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观看视频网站,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啪啪伊人网,中文字幕第13亚洲另类,中文成人久久久久影院免费观看 ,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亚洲a视频

減震傳扭裝置及雙輪銑槽的制造方法

文檔序號:5305785閱讀:386來源:國知局
減震傳扭裝置及雙輪銑槽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減震傳扭裝置,用于設置在傳動輸出部與銑削輪之間以減震和傳遞扭矩,減震傳扭裝置包括輸入圈、輸出圈以及膠體,輸入圈和輸出圈均為環(huán)形結構,輸出圈環(huán)設于輸入圈的外圍且與輸入圈無直接接觸,膠體填充并結合在輸入圈與輸出圈之間形成的空隙中,輸入圈用于與傳動輸出部固定連接,輸出圈用于與銑削輪固定連接。該減震傳扭裝置結構緊湊,可以實現(xiàn)較大的力和扭矩傳遞能力。本發(fā)明還公開了一種具有該減震傳扭裝置的雙輪銑槽機。
【專利說明】減震傳扭裝置及雙輪銑槽機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建筑工程的施工機械,特別是關于一種適合應用于雙輪銑槽機的減震傳扭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地下連續(xù)墻是指在地面以下用于支承建筑物荷載、截水防滲或擋土支護而構筑的連續(xù)墻體。目前,由于城市中地鐵等地下工程和需要深基礎施工的高層建筑越來越多,地下連續(xù)墻的應用也越來越多。
[0003]一般地,地下連續(xù)墻是利用各種挖槽機械,在地下挖出窄而深的溝槽,并在其內澆注適當?shù)牟牧隙纬梢坏谰哂蟹罎B水、擋土和承重功能的連續(xù)的地下墻體。目前,地下連續(xù)墻的施工工藝已有了良好的發(fā)展,尤其是在軟土層中的應用,使用抓斗、旋挖鉆機等機械均可實現(xiàn),但是在硬地層中,則需要依靠雙輪銑槽機。
[0004]雙輪銑槽機是目前國際上一種比較先進的地下連續(xù)墻施工的專用設備,具有成槽施工效率高(較之抓斗法高2至3倍)、適應底層地質范圍廣等優(yōu)點,已在發(fā)達國家普遍應用,近年來國內開始引進,主要用于特殊地質和施工條件下的地下連續(xù)墻的施工。雙輪銑槽機是利用其上的銑刀對土層、巖層進行正反轉的向內銑削破碎來進行挖掘,其主要是由液壓馬達驅動銑削輪轉動,由銑削輪帶動銑刀工作。
[0005]雙輪銑槽機的鉆進、銑削部面臨著較大的扭矩和較強的震動,工作中極易損壞鉆進的銑削部件或相關傳動件,為了減小震動的危害,現(xiàn)有技術中一般采用彈性聯(lián)軸器進行減震,但常規(guī)的聯(lián)軸器尺寸大、傳遞力和扭矩小。

【發(fā)明內容】

[0006]有鑒于此,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適合應用于雙輪銑槽機的減震傳扭裝置,其結構緊湊且可以實現(xiàn)較大的力和扭矩傳遞能力。
[0007]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提供一種減震傳扭裝置,用于設置在傳動輸出部與銑削輪之間以減震和傳遞扭矩,所述減震傳扭裝置包括輸入圈、輸出圈以及膠體,所述輸入圈和所述輸出圈均為環(huán)形結構,所述輸出圈環(huán)設于所述輸入圈的外圍且與所述輸入圈無直接接觸,所述膠體填充并結合在所述輸入圈與所述輸出圈之間形成的空隙中,所述輸入圈用于與所述傳動輸出部固定連接,所述輸出圈用于與所述銑削輪固定連接。
[0008]進一步地,所述輸入圈的一端連接設有環(huán)形的臺階部,所述臺階部與所述輸入圈垂直并朝向所述輸入圈的中心軸線延伸,所述臺階部上分布設有多個第一固定孔,所述臺階部用于與所述傳動輸出部抵靠,所述多個第一固定孔用于通過固定件與所述傳動輸出部固定連接。
[0009]進一步地,所述輸出圈內分布設有多個第二固定孔,所述多個第二固定孔用于通過固定件與所述銑削輪固定連接。
