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观看视频网站,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啪啪伊人网,中文字幕第13亚洲另类,中文成人久久久久影院免费观看 ,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亚洲a视频

一種基于滑膜阻尼的大電容微慣性傳感器及其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5267596閱讀:396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一種基于滑膜阻尼的大電容微慣性傳感器及其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微電子機械技術領域,涉及一種微慣性傳感器,具體涉及一種基于滑
膜阻尼的大電容微慣性傳感器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術
最近十幾年來,用微機械技術制作的加速度計得到了迅速的發(fā)展。其主要的加速 度檢測技術有壓阻檢領U、壓電檢領U、熱檢領U、共振檢領U、電磁檢領U、光檢領U、隧道電流檢測和 電容檢測等。此外,還有一些基于別的檢測技術的加速度計,如光加速度計、電磁加速度計、 電容加速度計等。光加速度計的發(fā)展主要是為了結合光和微機械的優(yōu)點,制作高電磁屏蔽 或者好線性度的傳感器。在這些傳感器中,電容式加速度傳感器,由于具有溫度系數(shù)小,靈 敏度高,穩(wěn)定性好等優(yōu)點,是目前研制得最多的一類加速度傳感器。微機械電容式傳感器的 制作方法有表面微機械加工方法和體硅微機械加工方法。采用表面微機械加工工藝可以和 集成電路工藝兼容,從而集成傳感器的外圍電路,成本低,但是傳感器的噪聲大、穩(wěn)定性差, 量程和帶寬小。采用體硅微機械加工工藝可以提高傳感器芯片的質量,從而降低噪聲,改 善穩(wěn)定性,提高靈敏度。缺點是體積稍大,但可以制作出超高精度的微機械慣性傳感器。為 了得到較高的測量靈敏度和減小外圍電路的復雜性,可以通過增加傳感器振子的質量和增 大傳感器的靜態(tài)測試電容的方法,從而減小機械噪聲和電路噪聲。而對于用體硅工藝如深 反應粒子刻蝕(De印RIE)加工的梳齒狀的電容式傳感器,其極板電容的深寬比一般小于 30 : l,這就限制了傳感器振子的質量增加和極板間距的減小。而對于小間距極板電容,其 壓膜空氣阻尼較大,增大了傳感器的機械噪聲。減小該機械噪聲的方法一是可以通過在極 板上刻蝕阻尼條,二是把電容改為變面積的方式,使阻尼表現(xiàn)為滑膜阻尼,而減小電子噪聲 的方法之一便是通過增大檢測電容。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基于滑膜阻尼的大電容微慣性傳感器及其制作方法, 以制作工藝簡單、靈敏度高、噪聲小的電容式微慣性傳感器。 本發(fā)明提供的電容式微慣性傳感器包括第一基板及其上表面的檢測用交叉梳齒 狀固定對電極、固定于第一基板上的敏感器錨點、驅動器外部錨點、驅動器內部錨點、固定 于第一基板上的矩形孤島、第二基板的懸于第一基板上方的可沿縱向運動的敏感器質量 塊、將敏感器錨點和敏感器質量塊相連的U形敏感器支撐梁、可沿橫向運動的驅動器質量 塊、將驅動器外部錨點與驅動器質量塊相連的驅動器第一折疊梁、將驅動器內部錨點與驅 動器質量塊相連的驅動器第二折疊梁、第二折疊梁上的電絕緣層、電絕緣層上的驅動導線 和驅動導線引出電極。 