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消聲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消聲器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內燃機消聲器。
目前國產消聲器,如1E32F型汽油機消聲器,其內部結構為管道型,廢氣流通過線路較長,氣道橫斷面小,造成廢氣流通不暢,影響了內燃機的功率,同時該消聲器消聲效果較差。
本實用新型目的就在于,避免現有技術的缺點,提供一種消音效果好、結構緊湊的消聲器。
本實用新型的特征是消聲器殼體內部設有一個大隔板12將殼體內腔分為左、右兩個腔體,左腔內的小隔板15連接殼體與大隔板12將左腔分成左消音腔13和左消音室17兩部分,右腔內的大隔板12上設有消音盒5,消音盒5將右腔分為右消音室6及消音盒5與殼體之間的右消音腔1兩部分,大隔板12上依次開有左通孔14、中通孔16、右通孔18,這三個通孔分別使左消音腔13與右消音室6、右消音室6與左消音室17、左消音室17與右消音腔1之間相互溝通,穿過殼體分別從左消音腔13內引出進氣管9,及從右消音腔1內引出排氣管4。
本實用新型在殼體內,環(huán)繞殼體設有網狀吸音板3、11,吸音板3、11與殼體之間設有吸音層7。
圖1為消聲器的結構示意圖,也是一種實施例示意圖。
圖中標記右消音腔1、右殼體2、右吸音板3、排氣管4、消音盒5、右消音室6、吸音層7、連接法蘭8、進氣管9、左殼體10、左吸音板11、大隔板12、左消音腔13、左通孔14、小隔板15、中通孔16、左消音室17、右通孔18。
本實用新型下面將結合實施例進一步說明如圖1,消聲器殼體為盒式,由左殼體10和右殼體2組成,在殼體內部環(huán)繞左殼體10、右殼體2分別設有網狀左吸音板11、右吸音板3,在左殼體10與左吸音板11之間,及右殼體2與右吸音板3之間填充有石棉吸音層7,大隔板12位于左殼體10、右殼體2之間將消聲器殼體內腔分為左、右兩個腔,小隔板15連接大隔板12及左吸音板11,將殼體的左腔分成不相通的左消音腔13及左消音室17兩部分,裝有連接法蘭8的進氣管9穿過左殼體10與左消音腔13相通,在殼體右腔內的大隔板12側面上焊接有消音盒5,其頂部與右吸音板3不接觸,消音盒5與小隔板15的位置相對應,消音盒5的內腔為右消音室6,而其與右殼體2之間的空腔為右消音腔1,排氣管4穿過右殼體2與右消音腔1相通,小隔板15兩側的大隔板12上依次開有左通孔14、中通孔16、右通孔18,這三個通孔分別使左消音腔13與右消音室6、右消音室6與左消音室17、左消音室17與右消音腔1之間相互溝通,大隔板12與左殼體10、右殼體2之間的結合處采用焊接方式,以保證密封性。
本實用新型消聲器使用時通過連接法蘭8將消聲器與內燃機的排氣孔相連,廢氣自內燃機中排出,通過進氣管9進入左消音腔13,使廢氣流第一次得到擴散卸荷,一部分聲波在腔內因諧振作用而使聲波損失部分能量,同時還有部分聲波被吸音層7吸收;然后廢氣流轉向90°。通過左通孔14進入右消音室6,使氣流再次得到擴散卸荷,聲波在腔內損失部分能量;同樣道理,廢氣流依次通過中通孔16、右通孔18分別進入左消音室17、右消音腔1,氣流逐步擴散卸荷,聲波在左消音室17、右消音腔1內因諧振而損失能量,同時部分聲波繼續(xù)被吸音層7吸收,最后廢氣流在右消音腔1內經排氣管4排出消聲器,被排出的廢氣流速及聲波能量比較小,從而達到了消聲的作用。另外,由于氣流在消聲器內流經的路線較短、氣流的通氣斷面較大,從而減小了氣流阻力,相應地增大了內燃機的傳遞扭矩、使油耗降低。
相比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消聲器具有多級消音、結構緊湊、消音效果好等特點,同時可使內燃機排氣完全,氣缸內廢氣減少、促進燃燒,從而內燃機功率提高、扭矩增大、油耗降低。本實用新型安裝于1E32F汽油機上進行對比試驗結果見下表
權利要求1.一種消聲器,它包括殼體、進氣管、排氣管等,其特征在于殼體內部設有大隔板12將殼體內腔分為左右兩個腔體,左腔內設有小隔板15將左腔分成左消音腔13和左消音室17兩部分,右腔內的大隔板12上設有消音盒5,消音盒5將右腔分為右消音腔1和右消音室6兩部分,左消音腔13與右消音室6、右消音室6與左消音室17,左消音室17與右消音腔1之間分別經大隔板12上開有的左通孔14、中通孔16、右通孔18相溝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消聲器,其特征在于所說的左消音腔13內設有進氣管9。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消聲器,其特征在于所說的右消音腔1內設有排氣管4。
專利摘要一種內燃機消聲器,其特征是消聲器殼體內設有大隔板12將消聲器分為左右兩個大腔,由小隔板15將左腔分為左消音腔13和左消音室17,右腔內的大隔板12上焊有消音盒5,形成了右消音腔1,右消音室6兩部分,左消音腔13與右消音室6、右消音室6與左消音室17、左消音室17與右消音腔1之間分別由大隔板12上的左通孔14、中通孔16、右通孔18相溝通。本實用新型實行多級消音、結構緊湊、消音效果好等特點,與小型內燃機相匹配可提高發(fā)動機功率,增大傳遞扭矩、降低油耗。
文檔編號F01N1/04GK2104301SQ9121199
公開日1992年5月13日 申請日期1991年7月3日 優(yōu)先權日1991年7月3日
發(fā)明者孫茂文, 張宏偉, 宋義盛, 夏青山 申請人:榮成市內燃機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