[0010]進一步地,所述輸入圈上連接有第一底板和第一外圍板,所述第一外圍板為環(huán)形結構且環(huán)設于所述輸出圈的外圍,所述第一底板連接在所述輸入圈和所述第一外圍板之間,所述輸入圈、第一底板和第一外圍板三者相連形成截面呈U形的第一環(huán)形槽壁,所述第一環(huán)形槽壁內設有第一環(huán)形槽,所述輸出圈插入所述第一環(huán)形槽內且與所述第一環(huán)形槽壁無直接接觸,所述膠體填充于所述第一環(huán)形槽內并結合在所述第一環(huán)形槽壁與所述輸出圈之間所形成的空隙中。
[0011]進一步地,所述輸出圈上連接有第二底板和第二外圍板,所述第二外圍板為環(huán)形結構且環(huán)設于所述第一外圍板的外圍,所述第二底板連接在所述輸出圈和所述第二外圍板之間,所述輸出圈、第二底板和第二外圍板三者相連形成截面呈U形的第二環(huán)形槽壁,所述第二環(huán)形槽壁內設有第二環(huán)形槽,所述第一外圍板插入所述第二環(huán)形槽內且與所述第二環(huán)形槽壁無直接接觸,所述膠體還填充于所述第二環(huán)形槽內并結合在所述第二環(huán)形槽壁與所述第一外圍板之間所形成的空隙中。
[0012]進一步地,所述輸入圈上還連接有第三底板和第三外圍板,所述第三外圍板為環(huán)形結構且環(huán)設于所述第二外圍板的外圍,所述第三底板連接在所述第一外圍板和所述第三外圍板之間,所述第一外圍板、第三底板和第三外圍板三者相連形成截面呈U形的第三環(huán)形槽壁,所述第三環(huán)形槽壁內設有第三環(huán)形槽,所述第二外圍板插入所述第三環(huán)形槽內且與所述第三環(huán)形槽壁無直接接觸,所述膠體還填充于所述第三環(huán)形槽內并結合在所述第三環(huán)形槽壁與所述第二外圍板之間所形成的空隙中。
[0013]進一步地,所述輸入圈的外側壁上分布設有多個第一齒板,所述輸出圈的內側壁上分布設有多個第二齒板,所述多個第一齒板與所述多個第二齒板相互嚙合的嵌套在一起且無直接接觸,所述膠體填充并結合在所述多個第一齒板與所述多個第二齒板之間所形成的空隙中。
[0014]本發(fā)明的實施例還提供一種雙輪銑槽機,包括傳動輸出部和銑削輪,其特征在于,所述傳動輸出部與所述銑削輪之間設置有用于減震和傳遞扭矩的上述的減震傳扭裝置,所述減震傳扭裝置的輸入圈與所述傳動輸出部固定連接,所述減震傳扭裝置的輸出圈與所述銑削輪固定連接。
[0015]進一步地,所述傳動輸出部上設有凸軸部,所述輸入圈的軸向中心設有軸孔,所述軸孔套設在所述凸軸部上,所述輸入圈與所述凸軸部固定連接。
[0016]進一步地,所述銑削輪包括中空的筒狀部和設置在所述筒狀部的外壁面上的銑刀,所述減震傳扭裝置和所述凸軸部共同收容于所述筒狀部內,所述輸出圈與所述筒狀部固定連接。
[0017]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帶來的有益效果是:上述實施例提供的減震傳扭裝置,輸出圈與輸入圈無直接接觸,利用填充于輸入圈與輸出圈之間所形成的空隙中的膠體將輸入圈與輸出圈結合在一起,這樣的布置增加了輸入圈與膠體、輸出圈與膠體的結合接觸面積,實現(xiàn)了較大的力和扭矩傳遞能力,同時整體結構緊湊,充分利用了結構空間,使減震傳扭裝置在軸向和徑向的尺寸得到很好的控制。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8]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0019]圖1是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減震傳扭裝置的主視示意圖。
[0020]圖2是圖1沿I1-1I線的剖面示意圖。
[0021]圖3是圖1的減震傳扭裝置中輸入圈的結構示意圖。
[0022]圖4是圖1的減震傳扭裝置中輸出圈的結構示意圖。
[0023]圖5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雙輪銑槽機的分解示意圖。
[0024]圖6是圖5的組裝示意圖。
[0025]圖7是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減震傳扭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0026]圖8是本發(fā)明第三實施例的減震傳扭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0027]圖9是本發(fā)明第四實施例的減震傳扭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8]為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方式作進一步地描述。
