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支撐鋼架之間的連接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支撐鋼架之間的連接結構,該連接結構包括鋼架,在鋼架上焊接有套筒,在相間鋼架的套筒之間連接有鋼筋條,在鋼筋條的兩端設有折彎段,將所述鋼筋條的折彎段插入所述套筒內。該連接結構是一種快速安裝結構,連接鋼筋條安裝過程中的間距及質量控制。其中套管的安裝結構,可有效控制鋼架間距符合設計要求,避免施工過程中連接鋼筋條焊接質量問題,能有效提高施工效率,縮短工序循環(huán)時間。而且還具有連接速度快,操作簡單,有利于縮短工序循環(huán)時間。工作效率高,勞動強度低。機械故障率低、性能可靠。減少因焊接時火花四濺造成安全事故,減少現(xiàn)場因施工用電造成安全事故。便于控制鋼架間距、鋼架垂直度與鋼架同步里程。有利于控制初期支護變形。
【專利說明】一種支撐鋼架之間的連接結構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fā)明涉及建筑施工【技術領域】,尤其是隧道施工,具體涉及一種支撐鋼架之間的 連接結構。
【背景技術】
[0002] 隨著中國建設步伐加快,城市地鐵、山嶺隧道越來越多,隧道施工初期支護均采用 鋼架作為初支結構,而鋼架與鋼架之間連接通常采用連接鋼筋連接,連接鋼筋長度一般根 據(jù)圍巖級別確定的鋼架間距而確定,長度通常不等。連接鋼筋一般采用焊接,存在不同程度 上的安全隱患及質量隱患,極易造成鋼架之間連接質量問題及安全問題。現(xiàn)有技術的缺陷 為連接鋼筋焊接時候火花四濺,存在安全隱患;焊接人員水平不一,易造成焊縫不飽滿、焊 縫高度不足、焊接不牢固等的質量事故;鋼架間距不均勻,受力不均勻造成初期支護變形, 造成初期支護侵線狀況,嚴重制約施工的生產成本。
【發(fā)明內容】
[0003]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克服現(xiàn)有技術中的缺陷,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以 加強施工質量管理水平,解決因隧道施工中連接鋼筋不當造成施工質量問題和安全問題的 支撐鋼架之間的連接結構。
[0004]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發(fā)明目的,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支撐鋼架之間的連 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結構包括鋼架,在所述鋼架上焊接有套筒,在相間鋼架的套 筒之間連接有鋼筋條,在所述鋼筋條的兩端設有折彎段,將所述鋼筋條的折彎段插入所述 套筒內。
[0005] 其中優(yōu)選的技術方案是,所述鋼架為工字鋼,在每根工字鋼上均設有若干個套管, 所述若干個套管位于同一軸線上,且若干個套管的軸線與工字鋼的軸線平行。
[0006] 進一步優(yōu)選的技術方案是,將所述套管焊接在工字鋼的橫邊與立邊相交部位,且 在立邊的兩側對稱地焊接有套管。
[0007] 進一步優(yōu)選的技術方案還有,所述鋼架與套管之間的焊縫高度大于7mm。
[0008] 進一步優(yōu)選的技術方案還有,所述套管的長度為5cm?10cm,所述套管的直徑為 Φ32πιιη ?Φ42πιιη〇
[0009] 進一步優(yōu)選的技術方案還有,所述套管之間的距離為80cm?120cm。
[0010] 進一步優(yōu)選的技術方案還有,所述鋼架之間的距離為60cm?70cm。
[0011] 優(yōu)選的技術方案還有,所述鋼筋兩端折彎段的折彎角度為90°且方向相同。
[0012] 優(yōu)選的技術方案還有,所述套管為無縫鋼管。
[0013]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和有益效果是:該支撐鋼架之間的連接結構是一 種新型快速安裝結構,主要為鋼架安裝過程中的間距控制,連接鋼筋條安裝過程中的間距 及質量控制。經過連接鋼筋條控制鋼架間距,做到鋼架間距符合設計及規(guī)范要求,連接鋼 筋條施工質量符合設計及規(guī)范要求。其中套管的安裝結構,可有效控制鋼架間距符合設計 要求,避免施工過程中連接鋼筋條焊接等質量問題,能有效提高施工效率,縮短工序循環(huán)時 間。而且還具有連接速度快,操作簡單,有利于縮短工序循環(huán)時間。工作效率高,勞動強度 低。機械故障率低、性能可靠。減少因焊接時火花四濺造成安全事故,減少現(xiàn)場因施工用電 造成安全事故。便于控制鋼架間距、鋼架垂直度與鋼架同步里程。有利于控制初期支護變 形。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4] 圖1是本發(fā)明支撐鋼架之間的連接結構的示意圖;
[0015] 圖2是圖1中鋼架與套管連接結構的示意圖;
[0016] 圖3是圖2的俯視圖;
[0017] 圖4是圖3的俯視圖;
[0018] 圖5是圖1中連接鋼筋的結構示意圖。
[0019] 圖中:1-鋼架,2-套筒,3-鋼筋條,4-焊縫。
【具體實施方式】
[0020] 如圖1至圖4所示,本發(fā)明是一種支撐鋼架之間的連接結構,該連接結構包括鋼架 1,在所述鋼架1上焊接有套筒2,在相間鋼架1的套筒2之間連接有鋼筋條3,在所述鋼筋 條3的兩端設有折彎段,將所述鋼筋條3的折彎段插入所述套筒2內。
[0021] 在本發(fā)明中優(yōu)選的實施方案是,所述鋼架1為工字鋼,在每根工字鋼上均設有若 干個套管2,所述若干個套管2位于同一軸線上,且若干個套管2的軸線與工字鋼的軸線平 行。
[0022] 在本發(fā)明中進一步優(yōu)選的實施方案是,將所述套管2焊接在工字鋼的橫邊與立邊 相交部位,且在立邊的兩側對稱地焊接有套管2。
[0023] 在本發(fā)明中進一步優(yōu)選的實施方案還有,所述鋼架1與套管2之間的焊縫4高度 大于7mm。
