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壓縮機的吸取節(jié)流閥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用于例如汽車空調系統(tǒng)的壓縮機的吸取節(jié)流閥,且更 特定地,涉及可變排量壓縮機的吸取節(jié)流閥,以減少由于吸取制冷劑 氣體的脈動的振動和噪音。
背景技術:
存在通常已知用于汽車空調系統(tǒng)及類似物的可變排量壓縮機,其 能夠可變地控制它的排量。這樣的可變排量壓縮機將在下文中僅稱為 "壓縮機"。壓縮機經常引起噪音,其由于當吸取制冷劑流量低時產 生的吸取制冷劑脈動。作為防御這樣的噪音發(fā)展的措施, 一些壓縮機 已經使用介入在吸取口和吸取室之間的吸取節(jié)流閥,以根據(jù)吸取制冷 劑的流量改變它的吸取通道的開口面積。日本專利申請公開號
No. 2000-136776 (在下文中稱為第一參考文獻)披露具有這種類型吸 取節(jié)流閥的壓縮機。在第一參考文獻的壓縮機中,氣體通道在吸取口 和吸取室之間形成,且閥工作室在氣體通道和吸取口之間形成。開口 控制閥垂直地可移動地布置在閥工作室中。開口控制閥由容納在閥室 中的彈簧向上推動,其在閥工作室中形成。因此開口控制閥向上或者 向下移動,以根據(jù)通過吸取口吸入吸取室內的制冷劑氣體流量控制氣 體通道的開口面積。閥室通過連通孔與吸取室連通且開口控制闊形成 在此通過的孔。
根據(jù)第一參考文獻的壓縮機的開口控制閥適于通過彈簧的推動力 向上移動,從而當吸取制冷劑流量低且吸取口和吸取室之間的壓差相 應地變得小時減少氣體通道的開口 。開口控制閥的節(jié)流效應減少由吸 取閥自激勵振動引起且在吸取制冷劑的低流量操作期間產生的吸取制 冷劑氣體的脈動。然而,如果使用具有大彈簧常數(shù)的彈簧,試圖足夠 地減少由吸取制冷劑氣體的脈動引起的振動和噪音,在為了更高的冷 卻性能的吸取制冷劑的高流量搡作期間,開口控制閱不足夠地開口 , 由冷卻引發(fā)不足夠的舒適性。這種問題在操作期間具有更寬的制冷劑 流量范圍的可變排量壓縮機中更顯著地發(fā)生。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日本專利申請公開號No. 2005-337232 (在下 文中稱為第二參考文獻)提出具有通過吸取通道彼此連通的吸取口和 吸取室和具有形成在吸取通道中的閥工作室的開口控制閥的壓縮機。 閥工作室和吸取室通過向閥工作室的內部壁表面開口的主進口端口和 次進口端口連接。圓柱形閥本體可移動地布置在閥工作室中,以調節(jié) 吸取通道的開口。閥室提供在閥本體的下側上的閥工作室中。閥室通 過連通孔與曲軸室連通。
在第二參考文獻的壓縮;f幾中,曲軸室中的制冷劑流動到閥室內且 在閥室和吸取通道之間的壓差作用于開口控制閥。在壓縮才幾在它的最 大排量搡作期間,曲軸室中的壓力降低到與吸取通道中的壓力大致相 同的水平,從而不存在力以向上的方向推動開口控制閥的閥本體,其 導致主進口端口關閉。因此,當通過吸取口到吸取室內的制冷劑的流 量增加時,閥本體在閥工作室中向下移動,從而完全地打開主進口端 口。在另一方面,當壓縮機操作在最大和最小排量之間的中間排量時, 曲軸室中的壓力增加到比吸取通道中的壓力更高的水平,從而閥本體 以向上的方向推動,其導致主進口端口關閉,且因此吸取通道的開口 被限制或者節(jié)流。在這種情況下,根據(jù)曲軸室中的壓力,防御振動和 噪音發(fā)展的阻尼效應增加。
在第二參考文獻的壓縮機中,在吸取制冷劑的低流量操作期間, 盡管曲軸室中的壓力特定地增加且阻尼效應相應地增加,由于曲軸室 中過高的壓力,吸取通道的開口被不必要地限制。因此,沒有獲得必 要的制冷劑氣體流量,其使得壓縮機難以根據(jù)壓縮機的操作條件維持 它的預期性能。