[0029]圖1是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減震傳扭裝置的主視示意圖,圖2是圖1沿I1-1I線的剖面示意圖,圖3是圖1的減震傳扭裝置中輸入圈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圖1的減震傳扭裝置中輸出圈的結構示意圖,請同時參圖1至圖4,該減震傳扭裝置用于設置在傳動輸出部40(圖5與圖6)與銑削輪50 (圖5與圖6)之間以減震和傳遞扭矩,該減震傳扭裝置包括輸入圈10、輸出圈20以及膠體30,輸入圈10和輸出圈20均為環(huán)形結構,輸出圈20環(huán)設于輸入圈10的外圍且與輸入圈10無直接接觸,膠體30填充并結合在輸入圈10與輸出圈20之間形成的空隙中,輸入圈10用于與傳動輸出部40固定連接,輸出圈20用于與銑削輪50固定連接。
[0030]本實施例中,輸入圈10的軸向中心設有軸孔11,軸孔11用于套設在傳動輸出部40上。
[0031]本實施例中,輸入圈10的一端連接設有環(huán)形的臺階部12,臺階部12與輸入圈10垂直并朝向輸入圈10的中心軸線A延伸,臺階部12上分布設有多個第一固定孔13,臺階部12用于與傳動輸出部40抵靠,多個第一固定孔13用于通過固定件例如螺釘(圖未示)與傳動輸出部40固定連接。
[0032]本實施例中,輸出圈20內分布設有多個第二固定孔21,多個第二固定孔21用于通過固定件例如螺釘(圖未示)與銑削輪50固定連接。具體地,多個第二固定孔21內分別設有用于連接的螺紋。
[0033]本實施例中,輸入圈10上連接有第一底板14和第一外圍板15,第一外圍板15為環(huán)形結構且環(huán)設于輸出圈20的外圍,第一底板14連接在輸入圈10和第一外圍板15之間,輸入圈10、第一底板14和第一外圍板15三者相連形成截面呈U形的第一環(huán)形槽壁16,第一環(huán)形槽壁16內設有第一環(huán)形槽17,輸出圈20插入第一環(huán)形槽17內的中間位置且與第一環(huán)形槽壁16無直接接觸,膠體30填充于第一環(huán)形槽17內并結合在第一環(huán)形槽壁16與輸出圈20之間所形成的空隙中。
[0034]本實施例中,膠體30優(yōu)選為橡膠,但不限于此,其他可以填充和固化連接的膠體亦可。膠體30與輸入圈10及輸出圈20之間可以通過硫化工藝、膠水粘合、或擠壓配合的方式進行結合,在此不做限制。[0035]其中,硫化是指橡膠大分子在加熱下與交聯(lián)劑硫磺發(fā)生化學反應,交聯(lián)成為立體網狀結構的過程,即線性高分子通過交聯(lián)作用而形成的網狀高分子的工藝過程。硫化后橡膠材料的拉力、硬度、老化、彈性等性能顯著改善,同時橡膠與金屬之間得到很好的粘接。當輸入圈10、輸出圈20、膠體30三者通過硫化工藝組成一個整體時,先將輸入圈10和輸出圈20定位固定、封閉于硫化模(圖未示)的模腔內,使輸出圈20定位在輸入圈10的第一環(huán)形槽17的中間位置且與第一環(huán)形槽壁16無直接接觸,然后將橡膠原料與硫化劑注入第一環(huán)形槽17內并填滿第一環(huán)形槽壁16與輸出圈20之間所形成的空隙中,在壓力約為60-80Mpa,溫度約為140_180°C的條件下進行硫化,使橡膠性能及橡膠與金屬的粘接性能達到要求,以將輸入圈10和輸出圈20結合在一起。為便于硫化工藝的實現(xiàn),輸入圈10和輸出圈20上可開適當?shù)牟?、孔等特征,用于膠體30的膨脹。
[0036]本實施例中,膠體30由夾設于輸入圈10與輸出圈20的內壁面之間的第一部分31、夾設于第一外圍板15與輸出圈20的外壁面之間的第二部分32、以及夾設于第一底板14與輸出圈20的底壁面之間的第三部分33構成。
[0037]本實施例中,輸入圈10的材質為鋼或其他材料,可整體成型,也可采用焊接或緊固件連接成型,在此不做限制。輸出圈20的材質為鋼或其他材料,可整體成型,也可采用焊接或緊固件連接成型,在此不做限制。
[0038]本實施例中,輸入圈10、輸出圈20、膠體30均按整體進行設計,實際中對這三個部件在圓周方向進行分段以利于制造也是可行的。
