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中長隧道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中長隧道在施工過程中的通風防塵一體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中長隧道在施工過程中,為保證隧道內通風,通常會在隧道內布置由風機和風管構成的通風系統(tǒng),從而為施工人員提供足夠的氧氣。存在的主要問題是:(1)為保證通風效果,風管距離隧道掌子面較近,在爆破過程中很容易損壞;(2)通風僅為一個點,通風效果不理想;(3)爆破完成后,隧道通過自然降塵,至少需要半小時,影響施工進度。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既能保證通風,又能有效快速降塵的專用于中長隧道施工的通風降塵一體系統(tǒng)。
為此,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中長隧道通風除塵一體系統(tǒng),包括水炮、風機和軟風管,所述風機安裝在隧道洞口,軟風管沿著隧道的延伸方向在隧道內水平鋪設,并由風機為軟風管供風,所述水炮安裝在隧道內,所述軟風管采用“y”形尾部,且“y”形尾部內套有與其匹配的硬質的“y”形三通管,所述“y”形三通管包括進風叉管、出風出水叉管和進水叉管,進風叉管、出風出水叉管水平同軸設置,進水叉管的端頭設置有法蘭盤用于與水炮的噴射口相連,且進水叉管與進風叉管呈銳角,進水叉管與出風出水叉管之間倒圓以便于水從進水叉管順利噴入出風出水叉管,所述進風叉管、出風出水叉管的直徑大于進水叉管的直徑。
作為上述方案的優(yōu)選,所述水炮安裝在隧道內的側壁上,水炮的仰角為60°并可在180°范圍內左右轉動,風機安裝在隧道洞口的側壁上,軟風管的安裝高度為2.5m以上,優(yōu)化安裝位置,不占用隧道內正常施工區(qū)域。
進一步,所述出風出水叉管的端頭與軟風管的尾部齊平,出風及出水更順暢。
另外,所述進水叉管與水炮的噴射口連接處設置有密封結構,避免連接部位漏水漏氣。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風管距離隧道掌子面的距離由水炮的噴水射程確定,通常小型水炮的射程為30m—40m,大型水炮的射程為100m左右,而傳統(tǒng)的風管距離隧道掌子面的距離為20m,增設水炮后,風管距離掌子面的距離增加,節(jié)省了風管的長度,避免了風管在爆破過程中損壞,延長了風管的使用壽命;
(2)通風管的尾部隨水炮的轉動而轉動,使通風由一個點變成一個面,通風效果顯著提高;
(3)爆破完成后,隧道利用水炮噴水快速降塵,節(jié)約了等待時間,大大提高了施工進度。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在中長隧道內的安裝示意圖。
圖2為圖1中“y”形三通管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結合圖1、圖2所示,一種中長隧道通風除塵一體系統(tǒng),主要由水炮1、風機2和軟風管3組成。風機2安裝在隧道洞口,軟風管3沿著隧道的延伸方向在隧道內水平鋪設,并由風機2為軟風管3供風。軟風管3通過沿隧道延伸方向鋪設的若干安裝支架或掛勾進行安裝固定,軟風管3最好采用無紡布制成。
水炮1通過安裝支架安裝在隧道內,水炮通常用于露天土方開挖時的降塵,在中長隧道內爆破降塵中尚無應用。軟風管3采用“y”形尾部,且“y”形尾部內套有與其匹配的硬質的“y”形三通管4。“y”形三通管4包括進風叉管4a、出風出水叉管4b和進水叉管4c,進風叉管4a、出風出水叉管4b水平同軸設置,進水叉管4c的端頭設置有法蘭盤4d用于與水炮1的噴射口相連,且進水叉管4c與進風叉管4a呈銳角,進水叉管4c與出風出水叉管4b之間倒圓以便于水從進水叉管4c順利噴入出風出水叉管4b,進風叉管4a、出風出水叉管4b的直徑大于進水叉管4c的直徑。
最好是,水炮1安裝在隧道內的側壁上,水炮1的仰角為60°并可在180°范圍內左右轉動,風機2安裝在隧道洞口的側壁上,軟風管3的安裝高度為2.5m以上。出風出水叉管4b的端頭與軟風管3的尾部齊平。進水叉管4c與水炮1的噴射口連接處設置有密封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