本發(fā)明針對壓縮機的吸取節(jié)流閥,其減少由吸取制冷劑的脈動產 生的振動和噪音,且在吸取制冷劑流量的整個范圍維持壓縮機的預期 性能。
發(fā)明內容
才艮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方面,壓縮機的吸取節(jié)流閥具有壓縮機外殼, 其具有吸取室和曲軸室。吸取節(jié)流閥包括吸取通道、吸取口、閥本體、 推動構件、閥室、第一連通孔和第二連通孔。吸取通道在外殼中形成。 吸取口在吸取通道的進口處提供,制冷劑通過其吸入到吸取通道且然
后接收到吸取室中。閥本體可移動地布置在吸取通道中,以調節(jié)吸取 通道的開口。推動構件將閥本體向吸取口推動。閥室在吸取通道中提 供。推動構件布置在閥室中。第一連通孔通過外殼形成,閥室和吸取 室通過其彼此恒定連通。第二連通孔通過外殼形成,閥室和曲軸室通 過其彼此恒定連通。
從以下的說明書,結合附圖,以示例的方式圖示本發(fā)明的原理, 本發(fā)明的其他方面和優(yōu)點將變得顯而易見。
本發(fā)明與其目的和優(yōu)勢一起,參見當前優(yōu)選的實施例的以下描述與附
圖一起可以被最佳地理解,其中
圖1為顯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的壓縮機的縱向截面圖2為顯示根據(jù)第一實施例的壓縮機的吸取節(jié)流閥的主要部分的
放大示意圖3A為圖示在根據(jù)第一實施例的壓縮機的最大排量處吸取節(jié)流 閥的操作的示意圖3B為類似于圖3A的示意圖,但圖示在根據(jù)第一實施例的壓縮 機的中間排量處吸取節(jié)流閥的操作;
圖3C也為類似于圖3A的示意圖,但圖示在根據(jù)第一實施例的壓 縮機的最小排量處吸取節(jié)流閥的操作;
圖4為圖示在根據(jù)第一實施例的壓縮機的抽真空期間吸取節(jié)流閥 的搡作的示意圖5為顯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的壓縮機的吸取節(jié)流閥的主 要部分的放大示意圖6A為顯示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例的壓縮機的操作期間吸 取節(jié)流閥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示意圖;和
圖6B為類似于圖6A的放大示意圖,但顯示在根據(jù)第三實施例的 壓縮機的抽真空期間吸取節(jié)流閥的主要部分。
具體實施例方式
參見圖1到3C,以下將描述#4§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的壓縮機的
吸取節(jié)流閥,其實施在可變排量斜盤式壓縮機(在下文中僅稱為"壓
縮機")。參見圖1,壓縮機10具有外殼11或者作為壓縮機10的外部 殼體的壓縮機外殼。如圖1中顯示,壓縮機10的左手側和右手側分 別相應于壓縮機的前和后。外殼11包括氣缸體12、接合到氣缸體12 的前端的前外殼13、和接合到氣缸體12的后端的后外殼14。前外殼 13、氣缸體12和后外殼14由插入通過前外殼13、氣缸體12和后外 殼14的多個螺栓15 (圖1中僅顯示一個)緊固在一起。
前外殼13和氣缸體12合作限定驅動軸17延伸通過的曲軸室16。 驅動軸17由徑向軸承18和徑向軸承19可旋轉地支撐,其在前外殼13 和氣缸體12的各自中心處提供。在驅動軸17上在徑向軸承18之前 的位置處提供與驅動軸17的外部周向表面滑動接觸的軸密封機構20。 驅動軸17在它的前端通過動力傳輸機構(未顯示)連接到外部驅動 源(未顯示)。
