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高速懸臂多級透平真空泵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專利涉及一種真空泵,尤其涉及一種高速懸臂多級透平真空泵。
背景技術:
目前現(xiàn)有技術中隨著真空應用技術在生產和科學研究領域中對其抽氣量與真空度范圍的要求越來越寬,大多需要由真空泵和其它設備組成真空抽氣系統(tǒng)共同抽氣后才能滿足生產和科學研究過程的要求,因此,選用由不同類型真空泵組成的真空抽氣系統(tǒng)進行抽氣的情況較多,目前使用的有旋片式真空泵、羅茨真空泵和水環(huán)真空泵等容積式真空泵,主要應用于電力、化工、輕工、礦山、醫(yī)藥、電子、航天、科研等部門。旋片式真空泵是一種機械式低壓真空泵,帶有彈簧的二個或二個以上旋片的轉子 偏心安裝在泵體內,旋轉時,以油作為密封介質,靠離心力和彈簧的彈力使旋片頂端與泵腔的內壁保持接觸與滑動,周期性地改變進排氣口容積來實現(xiàn)吸氣與排氣,所以,需要消耗油與作用于油的能耗,效率較低,且轉速一般低于1500r/min,抽氣量較小。羅茨真空泵是一種無內壓縮的旋轉式真空泵,泵腔內有二個“8”字形的轉子相互垂直地安裝在一對平行軸上,旋轉時,泵體內不需要潤滑介質,被抽氣體從進氣口吸入到轉子與泵體之間的另一端空間內,再經排氣口排出,所以,壓縮比很低,需多臺或多級串聯(lián)使用才能提高吸入真空度,且轉速一般低于3000r/min,抽氣量小。水環(huán)真空泵是一種較常見的變容式低壓真空泵,帶有多葉片葉輪的轉子偏心安裝在泵體內,旋轉時,以水作為工作液體,靠泵腔容積的變化實現(xiàn)吸氣、壓縮和排氣的,所以,需要消耗水與作用于水的能耗,其效率目前為50%左右,且轉速一般低于3000r/min,而抽
氣量較大??傊?,以上容積式真空泵普遍存在能耗高、噪音大、只能產生一種真空度與抽氣量等不足,尤其是在大抽氣量或多點真空抽氣或壓縮的情況下,雖然水環(huán)真空泵或液環(huán)真空泵能滿足使用要求,但還存在配置數(shù)量多、占地面積大等問題。另外,ZL200710071245. 3 “懸臂式高速透平真空泵及其抽真空方法”中采用的是多泵頭懸臂式結構,因多頭單級獨立使用只適合于粗真空,當需要使用高真空點而多級串聯(lián)時,其進排氣管的布置難度很大;ZL200810219408. 2 “一種多級透平真空機及應用其抽取多級真空的方法”和申請?zhí)?01010167688. 4 “高速多級透平真空泵及其抽真空方法”中均采用中開式結構,每級的抽氣量相同,難以滿足不同抽氣量點的工藝要求;在申請?zhí)?01010159670. X “透平真空泵防液體吸入的方法及裝置”中,在真空管道過濾器的過濾網上易堵塞含纖維的液體,嚴重時會引起透平真空泵的喘振,而且,真空管道過濾器下部的排水裝置在一定的真空度下難以起到排水作用,大部分殘余積水仍會高速吸入透平真空泵。根據(jù)容積式真空泵的不足,同時結合上述透平真空泵的高效、高速緊湊、大抽氣量與多真空點抽氣等優(yōu)點,并更方便地布置進排氣管路,滿足多種不同的抽氣量工藝要求,進一步考慮一種全新的高速懸臂多級透平真空泵是非常具有應用價值的,以適應現(xiàn)代工業(yè)對真空抽取與壓縮設備的高效環(huán)保、多點不同抽氣量與真空度、集成化等方面的發(fā)展需要。