所述的敏感器質量塊是由縱向等間距、橫向平行的柵形電極、連接柵形電極的矩 形邊框和邊框兩側設置的梳形可動電極組成。 所述的梳形可動電極由n個等間距的梳齒和連接梳齒的矩形條組成,n > l,梳齒與矩形條垂直設置;梳形可動電極在邊框的每一側分別對應組成兩組硅條組,每組硅條組 分別對應設置在邊框的相應處,每組硅條組包括平行設置的m條梳形可動電極,m > 2,連接 梳齒的矩形條與敏感器質量塊側邊垂直。邊框每側一組的梳形可動電極沿敏感器質量塊的 橫向中心線與同側的另一組的對應梳形可動電極對稱設置;邊框一側的一組硅條組與另一 側對應的硅條組沿敏感器質量塊的縱向中心線對稱設置。 所述的敏感器錨點沿敏感器質量塊的縱向中心線分別設置在敏感器質量塊的兩 端,并通過敏感器支撐梁與敏感器質量塊連接。 所述的驅動器質量塊與每組硅條組一一對應設置,驅動器質量塊的與硅條組的對
應一側設置有m條和梳形可動電極形狀相同的梳形固定電極,梳形可動電極和梳形固定電
極的位置對應設置,梳形固定電極的梳齒與梳形可動電極的梳齒對應交叉設置。 所述的驅動器第一折疊梁設置在驅動器質量塊的遠離敏感器質量塊的一側,每個
驅動器質量塊有兩根第一折疊梁,其中一根驅動器第一折疊梁始于驅動器質量塊的遠離敏
感器質量塊的一側一角,終于對應的驅動器外部錨點,另一根第一折疊梁沿驅動器質量塊
的橫向中心線與其對稱設置; 所述的驅動器質量塊和梳形可動電極的對應側的內部設置有矩形孔; 所述的矩形孤島、驅動器內部錨點和驅動器質量塊相連接的驅動器第二折疊梁設
置在矩形孔內;驅動器第二折疊梁設置在靠近敏感器質量塊一側,每個驅動器質量塊有兩
根驅動器第二折疊梁,其中一根驅動器第二折疊梁始于矩形孔內側對應一角,終于對應的
驅動器內部錨點,另一根驅動器第二折疊梁沿驅動器質量塊的橫向中心線與其對稱設置。
矩形孤島設置在遠離敏感器質量塊一側; 所述的驅動器質量塊上的驅動導線縱向設置于梳形固定電極和驅動器第二折疊 梁之間,驅動導線通過驅動器第二折疊梁上的金屬導線與驅動導線引出電極連接,在驅動 導線、金屬導線、驅動導線引出電極組成的金屬層和驅動器質量塊之間設置有電絕緣層。
所述的矩形孤島和驅動器質量塊之間在驅動器外部錨點一側的橫向間距比梳形 可動電極和梳形固定電極上的對應梳齒間的橫向間距小一微米以上。 所述的檢測用交叉梳齒狀固定對電極由沿橫向相對交叉的多根梳齒電極組成,固 定引線電極位于固定對電極的兩側,并與固定對電極連通;硅條組連接線和對應的固定引 線電極連接。交叉的梳齒電極對應組成梳齒電極對,梳齒電極對中的兩個梳齒電極間的間 隙不小于一微米。 所述的柵形電極位于對應的梳齒電極對的正上方。
制作該微慣性傳感器的具體步驟是 (1)在第一基板的上表面形成檢測用交叉梳齒狀固定對電極及固定引線電極; (2)在第二基板的上表面形成電絕緣層; (3)在第二基板的下表面形成懸浮區(qū); (4)在第二基板的下表面的所述懸浮區(qū)形成懸浮間距; (5)將所述第一基板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二基板的下表面相向鍵合,所述檢測用交 叉梳齒狀固定對電極和懸浮區(qū)互相對準,形成柵形電極下表面與檢測用交叉梳齒狀固定對 電極的上表面的間隙; (6)刻蝕所述第二基板上的絕緣層,形成驅動器內部錨點和驅動器質量塊相連接的驅動器第二折疊梁和驅動導線、金屬導線、驅動導線引出電極組成的金屬層之間的電絕 緣層; (7)在所述驅動器內部錨點和驅動器質量塊相連接的驅動器第二折疊梁和第二基 板間的電絕緣層上形成驅動導線、金屬線和驅動導線引出電極; (8)刻蝕所述第二基板,形成懸于第一基板上方的四個驅動器質量塊、懸于第一基 板上方的敏感器質量塊、固定于第一基板上的敏感器錨點、驅動器外部錨點、驅動器內部錨 點、矩形孤島、驅動器外部錨點和驅動器質量塊相連接的驅動器第一折疊梁、驅動器內部錨 點和驅動器質量塊相連接的驅動器第二折疊梁、敏感器錨點和敏感器質量塊相連接的敏感 器支撐梁。 