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平地機及其鏟刀升降控制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工程機械領(lǐng)域,特別涉及一種平地機及其鏟刀升降控制系統(tǒng)。
背景技術(shù):
平地機是一種土石方機械,其主要功能是利用鏟刀進行大面積的地面平整作業(yè)。目前,平地機被廣泛應(yīng)用于構(gòu)筑路基和路面、修筑邊坡、開挖邊溝等領(lǐng)域,也可應(yīng)用于路面物料混合、掃除積雪、推送散粒物料以及土路和碎石路的養(yǎng)護等。鏟刀是平地機關(guān)鍵的作業(yè)裝置,其設(shè)置在機械前后輪軸之間,能進行升降等動作。鏟刀的提升主要是靠左右油缸的伸縮來實現(xiàn)的,具體的左右油缸分別作用在牽引架左右兩側(cè)的球頭銷,通過油缸活塞桿的伸縮,將牽引架左右兩側(cè)分別提升或降低,從而調(diào)整鏟刀體左右兩端的高度,使平整出的底面能滿足使用的水平面或一定坡度的要求。目前,左右油缸的伸縮是靠手柄操作系統(tǒng)控制的。工作時,操作人員操作左右控制手柄,進行左右多路換向閥的控制,控制左右油缸的伸縮,達到提升或下降鏟刀的效果?,F(xiàn)有的手柄操作系統(tǒng)的缺陷在于手柄控制繁瑣,不能實現(xiàn)鏟刀的整體提升或下降,操作效率低。
發(fā)明內(nèi)容
有鑒于此,本發(fā)明提出一種能夠?qū)崿F(xiàn)鏟刀整體提升或下降的鏟刀升降控制系統(tǒng)。一方面,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鏟刀升降控制系統(tǒng),包括液壓泵、第一換向閥組、第二換向閥組、左油缸和右油缸;其中,第一換向閥組包括進油口、回油口、第一工作油口、第二工作油口、第三工作油口和第四工作油口 ;進油口和回油口分別與液壓泵的壓油口和油箱相通;第一工作油口通過第二換向閥組選擇性地與左油缸的有桿腔相通,或同時與左油缸和右油缸的有桿腔相通,第二工作油口相應(yīng)的通過第二換向閥組與左油缸的無桿腔相通,或同時與左油缸和右油缸的無桿腔相通;第三工作油口通過第二換向閥組選擇性地與右油缸的有桿腔相通,或同時與右油缸和左油缸的有桿腔相通,第四工作油口相應(yīng)的通過第二換向閥組與右油缸的無桿腔相通,或同時與右油缸和左油缸的無桿腔相通。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換向閥組具有六種工作狀態(tài)第一種工作狀態(tài)下,第一工作油口與進油口相通,第二工作油口與回油口相通;第二種工作狀態(tài)下,第二工作油口與進油口相通,第一工作油口與回油口相通;第三種工作狀態(tài)下,第三工作油口與進油口相通,第四工作油口與回油口相通;第四種工作狀態(tài)下,第四工作油口與進油口相通,第三工作油口與回油口相通;第五種工作狀態(tài)下,第一工作油口和第三工作油口均與進油口相通,第二工作油口和第四工作油口均與回油口相通;第六種工作狀態(tài)下,第二工作油口和第四工作油口均與進油口相通,第一工作油口和第三工作油口均與回油口相通。進一步地,所述鏟刀升降控制系統(tǒng)還包括與第一換向閥組相連的左手柄和右手柄,左手柄和右手柄均具有兩個工作檔位;當(dāng)左手柄處于第一工作檔位時,第一換向閥組處于第一種工作狀態(tài);當(dāng)左手柄處于第二工作檔位時,第一換向閥組處于第二種工作狀態(tài);當(dāng)右手柄處于第一工作檔位時,第一換向閥組處于第三種工作狀態(tài);當(dāng)右手柄處于第二工作檔位時,第一換向閥組處于第四種工作狀態(tài);當(dāng)左手柄和右手柄均處于第一工作檔位時,第一換向閥組處于第五種工作狀態(tài);當(dāng)左手柄和右手柄均處于第二工作檔位時,第一換向閥組處于第六種工作狀態(tài)。進一步地,所述液壓泵為負載敏感泵。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換向閥組為負載敏感多路換向閥。進一步地,所述第二換向閥組包括第一換向閥、第二換向閥、第三換向閥、第四換向閥、第五換向閥、第六換向閥和分流集流閥;第一工作油口通過第一換向閥選擇性地與左油缸的有桿腔或分流集流閥的集流油口相通;第三工作油口通過第三換向閥選擇性地與分流集流閥的集流油口或右油缸的有桿腔相通;分流集流閥的第一分流油口通過第五換向閥選擇性地與左油缸的有桿腔相通或被截止;分流集流閥的第二分流油口與右油缸的有桿腔相通;第二工作油口通過第二換向閥選擇性地與左油缸的無桿腔或集流分流油路的集流油路相通;第四工作油口通過第四換向閥選擇性地與集流分流油路的集流油路或右油缸的無桿腔相通;集流分流油路的第一分流油路通過第六換向閥選擇性地與左油缸的無桿腔相通或被截止;集流分流油路的第二分流油路與右油缸的無桿腔相通。