[0009]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主要是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簡單,而且利用懸臂多級透平葉輪的不同布置方式與抽吸能力,結合透平機械高效高速的特性,提供一種多點不同抽氣量與真空度的高速懸臂多級透平真空泵,以滿足現(xiàn)代工業(yè)對真空抽取與壓縮設備的高效環(huán)保、多點不同抽氣量與真空度、集成化等方面的使用需要。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問題主要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得以解決的一種高速懸臂多級透平真空泵,包括電機,所述的電機連接驅動端膜片聯(lián)軸器,所述的驅動端膜片聯(lián)軸器與一級增速齒輪相連接,還包括懸臂端泵殼和中開端泵殼,所述的懸臂端泵殼和中開端泵殼相固定連接,所述的懸臂端泵殼和中開端泵殼中共同插接有透平軸,所述的透平軸的尾部通過從動端膜片聯(lián)軸器與一級增速齒輪相固定連接,所述的透平軸的頭部設在懸臂端泵殼中,所述的懸臂端泵殼中設有懸臂端吸排機構,所述的中開端泵殼中設有中開端吸排機構,所述的懸臂端吸排機構包括吸氣錐管和前襯泵蓋,所述的前襯泵蓋設在懸臂端泵殼中,所述的吸氣錐管與前襯泵蓋相壓接并與懸臂端泵殼相固定,所述的吸氣錐管與前襯泵蓋形成懸臂端軸向進氣室,所述的前襯泵蓋與懸臂端泵殼形成懸臂端 排氣室,所述的懸臂端軸向進氣室中設有軸向分布的懸臂端透平葉輪,所述的懸臂端透平葉輪設在透平軸的頭部,所述的懸臂端排氣室與懸臂端透平葉輪的出口相連通,所述的懸臂端軸向進氣室與懸臂端透平葉輪的入口相連通,所述的懸臂端透平葉輪帶動氣流從懸臂端軸向進氣室進入至懸臂端排氣室中,所述的懸臂端排氣室連通懸臂端排氣口,所述的懸臂端排氣口設在前襯泵蓋和懸臂端泵殼的下側切向位置,所述的前襯泵蓋的頂部設有氣封口 ;所述的中開端吸排機構包括中開端首級進氣口、中開端第二級進氣口和中開端末級進氣口,所述的中開端首級進氣口連通中開端首級進氣室,所述的中開端首級進氣室中設有中開端首級透平葉輪,所述的中開端首級進氣室通過中開端首級透平葉輪與中開端首級彎道相連通,所述的中開端首級彎道與中開端首級回流器相連通,所述的中開端第二級進氣口連通中開端第二級進氣室,所述的中開端第二級進氣室連通中開端第二級側向吸氣口,所述的中開端第二級側向吸氣口連通中開端首級回流器,所述的中開端首級回流器尾部設有中開端第二級透平葉輪,所述的中開端第二級透平葉輪的出口連通中開端第二級彎道,所述的中開端第二級彎道連通中開端第二級回流器,所述的中開端末級進氣口連通中開端末級進氣室,所述的中開端末級進氣室連通中開端末級側向吸氣口,所述的中開端末級側向吸氣口連通中開端第二級回流器,所述的中開端第二級回流器尾部設有中開端末級透平葉輪,所述的中開端末級透平葉輪的出口與中開端末級彎道相連通,所述的中開端末級彎道與中開端末級排氣室相連通,所述的中開端末級排氣室與中開端末級排氣口相連通。懸臂多級透平葉輪的布置方式懸臂端透平葉輪布置在透平軸的懸臂端,而中開端透平葉輪則集中布置在位于透平軸上兩滑動軸承間的水平中開端;其中,當中開端透平葉輪級數(shù)小于等于3級時,則均為同向間隔串聯(lián)布置;當中開端透平葉輪級數(shù)大于等于4級時,則優(yōu)選為背靠背對置;且中開端透平葉輪可以與懸臂端透平葉輪同向布置,也可以與懸臂端透平葉輪反向布置。懸臂端透平葉輪通過花鍵與葉輪螺母等連固在透平軸的懸臂端,中開端的各級透平葉輪則通過中開端迷宮定位套間隔地熱套在透平軸上;中開端末級透平葉輪的后端設有平衡盤,且平衡盤熱套在透平軸上,主要用以平衡軸向力。