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齒型螺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是一種用于雙螺桿泵或雙螺桿壓縮機的齒形螺桿,屬于雙螺桿泵或雙螺桿壓縮機所用螺桿的改進技術。
現(xiàn)有用于雙螺桿泵或雙螺桿壓縮機的螺桿,如漸開線齒形螺桿,其齒形曲線是由擺線、齒根圓圓弧、齒頂圓圓弧、漸開線組合而成,這種螺桿用于雙螺桿泵時,其存在的缺點是不能達到嚴格(完全)密封性,故容積效率不高。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通過改變其齒形曲線,以使其用于雙螺桿泵或雙螺桿壓縮機時能達到嚴格(完全)密封,容積效率高,不會發(fā)生干涉現(xiàn)象的齒形螺桿。
本發(fā)明的齒形曲線如附圖所示,曲線abcdefghij為螺桿橫截面上的齒形曲線,acg在齒頂圓的一直徑上,a在齒頂圓上,c在齒根圓上,d、e在齒根圓上,i、j在齒頂圓上,曲線abc為擺線,cde為齒根圓的圓弧,ija為齒頂圓的圓弧,ghi為漸開線,efg是以ghi線段為基線的擺線包絡線。
本發(fā)明的積極效果在于通過改變其齒形曲線,用漸開線以及以其為基線的擺線包絡線替代原有的漸開線或阿基米德螺旋線等曲線段,使該齒形螺桿用于雙螺桿泵或雙螺桿壓縮機時能達到嚴格(完全)的密封,并且不會發(fā)生干涉現(xiàn)象,是一種容積效率高,簡單、實用,應用效果好的齒形螺桿。
下面通過附圖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結構及其密封機理。
圖1為本發(fā)明的齒形曲線,圖中abc為直齒面,efghi為斜齒面。
圖2為圖1中螺桿直齒面上的密封線在軸截面上的投影圖。
圖3為圖1中螺桿斜齒面的密封線在軸截面上的投影圖。
圖4為螺桿密封腔的狀況圖。
圖5為圖4中密封腔的軸截面投影圖。
附圖1為發(fā)明型的齒形曲線,圖中abcdefghij為螺桿橫截面上的齒形曲線,acg在齒頂圓的一直徑上,a在齒頂圓上,C在齒根圓上,g在齒面中徑上,d、e在齒根圓上,i、j在齒頂圓上,曲線abc為擺線,cde為齒根圓的園弧,ija為齒頂圓的圓弧,ghi漸開線,efg為以ghi曲線段為基線的擺線包絡線。
本發(fā)明可做成左旋螺桿,也可做成右旋螺桿。
本發(fā)明用于雙螺桿泵或雙螺桿壓縮機時,相鄰螺桿僅在螺紋方向不同,其齒形結構相同。
本發(fā)明用于雙螺桿泵或雙螺桿壓縮機時的密封機理如下根據本實用新型的齒形曲線可得到圖2及圖3所示的螺桿齒面密封曲線,其中圖2為本實用新型螺桿直齒面的密封線在軸截面上的投影,圖中O1螺桿直齒面的密封線是O2螺桿齒頂緣劃出的ac弧,而O1螺桿的齒頂緣與O2螺桿齒面同樣形成一條密封線a’c’,且螺桿直齒面的密封線ac、a’c’都各自貫穿齒面與殼體和O1、O2線上的螺桿齒底相連。
圖3為圖1中螺桿斜齒面的密封線在軸截面上的投影,圖中O2螺桿斜齒面的齒面母線與O1螺桿斜齒面的齒根齒形組成的密封曲線就是折線abg;同理,O1螺桿斜齒面齒頂緣與O2螺桿斜齒面根緣在齒面上的密封線是折線a’b’g,它與折線abg相接于g點。由此可見,螺桿斜齒面的密封線是折線abgb’a’,它貫穿于兩螺桿的共同齒面,而與O1、O2線上的兩螺桿齒底相連。
根據對螺桿齒面密封線的分析,再考慮到O1、O2螺桿齒頂面及齒底面相互相切而形成的密封線,則可得螺桿密封腔狀況如圖4所示,圖4中密封腔的軸截面投影圖如圖5所示。從圖4、圖5可見每級螺桿齒槽中的壓液連通路線都形成一個單獨的“8”字形封閉環(huán)。這個密封環(huán)的存在,已從應用本明的雙螺桿泵的實際檢測中得到證實,它是完全滿足螺桿泵第一、二類密封條件的。
綜上所述,可見,本發(fā)明用于雙螺桿泵或雙螺桿壓縮機時能達到嚴格(完全)的密封,因此其容積效率高,且不會發(fā)生干涉現(xiàn)象。
權利要求
1.一種齒形螺桿,曲線abcdefjhij為螺桿橫截面上的齒形曲線,a、c、g在齒頂圓的一直徑上,a在齒頂圓上,c在齒根圓上,d、e在齒根圓上,i、j在齒頂圓上,曲線abc為擺線,cde為齒根圓的圓弧,ija為齒頂圓的圓弧,其特征在于ghi為漸開線,efg是ghi曲線段為基線的擺線包絡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齒形螺桿,其特征在于可做成左旋螺桿,也可做成右旋螺桿。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是一種用于雙螺桿泵或雙螺桿壓縮機的齒形螺桿。它通過用漸開線以及以其為基線的擺線包絡線替代原有螺桿齒形的漸開線、阿基米德螺旋線或圓弧曲線段。使其用于雙螺桿泵或雙螺桿壓縮機時,能達到嚴格(完全)的密封,并且不會發(fā)生干涉現(xiàn)象,是一種容積效率高,簡單、實用、應用效果好,齒形是由擺線(B)、漸開線、(J)、以及以其為基線的擺線包絡線(B)和螺桿齒頂圓、螺桿齒根圓幾組線段組成的齒型螺桿。
文檔編號F04C18/16GK1299930SQ0110748
公開日2001年6月20日 申請日期2001年1月21日 優(yōu)先權日2001年1月21日
發(fā)明者楊凱 申請人:華南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