0017]根據(jù)這樣的結構,也可以使向油分離單元中流入的竄漏氣體的每單位時間的量均等,從而可以使所有的油分離單元發(fā)揮同等程度的油霧收集效率。其結果,可以使油分離器整體高效地進行收集油霧的工作。
[0018]在本結構的油分離器中,優(yōu)選還具有向外部排出從所述油分離單元所流出的竄漏氣體的氣體排出孔,所述氣體排出孔與所述流入孔位于同軸心上。
[0019]根據(jù)這樣的結構,從油分離單元至氣體排出孔的流路長度也相等。因此,可以分別從油分離單元均等地排出竄漏氣體。其結果,可以使所有的油分離單元發(fā)揮同等程度的氣體排出效率,從而可以使油分離器整體不僅高效地進行收集油霧的工作,也高效地進行排出竄漏氣體的工作。
[0020]在本結構的油分離器中,優(yōu)選在位于從所述流入孔進入到所述分配室的竄漏氣體的流通方向上的所述分配室的壁面上,還具有用于將竄漏氣體分別導入所述分支通路的導向件。
[0021]根據(jù)這樣的結構,可以通過導向件將流入至分配室的竄漏氣體均等地導入分支通路,從而可以使所有油分離單元發(fā)揮同等程度的油霧收集效率。其結果,可以使油分離器整體高效地進行收集油霧的工作。
[0022]優(yōu)選本結構的油分離器具有:在其內(nèi)部包含并圍繞所述油分離單元、所述分配室、所述流入孔與所述分支通路的第一蓋部;以及在其內(nèi)部包含并圍繞所述第一蓋部的第二蓋部,利用所述第一蓋部與所述第二蓋部將側面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為雙層結構。
[0023]根據(jù)這樣的結構,即使第一蓋部的內(nèi)側與第二蓋部的外側之間存在溫度差,也可以減輕相互作用的溫度的影響。因此,即使例如第二蓋部的外側溫度極低,第一蓋部的內(nèi)側結冰的情況下,由于可以抑制因第二蓋部的外側的溫度而導致的向第一蓋部的內(nèi)側供給的竄漏氣體的溫度的降低,因此能夠易于用竄漏氣體加熱第一蓋部的內(nèi)側。因此,即使油分離單元、分配室、流入孔、分支通路的各部均結冰的情況下,經(jīng)由竄漏氣體迅速地解凍,而可以使油分離器立即適當?shù)貏幼?。其結果,可以使所有的油分離單元發(fā)揮同等程度的油霧收集效率,從而可以使油分離器整體高效地進行收集油霧的工作。
[0024]優(yōu)選本結構的油分離器中,由所述雙層結構形成的部分為密閉空間。
[0025]根據(jù)這樣的結構,可以進一步提高第一蓋部與第二蓋部之間的隔熱性。因此,即使油分離單元、分配室、流入孔、分支通路的各部均結冰的情況下,也可以使油分離器立即適當?shù)貏幼?。其結果,可以使油分離器整體高效地進行收集油霧的工作。
[0026]優(yōu)選本結構的油分離器中,從所述油分離單元排出油的空間形成在所述雙層結構的內(nèi)側。
[0027]根據(jù)這樣的結構,也可以提高從油分離單元排出油的空間的隔熱性。因此,即使在該空間結冰的情況下,也可以使油分離器立即適當?shù)貏幼?。其結果,可以使油分離器整體高效地進行收集油霧的工作。
[0028]優(yōu)選本結構的油分離器中,在由所述雙層結構形成的部分與從所述油分離單元排出油的空間之間,還形成有封閉空間。
[0029]根據(jù)這樣的結構,可以進一步提高從油分離單元排出油的空間的隔熱性。因此,即使在該空間結冰的情況下,也可以使油分離器立即適當?shù)貏幼?。其結果,可以使所有的油分離單元發(fā)揮同等程度的氣體排出效率,從而可以使油分離器整體不僅高效地進行收集油霧的工作,也高效地進行排出竄漏氣體的工作。
[0030]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油分離器的其他的結構特征為具有:用于進行竄漏氣體的氣液分離的至少一組的旋風分離器型的油分離單元;用于分配向所述油分離單元流入的竄漏氣體的分配室;使竄漏氣體流入至所述分配室的流入孔;使竄漏氣體從所述分配室分別流通至各所述油分離單元的分支通路;在其內(nèi)部包含并圍繞所述油分離單元、所述分配室、所述流入孔與所述分支通路的第一蓋部;以及在其內(nèi)部包含并圍繞所述第一蓋部的第二蓋部,利用所述第一蓋部與所述第二蓋部將側面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為雙層結構。
