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圍堰轉向馬口及其應用的制作方法
一種圍堰轉向馬口及其應用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圍堰轉向馬口及其應用。背景技術:
在水中基礎施工中,采用先圍堰后鉆孔的施工方法時,需要采用錨碇系統(tǒng)對圍堰進行精確定位,而圍堰定位系統(tǒng)邊錨的收錨空間,是圍堰定位系統(tǒng)中難以處理的問題。目前常采用的方法是將邊錨錨繩通過圍堰上設置的固定轉向馬口,轉向至圍堰頂,利用圍堰上設置的收錨平臺進行邊錨錨繩收放。而對于需要在水上進行接高的圍堰,采用此種方法時, 需設置多層收錨平臺,鋼結構用量大,收錨設施也需要增加,且定位系統(tǒng)中邊錨需要進行倒纜,操作起來工序繁瑣。傳統(tǒng)的做法不僅浪費材料,而且在收錨平臺的轉換過程中,浪費大量的時間。
發(fā)明內(nèi)容針對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陷,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圍堰轉向馬口及其應用,其可以不使用收錨平臺,并且收錨簡單方便,經(jīng)濟實用。為達到以上目的,本發(fā)明采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圍堰轉向馬口,所述圍堰轉向馬口包括,上、下水平固定座,所述上、下水平固定座焊接與圍堰的外壁上;一活動轉軸,所述活動轉軸活動的組接于上、下水平座體之間。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所述上、下水平固定座上還設有圍繞活動轉軸的半圓板,所述半圓板輪廓為半圓形,且所述半圓板截面為半圓形。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所述活動轉軸包括滾筒,穿設在滾筒中的鋼銷以及組設于滾筒兩端的銅套組成。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所述滾筒為無縫鋼管。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所述鋼銷兩端車絲,與上、下固定座通過墊圈及螺帽連接。同時,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圍堰定位系統(tǒng),其包括位于圍堰前后的前定位船與后定位船,系接在前定位船上的主錨及系接在后定位船上的尾錨,所述圍堰還設有上游側圍堰邊錨及下游側圍堰邊錨,所述上游側圍堰邊錨及下游側圍堰邊錨連接有錨繩,所述圍堰的上游一側及下游一側均設有如權利要求1-5任一項所述的圍堰轉向馬口,且活動轉軸與圍堰外壁之間也有一定間隔,錨繩穿設在活動轉軸與圍堰外壁之間。同時,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上述的圍堰定位系統(tǒng)的收錨方法,所述收錨方法包括以下步驟,A)將圍堰浮運至前定位船前,拋設上游側圍堰邊錨及下游側圍堰邊錨,并將上游側圍堰邊錨拉至前定位船,下游側圍堰邊錨拉至后定位船系結;B)將上游側圍堰邊錨及下游側圍堰邊錨繞過圍堰轉向馬口 ;C)通過圍堰轉向馬口將錨繩轉向至前定位船及后定位船;
D)將上游側圍堰邊錨及下游側圍堰邊錨分別拉拽至前定位船及后定位船,并將上游側圍堰邊錨及下游側圍堰邊錨連接到卷揚機上;E)在前定位船及后定位船收回上游側圍堰邊錨及下游側圍堰邊錨。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圍堰轉向馬口的上、下水平固定座之間設有活動轉軸,錨繩繞在活動轉軸上,通過圍堰轉向馬口的活動轉軸,錨繩可以轉動方向。并且在圍堰上安裝該圍堰轉向馬口后,對于需要在水上進行接高的圍堰,無需設置多層收錨平臺,并且該圍堰定位系統(tǒng)的收錨方法也簡單方便,并且方便實用。
圖1為本發(fā)明圍堰轉向馬口 A-A方向示意圖;圖2為本發(fā)明圍堰轉向馬口 B-B方向示意圖;圖3為本發(fā)明圍堰轉向馬口 C-C方向示意圖;圖4為本發(fā)明圍堰轉向馬口活動轉軸結構圖;圖5為本發(fā)明圍堰定位系統(tǒng)布置圖。附圖標記前定位船1后定位船2主錨3尾錨4錨繩5圍堰6上游側圍堰邊錨7下游側圍堰邊錨70圍堰轉向馬口 8上、下水平固定座9半圓板10活動轉軸11滾筒12鋼銷13銅套1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請參考圖1至圖3,本發(fā)明圍堰轉向馬口 8包括上、下水平固定座9,上、下水平固定座9焊接在圍堰6的外壁上。上、下水平固定座9之間具有一定距離,一活動轉軸11安裝在上、下水平固定座9之間?;顒愚D軸11的兩端分別組接在上、下水平固定座9上,并且可以自由轉動。同時,上、下水平固定座9遠離圍堰上還設有圍繞活動轉軸11的半圓板10。 該半圓板10的截面也為半圓形。該半圓板10可以防止圍堰轉向馬口 8的邊緣切割錨繩。 活動轉軸11與圍堰6外壁之間也有一定間隔,錨繩穿設在活動轉軸11與圍堰6外壁之間。 并且錨繩可以通過活動轉軸11轉動角度。請參考圖5,活動轉軸11由滾筒12、鋼銷13、銅套14組成?;顒愚D軸11采用壁厚較大的無縫鋼管作為滾筒12,在無縫鋼管中間設置穿過鋼管的鋼銷13,鋼銷13與滾筒12 兩端間設置銅套14,實現(xiàn)圍堰轉向馬口 8的自由轉動,同時還能適應在水中的使用。