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新能源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風力發(fā)電機增速器。
背景技術:
風力發(fā)電機是將風能轉換為機械功的動力機械,又稱風車。廣義地說,它是一種以太陽為熱源,以大氣為工作介質的熱能利用發(fā)動機。風力發(fā)電利用的是自然能源。相對柴油發(fā)電要好的多。但是若應急來用的話,還是不如柴油發(fā)電機。風力發(fā)電不可視為備用電源,但是卻可以長期利用。風力發(fā)電的原理,是利用風力帶動風車葉片旋轉,再透過增速機將旋轉的速度提升,來促使發(fā)電機發(fā)電。依據目前的風車技術,大約是每秒三公尺的微風速度(微風的程度),便可以開始發(fā)電。增速器是風力發(fā)電機的重要組成部件,其功能的好壞直接決定風機的性能,目前的增速器一般均為單軸增速,由于葉輪尺寸較大,單軸增速效果較差。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提供及一種風力發(fā)電機增速器,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單軸增速效果較差的問題。
本發(fā)明所解決的技術問題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本發(fā)明提供及一種風力發(fā)電機增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殼、下殼,所述上殼內設有第一從軸承腔、第二從軸承腔、主軸承腔,所述第一從軸承腔內設有第一從動軸,所述第二從軸承腔內設有第二從動軸,所述第一從動軸外面套有第一從動齒輪、第一從動軸承,所述第一從動軸承位于第一從動齒輪的下方,所述第二從動軸外面套有第二從動齒輪、第二從動軸承,所述第二從動軸承位于第二從動齒輪的下方,所述上殼的一側設有第一潤滑油過濾器,另一側設有第二潤滑油過濾器,所述第一潤滑油過濾器連接有第一注油通道,所述第一注油通道與第一從軸承腔相通,所述第二潤滑油過濾器連接有第二注油通道,所述第二注油通道與第二從軸承腔相通,所述第一從軸承腔頂部設有第一呼吸器,所述第二從軸承腔頂部設有第二呼吸器,所述主軸承腔內設有主動軸,所述主軸承腔內設有凹槽,所述主動軸的一端位于凹槽內,所述主動軸的端部套有防護套,所述主動軸的外面套有主動齒輪、主動軸承,所述主動齒輪分別與第一從動齒輪、第二從動齒輪嚙合,所述主動軸承位于主動齒輪的下方,所述下殼內設有與主軸承腔相通的空腔,所述主動軸的外面套有誘導輪,所述誘導輪位于主動軸承的下方。
所述第一從軸承腔、第二從軸承腔對稱設置。
所述第一潤滑油過濾器,第二潤滑油過濾器對稱設置。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為:
本技術方案通過雙軸驅動,可以有效的提高主動軸的增速效率,實施效果非常理想,凹槽設置,可以對主動軸進行限位固定,防護套可以對主軸進行保護,誘導輪的設置可以提高風力的吸入功能,軸承的設置主要對轉軸起助力作用。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描述:
圖中:1-上殼,2-下殼,3-第一從軸承腔,4-第二從軸承腔,5-第一從動軸,6-第二從動軸,7-第一從動齒輪,8-第二從動齒輪,9-第一潤滑油過濾器,10-第一注油通道,11-第二潤滑油過濾器,12-第二注油通道,13-第一從動軸承,14-第二從動軸承,15-主動齒輪,16-防護套,17-凹槽,18-主動軸承,19-主動軸,20-誘導輪,21-主軸承腔,22-空腔,23-第一呼吸器,24-第二呼吸器。
本實施例包括上殼1、下殼2,上殼1內設有第一從軸承腔3、第二從軸承腔4、主軸承腔21,第一從軸承腔3內設有第一從動軸5,第二從軸承腔4內設有第二從動軸6,第一從動軸5外面套有第一從動齒輪7、第一從動軸承13,第一從動軸承13位于第一從動齒輪7的下方,第二從動軸6外面套有第二從動齒輪8、第二從動軸承14,第二從動軸承14位于第二從動齒輪8的下方,上殼1的一側設有第一潤滑油過濾器9,另一側設有第二潤滑油過濾器11,第一潤滑油過濾器9連接有第一注油通道10,第一注油通道10與第一從軸承腔3相通,第二潤滑油過濾器11連接有第二注油通道12,第二注油通道12與第二從軸承腔4相通,第一從軸承腔3頂部設有第一呼吸器23,第二從軸承腔4頂部設有第二呼吸器24,主軸承腔21內設有主動軸19,主軸承腔21內設有凹槽17,主動軸21的一端位于凹槽17內,主動軸19的端部套有防護套16,主動軸19的外面套有主動齒輪15、主動軸承18,主動齒輪15分別與第一從動齒輪7、第二從動齒輪8嚙合,主動軸承18位于主動齒輪15的下方,下殼2內設有與主軸承腔21相通的空腔22,主動軸19的外面套有誘導輪20,誘導輪20位于主動軸承18的下方。
第一從軸承腔3、第二從軸承腔4對稱設置。
第一潤滑油過濾器9,第二潤滑油過濾器11對稱設置。
利用本發(fā)明所述的技術方案,或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啟發(fā)下,設計出類似的技術方案,而達到上述技術效果的,均是落入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