凸耳盤21在曲軸室16中固定到驅動軸17,以與其旋轉。作為壓 縮機的排量改變機構的部分,斜盤22在凸耳盤21后面提供且由驅動 軸17支撐,從而在驅動軸17的軸向方向是可滑動的且相對于驅動軸 17的軸線也是可傾斜的。鉸接機構23在斜盤22和凸耳盤21之間提 供,斜盤22通過其連接到凸耳盤21,使得斜盤22是可與凸耳盤21 同步地旋轉的且相對于驅動軸17是可傾斜的。
螺旋彈簧24布置在驅動軸17上凸耳盤21和斜盤22之間。套筒 25可滑動地布置在驅動軸17上且由螺旋彈簧24向后推動。套筒25 又向后或者以導致斜盤22的傾斜角減少的方向推動斜盤22。需要注 意的是,斜盤22的傾斜角指的是在垂直于驅動軸17的軸線的虛擬平 面和斜盤22的平表面之間構成的角。
如圖1顯示的,斜盤22具有從其前面突出的停止器22a,以通過 與凸耳盤21接觸確定斜盤22的最大傾斜角??ōh(huán)26在斜盤22后面 裝配在驅動軸17上,且螺旋彈簧27在卡環(huán)26和斜盤22之間布置在 驅動軸17上。斜盤22的最小傾斜角通過斜盤22與由卡環(huán)26限制的 螺旋彈簧27前面接觸確定。在圖1中,由實線指示的斜盤22定位在 它的最大傾斜角處,而其部分外部周邊部分由鏈式雙短劃線指示的斜 盤22,定位在它的最小傾斜角處。
氣缸體12形成通過其的多個缸膛12a (圖1中僅顯示一個),且
單個帶頭的活塞28往復地可滑動地接收在每個缸膛12a中。每個活 塞28在其頸部處形成凹口 28a,以在其中接收一對滑履29。如圖1 中顯示,斜盤22的外部周邊22b由每一對滑履29保持且與其滑動接 觸。當驅動軸17旋轉時,斜盤22與其同步地旋轉而在驅動軸17的 軸向方向構成擺動運動,從而導致活塞28在他們的缸膛12a中通過 滑履29往復。
如圖1中顯示,后外殼14的前端通過閥盤組件31接合到氣缸體 12的后端。吸取室32在后外殼14中徑向內部區(qū)域處形成且排氣室22 在后殼體14中其徑向外部區(qū)域處形成。吸取室32和排氣室33分別 通過在閥盤組件31中形成的吸取孔31a和排氣孔31b與在每個缸膛12a 中的壓縮室30連通。吸取孔31a和排氣孔31b分別提供有吸取閥31c 和排氣閥31d。當活塞28在壓縮機操作中從它的上死點向它的下死點 移動時,吸取室32中的制冷劑氣體通過吸取孔31a吸入到壓縮室30。 另一方面,當活塞28從它的下死點向它的上死點移動時,已經吸入 到壓縮室30的制冷劑氣體然后壓縮到事先確定的壓力且通過排氣孔 31b排出到排氣室33中。
壓縮機10具有布置在后外殼14中的排量控制閥34,以改變斜盤 22的傾斜角,從而調節(jié)活塞28的沖程且因此控制壓縮機10的排量。 排量控制閥34布置在供氣通道35中,其將曲軸室16和排氣室33互 相連接以在其之間流體連通。放氣通道36在氣缸體12中形成,以在 曲軸室16和吸取室32之間流體連通。曲軸室16中的壓力取決于通 過供氣通道35從排氣室33吸入到曲軸室16中的高壓制冷劑氣體數(shù) 量和通過放氣通道36從曲軸室16流出到吸取室32中的制冷劑氣體 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這兩個壓力之間的關系通過改變排量控制閥34的 開口調節(jié)。因此,在曲軸室16和壓縮室30之間通過活塞28的壓差 變化,從而改變斜盤22的傾斜角。
如圖1和2中顯示,吸取節(jié)流閥40布置在后外殼14中。后外殼 14形'成為帶有形成為圓孔形狀且具有管狀蓋38裝配在其中的外部開 口的吸取通道37和吸取口 39在蓋38的進口處形成。用于吸取節(jié)流 閥40的閥工作室48在吸取通道37中形成。閥工作室48和吸取室32 通過形成為通過后外殼14的進口端口 42連接。圓柱形閥本體43可 移動地布置在閥工作室48中,以調節(jié)吸取通道37的開口。充當推動