[0015]懸臂端透平葉輪為全三元流半開式銑制結構,中開端透平葉輪則均為全三元流閉式銑制與焊接結構,以提高熱力效率與運行平穩(wěn)性,且懸臂端透平葉輪(單級)與中開端透平葉輪(多級)的總級數(shù)優(yōu)選為3 6級,懸臂端主要用于抽吸低真空度或中小抽氣量,中開端主要用于抽吸中高真空度或中大抽氣量。根據(jù)不同抽氣量與真空度點的工藝需要,其中,中開端各級透平葉輪的大小可以相同,也可以彼此不同,其真空度從末級到首級依次提高,抽氣量從末級到首級可相同或逐漸增大,即高速懸臂多級透平真空泵至少可以用于二種以上不同的真空度與抽氣量,從而實現(xiàn)一臺高速懸臂多級透平真空泵產生多種不同真空度與抽氣量的多點真空抽壓。進排氣口連接說明懸臂端通過吸氣錐管中的懸臂端軸向進氣室的軸向吸入氣體,從位于懸臂端泵殼下側切向位置的懸臂端排氣口排氣;水平中開端則分別按序通過位于下側切向位置的中開端首級進氣口、中開端第二級進氣口和中開端末級進氣口吸入氣體,再從位于下側切向位置的中開端末級排氣口集中排氣;水平中開端的各級進氣口也可根據(jù)各真空點的工藝布置需要串級使用,如中開端第二級進氣口可以與中開端末級進氣口串聯(lián)使用等。懸臂端泵殼為整體式結構,它主要包括懸臂端排氣室、懸臂端排氣口和氣封口等單元;其中,懸臂端排氣室采用非對稱式圓形截面蝸殼,以減少二次流損失,提高等熵效率;懸臂端排氣口設在下側切向位置,以便布置管路;氣封口設在懸臂端泵殼的上部,當壓送的無毒或無污染氣體通過軟管將其連接到氣封部件上的氣封快速接頭時,則用作自身充氣密封,也可另行連接溫度傳感器等。在懸臂端透平葉輪的出口處設有葉片擴壓器,葉片擴壓器上均布有20 28枚機翼型葉片,以引導氣流按葉片規(guī)定的方向流動,進一步提高氣壓,減小氣流損失。所述的懸臂端軸向進氣室連通懸臂端透平葉輪的入口,所述的懸臂端透平葉輪的出口連通葉片擴壓器,所述的葉片擴壓器連通于懸臂端排氣室和懸臂端排氣口。水平中開端泵殼采用由中開端上泵殼和中開端下泵殼組成的水平中開式結構,其中中開端末級排氣室采用非對稱式圓形截面蝸殼,以減少二次流損失,提高等熵效率;為防止氣流切向旋轉而影響透平葉輪工作,使進氣均勻地充滿透平葉輪的每個葉片通道,減少氣流損失,中開端首級進氣室采用梯形或圓形截面,中開端末級進氣室和中開端第二級進氣室均采用梨形截面,同時,內設有不同數(shù)量的中開端首級進氣室分流肋片、中開端第二級進氣室分流肋片和中開端末級進氣室分流肋片;中開端首級進氣口、中開端第二級進氣口、中開端末級進氣口和中開端末級排氣口均設在下側切向位置,以便于布置管路與維修;在中開端首級透平葉輪、中開端第二級透平葉輪和中開端末級透平葉輪的出口處分別設有中開端首級無葉擴壓器、中開端第二級無葉擴壓器和中開端末級無葉擴壓器,它們均為收斂狀環(huán)形通道,以充分利用各級透平葉輪出口處的動能,進一步提高氣壓;為了把無葉擴壓器后的氣體分別引導到下一級去進一步增壓,在無葉擴壓器后分別設置了中開端首級彎道、中開端首級回流器、中開端第二級彎道、中開端第二級回流器和中開端末級彎道,同時,為了進一步減小氣體旋流損失,在中開端首級回流器和中開端第二級回流器上還分別均布有12 18枚導流葉片。所述的中開端首級進氣口和中開端首級進氣室均連通于中開端首級透平葉輪的入口,所述的中開端首級透平葉輪的出口連通于中開端首級無葉擴壓器、中開端首級彎道和中開端首級回流器,所述的中開端首級回流器、中開端第二級側向吸氣口、中開端第二級進氣室和中開端第二級進氣口均連通于中開端第二級透平葉輪的入口,所述的中開端第二級透平葉輪的出口連通中開端第二級無葉擴壓器、中開端第二級彎道和中開端第二級回流器,所述的中開端第二級回流器、中開端末級側向吸氣口、中開端末級進氣室和中開端末級進氣口均連通于中開端第二級透平葉輪的入口,所述的中開端第二級透平葉輪的出口連通于中開端末級無葉擴壓器、中開端末級彎道、中開端末級排氣室和中開端末級排氣口。