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體聯(lián)動執(zhí)行器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屬于內燃機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可以氣動原理實現(xiàn)進氣門升程連續(xù)可變的多體聯(lián)動執(zhí)行器。
【背景技術】
[0002]傳統(tǒng)的汽油發(fā)動機的氣門升程是固定不可變的,也就是凸輪軸的凸輪型線只有一種,這就造成了該升程不可能使發(fā)動機在高速區(qū)和低速區(qū)都得到良好響應。傳統(tǒng)汽油機發(fā)動機的氣門升程即凸輪型線設計是對發(fā)動機在全工況下的平衡性選擇,其結果是發(fā)動機既得不到最佳的高速效率,也得不到最佳的低速扭矩,但得到了全工況下最平衡的性能。可變氣門升程的采用,使發(fā)動機在高速區(qū)和低速區(qū)都能得到滿足需求的氣門升程,從而改善發(fā)動機高速功率和低速扭矩。
[0003]經(jīng)過對現(xiàn)有技術文獻的檢索發(fā)現(xiàn),中國專利號申請?zhí)?00910190522.1,專利名稱:一種可變氣門升程的液壓閥機構,該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氣門升程可變的裝置,能較好地兼顧發(fā)動機的高低轉速工況。但是其設計需要專門的控制結構,整個系統(tǒng)結構復雜。
【發(fā)明內容】
[0004]為了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缺點,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多體聯(lián)動執(zhí)行器,可以實現(xiàn)進氣門升程的連續(xù)可變。
[0005]本發(fā)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xiàn)的,本發(fā)明包括壓氣機進氣管、壓氣機、發(fā)動機進氣管、缸體、缸蓋、發(fā)動機排氣管、渦輪、渦輪排氣管、催化包、排氣門、進氣門下段、進氣門中段、進氣門上段、第一控制腔、旋轉軸、旋轉桿、拉伸桿、第二控制腔下體、第二控制腔上體、彈簧、連接管,壓氣機的進出氣口分別與壓氣機進氣管、發(fā)動機進氣管相連接,渦輪的進出氣口分別與發(fā)動機排氣管、渦輪排氣管相連接,發(fā)動機進氣管、發(fā)動機排氣管均與缸體相連接,缸蓋布置在缸體上,排氣門布置在缸蓋上,催化包布置在渦輪排氣管上,進氣門下段、進氣門中段固結在一起,進氣門中段頂端帶有外螺紋,進氣門上段內部帶有凹槽且凹槽上帶有內螺紋,進氣門中段的頂端通過螺紋結構與進氣門上段連接在一起,進氣門上段、第一控制腔均布置在缸蓋內,旋轉軸布置在第一控制腔的軸線上,旋轉桿的一端布置在第一控制腔內并與旋轉軸固結在一起,進氣門中段在旋轉軸中穿過,旋轉軸內部帶有四個空腔,進氣門中段帶有四個肋筋,進氣門中段的四個肋筋分別布置在旋轉軸的四個空腔內,第二控制腔下體、第二控制腔上體在一起構成第二控制腔,第二控制腔下體、第二控制腔上體密封接觸并可以相對移動,第二控制腔下體、第二控制腔上體之間通過彈簧相連接,旋轉桿的另一端與拉伸桿的一端鉸接在一起,拉伸桿的另一端穿過第二控制腔下體的下壁面后與第二控制腔上體的上壁面固結在一起,連接管的一端與第二控制腔相連通,連接管的另一端與發(fā)動機進氣管相連通。
[0006]進一步地,在本發(fā)明中,第一控制腔的內部腔體橫截面為圓形,第二控制腔下體、第二控制腔上體的內部腔體橫截面為長方形。
[0007]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fā)明設計合理,結構簡單,可以實現(xiàn)氣門升程的連續(xù)可變;在低速工況進氣門升程較小,在高速工況進氣門升程較大。