構件的彈簧44提供在閥工作室48中,以將閥本體43向吸取口 39推 動。閥工作室48已經在其中形成閥室41,彈簧44布置在其中。閥室 41和吸取室32經由形成為通過后外殼14的第一連通孔45彼此恒定 連通。閥室41和曲軸室16經由形成為通過后外殼14的第二連通孔46 ;波此恒定連通。閥本體43形成為帶有孔47,閥室41和吸取口 39通 過其4皮此連通。
如圖2中顯示,吸取節(jié)流閥40的閥本體43在閥工作室48中可 向上或者向下移動,/人而控制進口端口 42的開口面積或者吸取通道37 的開口。換句話說,當閥本體43移動到它的最低位置時,其中它與 閥工作室48的底部41a接觸,進口端口 42的開口面積最大或者進口 端口 42完全打開。另一方面,當閥本體43移動到它的最高位置時, 其沖它與蓋38的下部端38a接觸,進口端口 42的開口面積最小或者 進口端口42完全關閉。
吸取口 39連接到外部制冷劑回路(未顯示)的吸取側,外部制 冷劑回路中的制冷劑氣體通過其吸入到吸取通道37中且然后接收到 吸取室32中。在以下的描述中,在吸取口 39處的吸取壓力、在吸取 室32中的吸取室壓力、在曲軸室16中的曲軸室壓力、和在閥室41 中的閥室壓力將分別用參考符號Ps、 Pt、 Pc和Pv標識。閥本體43 在其與吸取口 39相對的上部表面處接收吸取壓力Ps,且在其與閥室 41的底部41a相對的下部表面處接收閥室壓力Pv。閥本體43由彈簧 44向吸取口 39推動。因此,閥本體43根據(jù)彈簧44的彈性力和由于 吸取壓力Ps和閥室壓力Pv之間的壓差引起的力的合成力在閥工作室 48中向上或者向下移動。
第二連通孔46構成為具有比第一連通孔45和孔47的開口面積 總和小的開口面積。換句話說,當孔46、 45、 47的開口面積分別用 參考符號A、 Bl、 B2標識時,這些開口面積A、 Bl和B2之間的關系 表示為A<B1+B2。閥室41通過孔45、 46和47分別.與吸取室32、曲 軸室16和吸取口 39連通,從而閥室壓力Pv為吸取壓力Ps和曲軸室 壓力Pc之間的中間壓力。由于上述關系A<B1+B2,閥室壓力Pv更多 地受吸取壓力Ps和吸取室壓力Pt影響,其有助于防止由于曲軸室Pc 引起的閥室壓力Pv的過多增加。
以下將描述第一實施例的壓縮機10的吸取節(jié)流閥40的操作。
當驅動軸17旋轉時,斜盤22以擺動運動旋轉且連接到斜盤22 的活塞28相應地在缸膛12a中往復。當活塞28向前或者如在圖1中 看到的向左移動時,吸取室32中的制冷劑氣體通過吸取孔31a和吸 取閥31c吸入到壓縮室30內。隨后,當活塞28向后或者如在圖1中 看到的向右移動時,壓縮室30中的制冷劑氣體被壓縮到事先確定的 壓力且然后通過排氣孔31b和排氣閥31d排出到排氣室33內。
當排量控制閥34的開口改變從而改變曲軸室16中的曲軸室壓力 Pc時,曲軸室16和壓縮室30之間通過活塞28的壓差改變,從而改 變斜盤22的傾斜角。因此,調節(jié)活塞28的沖程和由此壓縮機10的 排量。例如,當曲軸室16中的曲軸室壓力Pc降低時,斜盤22的傾 斜角增加,以增加活塞28的沖程和由此壓縮機10的排量。當曲軸室 16中的曲軸室壓力Pc升高時,斜盤22的傾斜角減小,以減少活塞28 的沖程和由此壓縮才幾10的排量。
圖3A顯示當斜盤22的傾斜角最大且因此壓縮機10操作在最大 排量時吸取節(jié)流閥40的狀態(tài)。在壓縮機10的最大排量操作期間,曲 軸室16中的曲軸室壓力Pc降低到與吸取壓力Ps大致相同的壓力。 同樣,閥室41中的閥室壓力Pv變?yōu)榕c吸取壓力Ps大致相同的壓力 (Pc~Pv~Ps)。因此,然后作用于閥本體43的吸取壓力Ps和閥室 壓力Pv的壓差大致變?yōu)榱?。從而,僅彈簧44的推動力有效地作用于 閥本體43以向吸取口 39推動。