[0039]圖5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雙輪銑槽機的分解示意圖,圖6是圖5的組裝示意圖,請同時參圖5與圖6,該雙輪銑槽機包括傳動輸出部40和銑削輪50,傳動輸出部40與銑削輪50之間設置有用于減震和傳遞扭矩的上述減震傳扭裝置,減震傳扭裝置的輸入圈10與傳動輸出部40固定連接,減震傳扭裝置的輸出圈20與銑削輪50固定連接。
[0040]本實施例中,傳動輸出部40上設有凸軸部41,輸入圈10的軸孔11套設在凸軸部41上,輸入圈10與凸軸部41固定連接。具體地,將固定件例如螺釘(圖未示)穿過輸入圈10的臺階部12上的多個第一固定孔13,再擰緊至凸軸部41上,即可將輸入圈10與凸軸部41固定連接在一起。
[0041]本實施例中,銑削輪50包括中空的筒狀部51和設置在筒狀部51的外壁面上的銑刀52,減震傳扭裝置和凸軸部41共同收容于筒狀部51內,輸出圈20與筒狀部51固定連接。具體地,筒狀部51的內壁面上設有凸臺部53,凸臺部53為圓環(huán)形結構且沿筒狀部51的徑向朝向筒狀部51的中心軸線延伸設置,凸臺部53與筒狀部51垂直連接,凸臺部53上分布設有多個第三固定孔54,將固定件例如螺釘(圖未示)穿過凸臺部53上的多個第三固定孔54,再對應擰緊至輸出圈20的第二固定孔21內,即可將輸出圈20與筒狀部51固定連接在一起。
[0042]雙輪銑槽機在工作時,雙輪銑槽機的液壓馬達(圖未示)通過減速機(圖未示)與傳動輸出部40相連,液壓馬達的動力依次通過減速機、傳動輸出部40、減震傳扭裝置、銑削輪50傳遞至銑刀52,由銑刀52對土層、巖層進行銑削破碎和挖掘,其中設置在傳動輸出部40與銑削輪50之間的減震傳扭裝置可實現(xiàn)動力和扭矩傳遞的同時,還可以有效地緩解作業(yè)過程中產生的震動。
[0043]本實施例中,凸軸部41的數(shù)量為兩個,分別設置在傳動輸出部40的兩側,每個凸軸部41上均設有減震傳扭裝置和銑削輪50,其中圖5和圖6僅繪出左側凸軸部41上的減震傳扭裝置和銑削輪50,右側凸軸部41上的減震傳扭裝置和銑削輪50未繪出。通過在傳動輸出部40的兩側各安裝一個銑削輪50,可提高銑削效率,同時受力更加均衡,減少震動產生。
[0044]圖7是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減震傳扭裝置的剖面示意圖,請參圖7,輸出圈20上連接有第二底板22和第二外圍板23,第二外圍板23為環(huán)形結構且環(huán)設于第一外圍板15的外圍,第二底板22連接在輸出圈20和第二外圍板23之間,輸出圈20、第二底板22和第二外圍板23三者相連形成截面呈U形的第二環(huán)形槽壁24,第二環(huán)形槽壁24內設有第二環(huán)形槽25,第一外圍板15插入第二環(huán)形槽25內的中間位置且與第二環(huán)形槽壁24無直接接觸,膠體30還填充于第二環(huán)形槽25內并結合在第二環(huán)形槽壁24與第一外圍板15之間所形成的空隙中。
[0045]圖8是本發(fā)明第三實施例的減震傳扭裝置的剖面示意圖,請參圖8,輸入圈10上還連接有第三底板18和第三外圍板19,第三外圍板19為環(huán)形結構且環(huán)設于第二外圍板23的外圍,第三底板18連接在第一外圍板15和第三外圍板19之間,第一外圍板15、第三底板18和第三外圍板19三者相連形成截面呈U形的第三環(huán)形槽壁110,第三環(huán)形槽壁110內設有第三環(huán)形槽111,第二外圍板23插入第三環(huán)形槽111內的中間位置且與第三環(huán)形槽壁110無直接接觸,膠體30還填充于第三環(huán)形槽111內并結合在第三環(huán)形槽壁110與第二外圍板23之間所形成的空隙中。
[0046]上述第一至第三實施例的減震傳扭裝置中,通過設計不同數(shù)量的底板(第一底板14、第二底板22和第三底板18)和外圍板(第一外圍板15、第二外圍板23和第三外圍板19),其中輸入圈10與第一底板14及第一外圍板15之間、輸出圈20與第二底板22及第二外圍板23之間、以及第一外圍板15與第三底板18及第三外圍板19之間各自相連形成U形的環(huán)形槽壁16、24、110,環(huán)形槽壁16、24、110內分別形成環(huán)形槽17、25、111,其中輸出圈20處于環(huán)形槽17的中間位置,第一外圍板15處于環(huán)形槽25的中間位置,第二外圍板23處于環(huán)形槽111的中間位置,這樣的布置大大增加了膠體30與輸入圈10之間、膠體30與輸出圈20之間相互結合的接觸面積,在不增加軸向尺寸的前提下,實現(xiàn)了較大的力和扭矩傳遞能力。