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換向閥、第二換向閥、第三換向閥、第四換向閥、第五換向閥、第六換向閥均為電磁換向閥;當(dāng)?shù)谝粨Q向閥、第二換向閥、第三換向閥、第四換向閥、第五換向閥、第六換向閥均得電時,第一工作油口通過第一換向閥與分流集流閥的集流油口相通,第二工作油口通過第二換向閥與集流分流油路的集流油路相通;第三工作油口通過第三換向閥與分流集流閥的集流油口相通,第四工作油口通過第四換向閥與集流分流油路的集流油路相通;分流集流閥的第一分流油口通過第五換向閥與左油缸的有桿腔相通;分流集流閥的第二分流油口與右油缸的有桿腔相通;集流分流油路的第一分流油路通過第六換向閥與左油缸的無桿腔相通;集流分流油路的第二分流油路與右油缸的無桿腔相通;當(dāng)?shù)谝粨Q向閥、第二換向閥、第三換向閥、第四換向閥、第五換向閥、第六換向閥均失電時,第一工作油口通過第一換向閥與左油缸的有桿腔相通,第二工作油口通過第二換向閥與左油缸的無桿腔相通,第三工作油口通過第三換向閥與右油缸的有桿腔相通,第四工作油口通過第四換向閥與右油缸的無桿腔相通。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換向閥、第二換向閥、第三換向閥、第四換向閥為二位三通電磁換向閥。進一步地,所述第五換向閥和第六換向閥為二位二通電磁換向閥。另一方面,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平地機,其設(shè)置有上述任意一項所述的鏟刀升降控制系統(tǒng)。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鏟刀升降控制系統(tǒng),其具有以下優(yōu)點I)可實現(xiàn)左右油缸的同時伸出或收回,提高操作效率,并且控制方式靈活。進一步地,通過在第二換向閥組內(nèi)設(shè)置分流集流閥還可實現(xiàn)左右油缸的同步運動,減少施工過程中對鏟刀的校平時間。此外,通過左右手柄來進行機械控制,操作人員可以通過單獨操作左手柄或右手柄來實現(xiàn)上述功能,由此,一方面能夠解放操作者的左手或者右手,用于用來控制方向盤,另一方面也能夠滿足不同操作者習(xí)慣性用手差異的需求,即能實現(xiàn)單個手柄操作左右油缸同時運動,是一套單手柄聯(lián)動控制系統(tǒng)。2)實現(xiàn)左右油缸的同時動作的同時保留左右油缸單獨運動的方式,操作者可根據(jù)具體工況需求隨時切換控制方式,保證控制系統(tǒng)的可靠性。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一種平地機,該平地機設(shè)有上述鏟刀升降控制系統(tǒng),由于上述任一種鏟刀升降控制系統(tǒng)具有上述技術(shù)效果。
構(gòu)成本發(fā)明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fā)明的進一步理解,本發(fā)明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發(fā)明,并不構(gòu)成對本發(fā)明的不當(dāng)限定。在附圖中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提供的鏟刀升降系統(tǒng)的原理示意圖;圖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鏟刀升降系統(tǒng)中的負載敏感泵的原理示意圖;圖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鏟刀升降系統(tǒng)中的負載敏感多路換向閥原理示意圖。附圖標記說明7左油缸8右油缸9 液壓泵10 第二換向閥組11 第一換向閥組Al 第一工作油口A2 第二工作油口 BI 第三工作油口B2 第四工作油口A 第一換向閥B 第二換向閥C 第三換向閥D 第四換向閥E 第五換向閥F 第六換向閥G 分流集流閥g0 集流油口gl 第一分流油口g2 第二分流油口100 集流油路101 第一分流油路102 第二分流油路
具體實施例方式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發(fā)明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下面結(jié)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各優(yōu)選實施例作進一步說明圖1示出了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提供的鏟刀升降系統(tǒng)的原理圖。本實施例提供的鏟刀升降控制系統(tǒng)包括液壓泵9、第一換向閥組11、第二換向閥組10、左油缸7和右油缸8 ;其中,第一換向閥組11包括進油口 P、回油口 T、第一工作油口 Al、第二工作油口 A2、第三工作油口 BI和第四工作油口 B2 ;進油口 P和回油口 T分別與液壓泵9的壓油口和油箱相通;第一工作油口 Al通過第二換向閥組10選擇性地與左油缸7的有桿腔相通,或同時與左油缸7和右油缸8的有桿腔相通,第二工作油口 A2相應(yīng)的通過第二換向閥組10與左油缸7的無桿腔相通,或同時與左油缸7和右油缸8的無桿腔相通;第三工作油口 BI通過第二換向閥組10選擇性地與右油缸8的有桿腔相通,或同時與右油缸8和左油缸7的有桿腔相通,第四工作油口 B2相應(yīng)的通過第二換向閥組10與右油缸8的無桿腔相通,或同時與右油缸8和左油缸7的無桿腔相通。本實施例提供的鏟刀升降控制系統(tǒng)中,左油缸7和右油缸8分別設(shè)置于平地機鏟刀的左右兩側(cè),左油缸7和右油缸8的伸出和收回實現(xiàn)鏟刀左右側(cè)的升降。