[0024] 在本發(fā)明中進一步優(yōu)選的實施方案還有,所述套管2的長度為5cm?10cm,所述套 管2的直徑為Φ 32mm或Φ 42mm。
[0025] 在本發(fā)明中進一步優(yōu)選的實施方案還有,所述套管2之間的距離為100cm。
[0026] 在本發(fā)明中進一步優(yōu)選的實施方案還有,所述鋼架1之間的距離為60cm?70cm。
[0027] 在本發(fā)明中優(yōu)選的實施方案還有,所述鋼筋3兩端折彎段的折彎角度為90°且方 向相同。
[0028] 在本發(fā)明中優(yōu)選的實施方案還有,所述套管2為無縫鋼管。
[0029] 該支撐鋼架之間的連接結構的制作方法為:
[0030] 1、連接鋼筋條下料
[0031] 一般情況下,根據(jù)設計或變更資料規(guī)定的鋼架間距為60cm,70cm不等,所以在連 接鋼筋條下料時,須根據(jù)鋼架間距確定的長度進行下料,設計或變更60cm時,下料長度包 邊為60cm,其他情況相同,下料時,彎鉤需用鋼筋條彎截機進行彎曲機,如需要作出設計為 60cm鋼架的連接鋼筋條時,須考慮彎鉤長度,一般情況下,彎鉤長度為5cm至10cm不等, 所以,鋼筋條下料時須充分考慮彎鉤長度,60cm鋼架間距連接鋼筋條下料長度為70cm? 80cm〇
[0032] 2、套筒下料
[0033] 套筒一般情況下米用Φ 32mm或Φ 42mm無縫鋼管下料,下料長度為5cm?10cm,一 般為8cm為宜,且根據(jù)連接鋼筋條彎鉤長度確定,通常情況下采用Φ 32的無縫鋼管便于卡 住連接鋼筋條。
[0034] 3、套筒與鋼架焊接
[0035] 套筒與鋼架須焊接牢固,焊縫高度不宜小于7mm,且與鋼架之間焊接飽滿,焊縫均 勻,焊接牢固。
[0036] 4、安裝連接鋼筋條標準化手冊制定
[0037] 施工項目部須根據(jù)設計制定詳細交底,對連接鋼筋條的長度及安裝質量控制進行 規(guī)定。交底須裝訂成冊,培訓和下發(fā)至施工作業(yè)人員,并日常監(jiān)督落實。連接鋼筋條安裝 須配合項目部的《質量管理制度》規(guī)定的質量對現(xiàn)場施工質量進行,技術人員現(xiàn)場監(jiān)督落實 時,須根據(jù)質量驗收標準對施工質量進行控制,每循環(huán)須仔細檢查每項施工工序的施工質 量,并對檢查結果進行記錄,做到質量可追溯性。
[0038] 本發(fā)明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所做出的對上述實施方式任何顯而 易見的改進或變更,都不會超出本發(fā)明的構思和所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 一種支撐鋼架之間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結構包括鋼架,在所述鋼架上 焊接有套筒,在相間鋼架的套筒之間連接有鋼筋條,在所述鋼筋條兩端設有折彎段,將所述 鋼筋條的折彎段插入所述套筒內。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支撐鋼架之間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鋼架為工字鋼,在 每根工字鋼上均設有若干個套管,所述若干個套管位于同一軸線上,且若干個套管的軸線 與工字鋼的軸線平行。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支撐鋼架之間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將所述套管焊接在工 字鋼的橫邊與立邊相交部位,且在立邊的兩側對稱地焊接有套管。
4.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支撐鋼架之間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鋼架與套管之間 的焊縫高度大于7mm。
5.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支撐鋼架之間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的長度為 5cm?10cm,所述套管的直徑為Φ32mm?Φ42_。
6.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支撐鋼架之間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之間的距離 為 80cm ?120cm。
7.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支撐鋼架之間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鋼架之間的距離 為 60cm ?70cm。
8.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支撐鋼架之間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鋼筋條兩端折彎 段的折彎角度為90°且方向相同。
9.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支撐鋼架之間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為無縫鋼管。
【文檔編號】E21D11/14GK104061003SQ201410271373
【公開日】2014年9月24日 申請日期:2014年6月18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6月18日
【發(fā)明者】魏祥, 陳杰華, 唐紹武, 黃學軍, 時思鵬, 楊艷玲, 楊金庚 申請人:中鐵隧道集團二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