綜上所述,根據(jù)本發(fā)明方法實現(xiàn)由第一基板上及其上的檢測用交叉梳齒狀固定對 電極、固定于第一基板上的敏感器錨點、驅動器外部錨點和驅動器內部錨點、固定于第一基 板上矩形孤島、懸于第一基板上方的可沿縱向運動的敏感器質量塊、敏感器錨點和敏感器 質量塊相連接的敏感器支撐梁、可沿橫向運動的驅動器質量塊、驅動器外部錨點和驅動器 質量塊相連接的驅動器第一折疊梁、驅動器內部錨點和驅動器質量塊相連接的驅動器第二 折疊梁、第二折疊梁上的電絕緣層及其上的驅動導線和驅動導線引出電極組成的微慣性傳 感器。第二基板上形成的柵形電極與第一基板上的梳齒電極對互相對準。柵形電極的下表 面與第一基板上的交叉梳齒狀固定對電極之間起主要作用的是滑膜阻尼。梳形可動電極 和梳形固定電極上的對應梳齒之間起主要作用的也是滑膜阻尼,滑膜阻尼要遠小于壓模阻 尼,因而微傳感器的機械噪聲得到改善。 本發(fā)明涉及的微慣性傳感器包含有微驅動器,可以使傳感器檢測電容的初始設計
間距較大,從而解決深反應粒子刻蝕深寬比小于30 : l對傳感器振子的質量不能做厚的限
制,而后通過磁場驅動的驅動器,減小檢測電容間距,從而增大傳感器的初始檢測電容以降
低檢測電路噪聲,而傳感器做厚增大了振子質量,從而也降低了傳感器的機械噪聲。另外,
通過改變支撐梁和質量塊的尺寸還可以改變傳感器的量程和響應特性。 同時,本發(fā)明涉及的高精度微慣性傳感器結構新穎,分辨率和靈敏度高,制作工藝
簡單,有利于降低成本和提高成品率,是一種可以實際應用的微慣性傳感器。


圖1為本發(fā)明的第一基板及其上的檢測用交叉梳齒狀固定對電極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在第二基板上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沿B-B'的器件結構的分解斷面圖; 圖4為圖1沿A-A'的器件結構的分解斷面圖; 圖5為圖3和圖4的組合圖; 圖6為本發(fā)明的一對梳柵可動電極和梳齒固定電極的放大圖; 圖7為本發(fā)明的制作工藝流程斷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結合實施例和附圖對本發(fā)明進一步說明,但本發(fā)明決非僅限于所介紹的實施 例。
6
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涉及一種電容式微慣性傳感器,如圖1所示,第一基板1上形成檢 測用交叉梳齒狀固定對電極,固定引線電極3a,連接對應兩組硅條組的硅條組連接線3b, 固定對電極由十根橫向交叉設置的梳齒電極2組成,合計五對梳齒電極對;固定對電極的 兩側對稱設置固定引線電極,橫向設置的硅條組連接線和固定引線電極連通。
如圖2所示,在第二基板上形成固定于第一基板1的敏感器錨點11、驅動器外部 錨點6、驅動器內部錨點4、矩形孤島8 ;在第二基板上形成懸于第一基板1上方的可沿縱向 運動的敏感器質量塊20、敏感器質量塊20相連接的敏感器支撐梁10、可沿橫向運動的驅動 器質量塊5、驅動器外部錨點6和驅動器質量塊相連接的驅動器第一折疊梁9、驅動器內部 錨點4和驅動器質量塊5相連接的驅動器第二折疊梁13、驅動器第二折疊梁13上的電絕 緣層24及電絕緣層上的驅動導線14和驅動導線引出電極15 ;在第二基板上形成敏感器外 部連接焊點12 ;形成敏感器質量20上的梳形可動電極梳齒16、連接梳形可動電極梳齒16 的矩形條18、驅動器質量塊5上的梳形固定電極梳齒17、連接梳形固定電極梳齒17的矩形 條21 ;形成敏感器質量塊20上的柵形電極19、連接柵形電極19的邊框22。形成敏感器質 量塊20上的梳形可動電極梳齒16與驅動器質量塊5上的梳形固定電極梳齒17之間的間 隙23,以及如5所示的第一基板1與敏感器質量塊20之間的間隙26,形成敏感器質量 塊20與第一基板1上的檢測用交叉梳齒狀固定對電極之間的間隙27、梳齒電極對內的間隙 25,每個梳齒電極對內的間隙相同。把對應的一個梳形可動電極和一個梳形固定電極稱為 一對梳齒電容對,形成相鄰梳齒電容對的縱向間距,其值不小于三十微米。