[0031]根據(jù)這樣的結構特征,即使第一蓋部的內(nèi)側與第二蓋部的外側之間存在溫度差,也可以減輕相互作用的溫度的影響。因此,即使例如第二蓋部的外側溫度極低,第一蓋部的內(nèi)側結冰的情況下,由于可以抑制因第二蓋部的外側的溫度而導致的向第一蓋部的內(nèi)側供給的竄漏氣體的溫度的降低,因此能夠易于用竄漏氣體加熱第一蓋部的內(nèi)側。因此,即使油分離單元、分配室、流入孔、分支通路的各部均結冰的情況下,經(jīng)由竄漏氣體迅速地解凍,而可以使油分離器立即適當?shù)貏幼?。其結果,可以使所有的油分離單元發(fā)揮同等程度的油霧收集效率,從而可以使油分離器整體高效地進行收集油霧的工作。
[0032]優(yōu)選本結構的油分離器中,由所述雙層結構形成的部分為密閉空間。
[0033]根據(jù)這樣的結構,可以進一步提高第一蓋部與第二蓋部之間的隔熱性。因此,即使油分離單元、分配室、流入孔、分支通路的各部均結冰的情況下,也可以使油分離器立即適當?shù)貏幼?。其結果,可以使油分離器整體高效地進行收集油霧的工作。
[0034]優(yōu)選本結構的油分離器中,從所述油分離單元排出油的空間形成在所述雙層結構的內(nèi)側。
[0035]根據(jù)這樣的結構,也可以提高從油分離單元排出油的空間的隔熱性。因此,即使在該空間結冰的情況下,也可以使油分離器立即適當?shù)貏幼鳌F浣Y果,可以使油分離器整體高效地進行收集油霧的工作。
[0036]優(yōu)選本結構的油分離器中,在由所述雙層結構形成的部分與從所述油分離單元排出油的空間之間,還形成有封閉空間。
[0037]根據(jù)這樣的結構,可以進一步提高從油分離單元排出油的空間的隔熱性。因此,即使在該空間結冰的情況下,也可以使油分離器立即適當?shù)貏幼鳌F浣Y果,可以使所有的油分離單元發(fā)揮同等程度的氣體排出效率,從而可以使油分離器整體不僅高效地進行收集油霧的工作,也高效地進行排出竄漏氣體的工作。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38]圖1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涉及的油分離器的外觀的分解立體圖。
[0039]圖2是表示油分離器的結構的縱向剖視圖。
[0040]圖3是圖2的II1-1II線剖視圖。
[0041]圖4是圖3的IV-1V線剖視圖。
[0042]圖5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涉及的油分離器的分支通路及油分離單元的配置的橫向剖視圖。
[0043]圖6是表示第二實施方式涉及的油分離器的大致結構的縱向剖視圖。
[0044]圖7是圖6的VI1-VII線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45]1.第一實施方式
[0046][油分離器的結構]
[0047]以下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圖1是表示本實施方式涉及的油分離器10的外觀的分解立體圖。圖2是表示油分離器10的結構的縱向剖視圖。圖3是表示圖2的II1-1II線剖視圖。圖4是表示圖3的IV-1V線剖視圖。油分離器10配置在車輛的發(fā)動機的頂蓋內(nèi)部(未圖示)。油分離器10是樹脂制品。
[0048]如圖1、圖2所不,油分離器10具有:構成外壁的外殼20 ;形成在外殼20的內(nèi)部的第一積存室30 ;氣體導入管32、32 ;分配室40 ;分支通路50、50、50、50 ;油分離單元60、60、60,60 ;油排出管64 ;第二積存室90與氣體排出孔81。
[0049]第一積存室30是由隔板所形成的三角柱狀的空間。構成外殼20的底板21的一部分成為第一積存室30的底面31。如圖4所示,在底面31上一體地形成兩個氣體導入管32,32ο各氣體導入管32具有開設于底面31的孔、以及包含同該孔相連的筒狀孔并從底板21向油分離器10的外側突出的筒狀壁。氣體導入管32與未圖示的氣體導入路相連接。
[0050]在第一積存室30的上表面33形成有圓形的流入孔41。在外殼20的內(nèi)部中,位于與第一積存室30相對于流入孔41的相反一側上,形成有呈圓柱狀的空間的分配室40。第一積存室30與分配室40經(jīng)由流入孔41相連通。分配室40的內(nèi)徑與流入孔41的內(nèi)徑相等,而分配室40的容積與第一積存室30的容積相比非常小。在分配室40的側面上形成有與底面31平行且向徑向外側以直線狀延伸的分支通路50、50、50、50。分配室40與分支通路50相連通。四個分支通路50、50、50、50為與竄漏氣體的流通方向相垂直的通路截面積相等且通路長度也相等。