本實施例中,左油缸7收回帶動鏟刀左側(cè)提升,伸出帶動鏟刀左側(cè)下降。相應(yīng)的,右油缸8收回帶動鏟刀右側(cè)提升,伸出帶動鏟刀右側(cè)下降。液壓泵9用于通過第一換向閥組11和第二換向閥組10為左油缸7和右油缸8供油,進而為左油缸7和右油缸8提供使油缸伸出和收回的油壓。第一換向閥組11和第二換向閥組10的作用在于對液壓泵供入的液壓油進行導(dǎo)向,使液壓油選擇性的為左油缸7和右油缸8的有桿腔和無桿腔供油,由此實現(xiàn)左右油缸提升下降的可控。具體來講,第二換向閥組10具有以下工作狀態(tài)(I)、使第一工作油口 Al通過第二換向閥組10與左油缸7的有桿腔相通,第二工作油口 A2通過第二換向閥組10與左油缸7的無桿腔相通。此狀態(tài)下,左油缸7單獨伸出或收回。(2)、使第一工作油口 Al通過第二換向閥組10與左油缸7和右油缸8的有桿腔相通,第二工作油口 A2通過第二換向閥組10與左油缸7和右油缸8的無桿腔相通。此狀態(tài)下,左油缸7和右油缸8均同時伸出或同時收回。(3)、第三工作油口 BI通過第二換向閥組10與右油缸8的有桿腔相通,第四工作油口 B2通過第二換向閥組10與右油缸8的無桿腔相通。此狀態(tài)下,右油缸8單獨伸出或收回。(4)、第三工作油口 BI通過第二換向閥組10與右油缸8和左油缸7的有桿腔相通,第四工作油口 B2通過第二換向閥組10與右油缸8和左油缸7的無桿腔相通。此狀態(tài)下,左油缸7和右油缸8均同時伸出或同時收回。此外,由上述內(nèi)容可知,第二換向閥組10還具有上述(2 )和(4)疊加后工作狀態(tài),即(5)、使第一工作油口 Al和第三工作油口 BI通過第二換向閥組10與左油缸7和右油缸8的有桿腔相通,第二工作油口 A2和第四工作油口 B2通過第二換向閥組10與左油缸7和右油缸8的無桿腔相通。此狀態(tài)下,左油缸7和右油缸均同時伸出或同時收回,且伸出或收回的動作速度較快。相應(yīng)的,上述第一換向閥組11優(yōu)選具有以下六種工作狀態(tài)第一種工作狀態(tài)下,第一工作油口 Al與進油口 P相通,第二工作油口 A2與回油口T相通;第二種工作狀態(tài)下,第二工作油口 A2與進油口 P相通,第一工作油口 Al與回油口T相通;第三種工作狀態(tài)下,第三工作油口 BI與進油口 P相通,第四工作油口 B2與回油口T相通;第四種工作狀態(tài)下,第四工作油口 B2與進油口 P相通,第三工作油口 BI與回油口T相通;第五種工作狀態(tài)下,第一工作油口 Al和第三工作油口 BI均與進油口 P相通,第二工作油口 A2和第四工作油口 B2均與回油口 T相通;第六種工作狀態(tài)下,第二工作油口 A2和第四工作油口 B2均與進油口 P相通,第一工作油口 Al和第三工作油口 BI均與回油口 T相通。
上述第一換向閥組11可以為本領(lǐng)域技術(shù)人員熟知的能夠?qū)崿F(xiàn)上述功能的閥組。由此,該鏟刀升降控制系統(tǒng)可實現(xiàn)左油缸7和右油缸8的以下運動形式LU、第一換向閥組11處于第一種工作狀態(tài),第二換向閥組10處于(I)工作狀態(tài)液壓泵9為第一工作油口 Al供油,而后通過第二換向閥組10為左油缸7的有桿腔供油,左油缸7無桿腔內(nèi)的液壓油依次通過第二換向閥組10和第二工作油口 A2回油。此時,左油缸7單獨收回。LD、第一換向閥組11處于第二種工作狀態(tài),第二換向閥組10處于(I)工作狀態(tài)液壓泵9為第二工作油口 A2供油,而后通過第二換向閥組10為左油缸7的無桿腔供油,左油缸7有桿腔內(nèi)的液壓油依次通過第二換向閥組10和第一工作油口 Al回油。此時,左油缸7單獨伸出。RU、第一換向閥組11處于第三種工作狀態(tài),第二換向閥組10處于(3)工作狀態(tài)液壓泵9為第三工作油口 BI供油,而后通過第二換向閥組10為右油缸8的有桿腔供油,右油缸8無桿腔內(nèi)的液壓油依次通過第二換向閥組10和第四工作油口 B2回油。此時,右油缸8單獨收回。RD、第一換向閥組11處于第四種工作狀態(tài),第二換向閥組10處于(3)工作狀態(tài)液壓泵9為第四工作油口 B2供油,而后通過第二換向閥組10為右油缸8的無桿腔供油,右油缸8有桿腔內(nèi)的液壓油依次通過第二換向閥組10和第三工作油口 BI回油。此時,右油缸8單獨伸出。U1、第一換向閥組11處于第一種工作狀態(tài),第二換向閥組10處于(2)工作狀態(tài)液壓泵9為第一工作油口 Al供油,而后通過第二換向閥組10為左油缸7和右油缸8的有桿腔供油,左油缸7和右油缸8無桿腔內(nèi)的液壓油依次通過第二換向閥組10和第二工作油口 A2回油。此時,左油缸7和右油缸8均收回。D1、第一換向閥組11處于第二種工作狀態(tài),第二換向閥組10處于(2)工作狀態(tài)液壓泵9為第二工作油口 A2供油,而后通過第二換向閥組10為左油缸7和右油缸8無桿腔供油,左油缸7和右油缸8的有桿腔內(nèi)的液壓油依次通過第二換向閥組10和第一工作油口 Al回油。此時,左油缸7和右油缸8均伸出。U2、第一換向閥組11處于第三種工作狀態(tài),第二換向閥組10處于(4)工作狀態(tài)液壓泵9為第三工作油口 BI供油,而后通過第二換向閥組10為右油缸8和左油缸7的有桿腔供油,右油缸8和左油缸7的無桿腔內(nèi)的液壓油依次通過第二換向閥組10和第四工作油口 B2回油。