結合圖1至圖6,對本發(fā)明的結構進行說明。 敏感器質量塊20是由縱向等間距、橫向平行的五個柵形電極19、連接柵形電極的 邊框22和邊框兩側設置的梳形可動電極組成。梳形可動電極由4個等間距的梳形可動電 極梳齒16和連接梳形可動電極梳齒16的矩形條18組成,梳形可動電極梳齒16與連接梳 形可動電極梳齒16的矩形條18垂直設置;梳形可動電極在邊框22的每一側分別對應組成 兩組硅條組,每組硅條組分別對應設置在邊框的相應處,每組硅條組包括平行設置的三條 梳形可動電極,連接梳形可動電極梳齒16的矩形條18與敏感器質量塊20的側邊垂直。邊 框每側一組的梳形可動電極沿敏感器質量塊20的橫向中心線與同側的另一組的對應梳形 可動電極對稱設置;邊框一側的一組硅條組與另一側對應的硅條組沿敏感器質量塊20的 縱向中心線對稱設置。敏感器錨點11沿敏感器質量塊20的縱向中心線分別設置在敏感器 質量塊20的兩端,并通過敏感器支撐梁10與敏感器質量塊20連接。 驅動器質量塊5與每組硅條組一一對應設置,驅動器質量塊5的與硅條組的對應 一側設置有三條和梳形可動電極外形相同的梳形固定電極,梳形可動電極和梳形固定電極 的位置對應設置,每條梳形可動電極的四個梳形固定電極梳齒17與對應的梳形固定電極 的四個梳形可動電極梳齒16對應交叉設置。 驅動器第一折疊梁9設置在驅動器質量塊5的遠離敏感器質量塊20的一側,每個 驅動器質量塊有兩根驅動器第一折疊梁9,其中一根驅動器第一折疊梁9始于驅動器質量 塊的遠離敏感器質量塊20的一側一角,終于對應的驅動器外部錨點,另一根驅動器第一折 疊梁沿驅動器質量塊20的橫向中心線與其對稱設置; 驅動器質量塊5上和梳形可動電極的對應側的內部設置有矩形孔;矩形孤島8、驅 動器內部錨點4和驅動器質量塊5相連接的驅動器第二折疊梁13設置在矩形孔內;驅動器
7第二折疊梁13設置在靠近敏感器質量塊20的一側,每個驅動器質量塊5有兩根驅動器第 二折疊梁13,其中一根驅動器第二折疊梁13始于矩形孔內側對應一角,終于對應的驅動器 內部錨點4,另一根驅動器第二折疊梁沿驅動器質量塊5的橫向中心線與其對稱設置。矩形 孤島8設置在遠離敏感器質量塊20 —側;驅動器質量塊5上的驅動導線14縱向設置于梳 形固定電極和驅動器第二折疊梁13之間,驅動導線14通過驅動器第二折疊梁13上的金屬 導線與驅動導線引出電極15連接,在驅動導線14、金屬導線、驅動導線引出電極15組成的 金屬層和驅動器質量塊之間設置有電絕緣層24。矩形孤島8和驅動器質量塊5之間在驅動 外部錨點一側的橫向間隙7比敏感器質量20上的梳形可動電極梳齒16與驅動器質量塊5 上的梳形固定電極梳齒17之間的間隙23小一微米以上。 所形成的敏感器質量塊上柵形電極的厚度小于第二極板厚度;敏感器質量塊20 上的梳形可動電極梳齒16與驅動器質量塊5上的梳形固定電極梳齒17之間的間隙23比 矩形孤島8和驅動器質量塊5之間的間隙7大一微米以上;梳齒電極對的兩根梳齒電極的 間隙25不小于一微米;傳感器電容的起始檢測間距是間隙23與間隙7之間的差值。
敏感器質量塊20上的柵形電極19的初始位置在間隙25的正上方。
