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救生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一種救生艙技術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主要涉及救生設備領域,特指一種救生艙。
背景技術:
[0002]救生艙是一種具有抗壓、隔熱功能以及與外界環(huán)境隔離并能提供基本生存條件的緊急避險設備。當?shù)V井發(fā)生事故時,礦工在無法逃出礦井的情況下可快速進入救生艙避險或等待救援。國內(nèi)現(xiàn)有的救生艙一般存在以下缺陷1、救生艙艙體為一個焊接而成的整體, 體積龐大,難以在井下進行組裝、拆卸,不便于作長距離轉移;2、空調(diào)系統(tǒng)降溫效果不理想, 且耗電量大;3、從艙體內(nèi)向外丟棄廢棄物普遍采用單開門的形式,在丟棄廢棄物時,打開單開門會使艙內(nèi)空間與外界環(huán)境發(fā)生較長時間的接觸,有毒有害氣體容易大量進入救生艙, 大大降低救生艙的安全性;4、風機全靠電源提供能量,當電源能量耗盡時,風機無法運轉, 導致空調(diào)失效,故存在安全隱患。實用新型內(nèi)容[0003]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技術問題,提供一種便于在井下進行組裝、拆卸,同時便于作長距離轉移的救生艙。[0004]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0005]一種救生艙,包括艙體,所述艙體內(nèi)設有空調(diào)系統(tǒng),所述艙體包括兩個以上依次相連 的艙節(jié),相鄰兩所述艙節(jié)之間為可拆卸式裝配連接。[0006]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0007]相鄰兩所述艙節(jié)通過設置于艙節(jié)端部的法蘭密封對接,并通過螺栓固定。[0008]所述艙體的底部裝設有萬向輪,所述萬向輪包括支架以及安裝于支架上的滾輪, 所述支架的頂部通過固定軸與一連接件轉動連接,所述連接件與艙體裝配連接。[0009]所述艙體底部開設有連通艙體內(nèi)外的安裝孔,所述支架位于安裝孔內(nèi),所述連接件位于艙體內(nèi)。[0010]所述固定軸與連接件通過軸承轉動連接,所述連接件與艙體通過螺栓裝配連接。[0011]所述空調(diào)系統(tǒng)中設有高效換熱器。[0012]所述艙體內(nèi)設有廢棄物處理器,所述廢棄物處理器包括箱體,所述箱體上開設有連通艙體內(nèi)外的排出通道,所述排出通道的進口端設有密封門組件,所述排出通道中設有通斷組件并通過通斷組件將排出通道分隔成兩個獨立的腔體。[0013]所述通斷組件包括擋板,所述擋板鉸接于排出通道內(nèi),所述擋板與一可控制其轉動的啟閉機構相連,所述啟閉機構位于箱體外側。[0014]所述空調(diào)系統(tǒng)中的風機組通過離合器與一人工驅(qū)動裝置相連。[0015]所述人工驅(qū)動裝置包括相連的鏈輪機構和腳踏機構,所述鏈輪機構與所述離合器的一端連接。[0016]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在于[0017]I、本實用新型的救生艙艙體采用分體式結構,由多個艙節(jié)裝配連接而成,便于在井下進行安裝、拆卸,當需要對救生艙作長距離轉移時,可將救生艙的各艙節(jié)拆散,分開運輸,使運輸更加方便。[0018]2、本實用新型的救生艙艙體底部裝設有可拆卸的萬向輪,當需要移動救生艙時, 可先用起重機構把艙體抬升一定高度,裝上萬向輪,利用萬向輪便可在礦井內(nèi)軌道上移動; 當不需要移動救生艙時,可將萬向輪拆卸下來,從而不影響救生艙的整體高度,且便于將救生艙固定于地面上。[0019]3、本實用新型的救生艙中的空調(diào)系統(tǒng)內(nèi)設有高效換熱器,可全面迅速地降低艙體內(nèi)溫度,提高效率。[0020]4、本實用新型的救生艙中的廢棄物處理器為雙重密封結構,當需要丟棄廢棄物時,可先關閉通斷組件,打開密封門組件將廢棄物放入排出通道內(nèi),然后再關閉密封門組件,打開通斷組件即可將廢棄物排出至救生艙外部。整個過程中避免了救生艙內(nèi)部與外界環(huán)境直接接觸,使外界有毒有害氣體不會進入救生艙內(nèi),保證了避難人員的安全。[0021]5、本實用新型的救生艙中設有人工驅(qū)動裝置與風機相連,在風機電源耗盡的情況下,可利用人力驅(qū)動風機運轉,保證空調(diào)系統(tǒng)的正常工作,提高艙體內(nèi)人員的生存保障度。