所述的氣封部件、各中開端迷宮定位套、平衡盤以及中開端的各級透平葉輪口環(huán)處均設有迷宮密封,以提高軸封與級間氣封的可靠性。所述的水平中開端泵殼的側面裝有從動端聯(lián)軸器防護罩,增速箱的側面裝有驅動端聯(lián)軸器防護罩,它們均為圓形結構,強度高,防護安全、可靠。高速懸臂多級透平真空泵的工作原理在電機的驅動下,通過驅動端膜片聯(lián)軸器帶動增速箱上的一級增速齒輪的增速后,由從動端膜片聯(lián)軸器帶動透平軸上的每級透平葉輪以5000 20000rpm的轉速同步高 速旋轉,同時在每級透平葉輪的高速吸入作用下,從紙機濕部等多個真空點或抽吸點處過來的空氣與水等氣液混合物,分別通過大小不一的氣液分離裝置中的氣液分離器切向側進口進入,經內壁“L”形螺旋擋水器對氣液混合物進行高效分離,其中被分離出來的水等液體通過設于氣液分離器下側或底部的濾液泵排走,空氣或氣體則繼續(xù)從氣液分離器頂部彎口吸入,再分別通過各進氣管路與進氣節(jié)流閥,然后從懸臂端軸向進氣室處軸向吸入的空氣或氣體(如網部吸水箱等處的低真空度或中小抽氣量)進至懸臂端透平葉輪的入口,在懸臂端透平葉輪的全三元流葉片的作用下,空氣或氣體伴著它作高速旋轉,使速度能增加,從懸臂端透平葉輪的出口處送出后流入葉片擴壓器,并將空氣或氣體的速度能高效地轉變?yōu)閴毫δ埽瑝核椭翍冶鄱伺艢馐?,形?0 110°C較高溫度的空氣或氣體,再從位于下側切向位置的懸臂端排氣口單獨排出,使懸臂端軸向進氣室的進氣口形成-20 -30KPa的真空度與一定的抽氣量,從懸臂端單獨排出的較高溫度的空氣或氣體可通過消音器直接排放至大氣,也可通過熱交換器回收余熱;同時,從中開端首級進氣口處切向側吸入的空氣或氣體(如真空伏輥、真空壓輥等處的高真空度-65 -SOKPa或大抽氣量)進至中開端首級進氣室與中開端首級透平葉輪的入口,在中開端首級透平葉輪的全三元流葉片的作用下,空氣或氣體跟著它作高速旋轉,使速度能增加,流出中開端首級透平葉輪后進入中開端首級無葉擴壓器內,在中開端首級無葉擴壓器中將空氣或氣體的速度能轉變?yōu)閴毫δ?,其壓力與溫度升高,經壓縮后流送至中開端首級彎道、中開端首級回流器,與中開端第二級進氣口、中開端第二級進氣室和中開端第二級側向吸氣口處吸入的空氣或氣體(如真空吸移輥等處的中高真空度-50 -60KPa或中大抽氣量)在中開端首級回流器中一起進入中開端第二級透平葉輪的入口,在中開端第二級透平葉輪的全三元流葉片的作用下,空氣或氣體跟著它作高速旋轉,使速度能增加,流出中開端第二級透平葉輪后進入中開端第二級無葉擴壓器內,在中開端第二級無葉擴壓器中將空氣或氣體的速度能轉變?yōu)閴毫δ?,其壓力與溫度快速升高,經壓縮后流送至中開端第二級彎道、中開端第二級回流器,與中開端末級進氣口、中開端末級進氣室和中開端末級側向吸氣口處吸入的空氣或氣體(如毛毯吸水箱等處的中等真空度-35 -45KPa或中等抽氣量)在中開端第二級回流器中一起進入中開端末級透平葉輪的入口,在中開端末級透平葉輪的全三元流葉片的作用下,空氣或氣體跟著它作高速旋轉,使速度能增加,流出中開端末級透平葉輪后進入中開端末級無葉擴壓器內,在中開端末級無葉擴壓器中將空氣或氣體的速度能轉變?yōu)閴毫δ?,其壓力與溫度迅速升高,經壓縮后流送至中開端末級彎道與中開端末級排氣室,最終形成100 180°C的高溫空氣或氣體,并從中開端末級排氣口處排出,使中開端末級進氣口、中開端第二級進氣口和中開端首級進氣口處依次形成-35 -SOKPa的不同真空度以及一種或多種抽氣量,排出的高溫氣體則可通過熱交換器回收余熱。