鋼銷 13兩端車絲,與上、下固定座9采用墊圈及螺帽連接。請參考圖5,圍堰定位系統(tǒng)包括位于圍堰前后的前定位船1與后定位船2,系接在前定位船上1的主錨3及系接在后定位船2上的尾錨4,前定位船上1和后定位船2通過錨繩5系圍堰6上。圍堰6還設有上游側圍堰邊錨7及下游側圍堰邊錨70,同時,上游側圍堰邊錨7及下游側圍堰邊錨70連接有錨繩5.所述圍堰的上游一側及下游一側均設有如上所述的圍堰轉向馬口 8,且所述上游側圍堰邊錨7及下游側圍堰邊錨70分別穿設在各自相應的活動轉軸11與圍堰6外壁之間。由于活動轉軸9可以轉動,上游側圍堰邊錨7及下游側圍堰邊錨70可以轉動方向。活動轉軸11與圍堰6外壁之間也有一定間隔,錨繩穿設在活動轉軸11與圍堰6外壁之間。并且錨繩可以通過活動轉軸11轉動角度。將圍堰6浮運至前定位船前,拋設上游側圍堰邊錨7及下游側圍堰邊錨70,并將上游側圍堰邊錨7拉至前定位船1,下游側圍堰邊錨70拉至后定位船2系結;將上游側圍堰邊錨7及下游側圍堰邊錨70繞過圍堰轉向馬口 8 ;通過圍堰轉向馬口 8將上游側圍堰邊錨7及下游側圍堰邊錨70的錨繩轉向至前定位船1及后定位船2 ;將上游側圍堰邊錨7及下游側圍堰邊錨70分別拉拽至前定位船1 及后定位船2,并將上游側圍堰邊錨7及下游側圍堰邊錨70連接到卷揚機上;在前定位船1 及后定位船2收回上游側圍堰邊錨7及下游側圍堰邊錨70。圍堰6上無需設置收錨平臺。 在水上進行接高的圍堰6,無需設置多層收錨平臺,并且該圍堰定位系統(tǒng)的收錨方法也簡單方便,并且方便實用。本發(fā)明不僅局限于上述最佳實施方式,任何人在本發(fā)明的啟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種形式的產(chǎn)品,但不論在其形狀或結構上作任何變化,凡是具有與本發(fā)明相同或相近似的技術方案,均在其保護范圍之內(nèi)。
權利要求
1.一種圍堰轉向馬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圍堰轉向馬口包括,上、下水平固定座,所述上、下水平固定座焊接于圍堰的外壁上;一活動轉軸,所述活動轉軸活動的組接于上、下水平座體之間。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圍堰轉向馬口,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水平固定座上還設有圍繞活動轉軸的半圓板,所述半圓板輪廓為半圓形,且所述半圓板截面為半圓形。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圍堰轉向馬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動轉軸包括滾筒,穿設在滾筒中的鋼銷以及組設于滾筒兩端的銅套組成。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圍堰轉向馬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滾筒為無縫鋼管。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圍堰轉向馬口,其特征在于所述鋼銷兩端車絲,與上、下固定座通過墊圈及螺帽連接。
6.一種圍堰定位系統(tǒng),其包括位于圍堰前后的前定位船與后定位船,系接在前定位船上的主錨及系接在后定位船上的尾錨,所述圍堰還設有上游側圍堰邊錨及下游側圍堰邊錨,所述上游側圍堰邊錨及下游側圍堰邊錨連接有錨繩,其特征在于所述圍堰的上游一側及下游一側均設有如權利要求1-5任一項所述的圍堰轉向馬口,且所述活動轉軸與圍堰外壁之間也有一定間隔,錨繩穿設在活動轉軸與圍堰外壁之間。
7.—種權利要求6所述的圍堰定位系統(tǒng)的收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錨方法包括以下步驟,A)將圍堰浮運至前定位船前,拋設上游側圍堰邊錨及下游側圍堰邊錨,并將上游側圍堰邊錨拉至前定位船,下游側圍堰邊錨拉至后定位船系結;B)將上游側圍堰邊錨及下游側圍堰邊錨繞過圍堰轉向馬口;C)通過圍堰轉向馬口將錨繩轉向至前定位船及后定位船;D)將上游側圍堰邊錨及下游側圍堰邊錨分別拉拽至前定位船及后定位船,并將上游側圍堰邊錨及下游側圍堰邊錨連接到卷揚機上;E)在前定位船及后定位船收回上游側圍堰邊錨及下游側圍堰邊錨。
全文摘要
一種圍堰轉向馬口,所述圍堰轉向馬口包括,上、下水平固定座,所述上、下水平固定座焊接與圍堰的外壁上;一活動轉軸,所述活動轉軸活動的組接于上、下水平座體之間,裝有該圍堰轉向馬口的圍堰定位系統(tǒng)可以將上游側圍堰邊錨的錨繩及下游側圍堰邊錨的錨繩轉向至前定位船及后定位船,并在定位船上收放錨繩,可以不在圍堰上裝收錨平臺,簡單方便,經(jīng)濟實用。
文檔編號E02D19/04GK102359116SQ20111020108
公開日2012年2月22日 申請日期2011年7月19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7月19日
發(fā)明者傅戰(zhàn)工, 劉潤澤, 吳方明, 張愛花, 李軍堂, 涂滿明, 田繼開, 鄭大超 申請人:中鐵大橋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