當高流量制冷劑氣體通過吸取通道37 /人吸取口 39流動到吸取室 32內從而將閥本體43向底部41a推進時,閥本體在閥工作室48中對 抗彈簧44的推動力向閥工作室48的底部41a移動,從而完全打開進 口端口 42。由于壓差大致為零且在閥本體43上沒有影響,且因此僅 有彈簧44的推動力施加于閥本體43,閥本體43平滑地移動。因此, 防止由冷卻引起的不足夠的舒適性。
圖3B顯示當壓縮機10操作在中間排量使得斜盤22在最大和最 小位置之間傾斜時吸取節(jié)流閥40的狀態(tài)。在壓縮機10的中間排量操 作期間,曲軸室16中的曲軸室壓力Pc增加到高于吸取壓力Ps。閥室 41然后分別通過第一連通孔45、第二連通孔46和孔47與吸取室 曲軸室16和吸取口 39連通,從而閥室壓力Pv變?yōu)樵谖毫s和 曲軸室壓力Pc之間的中間壓力(Pc〉Pv〉Ps )。
吸取壓力Ps和閥室壓力Pv的壓差,以及彈簧44的推動力,作 用于閥本體43,從而將閥本體43向吸取口 39推進。這些力導致閥本 體43在閥工作室48中向吸取口 39移動,4吏得進口端口 42的部分開 口面積關閉,從而限制吸取通道37的開口 。由于除了彈簧44的推動 力之外吸取壓力Ps和閥室壓力Pv的壓差施加于閥本體43,獲得一定
' 盡管^軸室壓力;c變得顯著高,特別是在壓縮機10的中間排量 操作期間,閥室壓力Pv,其為吸取壓力Ps和曲軸室壓力Pc之間的中 間壓力,不太高也不太低,其為提供阻尼效應的良好壓力。吸取通道 37的開口不會不必要地限制。此外,在制冷劑氣體低流量操作期間產 生的由吸取制冷劑氣體的脈動引起的振動和噪音有效地減少。
圖3C顯示當壓縮機10操作在最小排量使得斜盤22傾斜到它的 最小角度位置時吸取節(jié)流閥40約狀態(tài)。在壓縮機10的最小排量操作 期間,曲軸室16中的曲軸室壓力Pc進一步增加到它的最大值且變?yōu)?顯著高于吸取壓力Ps。盡管閥室41中的閥室壓力Pv變?yōu)樵谖毫?Ps和曲軸室壓力Pc之間的中間壓力,閥室壓力Pv變?yōu)轱@著高于在圖 3B的壓縮機10中間排量操作期間的壓力(Pc〉Pv〉Ps)。
吸取壓力Ps和閥室壓力Pv的壓差以將閥本體43向吸取口 39推 進的方向作用于閥本體43,與彈簧44的推動力一起,其以相同的方 向推動閥本體43。這些力導致閥本體43在閥工作室48中向吸取口 39 移動,》i人而^f吏閥本體43與蓋38的下端38a ^妄觸。因此進口端口 42 完全關閉。
如圖4中顯示,在用制冷劑裝載包括壓縮機10的空調系統(tǒng)的制 冷劑回路之前,在將同樣的回路抽真空過程中,壓縮機10保持在停 止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中,吸取節(jié)流閥40的閥本體43僅受到彈簧44 的推動力,且因此閥本體43與蓋38的下端38a保持接觸,且進口端 口 42由閥本體43關閉。壓縮機10的抽真空由例如連接到壓縮機10 的吸取口 39的真空泵(未顯示)執(zhí)行。在當前實施例中,閥室41分 別通過孔45、 46和47與吸取室32、曲軸室16和吸取口 39連通,從 而上述真空泵連接到的吸取口 39與吸取室32和曲軸室16連通。因 此,通過吸取口 39將壓縮才幾IO抽真空能夠抽空吸取室32和曲軸室16 的任何混合氣體且在壓縮機10中生成真空狀態(tài)。
根據(jù)第 一 實施例的壓縮機的吸取節(jié)流閥40具有以下有利的效果。
(1) 由于吸取節(jié)流閥40具有與閥室41和吸取室32恒定連通的 第一連通孔45,和與閥室41和曲軸室16恒定連通的第二連通孔46, 閥室41中的閥室壓力Pv變?yōu)樵谖】?39中的吸取壓力Ps和曲軸室 16中的曲軸室壓力Pc之間的中間壓力,這構成可能有效的阻尼。盡 管曲軸室壓力Pc變得顯著高,特別是在壓縮機10的最小排量操作期 間,當吸取氣體流量小時,閥室壓力Pv,其為吸取壓力Ps和曲軸室 壓力Pc之間的中間壓力,不太高也不太低,其為提供阻尼效應的良 好壓力。與閥室壓力Pv大致變?yōu)榍S室壓力Pc的情況相比,由于吸 取通道37的開口沒有不必要地限制,獲得吸取氣體的必要流量,其 起防止由冷卻引起的不足夠的舒適性的作用。此外,防止由吸取制冷 劑氣體脈動引起的壓力波動且減少振動和噪音。