[0051]如圖2所示,在分配室40、分支通路50、50、50、50以及后面敘述的油分離單元60、60,60,60的上部安裝有第一蓋板70。第一蓋板70通過粘接或熔敷等,與圖1所示的分配室40、分支通路50、50、50、50、油分離單元60、60、60、60的上端緣部A無間隙地接合。由此,使流通的竄漏氣體不向分配室40與分支通路50的外部流出而切實地流入油分離單元60內(nèi)。在分配室40的上表面42 (第一蓋板70的一部分)設有從上表面42向分配室40突出的導向件43。導向件43為具有與上表面42相接的底面的四棱錐狀。如圖3所示,形成使導向件43的四個側面43a、43a、43a、43a相對于四個分支通路50、50、50、50內(nèi)的竄漏氣體的流通方向分別垂直。
[0052]在分支通路50、50、50、50的與分配室40相反一側的端部上連接有油分離單元60、60、60、60。各油分尚單兀60與分支通路50相連通。油分尚單兀60具有主體部61、油排出部62、氣體排出部63。配置為使四個油分離單元60、60、60、60均為相同的大小、各軸心平行且相對于分支通路50的竄漏氣體的流通方向垂直。另外,如圖3所示,配置為使分支通路50、50、50、50以及油分離單元60、60、60、60相對于通過流入孔41 (分配室40)的軸心的相互垂直的平面X以及平面Y呈軸對稱。
[0053]主體部61具有圓筒形狀的圓筒部61a、與同圓筒部61a的下端相連并向下方縮小直徑的和圓筒部61a同軸心的圓錐部61b。各分支通路50與油分離單元60配置為使圓筒部61a的內(nèi)周面的切線方向成為分支通路50。在圓錐部61b的下端形成有作為油排出部62的開口。此外,如圖3所示,通過配置為使相對于平面X對置的兩個油分離單元60、60接近并且配置為使相對于平面Y對置的兩個油分離單元60、60遠離,由此可以使油分離器10的與平面X垂直的方向的厚度變薄。
[0054]在底板21的角部上形成有用于向油分離器10的外部排出油霧的兩處的油排出管64,64ο如圖3的虛線箭頭所示,在底板21上形成相對于各油排出管64,從與兩個油分離單元60、60的軸心交叉的位置朝向一處的油排出管64的平緩的下傾。
[0055]氣體排出部63在第一蓋板70上一體地形成,并且具有開設于第一蓋板70的孔、以及包含同該孔相連的筒狀孔并從第一蓋板70向油分離單元60突出的筒狀壁。氣體排出部63的下端位于圓筒部61a的內(nèi)部,并且氣體排出部63的軸心與圓筒部61a為同軸心。氣體排出部63的上端向第一蓋板70的外部敞開。四個氣體排出部63均為相同大小。
[0056]如圖2所示,在第一蓋板70的上方隔開間隙配置有作為外殼20的一部分的第二蓋板80,由第一蓋板70與第二蓋板80形成第二積存室90。在第二蓋板80上設有用于向油分離器10的外部排出在第二積存室90中積存的竄漏氣體的氣體排出孔81。在第二積存室90中積存的竄漏氣體為在油分離單元60中分離油霧之后的竄漏氣體,以下簡稱為氣體。氣體排出孔81的軸心與分配室40為同軸心。氣體排出孔81與未圖示的氣體排出路相連接。
[0057][油分離器的動作]
[0058]氣體排出路的另一端與進氣口相連接。經(jīng)由流通于進氣口的空氣所產(chǎn)生的負壓來吸入竄漏氣體,而在油分離器10的內(nèi)部進行流通。如圖4所示,從曲軸箱吸入且流通于氣體導入路的竄漏氣體,從氣體導入管32流入至第一積存室30內(nèi)。所流入的竄漏氣體暫時積存在第一積存室30內(nèi)。如圖2、圖3所示,從第一積存室30向分配室40流入的竄漏氣體,與導向件43的側面43a沖撞而均等地向四個方向分配,從而流入至分支通路50、50、50、50 ο
[0059]流通于分支通路50、50、50、50的竄漏氣體流入至油分離單元60、60、60、60內(nèi),并且沿著圓筒部61a、61a、61a、61a的內(nèi)周面流通。在油分離單元60內(nèi),竄漏氣體形成沿著圓筒部61a的內(nèi)周面一邊回旋一邊向圓錐部61b下降的回旋氣流。經(jīng)由該回旋氣流,竄漏氣體產(chǎn)生離心力,竄漏氣體中的油霧沖撞并附著于圓筒部61a與圓錐部61b的內(nèi)周面。由此,從竄漏氣體中分離并收集油霧。此外,如圖3所示,各油分離單元60內(nèi)的回旋氣流的回旋方向也相對于平面X與平面Y呈對稱。
[0060]附著于圓筒部61a與圓錐部61b的內(nèi)周面的油霧沿圓錐部61b的壁面流下并凝聚,而從油排出部62滴至底板21。如圖3的虛線箭頭與圖2所示,所滴下的油霧沿底板21的斜坡流下,通過油排出管64的內(nèi)部通路向油分離器10的外部排出,返回至未圖示的油盤。