【附圖說明】
[0008]圖1為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0009]圖2為本發(fā)明中控制腔的橫截面圖;
[0010]圖3為圖2中A-A剖面的結構示意圖;
[0011]圖4為圖2中B-B剖面的結構示意圖;
[0012]圖5為圖2中C-C剖面的結構示意圖;
[0013]附圖中的標號分別為:1、壓氣機進氣管,2、壓氣機,3、發(fā)動機進氣管,4、缸體,5、缸蓋,6、發(fā)動機排氣管,7、禍輪,8、禍輪排氣管,9、催化包,10、排氣門,11、進氣門下段,12、進氣門中段,13、進氣門上段,14、第一控制腔,15、旋轉軸,16、旋轉桿,17、拉伸桿,18、第二控制腔下體,19、第二控制腔上體,20、彈簧,21、連接管。
【具體實施方式】
[0014]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作詳細說明,本實施例以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為前提,給出了詳細的實施方式和具體的操作過程,但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不限于下述的實施例。
[0015]實施例
[0016]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如圖1至圖5所示,本發(fā)明包括壓氣機進氣管1、壓氣機2、發(fā)動機進氣管3、缸體4、缸蓋5、發(fā)動機排氣管6、渦輪7、渦輪排氣管8、催化包9、排氣門10、進氣門下段11、進氣門中段12、進氣門上段13、第一控制腔14、旋轉軸15、旋轉桿16、拉伸桿17、第二控制腔下體18、第二控制腔上體19、彈簧20、連接管21,壓氣機2的進出氣口分別與壓氣機進氣管1、發(fā)動機進氣管3相連接,渦輪7的進出氣口分別與發(fā)動機排氣管6、渦輪排氣管8相連接,發(fā)動機進氣管3、發(fā)動機排氣管6均與缸體4相連接,缸蓋5布置在缸體4上,排氣門10布置在缸蓋5上,催化包9布置在渦輪排氣管8上,進氣門下段11、進氣門中段12固結在一起,進氣門中段12頂端帶有外螺紋,進氣門上段13內部帶有凹槽且凹槽上帶有內螺紋,進氣門中段12的頂端通過螺紋結構與進氣門上段13連接在一起,進氣門上段13、第一控制腔14均布置在缸蓋5內,旋轉軸15布置在第一控制腔14的軸線上,旋轉桿16的一端布置在第一控制腔14內并與旋轉軸15固結在一起,進氣門中段12在旋轉軸15中穿過,旋轉軸15內部帶有四個空腔,進氣門中段12帶有四個肋筋,進氣門中段12的四個肋筋分別布置在旋轉軸15的四個空腔內,第二控制腔下體18、第二控制腔上體19在一起構成第二控制腔,第二控制腔下體18、第二控制腔上體19密封接觸并可以相對移動,第二控制腔下體18、第二控制腔上體19之間通過彈簧相連接,旋轉桿16的另一端與拉伸桿17的一端鉸接在一起,拉伸桿17的另一端穿過第二控制腔下體18的下壁面后與第二控制腔上體19的上壁面固結在一起,連接管21的一端與第二控制腔相連通,連接管23的另一端與發(fā)動機進氣管3相連通,第一控制腔14的內部腔體橫截面為圓形,第二控制腔下體18、第二控制腔上體19的內部腔體橫截面為長方形。
[0017]在本發(fā)明中,旋轉軸15內部帶有四個空腔,進氣門中段12帶有四個肋筋,進氣門中段12的四個肋筋分別布置在旋轉軸15的四個空腔內,這樣進氣門中段12既可以上下移動,也可以和旋轉軸15 —起做旋轉運動。當發(fā)動機進氣管3內壓力較大時,第二控制腔內壓力也較大,第二控制腔上體19向上移動并拉伸彈簧20,拉伸桿17也同步向上移動,拉伸桿17拉動旋轉桿16、旋轉軸15 —起順時針旋轉,旋轉軸15帶動進氣門中段12也順時針旋轉,進氣門升程變大,發(fā)動機進氣量變大。當發(fā)動機進氣管3內壓力較小時,在彈簧20的拉伸作用下,拉伸桿17、第二控制腔上體19均向下移動,拉伸桿17拉動旋轉桿16、旋轉軸15一起逆時針旋轉,旋轉軸15帶動進氣門中段12逆時針旋轉,進氣門升程變小。