此時,左油缸7和右油缸8均收回。D2、第一換向閥組11處于第四種工作狀態(tài),第二換向閥組10處于(4)工作狀態(tài)液壓泵9為第四工作油口 B2供油,而后通過第二換向閥組10為右油缸8和左油缸7的無桿腔供油,右油缸8和左油缸7的有桿腔內(nèi)的液壓油依次通過第二換向閥組10和第三工作油口 BI回油。此時,左油缸7和右油缸8均伸出。U3、第一換向閥組11處于第五種工作狀態(tài),第二換向閥組10處于(5)工作狀態(tài)液壓泵9為第一工作油口 Al和第三工作油口 BI供油,而后通過第二換向閥組10為右油缸8和左油缸7的有桿腔供油,右油缸8和左油缸7的無桿腔內(nèi)的液壓油通過第二換向閥組10—第二工作油口 A2和第四工作油口 B2回油。此時,左油缸7和右油缸8均收回,且收回速度較快。
D3、第一換向閥組11處于第六種工作狀態(tài),第二換向閥組10處于(5)工作狀態(tài)液壓泵9為第二工作油口 A2和第四工作油口 B2供油,而后通過第二換向閥組10為右油缸8和左油缸7的無桿腔供油,右油缸8和左油缸7的有桿腔內(nèi)的液壓油通過第二換向閥組10—第一工作油口 Al和第三工作油口 BI回油。此時,左油缸7和右油缸8均伸出,且伸出速度較快。對于第二換向閥組10的具體的結(jié)構(gòu),優(yōu)選如圖1所示,具體包括第一換向閥A、第二換向閥B、第三換向閥C、第四換向閥D、第五換向閥E、第六換向閥F和分流集流閥G ;第一工作油口 Al通過第一換向閥A選擇性地與左油缸7的有桿腔或分流集流閥G的集流油口 g0相通; 第三工作油口 BI通過第三換向閥C選擇性地與分流集流閥G的集流油口 g0或右油缸8的有桿腔相通;分流集流閥G的第一分流油口 gl通過第五換向閥E選擇性地與左油缸7的有桿腔相通或被截止;分流集流閥G的第二分流油口 g2與右油缸8的有桿腔相通;第二工作油口 A2通過第二換向閥B選擇性地與左油缸7的無桿腔或集流分流油路的集流油路100相通;第四工作油口 B2通過第四換向閥D選擇性地與集流分流油路的集流油路100或右油缸8的無桿腔相通;集流分流油路的第一分流油路101通過第六換向閥E選擇性地與左油缸7的無桿腔相通或被截止;集流分流油路的第二分流油路102與右油缸8的無桿腔相通。此種第二換向閥組10具有兩種工作模式,分別為聯(lián)動模式(左右油缸同時運動)和非聯(lián)動模式(左右油缸單獨運動)。具體而言非聯(lián)動模式下第一工作油口 Al通過第一換向閥A與左油缸7的有桿腔相通,第二工作油口 A2通過第二換向閥B與左油缸7的無桿腔相通,第三工作油口 BI通過第三換向閥C與右油缸8的有桿腔相通,第四工作油口 B2通過第四換向閥D與右油缸8的無桿腔相通。聯(lián)動模式下第一工作油口 Al通過第一換向閥A與分流集流閥G的集流油口 g0相通,第二工作油口 A2通過第二換向閥B與集流分流油路的集流油路100相通;第三工作油口 BI通過第三換向閥C與分流集流閥G的集流油口 g0相通,第四工作油口 B2通過第四換向閥D與集流分流油路的集流油路100相通;分流集流閥G的第一分流油口 gl通過第五換向閥E與左油缸7的有桿腔相通;分流集流閥G的第二分流油口 g2與右油缸8的有桿腔相通;集流分流油路的第一分流油路101通過第六換向閥F與左油缸7的無桿腔相通;集流分流油路的第二分流油路102與右油缸8的無桿腔相通。非聯(lián)動模式包括兩種工作狀態(tài)N1、第一工作油口 Al通過第一換向閥A與左油缸7的有桿腔相通,第二工作油口A2通過第二換向閥B與左油缸7的無桿腔相通。此種狀態(tài)對應(yīng)于上述狀態(tài)(I)。N2、第三工作油口 BI通過第三換向閥C與右油缸8的有桿腔相通,第四工作油口B2通過第四換向閥D與右油缸8的無桿腔相通。此種狀態(tài)對應(yīng)于上述狀態(tài)(3)。聯(lián)動狀模式包括三種工作狀態(tài)L1、第一工作油口 Al通過第一換向閥A與分流集流閥G的集流油口 g0相通,分流集流閥G的第一分流油口 gl通過第五換向閥E與左油缸7的有桿腔相通,分流集流閥G的第二分流油口 g2與右油缸8的有桿腔相通;相應(yīng)的,第二工作油口 A2通過第二換向閥B與集流分流油路的集流油路100相通;集流分流油路100的第一分流油101路通過第六換向閥E與左油缸7的無桿腔相通,第二分流油路102與右油缸8的無桿腔相通。此種狀態(tài)對應(yīng)于上述狀態(tài)(2)。L2、第三工作油口 BI通過第三換向閥C與分流集流閥G的集流油口 g0相通,分流集流閥G的第一分流油口 gl通過第五換向閥E與左油缸7的有桿腔相通,分流集流閥G的第二分流油口 g2與右油缸8的有桿腔相通。相應(yīng)的,第四工作油口 B2通過第四換向閥D與集流分流油路的集流油路100相通,集流分流油路100的第一分流油101路通過第六換向閥E與左油缸7的無桿腔相通,第二分流油路102與右油缸8的無桿腔相通。此種狀態(tài)對應(yīng)于上述狀態(tài)(4)。L3、第一工作油口 Al通過第一換向閥A與分流集流閥G的集流油口 g0相通,同時第三工作油口 BI通過第三換向閥C也與分流集流閥G的集流油口 g0相通,分流集流閥G的第一分流油口 gl通過第五換向閥E與左油缸7的有桿腔相通,分流集流閥G的第二分流油口 g2與右油缸8的有桿腔相通;相應(yīng)的,第二工作油口 A2通過第二換向閥B與集流分流油路的集流油路100相通;第四工作油口 B2通過第四換向閥D也與集流分流油路的集流油路100相通;集流分流油路100的第一分流油101路通過第六換向閥與E左油缸7的無桿腔相通,第二分流油路102與右油缸8的無桿腔相通。