(2) 在當吸取氣體流量相對大時壓縮機10的最大排量操作期間, 曲軸室16中的曲軸室壓力Pc降低且變?yōu)榕c吸取壓力Ps大致相同。 同樣,閥室41中的閥室壓力Pv變?yōu)榕c吸取壓力Ps大致相同(Pc-Pv Ps )。由于作用于閥本體43的吸取壓力Ps和閥室壓力Pv的壓差大致 為零且僅彈簧44的推動力作用于閥本體43,閥本體43對抗彈簧44 平滑地向閥室41的底部41a移動,結果防止由冷卻引起的不足夠的 舒適性。因此,在制冷劑流量的整個范圍內維持壓縮機的良好性能。
(3) 由于第二連通孔46的開口面積A設定為小于閥本體43的 第一連通孔45和孔47各自開口面積Bl和B2的總和,閥室壓力Pv 變?yōu)槲毫s和曲軸室壓力Pc之間的中間壓力。由于這三個孔開 口面積的上述關系,閥室壓力Pv更多地受吸取壓力Ps和吸取室壓力 Pt的影響,這有助于防止由于曲軸室壓力Pc引起的閥室壓力Pv的過 多增加。
(4 )閥室41分別通過孔45、 46、 47與吸取室32、曲軸室16和 吸取口 39連通,從而p及取口 39與吸取室32和曲軸室16連通。在用 制冷劑裝載包括壓縮機10的空調系統(tǒng)的制冷劑回路之前通過吸取口 39 將壓縮機10抽真空,吸取室32和曲軸室16能夠抽空任何混合氣體 且在壓縮機10中生成合適的真空狀態(tài)。
以下將參見圖5描述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的壓縮機的吸取節(jié) 流閥50。第二實施例的壓縮機與第一實施例的壓縮機區(qū)別在于,第一實施例的閥本體43的部分被修改而第二實施例的壓縮機結構的其余 部分與第一實施例大致相同。為了方便解釋起見,因此,類似或者相 同的部分或者元件將用與在第 一實施例中已經使用的相同的附圖標記 標識,且將省略其描迷。
如圖5中顯示,當前實施例的吸取節(jié)流閥50具有垂直可移動地 布置在閥工作室48中的閥本體51。當前實施例的閥本體51不形成為 帶有例如第一實施例的孔47的孔。如前文提到的,第二實施例的閥 本體51的結構的其余部分與第一實施例的閥本體43大致相同。閥室 41分別通過第一連通孔45和第二連通孔46與吸取室32和曲軸室16 連通。由于第二孔46的開口面積A設定為小于第一孔45的開口面積 Bl (或者A〈B1),閥室壓力Pv變?yōu)槲∈覊毫t和曲軸室壓力Pc之 間的中間壓力。由于上述兩個開口面積A和Bl的關系,閥室壓力Pv 更多地受吸取室壓力Pt的影響,這有助于防止由于曲軸室壓力Pc引 起的閥室壓力Pv的過多增加。
根據(jù)第二實施例的壓縮機的吸取節(jié)流閥50的操作與根據(jù)第一實 施例的壓縮機的吸取節(jié)流閥40的操作基本相同。因此,將省略吸取 節(jié)流閥50操作的描述。
根據(jù)第二實施例的壓縮機的吸取節(jié)流閥50具有以下有利的效果。 實現(xiàn)與第一實施例的段落(1)、 (2)中提到的相同的有利效果。第二 實施例提供以下附加的優(yōu)點。
(5) 由于第二孔46的開口面積A設定為小于第一孔45的開口 面積Bl (或者A〈B1 ),閥室壓力Pv變?yōu)槲∈覊毫t和曲軸室壓力 Pc之間的中間壓力。由于上述兩個開口面積A和Bl的關系,閥室壓 力Pv更多地受吸取室壓力Pt的影響,這有助于防止由于曲軸室壓力 Pc引起的閥室壓力Pv的過多增加。
(6) 省去孔的閥本體51有助于減少閥本體51的制造成本。 以下將參見圖6A和6B描述#^居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例的壓縮機的