【主權項】
1.一種多體聯(lián)動執(zhí)行器,包括壓氣機進氣管(I)、壓氣機(2)、發(fā)動機進氣管(3)、缸體(4)、缸蓋(5)、發(fā)動機排氣管(6)、禍輪(7)、渦輪排氣管(8)、催化包(9)、排氣門(10),壓氣機(2)的進出氣口分別與壓氣機進氣管(I)、發(fā)動機進氣管(3)相連接,渦輪(7)的進出氣口分別與發(fā)動機排氣管¢)、渦輪排氣管(8)相連接,發(fā)動機進氣管(3)、發(fā)動機排氣管(6)均與缸體(4)相連接,缸蓋(5)布置在缸體(4)上,排氣門(10)布置在缸蓋(5)上,催化包(9)布置在渦輪排氣管(8)上,其特征在于,還包括進氣門下段(11)、進氣門中段(12)、進氣門上段(13)、第一控制腔(14)、旋轉軸(15)、旋轉桿(16)、拉伸桿(17)、第二控制腔下體(18)、第二控制腔上體(19)、彈簧(20)、連接管(21),進氣門下段(11)、進氣門中段(12)固結在一起,進氣門中段(12)頂端帶有外螺紋,進氣門上段(13)內部帶有凹槽且凹槽上帶有內螺紋,進氣門中段(12)的頂端通過螺紋結構與進氣門上段(13)連接在一起,進氣門上段(13)、第一控制腔(14)均布置在缸蓋(5)內,旋轉軸(15)布置在第一控制腔(14)的軸線上,旋轉桿(16)的一端布置在第一控制腔(14)內并與旋轉軸(15)固結在一起,進氣門中段(12)在旋轉軸(15)中穿過,旋轉軸(15)內部帶有四個空腔,進氣門中段(12)帶有四個肋筋,進氣門中段(12)的四個肋筋分別布置在旋轉軸(15)的四個空腔內,第二控制腔下體(18)、第二控制腔上體(19)在一起構成第二控制腔,第二控制腔下體(18)、第二控制腔上體(19)密封接觸并可以相對移動,第二控制腔下體(18)、第二控制腔上體(19)之間通過彈簧相連接,旋轉桿(16)的另一端與拉伸桿(17)的一端鉸接在一起,拉伸桿(17)的另一端穿過第二控制腔下體(18)的下壁面后與第二控制腔上體(19)的上壁面固結在一起,連接管(21)的一端與第二控制腔相連通,連接管(23)的另一端與發(fā)動機進氣管(3)相連通。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體聯(lián)動執(zhí)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腔(14)的內部腔體橫截面為圓形,第二控制腔下體(18)、第二控制腔上體(19)的內部腔體橫截面為長方形。
【專利摘要】一種屬于機械設計技術領域的多體聯(lián)動執(zhí)行器,包括進氣門、控制腔、旋轉軸、旋轉桿、拉伸桿、彈簧、移動體、連接管,旋轉軸內部帶有四個空腔,進氣門中段帶有四個肋筋,進氣門中段的四個肋筋分別布置在旋轉軸的四個空腔內,第二控制腔下體、第二控制腔上體在一起構成第二控制腔,第二控制腔下體、第二控制腔上體密封接觸并可以相對移動,連接管的一端與第二控制腔相連通,連接管的另一端與發(fā)動機進氣管相連通。在本發(fā)明中,當?shù)诙刂魄粌炔繅毫^高時,進氣門中段順時針旋轉,氣門升程變大,發(fā)動機進氣量變大。本發(fā)明設計合理,結構簡單,適用于進氣門升程連續(xù)可變系統(tǒng)的設計。
【IPC分類】F01L9-02, F01L13-00
【公開號】CN104863659
【申請?zhí)枴緾N201510329917
【發(fā)明人】魯斯嘉, 朱澄玉
【申請人】魯斯嘉
【公開日】2015年8月26日
【申請日】2015年6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