為了更明確的描述檢測電容的各個間距,結合圖5和圖6進一步描述,梳齒電極對 外側之間的距離如圖5中的箭頭所示,用G。表示表示,其值大于柵形電極19的寬度;敏感 器質量20上的梳形可動電極梳齒16與驅動器質量塊5上的梳形固定電極梳齒17之間的 間隙23,如圖6中的相應箭頭所示,用&表示,取值范圍為十微米到五十微米;敏感器質量 20上的梳形可動電極梳齒16與驅動器質量塊5上的梳形固定電極梳齒17之間的疊加的縱 向尺寸,如圖6中的相應箭頭所示,用62表示,其值不小于一微米;每對梳齒電容對中的梳 形可動電極梳齒16與梳形固定電極梳齒17的矩形條21之間的間距,如圖6中的相應箭頭 所示,用^表示,其值不小于十微米。 柵形電極19的下表面和檢測用交叉梳齒狀固定對電極間隙27大于四微米,不大 于柵形電極19的寬度;柵形電極19的寬度大于間隙25。 本實施例涉及的電容式微慣性傳感器的制作方法,參考圖7所示的工藝流程圖斷 面圖進行說明,結構斷面圖取自圖1中A-A'和圖2中B-B',主要包括以下工藝步驟
a選用低阻硅片作為第二基板,在低阻硅的表面形成氧化硅作為電絕緣層;
b結合掩膜板,用光刻膠做掩膜,利用氫氟酸去除在低阻硅下表面的部分氧化硅, 露出要刻蝕的懸浮區(qū); c用堿性容易腐蝕懸浮區(qū),形成懸浮間距,并用氫氟酸去除低阻硅下表面的氧化 娃; d選用玻璃襯底作為第一基板1 ; e在玻璃上表面形成鋁材料的檢測用交叉梳齒狀固定對電極,固定引線電極,連接 對應兩組硅條組的硅條組連接線; f把檢測用交叉梳齒狀固定對電極對應在低阻硅的懸浮區(qū),采用溫度380攝氏度, 電壓800V,陽極鍵合玻璃襯底和低阻硅; g刻蝕低阻硅上表面的電絕緣層,形成驅動器質量塊5和驅動導線14之間的電絕 緣層24 ; h在電絕緣層24上形成鋁材料的驅動導線14和金屬線,在低阻硅上形成敏感器質量塊的引出焊點12; i用深度粒子反應刻蝕工藝刻蝕低阻硅,同時形成懸于玻璃襯底上方的敏感器質 量塊20、敏感器錨點11和敏感器質量塊20相連接的敏感器支撐梁10、驅動器質量塊5、驅 動器外部錨點6和驅動器質量塊5相連接的驅動器第一折疊梁9、驅動器內部錨點4和驅動 器質量塊5相連接的驅動器第二折疊梁13、固定于玻璃襯底上的敏感器錨點11、驅動器外 部錨點6、驅動器內部錨點4、矩形孤島8。 由以上工藝步驟制作出本發(fā)明涉及的高精度微慣性傳感器。結合圖l至圖6對傳 感器原理進行說明。 矩形孤島8和驅動器質量塊5之間的間隙7用dl表示,敏感器質量20上的梳形 可動電極梳齒16與驅動器質量塊5上的梳形固定電極梳齒17之間的間隙23用^表示, 且^= (dl+x), (x為測試傳感器靜態(tài)初始電容間距,l,單位微米)。把位于敏感器 質量塊20左側的驅動器,用外部金絲球焊技術用金線把驅動導線引出電極15分別連接到 封裝管殼引腳上,并接入恒流源。把位于敏感器質量塊20右側的驅動器,用外部金絲球焊 技術用金線把驅動導線引出電極15分別連接到封裝管殼引腳上,并接入和左側驅動器相 反相位的恒流源。 敏感器外部連接焊點12連接到封裝管殼引腳,并連接到地,固定引線電極分別連 接到封裝管殼引腳,并分別用VI和V2表示,在用微機械工藝加工傳感器時,Gp dl可以設 置較大值,加工出較厚的傳感器質量塊,因而質量塊質量較大。在傳感器結構正上方的封裝 管殼帽內設置合適方向的勻強磁場,在金屬驅動導線上產(chǎn)生的安培力驅動驅動器質量塊并 使其吸合在矩形孤島8上,此時,測試傳感器靜態(tài)初始電容間距為x, x = G「dl,由于電容 的間距大大減小,從而傳感器的初始檢測電容大大增加。再在V1、V2端分別加電載波信號, 可動質量塊通過錨點連接至地。