本實用新型利用高速懸臂多級透平葉輪的不同布置方式與抽吸能力,實現(xiàn)一種多點不同抽氣量與真空度的真空抽壓,一泵多用,例如一臺紙機至少有5處不同的真空吸點,選用常規(guī)的真空泵需要4 5臺,而選用高速懸臂多級透平真空泵只要I臺即可,因此,高速懸臂多級透平真空泵的使用范圍寬(真空度為-20 _80KPa、二種以上抽氣量)、抽吸點多、效率高、占地少,而且無需密封水,節(jié)水明顯。作為優(yōu)選,所述的懸臂端透平葉輪的出口設有葉片擴壓器,所述的葉片擴壓器上均布有20 28枚機翼型葉片,所述的葉片擴壓器連通懸臂端排氣室與懸臂端透平葉輪,所述的懸臂端排氣室為非對稱式圓形截面蝸殼;所述的透平軸外套有徑向滑動軸承,所述的徑向滑動軸承設在徑向滑動軸承座中;所述的中開端首級進氣室中設有中開端首級進氣室 分流肋片,所述的中開端首級進氣室分流肋片位于中開端首級透平葉輪的入口處,所述的中開端首級透平葉輪的出口處與中開端首級彎道通過中開端首級無葉擴壓器相連通,所述的中開端首級回流器中均布有12 18枚中開端首級回流器葉片,所述的中開端第二級進氣室中設有中開端第二級進氣室分流肋片,所述的中開端第二級透平葉輪的出口處與中開端第二級彎道通過中開端第二級無葉擴壓器相連通,所述的中開端第二級回流器中均布有12 18枚中開端第二級回流器葉片,所述的中開端末級進氣室中設有中開端末級進氣室分流肋片,所述的中開端末級透平葉輪的出口處與中開端末級彎道通過中開端末級無葉擴壓器相連通;所述的中開端首級進氣口、中開端第二級進氣口和中開端末級進氣口分別位于中開端泵殼的下側切向位置,所述的中開端末級排氣室為非對稱式圓形截面蝸殼,所述的中開端末級進氣室和中開端第二級進氣室分別為對稱式梨形截面蝸殼,所述的中開端首級進氣室為非對稱式梯形或圓形截面蝸殼。作為優(yōu)選,所述的懸臂端泵殼與透平軸通過懸臂端氣封部件相密封,所述的懸臂端泵殼中設有懸臂端氣封快速接頭并與懸臂端氣封部件相連通,所述的懸臂端透平葉輪通過葉輪螺母與透平軸相固定;所述的中開端泵殼的尾部和頭部與透平軸間分別通過中開端首級氣封相密封,所述的中開端泵殼的尾部和頭部中分別設有中開端首級氣封快速接頭,所述的中開端首級氣封快速接頭與中開端首級氣封相連通,所述的中開端首級透平葉輪的尾部與中開端第二級透平葉輪的頭部通過中開端首級迷宮定位套相定位,所述的中開端首級迷宮定位套與透平軸相套接,所述的中開端第二級透平葉輪的尾部與中開端末級透平葉輪的頭部通過中開端第二級迷宮定位套相定位,所述的中開端第二級迷宮定位套與透平軸相套接,所述的中開端末級透平葉輪的尾部通過平衡盤相定位緊固,所述的中開端首級迷宮定位套、中開端第二級迷宮定位套和平衡盤分別與中開端泵殼相固定,所述的中開端第二級進氣室與中開端末級進氣室的上部分別設有中開端氣封口,所述的中開端首級透平葉輪、中開端第二級透平葉輪和中開端末級透平葉輪依次通過中開端首級迷宮定位套、中開端第二級迷宮定位套和平衡盤相定位并呈間隔串聯(lián)狀分布。作為優(yōu)選,所述的中開端首級回流器中設有第二級連通分流肋片,所述的第二級連通分流肋片位于中開端第二級透平葉輪的入口處,所述的中開端第二級回流器中設有末級連通分流肋片,所述的末級連通分流肋片位于中開端末級透平葉輪的入口處。作為優(yōu)選,所述的中開端吸排機構沿透平軸從左至右分布或中開端吸排機構沿透平軸從右至左分布。作為優(yōu)選,所述的透平軸的尾部外套有徑向止推滑動軸承座,所述的徑向止推滑動軸承座中設有徑向止推滑動軸承,所述的徑向止推滑動軸承與透平軸相套接的,所述的徑向止推滑動軸承座與中開端泵殼為一體化。