吸取節(jié)流閥。第三實施例的壓縮機與第一實施例的壓縮機區(qū)別在于, 第一實施例的閥本體43的部分被修改而第三實施例的壓縮機結構的 其余部分與第一實施例大致相同。為了方便解釋起見,因此,類似或 者相同的部分或者元件將用與在第 一 實施例中已經使用的相同的附圖 標記標識,且將省略其描述。
如圖6A中顯示,當前實施例的吸取節(jié)流閥60具有垂直可移動地 布置在閥工作室48中的閥本體61。當前實施例的閥本體61不形成為 帶有例如第一實施例的孔47的孔,但是凹槽62作為附加通道形成為 通過后外殼14,其構成進口端口'42的部分,用于在吸取口 39和吸取 室32之間恒定連通。第三實施例的閥本體的結構的其余部分與第一 實施例大致相同。閥室41分別通過第一連通孔45和第二連通孔46 與吸取室32和曲軸室16連通。吸取口 39通過凹槽62與吸取室32 恒定連通。由于第二孔46的開口面積A設定為小于第一孔45的開口 面積Bl (或者A〈B1),閥室壓力Pv變?yōu)槲∈覊毫t和曲軸室壓力 Pc之間的中間壓力。
由于上述兩個開口面積A、 Bl這樣的關系,閥室壓力Pv更多地 受吸取室壓力Pt而不是曲軸室壓力Pc的影響,這有助于防止由于曲 軸室壓力Pc引起的閥室壓力Pv的過多增加。
根據(jù)第三實施例的壓縮機的吸取節(jié)流閥60的操作與根據(jù)第一實 施例的壓縮機的吸取節(jié)流閥40的操作基本相同。因此,將省略吸取 節(jié)流閥60操作的描述。在用制冷劑裝載包括壓縮機的空調系統(tǒng)的制 冷劑回路之前將壓縮機抽真空,壓縮機10保持在停止狀態(tài)。如圖6B 顯示,在這種狀態(tài)中,吸取節(jié)流閥60的閥本體61僅受到彈簧44的 推動力,且因此閥本體61與蓋38的下端38a保持接觸,且進口孔42 由閥本體61關閉。然而,由于凹槽62提供在吸取節(jié)流閥6D中,吸 取口 39和吸取室32彼此連通。當壓縮機10由連接到吸取口 39的真 空泵(未顯示)抽真空時,吸取室32抽空任何混合氣體。如圖6B中 箭頭指示的,不僅吸取室32而且通過閥室41與吸取室32連通的曲 軸室16被抽空,從而在壓縮機中生成真空狀態(tài)。
根據(jù)第三實施例的壓縮機的吸取節(jié)流閥60具有以下有利的效果。 實現(xiàn)與第一實施例的段落(1)、 (2)中提到的相同的有利效果。第三 實施例提供以下附加的優(yōu)點。
(7)由于第二孔46的開口面積A設定為小于第一孔45的開口 面積Bl (或者A〈B1 ),閥室壓力Pv變?yōu)槲∈覊毫t和曲軸室壓力 Pc之間的中間壓力。由于上述兩個開口面積A和Bl的關系,閥室壓 力Pv更多地受吸取室壓力Pt的影響,這有助于防止閥室壓力Pv的 過多增加。
(8)吸取口 39通過凹槽62與吸取室32恒定連通且閥室41分 別通過第一連通孔45和第二連通孔46與吸取室32和曲軸室16恒定 連通,/人而吸取口 39與吸取室32和曲軸室16連通。因此,通過吸 取口 39將壓縮機抽真空,吸取室32和曲軸室16被抽空且在壓縮機 中生成真空狀態(tài)。
本發(fā)明并不限于上述實施例,而可以在本發(fā)明的范圍內不同地修 改。例如,上述實施例可以修改如下。
盡管第一到第三實施例的吸取閥使用簧片閥,吸取閥可以使用旋 轉閥代替簧片閥。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防止在旋轉閥旋轉期間產生的 吸取制冷劑氣體的!^動。
盡管第三實施例的凹槽作為附加通道形成為通過后外殼14,其構 成進口端口 42的部分,如果凹槽能夠使吸取口 39和吸取室32之間 恒定連通,凹槽可以從進口端口 42間隔開來。
盡管起第一到第三實施例的推動構件作用的彈簧44使用附圖中 的螺旋彈簧,推動構件可以由盤簧提供,以可操作將閥本體向吸取口 推動。