[0022]圖I為本實用新型的主視結構示意圖。[0023]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俯視結構示意圖。[0024]圖3為圖I中A處的放大結構示意圖。[0025]圖4為本實用新型中萬向輪的安裝結構示意圖。[0026]圖5為本實用新型中廢棄物處理器的密封組件打開、通斷組件關閉時的側剖視結構示意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中廢棄物處理器的密封組件關閉、通斷組件打開時的側剖視結構示意圖。[0028]圖7為本實用新型中人工驅(qū)動裝置與風機組的主視結構示意圖。[0029]圖8為本實用新型中人工驅(qū)動裝置與風機組的俯視結構示意圖。[0030]圖例說明1、艙體;11、艙節(jié);111、法蘭;12、安裝孔;2、萬向輪;21、支架;22、滾輪;23、固定軸;24、連接件;25、軸承;26、螺栓;4、離合器;51、鏈輪機構;52、腳踏機構;6、 設備艙;61、艙外傳感器;62、壓縮機;63、空調(diào)控制組件;7、蓄冰水箱艙;71、蓄冰裝置;8、 生存艙;81、逃生窗;82、風機組;83、風道組;84、電源組;85、箱式座椅;86、生存艙傳感器組;87、傳感器顯示終端;9、過渡艙;91、外門;92、壓風處理系統(tǒng);93、過渡艙傳感器組;94、 壓縮氧氣瓶;95、壓縮空氣瓶;96、廢棄物處理器;961、排出通道;962、密封門組件;963、通斷組件;9631、擋板;964、箱體;97、過渡門。
具體實施方式
[0031]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0032]如圖I、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救生艙,包括艙體1,艙體I內(nèi)設有空調(diào)系統(tǒng),艙體 I包括兩個以上依次相連的艙節(jié)11,各相鄰兩艙節(jié)11之間為可拆卸式裝配連接,便于安裝和拆卸,同時也便于對救生艙作長距離的轉移。[0033]如圖3所示,本實施例中,各相鄰兩艙節(jié)11通過設置于艙節(jié)11端部的法蘭111密封對接,并通過高強度螺栓固定,保證強度和氣密。[0034]如圖I、圖2所示,艙體I的第一個艙節(jié)11為設備艙6,第2至4個艙節(jié)11組成蓄冰水箱艙7,第5至11個艙節(jié)11組成生存艙8,第12至14個艙節(jié)11組成過渡艙9。過渡艙9設有外門91,作為艙外人員進入艙內(nèi)的入口 ;生存艙8設有逃生窗81,作為艙內(nèi)人員的逃生出口 ;生存艙8與過渡艙9之間設有過渡門97,作為艙內(nèi)人員進出生存艙8和過渡艙9 的通道。設備艙6外側設有艙外傳感器61,用于對艙外空氣環(huán)境進行檢測;設備艙6內(nèi)設有壓縮機62和空調(diào)控制組件63,用于控制空調(diào)系統(tǒng)的運行。蓄冰水箱艙7內(nèi)設有蓄冰裝置71,用于封裝蓄冷介質(zhì),以作降溫時使用。生存艙8的第一個艙節(jié)11內(nèi)設有風機組82、 風道組83和電源組84,用于對艙內(nèi)空氣進行處理、進行艙內(nèi)空氣循環(huán)。壓縮機62、空調(diào)控制組件63、蓄冰裝置71、風機組82、風道組83和電源組84共同組成空調(diào)系統(tǒng)。生存艙8內(nèi)設有箱式座椅85、生存艙傳感器組86和傳感器顯示終端87。過渡艙9內(nèi)設有供氧裝置、壓風處理系統(tǒng)92和過渡艙傳感器組93,供氧裝置包括壓縮氧氣瓶94和壓縮空氣瓶95。 本實施例中,艙體I的底部裝設有萬向輪2,如圖4所示,萬向輪2包括支架21以及安裝于支架21上的滾輪22,支架21的頂部通過固定軸23與一連接件24轉動連接,連接件24與艙體I裝配連接。艙體I底部開設有連通艙體I內(nèi)外的安裝孔12,支架21位于安裝孔12內(nèi),連接件位于艙體I內(nèi)。本實施例中的連接件24為一塊連接板,固定軸23與連接板之間設有推力軸承25,連接板與艙體I通過螺栓26裝配連接。當需要移動救生艙時, 可先用起重機構把艙體I抬升一定高度,工作人員在艙體I內(nèi)將萬向輪放入安裝孔12中, 再利用螺栓將萬向輪的連接板固定到艙體上,裝上萬向輪后救生艙便可在礦井內(nèi)軌道上自由移動。當不需要移動救生艙時,可將萬向輪卸下來,從而不影響救生艙的整體高度,且便于將救生艙固定于地面上。[0036]本實施例中,艙體I內(nèi)的空調(diào)系統(tǒng)中設有高效過濾器,可全面迅速地降低艙體I內(nèi)溫度,提高效率。[0037]本實施例中,過渡艙9內(nèi)還設有廢棄物處理器96,如圖5、圖6所示,該廢棄物處理器96包括箱體964,箱體964上開設有連通艙體I內(nèi)外的排出通道961,排出通道961的進口端設有密封門組件962,排出通道961中設有通斷組件963并通過通斷組件963將排出通道961分隔成兩個獨立的腔體。本實施例中的通斷組件963包括擋板9631,擋板9631鉸接于排出通道961內(nèi),擋板9631與一可控制其轉動的啟閉機構相連,啟閉機構位于箱體964 外側,便于艙體內(nèi)部的人員進行操作。當需要丟棄廢棄物時,可先關閉通斷組件963,打開密封門組件962將廢棄物放入排出通道961內(nèi),然后再關閉密封門組件962,打開通斷組件 963即可將廢棄物排出至艙體I外部。整個過程中避免了艙體內(nèi)部與外界環(huán)境直接接觸,使外界有毒有害氣體不會進入艙體I內(nèi),保證了避難人員的安全。[0038]如圖7、圖8所示,本實施例中,空調(diào)系統(tǒng)中的風機組82通過離合器4與一人工驅(qū)動裝置相連,該人工驅(qū)動裝置包括相連的鏈輪機構51和腳踏機構52,鏈輪機構51與離合器 4的一端連接。在風機組82電源耗盡的情況下,可利用人力踩踏腳踏機構52,以帶動風機運轉,保證空調(diào)系統(tǒng)的正常工作,提高艙體I內(nèi)人員的生存保障度。