[0047]圖9是本發(fā)明第四實施例的減震傳扭裝置的剖面示意圖,請參圖9,輸入圈10的外側壁上分布設有多個第一齒板112,輸出圈20的內側壁上分布設有多個第二齒板26,多個第一齒板112與多個第二齒板26相互嚙合的嵌套在一起且無直接接觸,膠體30填充并結合在多個第一齒板112與多個第二齒板26之間所形成的空隙中。在本實施例中,多個第一齒板112為圓環(huán)形結構且沿輸入圈10的徑向朝向輸出圈20延伸設置,多個第一齒板112與輸入圈10垂直連接,多個第二齒板26為圓環(huán)形結構且沿輸出圈20的徑向朝向輸入圈10延伸設置,多個第二齒板26與輸出圈20垂直連接,但不限于此,例如多個第一齒板112可沿輸入圈10的軸線分布設置在輸入圈10的外側壁上,多個第二齒板26可沿輸出圈20的軸線分布設置在輸出圈20的內側壁上。
[0048]上述第四實施例的減震傳扭裝置中,通過設計多個相互嚙合嵌套在一起的多個第一齒板112與多個第二齒板26,可以增加膠體30與輸入圈10之間、膠體30與輸出圈20之間相互結合的接觸面積,在不增加徑向尺寸的前提下,實現(xiàn)了較大的力和扭矩傳遞能力。[0049]上述實施例中的減震傳扭裝置,輸出圈與輸入圈無直接接觸,利用填充于輸入圈與輸出圈之間所形成的空隙中的膠體將輸入圈與輸出圈結合在一起,這樣的布置增加了輸入圈與膠體、輸出圈與膠體的結合接觸面積,實現(xiàn)了較大的力和扭矩傳遞能力,同時整體結構緊湊,充分利用了結構空間,使減震傳扭裝置在軸向和徑向的尺寸得到很好的控制。
[0050]在本文中,術語“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變體意在涵蓋非排他性的包含,除了包含所列的那些要素,而且還可包含沒有明確列出的其他要素。
[0051]在本文中,所涉及的前、后、上、下等方位詞是以附圖中零部件位于圖中以及零部件相互之間的位置來定義的,只是為了表達技術方案的清楚及方便。應當理解,所述方位詞的使用不應限制本申請請求保護的范圍。
[0052]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文中上述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結合。
[0053]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減震傳扭裝置,用于設置在傳動輸出部與銑削輪之間以減震和傳遞扭矩,其特征在于,所述減震傳扭裝置包括輸入圈、輸出圈以及膠體,所述輸入圈和所述輸出圈均為環(huán)形結構,所述輸出圈環(huán)設于所述輸入圈的外圍且與所述輸入圈無直接接觸,所述膠體填充并結合在所述輸入圈與所述輸出圈之間形成的空隙中,所述輸入圈用于與所述傳動輸出部固定連接,所述輸出圈用于與所述銑削輪固定連接。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減震傳扭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輸入圈的一端連接設有環(huán)形的臺階部,所述臺階部與所述輸入圈垂直并朝向所述輸入圈的中心軸線延伸,所述臺階部上分布設有多個第一固定孔,所述臺階部用于與所述傳動輸出部抵靠,所述多個第一固定孔用于通過固定件與所述傳動輸出部固定連接。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減震傳扭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輸出圈內分布設有多個第二固定孔,所述多個第二固定孔用于通過固定件與所述銑削輪固定連接。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減震傳扭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輸入圈上連接有第一底板和第一外圍板,所述第一外圍板為環(huán)形結構且環(huán)設于所述輸出圈的外圍,所述第一底板連接在所述輸入圈和所述第一外圍板之間,所述輸入圈、第一底板和第一外圍板三者相連形成截面呈U形的第一環(huán)形槽壁,所述第一環(huán)形槽壁內設有第一環(huán)形槽,所述輸出圈插入所述第一環(huán)形槽內且與所述第一環(huán)形槽壁無直接接觸,所述膠體填充于所述第一環(huán)形槽內并結合在所述第一環(huán)形槽壁與所述輸出圈之間所形成的空隙中。