當敏感方向上有加速度信號時,由于慣性力的作用,產(chǎn)生位 移,從而引起敏感器質量塊上的柵形電極和梳齒電極對組成的差分電容的疊加面積變化以 及敏感器質量上的梳形可動電極梳齒與驅動器質量塊上的梳形固定電極梳齒之間的疊加 面積變化,進而引起電容較大的變化,該變化電容和外部慣性信號的大小成線性關系,通過 檢測電容變化便可以得到敏感方向上加速度的大小,而且由于傳感器結構設計的特點,檢 測電容為差分變化,這增大了傳感器的線性范圍和量程。 本發(fā)明涉及的高精度微慣性傳感器,由于梳齒電容間距可用安培力驅動驅動器減 小,從而在不增加橫向尺寸的情況下增大了振子質量和檢測電容,且檢測電容極板間的相 對運動主要表現(xiàn)為滑膜阻尼,這些因素使傳感器的機械噪聲和電路噪聲大大減小,從而使 傳感器可以達到很高的精度,本發(fā)明刻蝕出防吸合短路的矩形孤島,防止電容間發(fā)生短路 和永久吸合。同時本發(fā)明采用微機械技術制作,工藝簡單,有利于提高成品率和降低制造成 本。
權利要求
一種基于滑膜阻尼的大電容微慣性傳感器,包括第一基板及其上表面的檢測用交叉梳齒狀固定對電極、固定于第一基板上的敏感器錨點、驅動器外部錨點、驅動器內部錨點、固定于第一基板上的矩形孤島、第二基板的懸于第一基板上方的可沿縱向運動的敏感器質量塊、將敏感器錨點和敏感器質量塊相連的U形敏感器支撐梁、可沿橫向運動的驅動器質量塊、將驅動器外部錨點與驅動器質量塊相連的驅動器第一折疊梁、將驅動器內部錨點與驅動器質量塊相連的驅動器第二折疊梁、第二折疊梁上的電絕緣層、電絕緣層上的驅動導線和驅動導線引出電極,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敏感器質量塊是由縱向等間距、橫向平行的柵形電極、連接柵形電極的矩形邊框和邊框兩側設置的梳形可動電極組成;所述的梳形可動電極由n個等間距的梳齒和連接梳齒的矩形條組成,n≥1,梳齒與矩形條垂直設置;梳形可動電極在邊框的每一側分別對應組成兩組硅條組,每組硅條組分別對應設置在邊框的相應處,每組硅條組包括平行設置的m條梳形可動電極,m≥2,連接梳齒的矩形條與敏感器質量塊側邊垂直;邊框每側一組的梳形可動電極沿敏感器質量塊的橫向中心線與同側的另一組的對應梳形可動電極對稱設置;邊框一側的一組硅條組與另一側對應的硅條組沿敏感器質量塊的縱向中心線對稱設置;所述的敏感器錨點沿敏感器質量塊的縱向中心線分別設置在敏感器質量塊的兩端,并通過敏感器支撐梁與敏感器質量塊連接;所述的驅動器質量塊與每組硅條組一一對應設置,驅動器質量塊的與硅條組的對應一側設置有m條和梳形可動電極形狀相同的梳形固定電極,梳形可動電極和梳形固定電極的位置對應設置,梳形固定電極的梳齒與梳形可動電極的梳齒對應交叉設置;所述的驅動器第一折疊梁設置在驅動器質量塊的遠離敏感器質量塊的一側,每個驅動器質量塊有兩根第一折疊梁,其中一根驅動器第一折疊梁始于驅動器質量塊的遠離敏感器質量塊的一側一角,終于對應的驅動器外部錨點,另一根第一折疊梁沿驅動器質量塊的橫向中心線與其對稱設置;所述的驅動器質量塊和梳形可動電極的對應側的內部設置有矩形孔;所述的矩形孤島、驅動器內部錨點和驅動器質量塊相連接的驅動器第二折疊梁設置在矩形孔內;驅動器第二折疊梁設置在靠近敏感器質量塊一側,每個驅動器質量塊有兩根驅動器第二折疊梁,其中一根驅動器第二折疊梁始于矩形孔內側對應一角,終于對應的驅動器內部錨點,另一根驅動器第二折疊梁沿驅動器質量塊的橫向中心線與其對稱設置;矩形孤島設置在遠離敏感器質量塊一側;所述的驅動器質量塊上的驅動導線縱向設置于梳形固定電極和驅動器第二折疊梁之間,驅動導線通過驅動器第二折疊梁上的金屬導線與驅動導線引出電極連接,在驅動導線、金屬導線、驅動導線引出電極組成的金屬層和驅動器質量塊之間設置有電絕緣層;所述的矩形孤島和驅動器質量塊之間在驅動器外部錨點一側的橫向間距比梳形可動電極和梳形固定電極上的對應梳齒間的橫向間距小一微米以上;所述的檢測用交叉梳齒狀固定對電極由沿橫向相對交叉的多根梳齒電極組成,固定引線電極位于固定對電極的兩側,并與固定對電極連通;硅條組連接線和對應的固定引線電極連接;交叉的梳齒電極對應組成梳齒電極對,梳齒電極對中的兩個梳齒電極間的間隙不小于一微米;所述的柵形電極位于對應的梳齒電極對的正上方。