[0061]如圖2的虛線箭頭所示,氣體通過氣體排出部63流入至第二積存室90中。之后,氣體從氣體排出孔81排出,流通于氣體排出路并回流至進氣口。
[0062][第一實施方式的作用與效果]
[0063]油分離器10是以分配竄漏氣體的分配室40為中心呈放射狀地配置分支通路50、50,50,50與油分離單元60、60、60、60,并且配置為氣體排出孔81與分配室40為同軸心。另外如上所述,四個分支通路50、50、50、50均為垂直于竄漏氣體的流通方向的通路截面積相等且通路長度也相等。另外,包含氣體排出部63在內(nèi)的四個油分離單元60、60、60、60也均為相同的大小。因此,在竄漏氣體中含有各種粒徑的油霧的狀態(tài)下,分別均等地流入四個油分離單元60、60、60、60中,各油分離單元60均可以與油霧的粒徑的大小無關地均等地收集竄漏氣體中的油霧。其結果,四個油分離單元60、60、60、60可以發(fā)揮同等程度的油霧收集效率,從而可以使油分離器10整體高效地進行收集油霧的工作。
[0064]另外,在油分離器10中,由于以同軸心配置氣體排出孔81與分配室40,因此從各氣體排出部63經(jīng)由第二積存室90直至氣體排出孔81的流路長度也相等。因此,可以從各油分離單元60均等地排出氣體。其結果,四個油分離單元60、60、60、60可以發(fā)揮同等程度的氣體排出效率,從而可以使油分離器10整體高效地進行氣體排氣的工作。
[0065]在本實施方式中,四個分支通路50、50、50、50的垂直于竄漏氣體的流通方向的通路截面積相等且通路長度也相等,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僅通路截面積與通路長度之一相等。
[0066]即使分支通路50的通路截面積與通路長度均不相等的情況下,也能夠以使流入四個油分離單元60、60、60、60中的竄漏氣體的每單位時間的量相等的方式來設定通路截面積與通路長度。具體地說,使通路長度較長的分支通路50的通路截面積較寬,通路長度較短的分支通路50的通路截面積較窄。另外,也能夠以使流通于四個分支通路50、50、50、50的竄漏氣體的流通速度相等的方式來設定分支通路50的通路截面積與通路長度。
[0067]在本實施方式中,分支通路50、50、50、50與油分離單元60、60、60、60配置為相對于平面X與平面Y呈對稱,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配置為相對于平面X或者平面Y中的一個平面呈對稱。
[0068]2.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
[0069]圖5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涉及的油分離器10的分支通路50及油分離單元60的配置的橫向剖視圖。在以下的實施方式與變形例的說明中,對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結構的部位標注同一附圖標記,并省略關于同樣結構的說明。在本變形例中,配置為四個分支通路50、50、50、50相互隔開90度的間隔,并且以使所有的油分離單元60、60、60、60內(nèi)的竄漏氣體的回旋氣流的回旋方向呈同方向的方式來配置分支通路50與油分離單元60。其他結構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
[0070]通過這樣配置分支通路50與油分離單元60,可以使沿著導向件43的軸心方向所觀察的油分離器10的安裝面積最小,并且四個油分離單元60、60、60、60可以發(fā)揮同等程度的油霧收集效率。其結果,可以使油分離器10整體不僅高效地進行收集油霧的工作,也高效地進行氣體排氣的工作。
[0071]3.第二實施方式
[0072]圖6是表示第二實施方式涉及的油分離器10的大致結構的縱向剖視圖。圖7是圖6的VI1-VII線剖視圖。在本實施方式中,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之處為,流入孔41形成在外殼20的端部上,并且四個油分離單元60、60、60、60的軸心呈一列地配置在平面X上。另外,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之處還有排出孔81設在油分離器10的端部上。通過以使4個軸心位于平面X上的方式將四個油分離單元60、60、60、60配置呈一列,由此與第一實施方式相比,可以使油分離器10的垂直于平面X的方向的厚度進一步變薄。