此種狀態(tài)對應(yīng)于上述狀態(tài)(5)。對于NI狀態(tài)當(dāng)?shù)谝粨Q向閥組11處于第一工作狀態(tài)時,則左油缸7單獨收回,對應(yīng)于上述狀態(tài)LU ;當(dāng)?shù)谝粨Q向閥組11處于第二工作狀態(tài)時,則左油缸7單獨伸出,對應(yīng)于上述狀態(tài)LD ;對于N2狀態(tài)當(dāng)?shù)谝粨Q向閥組11處于第三種工作狀態(tài)時,則右油缸8單獨收回,對應(yīng)于上述狀態(tài)RU ;當(dāng)?shù)谝粨Q向閥組11處于第四種工作狀態(tài)時,則右油缸8單獨伸出,對應(yīng)于上述狀態(tài)RD ;對于LI狀態(tài)當(dāng)?shù)谝粨Q向閥組11處于第一種工作狀態(tài)時,則左油缸7和右油缸8均收回,對應(yīng)于上述狀態(tài)Ul ;當(dāng)?shù)谝粨Q向閥組11處于第二種工作狀態(tài)時,則左油缸7和右油缸8均伸出,對應(yīng)于上述狀態(tài)Dl ;對于L2狀態(tài)當(dāng)?shù)谝粨Q向閥組11處于第三種工作狀態(tài)時,則左油缸7和右油缸8均收回,對應(yīng)于上述狀態(tài)U2 ;當(dāng)?shù)谝粨Q向閥組11處于第四種工作狀態(tài)時,則左油缸7和右油缸8均伸出,對應(yīng)于上述狀態(tài)D2 ;對于L3狀態(tài),
當(dāng)?shù)谝粨Q向閥組11處于第五種工作狀態(tài)時,則左油缸7和右油缸8均收回,且收回速度較快,對應(yīng)于上述狀態(tài)U3 ;當(dāng)?shù)谝粨Q向閥組11處于第六種工作狀態(tài)時,則左油缸7和右油缸8均伸出,且收回速度較快,對應(yīng)于上述狀態(tài)D3。上述第二換向閥組10設(shè)置有分流集流閥G,其包括一個集流油口 g0,和與該集流油口 go相通兩個分流油口,分別為第一分流油口 gl和第二分流油口 g2。分流集流閥G的作用在于當(dāng)處于第二換向閥組10處于聯(lián)動狀態(tài)時,實現(xiàn)左油缸7和右油缸8的同步收回或伸出。具體的,從分流集流閥G的集流油口 go進入該閥的液壓油會被平均分配成油壓相等的兩股液壓油并分別從第一分流油口 gl和第二分流油口 g2排出,在上述U1、U2和U3狀態(tài)下,則會實現(xiàn)進入左油缸7和右油缸8有桿腔內(nèi)的液壓油油壓相等,由此實現(xiàn)左右油缸的同步收回。從分流集流閥G的第一分流油口 gl和第二分流油口 g2進入的兩股液壓油在會以相同的速率進入該閥并由集流油口 go排出,在上述D1、D2和D3狀態(tài)下,則會實現(xiàn)從左油缸7和右油缸8有桿腔內(nèi)排出的液壓油油壓相等,由此實現(xiàn)左右油缸的同步伸出。為了便于控制,上述第一換向閥A、第二換向閥B、第三換向閥C、第四換向閥D、第五換向閥E、第六換向閥F優(yōu)選均為電磁換向閥,當(dāng)上述六個電磁閥均失電時,第二換向閥組10處于非聯(lián)動狀態(tài);當(dāng)上述六個電磁閥均得電時,第二換向閥組10處于聯(lián)動狀態(tài)。進一步地,上述第一換向閥A、第二換向閥B、第三換向閥C、第四換向閥D可以為二位三通電磁換向閥。第五換向閥E和第六換向閥F可以為二位二通電磁換向閥。上述鏟刀升降控制系統(tǒng)中,液壓泵9優(yōu)選為負載敏感泵。進一步地,第一換向閥組11為負載敏感多路換向閥。相應(yīng)的,第一換向閥組11設(shè)置有負載敏感油口 LS。采用上述液壓泵和換向閥的優(yōu)點在于液壓泵9能夠根據(jù)負載變化調(diào)整排量及輸出壓力,具有較好的節(jié)能效果。該負載敏感泵和負載敏感多路換向閥的可以為本領(lǐng)域技術(shù)人員熟知的結(jié)構(gòu),具體可以分別如圖2和圖3所示。為了便于控制第一換向閥組11的上述工作模式,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鏟刀升降控制系統(tǒng)還優(yōu)選包括與第一換向閥組11相連的左手柄和右手柄,左手柄和右手柄均具有兩個工作檔位;當(dāng)左手柄處于第一工作檔位時,第一換向閥處于第一種工作狀態(tài);當(dāng)左手柄處于第二工作檔位時,第一換向閥處于第二種工作狀態(tài);當(dāng)右手柄處于第一工作檔位時,第一換向閥處于第三種工作狀態(tài);當(dāng)右手柄處于第二工作檔位時,第一換向閥處于第四種工作狀態(tài);當(dāng)左手柄和右手柄均處于第一工作檔位時,第一換向閥處于第五種工作狀態(tài);當(dāng)左手柄和右手柄均處于第二工作檔位時,第一換向閥處于第六種工作狀態(tài)。此外,為了便于控制第二換向閥組10的兩種工作模式(聯(lián)動模式一電磁閥均得電,非聯(lián)動模式一電磁閥均失電),上述鏟刀升降控制系統(tǒng)還優(yōu)選設(shè)置有與第二換向閥組10相連的聯(lián)動控制開關(guān),該聯(lián)動控制開關(guān)用于使第二換向閥組10處于聯(lián)動模式和非聯(lián)動模式。