[0039]以上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僅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凡屬于本實用新型思路下的技術方案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進和潤飾, 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救生艙,包括艙體(1),所述艙體(I)內(nèi)設有空調(diào)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艙體(1)包括兩個以上依次相連的艙節(jié)(11),相鄰兩所述艙節(jié)(11)之間為可拆卸式裝配連接。
2.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救生艙,其特征在于相鄰兩所述艙節(jié)(11)通過設置于艙節(jié)端部的法蘭(111)密封對接,并通過高強度螺栓固定。
3.根據(jù)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救生艙,其特征在于所述艙體(I)的底部裝設有萬向輪(2),所述萬向輪(2)包括支架(21)以及安裝于支架(21)上的滾輪(22),所述支架(21)的頂部通過固定軸(23 )與一連接件(24)轉動連接,所述連接件(24)與艙體(I)裝配連接。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救生艙,其特征在于所述艙體(I)底部開設有連通艙體(I) 內(nèi)外的安裝孔(12),所述支架(21)位于安裝孔(12)內(nèi),所述連接件(24)位于艙體(I)內(nèi)。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救生艙,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軸(23)與連接件(24)通過軸承(25 )轉動連接,所述連接件(24 )與艙體(I)通過螺栓(26 )裝配連接。
6.根據(jù)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救生艙,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調(diào)系統(tǒng)中設有高效換熱器。
7.根據(jù)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救生艙,其特征在于所述艙體(I)內(nèi)設有廢棄物處理器 (96),所述廢棄物處理器(96)包括箱體(964),所述箱體上開設有連通艙體(I)內(nèi)外的排出通道(961),所述排出通道(961)的進口端設有密封門組件(962),所述排出通道(961)中設有通斷組件(963)并通過通斷組件(963)將排出通道(961)分隔成兩個獨立的腔體。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救生艙,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斷組件(963)包括擋板(9631), 所述擋板(9631)鉸接于排出通道(961)內(nèi),所述擋板(9631)與一可控制其轉動的啟閉機構相連,所述啟閉機構位于箱體(964)外側。
9.根據(jù)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救生艙,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調(diào)系統(tǒng)中的風機組(82)通過離合器(4)與一人工驅(qū)動裝置相連。
10.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救生艙,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驅(qū)動裝置包括相連的鏈輪機構(51)和腳踏機構(52),所述鏈輪機構(51)與所述離合器(4)的一端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救生艙,包括艙體,艙體內(nèi)設有空調(diào)系統(tǒng),艙體包括兩個以上依次相連的艙節(jié),各相鄰兩艙節(jié)之間為可拆卸式裝配連接。本實用新型便于在井下進行組裝、拆卸,同時也便于對救生艙作長距離的轉移。
文檔編號E21F11/00GK202788924SQ20122044937
公開日2013年3月13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5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9月5日
發(fā)明者郭建湘, 王勝初, 盧建偉, 蔣瑩, 龍文彬, 蔣尊濤, 王利輝, 伍斌 申請人:湖南煤礦安全裝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