[0073]在本實施方式中,與朝向配置在內(nèi)側的兩個內(nèi)側油分離單元60b、60b的內(nèi)側分支流路50b、50b的垂直于流通方向的通路截面積及通路長度相比,從流入孔41朝向配置在外側的兩個外側油分離單元60a、60a的外側分支流路50a、50a的垂直于流通方向的通路截面積及通路長度為通路截面積變大且通路長度也變長。由此,可以使向兩個外側油分離單元60a,60a流入的竄漏氣體的每單位時間的量與向兩個內(nèi)側油分離單元60b、60b流入的竄漏氣體的每單位時間的流量相等。其結果,四個油分離單元60、60、60、60可以發(fā)揮同等程度的油霧收集效率,從而可以使油分離器10整體高效地工作。
[0074]此外,本發(fā)明涉及的油分離器10可以如下這樣表現(xiàn)。
[0075]油分離器10具有:用于進行竄漏氣體的氣液分離的至少一組旋風分離器型的油分離單元60 ;用于分配向該油分離單元60流入的竄漏氣體的分配室40 ;使竄漏氣體流入至該分配室40的流入孔41 ;使竄漏氣體從分配室40分別流通至各油分離單元60的分支通路50 ;在其內(nèi)部包含并圍繞油分離單元60、分配室40、流入孔41與分支通路50的第一蓋板70 (相當于本發(fā)明涉及的“第一蓋部”);以及在其內(nèi)部包含并圍繞該第一蓋板70的第二蓋板80 (相當于本發(fā)明涉及的“第二蓋部”),能夠利用第一蓋板70與第二蓋板80將側面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為雙層結構。
[0076]這樣,即使第一蓋板70的內(nèi)側與第二蓋板80的外側之間存在溫度差,也可以減輕相互作用的溫度的影響。因此,即使例如第二蓋板80的外側溫度極低,第一蓋板70的內(nèi)側結冰的情況下,由于可以抑制因第二蓋板80的外側的溫度而導致的向第一蓋板70的內(nèi)側供給的竄漏氣體的溫度的降低,因此能夠易于用竄漏氣體加熱第一蓋板70的內(nèi)側。因此,即使油分離單元60、分配室40、流入孔41、分支通路50的各部均結冰的情況下,經(jīng)由竄漏氣體迅速地解凍,而可以使油分離器10立即適當?shù)貏幼?。其結果,可以使所有的油分離單元60發(fā)揮同等程度的油霧收集效率,從而可以使油分離器10整體高效地進行收集油霧的工作。
[0077]另外,可以使油分離器10中由雙層結構形成的部分為密閉空間。
[0078]由此,可以提高第一蓋板70與第二蓋板80之間的隔熱性。因此,即使在油分離單元60、分配室40、流入孔40、分支通路50的各部均結冰的情況下,也可以使油分離器10立即適當?shù)貏幼鳌F浣Y果,可以使油分離器10整體高效地進行收集油霧的工作。
[0079]另外,可以使油分離器10中從油分離單元60排出油的空間形成在雙層結構的內(nèi)側。
[0080]由此,可以提高從油分離單元60排出油的空間的隔熱性。因此,即使在該空間結冰的情況下,也可以使油分離器10立即適當?shù)貏幼?。其結果,可以使油分離器10整體高效地進行收集油霧的工作。
[0081]另外,在油分離器10中,在由雙層結構形成的部分與從油分離單元60排出油的空間之間,還可以形成封閉空間。
[0082]由此,可以進一步提高從油分離單元60排出油的空間的隔熱性。因此,即使在該空間結冰的情況下,也可以使油分離器10立即適當?shù)貏幼鳌F浣Y果,可以使所有的油分離單元60發(fā)揮同等程度的氣體排出效率,從而可以使油分離器10整體不僅高效地進行收集油霧的工作,也高效地進行排出竄漏氣體的工作。
[0083][工業(yè)實用性]
[0084]本發(fā)明能夠適用于從竄漏氣體中分離油霧的油分離器。
[0085]附圖標記說明
[0086]10:油分離器
[0087]40:分配室
[0088]41:流入孔
[0089]43:導向件
[0090]50:分支通路
[0091]60:油分離單元
[0092]70:第一蓋板(第一蓋部)
[0093]80:第二蓋板(第二蓋部)
[0094]81:氣體排出孔
[0095]X:平面
[0096]Y:平面
【權利要求】