2. —種制作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大電容微慣性傳感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包括 如下步驟步驟(1)在第一基板的上表面形成檢測用交叉梳齒狀固定對電極及固定引線電極;步驟(2)在第二基板的上表面形成電絕緣層;步驟(3)在第二基板的下表面形成懸浮區(qū);步驟(4)在第二基板的下表面的所述懸浮區(qū)形成懸浮間距;步驟(5)將所述第一基板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二基板的下表面相向鍵合,所述檢測用交 叉梳齒狀固定對電極和懸浮區(qū)互相對準,形成柵形電極下表面與檢測用交叉梳齒狀固定對 電極的上表面的間隙;步驟(6)刻蝕所述第二基板上的絕緣層,形成驅動器內部錨點和驅動器質量塊相連接 的驅動器第二折疊梁和驅動導線、金屬導線、驅動導線引出電極組成的金屬層之間的電絕 緣層;步驟(7)在所述驅動器內部錨點和驅動器質量塊相連接的驅動器第二折疊梁和第二 基板間的電絕緣層上形成驅動導線、金屬線和驅動導線引出電極;步驟(8)刻蝕所述第二基板,形成懸于第一基板上方的四個驅動器質量塊、懸于第一 基板上方的敏感器質量塊、固定于第一基板上的敏感器錨點、驅動器外部錨點、驅動器內部 錨點、矩形孤島、驅動器外部錨點和驅動器質量塊相連接的驅動器第一折疊梁、驅動器內部 錨點和驅動器質量塊相連接的驅動器第二折疊梁、敏感器錨點和敏感器質量塊相連接的敏 感器支撐梁。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一種基于滑膜阻尼的大電容微慣性傳感器及其制作方法。現(xiàn)有的傳感器的噪聲大、穩(wěn)定性差,量程和帶寬小。本發(fā)明的傳感器中敏感器質量塊的兩側邊對稱設置有硅條組,敏感器質量塊兩端設置有敏感器錨點,敏感器質量塊內有柵形電極;驅動器質量塊對應硅條組設置;敏感器質量塊下方的第一基板上設置固定對電極。制作該傳感器的方法首先是在第一基板上形成固定對電極;其次在第二基板上表面形成電絕緣層,下表面形成懸浮區(qū);然后鍵合兩個基板;最后刻蝕形成該傳感器。本發(fā)明中的微慣性傳感器結構新穎,分辨率和靈敏度高,制作工藝簡單,有利于降低成本和提高成品率。
文檔編號B81C1/00GK101792108SQ20101012544
公開日2010年8月4日 申請日期2010年3月16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3月16日
發(fā)明者董林璽, 顏海霞 申請人: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天长市| 合川市| 南丰县| 思南县| 红桥区| 安吉县| 乌拉特前旗| 永安市| 布尔津县| 竹溪县| 安新县| 汤阴县| 昆明市| 普兰县| 广汉市| 常宁市| 会昌县| 磴口县| 晋州市| 济源市| 宁安市| 平乐县| 老河口市| 星子县| 靖远县| 永安市| 阿鲁科尔沁旗| 玉溪市| 即墨市| 武宁县| 探索| 甘孜| 资中县| 正镶白旗| 海伦市| 广宁县| 苏尼特右旗| 十堰市| 邵阳县| 通城县| 兴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