盡管第一到第三實施例的第二連通孔46的開口面積設定為小于 第一連通孔45和孔47的開口面積的總和,或者小于第一連通孔45 的開口面積,第二連通孔46的開口面積可以與第一連通孔45和孔47 的開口面積的總和大致相同,或者與第一連通孔45的開口面積大致 相同。第二連通孔46的開口面積可以設定為大于第一連通孔45和孔 47的開口面積的總和。
因此,當前示例和實施例應該認為是說明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 且本發(fā)明并不限于在此給出的細節(jié),而可以在附上的權利要求書的范 圍內修改。
權利要求
1.一種具有包括吸取室和曲軸室的壓縮機外殼的壓縮機的吸取節(jié)流閥,其包括在外殼中形成的吸取通道;在吸取通道的進口處提供的吸取口,制冷劑通過其吸入到吸取通道且然后接收到吸取室中;可移動地布置在吸取通道中的閥本體,以調節(jié)吸取通道的開口;用于將閥本體向吸取口推動的推動構件;在吸取通道中提供的閥室,推動構件布置在閥室中;其特征在于,第一連通孔通過外殼形成,閥室和吸取室通過其彼此恒定連通,其中第二連通孔通過外殼形成,閥室和曲軸室通過其彼此恒定連通。
2.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吸取節(jié)流閥,其中閥本體形成為帶有 孔,閥室和吸取口通過其彼此連通。
3. 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吸取節(jié)流閥,其中第二連通孔構成為 具有小于第一連通孔和閥本體的孔的開口面積總和的開口面積。
4.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吸取節(jié)流閥,其中凹槽通過外殼形成, 以在吸取口和吸取室之間恒定連通。
5.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吸取節(jié)流閥,其中第二連通孔的開口 面積i殳定為小于第 一連通孔的開口面積。
6. 根據(jù)權利要求1到5的任一項所述的吸取節(jié)流閥,其中吸取 通道和吸取室經由通過外殼形成的進口端口連接。
7. 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吸取節(jié)流閥,其中凹槽形成為作為進 口端口的部分通過外殼。
8. 根據(jù)權利要求1到5的任一項所述的吸取節(jié)流閥,其中閥本 體具有圓柱形形狀。
9. 根據(jù)權利要求1到5的任一項所述的吸取節(jié)流閥,其中推動 構件為彈簧。
10. 根據(jù)權利要求1到5的任一項所述的吸取節(jié)流閥,還包括裝 配在吸取通道中的管狀蓋,其中吸取口在蓋的進口處形成。
全文摘要
一種壓縮機的吸取節(jié)流閥具有包括吸取室和曲軸室的壓縮機外殼。吸取節(jié)流閥包括在外殼中形成的吸取通道、在吸取通道的進口處提供的吸取口、可移動地布置在吸取通道中以調節(jié)吸取通道的開口的閥本體、用于將閥本體向吸取口推動的推動構件和在吸取通道中提供的閥室。制冷劑通過吸取口吸入到吸取通道且然后接收到吸取室中。第一連通孔通過外殼形成,閥室和吸取室通過其彼此恒定連通。第二連通孔通過外殼形成,閥室和曲軸室通過其彼此恒定連通。
文檔編號F04B39/00GK101173654SQ20071016922
公開日2008年5月7日 申請日期2007年11月2日 優(yōu)先權日2006年11月3日
發(fā)明者太田雅樹, 川口真廣, 日比野惣吉, 林志郎 申請人:株式會社豐田自動織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