1.一種油分離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分配室,其用于分配竄漏氣體; 流入孔,其用于使竄漏氣體流入至所述分配室; 油分離單元,其相對于包含通過所述流入孔向所述分配室流入的竄漏氣體的流通方向的軸中的通過所述流入孔的軸心的軸的至少一個平面,相對稱地配置至少一組;以及分支通路,其使竄漏氣體從所述分配室分別流通至各所述油分離單元。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油分離器,其特征在于, 各所述分支通路的通路截面積與通路長度中至少一方相同。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油分離器,其特征在于, 流通于各所述分支通路的竄漏氣體的流量與流速中至少一方相同。
4.根據(jù)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油分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分離器還具有用于向外部排出從所述油分離單元所流出的竄漏氣體的氣體排出孔, 所述氣體排出孔與所述流入孔位于同軸心上。
5.根據(jù)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述的油分離器,其特征在于, 在位于從所述流入孔進入到所述分配室的竄漏氣體的流通方向上的所述分配室的壁面上,還具有用于將竄漏氣體分別導入所述分支通路的導向件。
6.根據(jù)權利要求1?5中任一項所述的油分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分離器具有: 第一蓋部,在其內(nèi)部包含并圍繞所述油分離單元、所述分配室、所述流入孔與所述分支通路;以及 第二蓋部,在其內(nèi)部包含并圍繞所述第一蓋部, 利用所述第一蓋部與所述第二蓋部將側面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為雙層結構。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油分離器,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雙層結構形成的部分為密閉空間。
8.根據(jù)權利要求6或7所述的油分離器,其特征在于, 從所述油分離單元排出油的空間形成在所述雙層結構的內(nèi)側。
9.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油分離器,其特征在于, 在由所述雙層結構形成的部分與從所述油分離單元排出油的空間之間,還形成有封閉空間。
10.一種油分離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油分離單元,其為用于進行竄漏氣體的氣液分離的至少一組的旋風分離器型; 分配室,其用于分配向所述油分離單元流入的竄漏氣體; 流入孔,其使竄漏氣體流入至所述分配室; 分支通路,其使竄漏氣體從所述分配室分別流通至各所述油分離單元; 第一蓋部,在其內(nèi)部包含并圍繞所述油分離單元、所述分配室、所述流入孔與所述分支通路;以及 第二蓋部,在其內(nèi)部包含并圍繞所述第一蓋部, 利用所述第一蓋部與所述第二蓋部將側面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為雙層結構。
11.根據(jù)權利要求10所述的油分離器,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雙層結構形成的部分為密閉空間。
12.根據(jù)權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油分離器,其特征在于, 從所述油分離單元排出油的空間形成在所述雙層結構的內(nèi)側。
13.根據(jù)權利要求12所述的油分離器,其特征在于, 在由所述雙層結構形成的部分與從所述油分離單元排出油的空間之間,還形成有封閉空間。
【文檔編號】F01M13/04GK104520546SQ201380033562
【公開日】2015年4月15日 申請日期:2013年6月28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7月4日
【發(fā)明者】西垣篤史, 吉良直樹, 池田淳, 薩摩林真 申請人:愛信精機株式會社, 豐田自動車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