例如未開啟聯(lián)動控制開關(guān)時,第二換向閥組10處于非聯(lián)動模式,開啟聯(lián)動控制開關(guān)后,第二換向閥組10處于聯(lián)動模式。上述聯(lián)動控制開關(guān)可以設(shè)置于控制面板上,或者設(shè)置于左手柄或右手柄上。以油缸伸出帶動鏟刀下降,收回帶動鏟刀提升為例,對于設(shè)置有左右手柄的,如圖I所示的鏟刀升降控制系統(tǒng),其具體工作原理如下閥工作狀態(tài)如下設(shè)置未按下聯(lián)動控制開關(guān)時第一換向閥A至第六換向閥F均失電,第一換向閥A和第二換向閥B均處于左位,第三換向閥C和第四換向閥D均處于右位,第五換向閥E和第六換向閥F均處于下位。按下聯(lián)動控制開關(guān)時第一換向閥A至第六換向閥F均得電,第一換向閥A和第二換向閥B均處于右位,第三換向閥C和第四換向閥D均處于左位,第五換向閥E和第六換向閥F均處于上位。后拉左手柄時第一換向閥組的第一工作油口 Al與進油口 P相通,第二工作油口A2與回油口 T相通,第三工作油口 BI和第四工作油口 B2均截止。前推左手柄時第一換向閥組的第二工作油口 A2與進油口 P相通,第一工作油口Al與回油口 T相通,第三工作油口 BI和第四工作油口 B2均截止。后拉右手柄時第一換向閥組的第三工作油口 BI與進油口 P相通,第四工作油口B2與回油口 T相通,第一工作油口 Al和第二工作油口 A2均截止。前推右手柄時第一換向閥組的第四工作油口 B2與進油口 P相通,第三工作油口BI與回油口 T相通,第一工作油口 Al和第二工作油口 A2均截止。同時后拉左右手柄時第一換向閥組的第一工作油口 Al和第三工作油口 BI均與進油口 P相通,第二工作油口 A2和第四工作油口 B2均與回油口 T相通。同時前推左右手柄時第一換向閥組的第二工作油口 A2和第四工作油口 B2均與進油口 P相通,第一工作油口 Al和第三工作油口 BI均與回油口 T相通。具體操作過程如下未按下聯(lián)動控制開關(guān)的情況后拉左手柄第一換向閥組的進油口 P通過第一工作油口 Al與第一換向閥A的油口 al相通,油口 al通過油口 a2與左油缸7的有桿腔相通,油口 a3截止。左油缸7的無桿腔通過第二換向閥B的油口 b2與油口 bl相通,油口 b3截止,油口 bl通過第一換向閥組的第二工作油口 A2與回油口 T相通。此時,左油缸7單獨收回,帶動鏟刀左側(cè)提升。前推左手柄第一換向閥組的進油口 P通過第二工作油口 A2與第二換向閥B的油口 bl相通,油口 bl通過油口 b2與左油缸7的無桿腔相通,油口 bl截止。左油缸7的有桿腔通過第一換向閥A的油口 a2與油口 al相通,油口 a3截止,油口 al通過第一換向閥組的第一工作油口 Al與回油口 T相通。此時,左油缸7單獨伸出,帶動鏟刀左側(cè)下降。后拉右手柄第一換向閥組的進油口 P通過第三工作油口 BI與第三換向閥C的油口 Cl相通,油口 Cl通過油口 c3與右油缸8的有桿腔相通,油口 c2截止。右油缸8的無桿腔通過第四換向閥D的油口 d3與油口 dl相通,油口 d2截止,油口 dl通過第一換向閥組的第四工作油口 B2與回油口 T相通。此時,右油缸8單獨收回,帶動鏟刀右側(cè)提升。前推右手柄第一換向閥組的進油口 P通過第四工作油口 B2與第四換向閥D的油口 dl相通,油口 dl通過油口 d3與右油缸8的無桿腔相通,油口 d2截止。右油缸8的有桿腔通過第三換向閥C的油口 c3與油口 Cl相通,油口 c2截止,油口 Cl通過第一換向閥組的第三工作油口 BI與回油口 T相通。此時,右油缸8單獨伸出,帶動鏟刀右側(cè)下降。按下聯(lián)動控制開關(guān)的情況后拉左手柄第一換向閥組的進油口 P通過第一工作油口 Al與第一換向閥A的油口 al相通,油口 al通過油口 a3與分流集流閥G的集流油口 g0相通,第一分流油口 gl依次通過第五換向閥E的油口 el和e2與左油缸7的有桿腔相通,第二分流油口 g2與右油缸8的有桿腔相通。左油缸7的無桿腔依次通過第六換向閥F的油口 f2和fl與集流分流油路的第一分流油路101相通,右油缸8的無桿腔通與第二分流油路102相通,集流油路100依次通過第二換向閥b的油口 b3和油口 bl與第一換向閥組的第二工作油口 A2相通,第二工作油口 A2與回油口 T相通。此時,左油缸7和右油缸8同步收回,帶動鏟刀整體提升。前推左手柄第一換向閥組的進油口 P通過第二工作油口 A2與第二換向閥B的油口 bl相通,油口 bl通過油口 b3與集流油路100相通,第一分流油路101依次通過第六換向閥F的油口 fl和f2與左油缸7的無桿腔相通,第二分流油路102與右油缸8的無桿腔通相通。左油缸7的有桿腔依次通過第五換向閥E的油口 e2和el與第一分流油口 gl相通,右油缸8的有桿腔與第二分流油口 g2相通,分流集流閥G的集流油口 g0依次通過第一換向閥A的油口 a3和al與第一換向閥組的第一工作油口 Al相通,第一工作油口 Al與回油口 T相通。此時,左油缸7和右油缸8同步伸出,帶動鏟刀整體下降。后拉右手柄第一換向閥組的進油口 P通過第三工作油口 BI與第三換向閥C的油口 Cl相通,油口 cl通過油口 c2與分流集流閥G的集流油口 g0相通,第一分流油口 gl依次通過第五換向閥E的油口 el和e2與左油缸7的有桿腔相通,第二分流油口 g2與右油缸8的有桿腔相通。