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減震傳扭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輸出圈上連接有第二底板和第二外圍板,所述第二外圍板為環(huán)形結構且環(huán)設于所述第一外圍板的外圍,所述第二底板連接在所述輸出圈和所述第二外圍板之間,所述輸出圈、第二底板和第二外圍板三者相連形成截面呈U形的第二環(huán)形槽壁,所述第二環(huán)形槽壁內設有第二環(huán)形槽,所述第一外圍板插入所述第二環(huán)形槽內且與所述第二環(huán)形槽壁無直接接觸,所述膠體還填充于所述第二環(huán)形槽內并結合在所述第二環(huán)形槽壁與所述第一外圍板之間所形成的空隙中。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減震傳扭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輸入圈上還連接有第三底板和第三外圍板,所述第三外圍板為環(huán)形結構且環(huán)設于所述第二外圍板的外圍,所述第三底板連接在所述第一外圍板和所述第三外圍板之間,所述第一外圍板、第三底板和第三外圍板三者相連形成截面呈U形的第三環(huán)形槽壁,所述第三環(huán)形槽壁內設有第三環(huán)形槽,所述第二外圍板插入所述第三環(huán)形槽內且與所述第三環(huán)形槽壁無直接接觸,所述膠體還填充于所述第三環(huán)形槽內并結合在所述第三環(huán)形槽壁與所述第二外圍板之間所形成的空隙中。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減震傳扭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輸入圈的外側壁上分布設有多個第一齒板,所述輸出圈的內側壁上分布設有多個第二齒板,所述多個第一齒板與所述多個第二齒板相互嚙合的嵌套在一起且無直接接觸,所述膠體填充并結合在所述多個第一齒板與所述多個第二齒板之間所形成的空隙中。
8.—種雙輪銑槽機,包括傳動輸出部和銑削輪,其特征在于,所述傳動輸出部與所述銑削輪之間設置有用于減震和傳遞扭矩的如權利要求1至7任一項所述的減震傳扭裝置,所述減震傳扭裝置的輸入圈與所述傳動輸出部固定連接,所述減震傳扭裝置的輸出圈與所述銑削輪固定連接。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雙輪銑槽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傳動輸出部上設有凸軸部,所述輸入圈的軸向中心設有軸孔,所述軸孔套設在所述凸軸部上,所述輸入圈與所述凸軸部固定連接。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雙輪銑槽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銑削輪包括中空的筒狀部和設置在所述筒狀部的外壁面上的銑刀,所述減震傳扭裝置和所述凸軸部共同收容于所述筒狀部內,所述輸出圈與所述筒狀部固定連接。
【文檔編號】E02F5/08GK104018536SQ201410211637
【公開日】2014年9月3日 申請日期:2014年5月19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5月19日
【發(fā)明者】朱長林, 喬國華, 黃志明 申請人:上海中聯(lián)重科樁工機械有限公司, 中聯(lián)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嘉荫县| 长顺县| 刚察县| 吐鲁番市| 南丹县| 井研县| 雷州市| 威宁| 锡林郭勒盟| 论坛| 山西省| 上林县| 乳山市| 杭锦后旗| 拜泉县| 扎鲁特旗| 鹤庆县| 赣榆县| 枣庄市| 通州市| 阜宁县| 杨浦区| 铁力市| 博白县| 章丘市| 徐汇区| 西畴县| 龙口市| 从化市| 东乡族自治县| 黔江区| 乐亭县| 衡阳市| 昭觉县| 大化| 普安县| 广灵县| 巨野县| 阿图什市| 临颍县| 基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