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礦山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礦井下用應急避難裝置。
背景技術:
礦山指有一定開采境界的采掘礦石的獨立生產(chǎn)經(jīng)營單位。礦山主要包括一個或多個采礦車間(或稱坑口、礦井、露天采場等)和一些輔助車間,大部分礦山還包括選礦場(洗煤廠)。礦山包括煤礦、金屬礦、非金屬礦、建材礦和化學礦等等。礦山規(guī)模(也稱生產(chǎn)能力)通常用年產(chǎn)量或日產(chǎn)量表示。年產(chǎn)量即礦山每年生產(chǎn)的礦石數(shù)量。按產(chǎn)量的大小,分為大型、中型、小型3種類型。礦山規(guī)模的大小,要與礦山經(jīng)濟合理的服務年限相適應,只有這樣,才能節(jié)省基建費用,降低成本。在礦山生產(chǎn)過程中,采掘作業(yè)既是消耗人力、物力最多,占用資金最多,又是降低采礦成本潛力最大的生產(chǎn)環(huán)節(jié)。降低采掘成本的主要途徑是提高勞動生產(chǎn)率及產(chǎn)品質量,降低物資消耗。在礦井下工作,需要設立多個應急避免硐室,現(xiàn)有的硐室結構功能單一,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難以滿足生產(chǎn)需求。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礦井下用應急避難裝置,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礦井下用應急避難裝置,包括硐室,所述硐室左側鉸接有安全門,所述硐室側壁包括外墻面、鋼絲網(wǎng)和砂漿層,所述外墻面、鋼絲網(wǎng)和砂漿層從外至內依次設置,所述硐室頂部設有照明燈,所述硐室內底部左側設有備用蓄電池組,所述備用蓄電池組上設有充電接口,所述備用蓄電池組頂部設有隔室,所述隔室頂部設有氧氣瓶,所述氧氣瓶通過卡環(huán)固定在硐室側壁,所述硐室底部右側設有床板,所述床板頂部設有急救電話,所述急救電話頂部位于硐室側壁上設有總管,所述總管頂部設有進風管,所述進風管端部位于硐室內設有第一閥門,所述總管包括進水管和進料管,所述進水管端部位于硐室內設有第二閥門。
優(yōu)選的,所述硐室和安全門通過鉸鏈鉸接,所述硐室和安全門頂部均為圓弧狀。
優(yōu)選的,所述安全門中間位置開設有觀察窗,所述觀察窗上設有鋼化玻璃,所述安全門內外邊沿設有密封墊。
優(yōu)選的,所述硐室內部的深度不小于2m,寬度不小于2.5m,高度不小于1.8m。
優(yōu)選的,所述隔室頂部設有上蓋,所述隔室內部設有工具箱、急救包和食品放置盒。
優(yōu)選的,所述氧氣瓶頂部設有輸氧管,所述輸氧管端部設有吸氧罩。
優(yōu)選的,所述安全門外側表面四周設有氣墊,所述觀察窗右側底部設有把手。
優(yōu)選的,所述總管和進風管均延伸至井外地平基面。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fā)明一種礦井下用應急避難裝置,結構新穎,操作方便,硐室內設置鋼絲網(wǎng)和砂漿層增強整體結構的穩(wěn)定性,內部設置照明燈用來提供照明,隔室內的工具箱和急救包可以用來處理受傷人員,隔室內部還可以提供食品,氧氣瓶用來應急供氧,設置急救電話方便與外界溝通,總管分為進水管和進料管,可以為硐室內提供水源、食物和急救工具,進風管保證硐室內空氣流通,安全門上設置的觀察窗方便觀察了解外界情況,安全門外表面設置氣墊結構,可以有效的減輕外界的沖擊,保證硐室內的安全,具有很高的實用性,大大提升了該一種礦井下用應急避難裝置的使用功能性,保證其使用效果和使用效益,適合廣泛推廣。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A處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外部結構示意圖。
圖中:1硐室、2安全門、3鉸鏈、4觀察窗、5密封墊、6外墻面、7鋼絲網(wǎng)、8砂漿層、9照明燈、10備用蓄電池組、11充電接口、12隔室、13上蓋、14氧氣瓶、15卡環(huán)、16輸氧管、17床板、18急救電話、19總管、20第二閥門、21進風管、22第一閥門、23進水管、24進料管、25把手、26氣墊。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景l(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3,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礦井下用應急避難裝置,包括硐室1,所述硐室1左側鉸接有安全門2,所述硐室1側壁包括外墻面6、鋼絲網(wǎng)7和砂漿層8,所述外墻面6、鋼絲網(wǎng)7和砂漿層8從外至內依次設置,所述硐室1頂部設有照明燈9,所述硐室1內底部左側設有備用蓄電池組10,所述備用蓄電池組10上設有充電接口11,所述備用蓄電池組10頂部設有隔室12,所述隔室12頂部設有氧氣瓶14,所述氧氣瓶14通過卡環(huán)15固定在硐室1側壁,所述硐室1底部右側設有床板17,所述床板17頂部設有急救電話18,所述急救電話18頂部位于硐室1側壁上設有總管19,所述總管19頂部設有進風管21,所述進風管21端部位于硐室1內設有第一閥門22,所述總管19包括進水管23和進料管24,所述進水管23端部位于硐室1內設有第二閥門20,所述硐室1和安全門2通過鉸鏈3鉸接,所述硐室1和安全門2頂部均為圓弧狀,所述安全門2中間位置開設有觀察窗4,所述觀察窗4上設有鋼化玻璃,所述安全門2內外邊沿設有密封墊5,所述硐室1內部的深度不小于2m,寬度不小于2.5m,高度不小于1.8m,所述隔室12頂部設有上蓋13,所述隔室12內部設有工具箱、急救包和食品放置盒,所述氧氣瓶14頂部設有輸氧管16,所述輸氧管16端部設有吸氧罩,所述安全門1外側表面四周設有氣墊26,所述觀察窗4右側底部設有把手25,所述總管19和進風管21均延伸至井外地平基面。
工作原理:本發(fā)明一種礦井下用應急避難裝置,使用時,硐室1內設置鋼絲網(wǎng)7和砂漿層8增強整體結構的穩(wěn)定性,內部設置照明燈9用來提供照明,隔室12內的工具箱和急救包可以用來處理受傷人員,隔室12內部還可以提供食品,氧氣瓶14用來應急供氧,設置急救電話18方便與外界溝通,總管19分為進水管23和進料管24,可以為硐室1內提供水源、食物和急救工具,進風管21保證硐室1內空氣流通,安全門2上設置的觀察窗4方便觀察了解外界情況,安全門2外表面設置氣墊26結構,可以有效的減輕外界的沖擊,保證硐室1內的安全,具有很高的實用性。
盡管已經(jīng)示出和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發(fā)明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