左油缸7的無桿腔依次通過第六換向閥F的油口 f2和fl與集流分流油路的第一分流油路101相通,右油缸8的無桿腔通與第二分流油路102相通,集流油路100依次通過第四換向閥D的油口 d3和油口 dl與第一換向閥組的第四工作油口 B2相通,第四工作油口 B2與回油口 T相通。此時,左油缸7和右油缸8同步收回,帶動鏟刀整體提升。前推右手柄第一換向閥組的進油口 P通過第四工作油口 B2與第四換向閥D的油口 dl相通,油口 dl通過油口 d3與集流油路100相通,第一分流油路101依次通過第六換向閥F的油口 fl和f2與左油缸7的無桿腔相通,第二分流油路102與右油缸8的無桿腔通相通。左油缸7的有桿腔依次通過第五換向閥E的油口 e2和el與第一分流油口 gl相通,右油缸8的有桿腔與第二分流油口 g2相通,分流集流閥G的集流油口 g0依次通過第三換向閥C的油口 c3和Cl與第一換向閥組的第三工作油口 BI相通,第三工作油口 BI與回油口 T相通。此時,左油缸7和右油缸8同步伸出,帶動鏟刀整體下降。同時后拉左手柄和右手柄第一換向閥組的進油口 P通過第一工作油口 Al與第一換向閥A的油口 al相通,油口 al通過油口 a3與分流集流閥G的集流油口 g0相通,同時第一換向閥組的進油口 P通過第三工作油口 BI與第三換向閥C的油口 Cl相通,油口 Cl通過油口 c2與分流集流閥G的集流油口 gO相通,第一分流油口 gl依次通過第五換向閥E的油口 el和e2與左油缸7的有桿腔相通,第二分流油口 g2與右油缸8的有桿腔相通。左油缸7的無桿腔依次通過第六換向閥F的油口 f2和fl與集流分流油路的第一分流油路101相通,右油缸8的無桿腔通與第二分流油路102相通,集流油路100分別通過第二換向閥b的油口 b3和油口 bl以及第四換向閥D的油口 d3和油口 dl與第一換向閥組的第二工作油口 A2相通和第四工作油口 B2相通。第二工作油口 A2和第四工作油口 B2均與回油口 T相通。此時,左油缸7和右油缸8同步收回且收回速度較快,帶動鏟刀整體快速提升。同時前推左手柄和右手柄第一換向閥組的進油口 P通過第二工作油口 A2與第二換向閥B的油口 bl相通,油口 bl通過油口 b3與集流油路100相通,同時進油口 P通過第四工作油口 B2與第四換向閥D的油口 dl相通,油口 dl通過油口 d3與集流油路100相通,第一分流油路101依次通過第六換向閥F的油口 fl和f2與左油缸7的無桿腔相通,第二分流油路102與右油缸8的無桿腔通相通。左油缸7的有桿腔依次通過第五換向閥E的油口 e2和el與第一分流油口 gl相通,右油缸8的有桿腔與第二分流油口 g2相通,分流集流閥G的集流油口 gO分別通過第一換向閥A的油口 a3和al以及第三換向閥C的油口 c3和cl與第一換向閥組的第一工作油口 Al和第三工作油口 BI相通,第一工作油口 Al和第三工作油口 BI均與回油口T相通。此時,左油缸7和右油缸8同步收回且收回速度較快,帶動鏟刀整體快速提升。上述控制操作步驟及結(jié)果列于表1:表I鏟刀升降控制系統(tǒng)的控制操作步驟及結(jié)果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鏟刀升降控制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包括液壓泵、第一換向閥組、第二換向閥組、 左油缸和右油缸;其中,第一換向閥組包括進油口、回油口、第一工作油口、第二工作油口、第三工作油口和第四工作油口;進油口和回油口分別與液壓泵的壓油口和油箱相通;第一工作油口通過第二換向閥組選擇性地與左油缸的有桿腔相通,或同時與左油缸和右油缸的有桿腔相通,第二工作油口相應(yīng)的通過第二換向閥組與左油缸的無桿腔相通,或同時與左油缸和右油缸的無桿腔相通;第三工作油口通過第二換向閥組選擇性地與右油缸的有桿腔相通,或同時與右油缸和左油缸的有桿腔相通,第四工作油口相應(yīng)的通過第二換向閥組與右油缸的無桿腔相通,或同時與右油缸和左油缸的無桿腔相通。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鏟刀升降控制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換向閥組具有六種工作狀態(tài)第一種工作狀態(tài)下,第一工作油口與進油口相通,第二工作油口與回油口相通;第二種工作狀態(tài)下,第二工作油口與進油口相通,第一工作油口與回油口相通;第三種工作狀態(tài)下,第三工作油口與進油口相通,第四工作油口與回油口相通;第四種工作狀態(tài)下,第四工作油口與進油口相通,第三工作油口與回油口相通;第五種工作狀態(tài)下,第一工作油口和第三工作油口均與進油口相通,第二工作油口和第四工作油口均與回油口相通;第六種工作狀態(tài)下,第二工作油口和第四工作油口均與進油口相通,第一工作油口和第三工作油口均與回油口相通。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鏟刀升降控制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鏟刀升降控制系統(tǒng)還包括與所述第一換向閥組相連的左手柄和右手柄,左手柄和右手柄均具有兩個工作檔位;當(dāng)左手柄處于第一工作檔位時,第一換向閥組處于第一種工作狀態(tài);當(dāng)左手柄處于第二工作檔位時,第一換向閥組處于第二種工作狀態(tài);當(dāng)右手柄處于第一工作檔位時,第一換向閥組處于第三種工作狀態(tài);當(dāng)右手柄處于第二工作檔位時,第一換向閥組處于第四種工作狀態(tài);當(dāng)左手柄和右手柄均處于第一工作檔位時,第一換向閥組處于第五種工作狀態(tài); 當(dāng)左手柄和右手柄均處于第二工作檔位時,第一換向閥組處于第六種工作狀態(tài)。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鏟刀升降控制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壓泵為負載敏感泵。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鏟刀升降控制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換向閥組為負載敏感多路換向閥。
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至5任意一項所述的鏟刀升降控制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換向閥組包括第一換向閥、第二換向閥、第三換向閥、第四換向閥、第五換向閥、第六換向閥和分流集流閥;第一工作油口通過第一換向閥選擇性地與左油缸的有桿腔或分流集流閥的集流油口相通;第三工作油口通過第三換向閥選擇性地與分流集流閥的集流油口或右油缸的有桿腔相通;分流集流閥的第一分流油口通過第五換向閥選擇性地與左油缸的有桿腔相通或被截止;分流集流閥的第二分流油口與右油缸的有桿腔相通;第二工作油口通過第二換向閥選擇性地與左油缸的無桿腔或集流分流油路的集流油路相通;第四工作油口通過第四換向閥選擇性地與集流分流油路的集流油路或右油缸的無桿腔相通;集流分流油路的第一分流油路通過第六換向閥選擇性地與左油缸的無桿腔相通或被截止;集流分流油路的第二分流油路與右油缸的無桿腔相通。
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6所述的鏟刀升降控制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換向閥、第二換向閥、第三換向閥、第四換向閥、第五換向閥、第六換向閥均為電磁換向閥;當(dāng)?shù)谝粨Q向閥、第二換向閥、第三換向閥、第四換向閥、第五換向閥、第六換向閥均得電時,第一工作油口通過第一換向閥與分流集流閥的集流油口相通,第二工作油口通過第二換向閥與集流分流油路的集流油路相通;第三工作油口通過第三換向閥與分流集流閥的集流油口相通,第四工作油口通過第四換向閥與集流分流油路的集流油路相通;分流集流閥的第一分流油口通過第五換向閥與左油缸的有桿腔相通;分流集流閥的第二分流油口與右油缸的有桿腔相通;集流分流油路的第一分流油路通過第六換向閥與左油缸的無桿腔相通;集流分流油路的第二分流油路與右油缸的無桿腔相通;當(dāng)?shù)谝粨Q向閥、第二換向閥、第三換向閥、第四換向閥、第五換向閥、第六換向閥均失電時,第一工作油口通過第一換向閥與左油缸的有桿腔相通,第二工作油口通過第二換向閥與左油缸的無桿腔相通,第三工作油口通過第三換向閥與右油缸的有桿腔相通,第四工作油口通過第四換向閥與右油缸的無桿腔相通。
8.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7所述的鏟刀升降控制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換向閥、第二換向閥、第三換向閥、第四換向閥為二位三通電磁換向閥。
9.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7所述的鏟刀升降控制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換向閥和第六換向閥為二位二通電磁換向閥。
10.一種平地機,其特征在于,設(shè)置有權(quán)利要求1至9任意一項所述的鏟刀升降控制系統(tǒng)。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平地機及其鏟刀升降控制系統(tǒng)。該鏟刀升降控制系統(tǒng)包括液壓泵、第一換向閥組、第二換向閥組、左油缸和右油缸;第一換向閥組的第一工作油口通過第二換向閥組選擇性地與左油缸的有桿腔相通,或同時與左油缸和右油缸的有桿腔相通,第二工作油口相應(yīng)的通過第二換向閥組與左油缸的無桿腔相通,或同時與左油缸和右油缸的無桿腔相通;第三工作油口通過第二換向閥組選擇性地與右油缸的有桿腔相通,或同時與右油缸和左油缸的有桿腔相通,第四工作油口相應(yīng)的通過第二換向閥組與右油缸的無桿腔相通,或同時與右油缸和左油缸的無桿腔相通。該鏟刀升降控制系統(tǒng)可實現(xiàn)左右油缸的同時及單獨運動,具有操作效率高、控制方式靈活的優(yōu)點。
文檔編號E02F3/85GK103046594SQ201210570430
公開日2013年4月17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25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2年12月25日
發(fā)明者張德興, 李杜, 李軍華 申請人: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