作為優(yōu)選,所述的從動端膜片聯(lián)軸器外設有從動端聯(lián)軸器防護罩,所述的一級增速齒輪設在增速箱內,所述的驅動端膜片聯(lián)軸器外設有驅動端聯(lián)軸器防護罩。作為優(yōu)選,所述的中開端泵殼由中開端上泵殼和中開端下泵殼組成,所述的中開端首級進氣口、中開端第二級進氣口和中開端末級進氣口分別位于中開端下泵殼的下側切向位置,所述的徑向滑動軸承座與中開端下泵殼為一體化。作為優(yōu)選,所述的中開端首級透平葉輪、中開端第二級透平葉輪和中開端末級透平葉輪分別與懸臂端透平葉輪呈反向布置。本實用新型提供高速懸臂多級透平真空泵,結構簡單,適應性強,適合多點不同抽氣量與真空度的抽吸工況,能耗低,體積相對較小,保護環(huán)境,使用效果出色。
圖I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中中開端吸排機構反向布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具體的說明。實施例I :如圖I和圖2所示,一種高速懸臂多級透平真空泵,包括電機1,所述的電機I連接驅動端膜片聯(lián)軸器2,所述的驅動端膜片聯(lián)軸器2與一級增速齒輪3相連接,還包括懸臂端泵殼4和中開端泵殼5,所述的懸臂端泵殼4和中開端泵殼5相固定連接,所述的懸臂端泵殼4和中開端泵殼5中共同插接有透平軸6,所述的透平軸6的尾部通過從動端膜片聯(lián)軸器7與一級增速齒輪3相固定連接,所述的透平軸6的頭部設在懸臂端泵殼4中,所述的懸臂端泵殼4中設有懸臂端吸排機構,所述的中開端泵殼5中設有中開端吸排機構,所述的懸臂端吸排機構包括吸氣錐管8和前襯泵蓋9,所述的前襯泵蓋9設在懸臂端泵殼4中,所述的吸氣錐管8與前襯泵蓋9相壓接并與懸臂端泵殼4相固定,所述的吸氣錐管8與前襯泵蓋9形成懸臂端軸向進氣室10,所述的前襯泵蓋9與懸臂端泵殼4形成懸臂端排氣室11,所述的懸臂端軸向進氣室10中設有軸向分布的懸臂端透平葉輪12,所述的懸臂端透平葉輪12設在透平軸6的頭部,所述的懸臂端排氣室11與懸臂端透平葉輪12的出口相連通,所述的懸臂端軸向進氣室10與懸臂端透平葉輪12的入口相連通,所述的懸臂端透平葉輪12帶動氣流從懸臂端軸向進氣室10進入至懸臂端排氣室11中,所述的懸臂端排氣室11連通懸臂端排氣口 13,所述的懸臂端排氣口 13設在前襯泵蓋9和懸臂端泵殼4的下側切向位置,所述的前襯泵蓋9的頂部設有氣封口 14 ;所述的中開端吸排機構包括中開端首級進氣口 15、中開端第二級進氣口 16和中開端末級進氣口 17,所述的中開端首級進氣口 15連通中開端首級進氣室18,所述的中開端首級進氣室18中設有中開端首級透平葉輪19,所述的中開端首級進氣室18通過中開端首級透平葉輪19與中開端首級彎道20相連通,所述的中開端首級彎道20與中開端首級回流器21相連通,所述的中開端第二級進氣口 16連通中開端第二級進氣室22,所述的中開端第二級進氣室22連通中開端第二級側向吸氣口 23,所述的中開端第二級側向吸氣口 23連通中開端首級回流器21,所述 的中開端首級回流器21尾部設有中開端第二級透平葉輪24,所述的中開端第二級透平葉輪24的出口連通中開端第二級彎道25,所述的中開端第二級彎道25連通中開端第二級回流器26,所述的中開端末級進氣口 17連通中開端末級進氣室27,所述的中開端末級進氣室27連通中開端末級側向吸氣口 28,所述的中開端末級側向吸氣口 28連通中開端第二級回流器26,所述的中開端第二級回流器26尾部設有中開端末級透平葉輪29,所述的中開端末級透平葉輪29的出口與中開端末級彎道30相連通,所述的中開端末級彎道30與中開端末級排氣室31相連通,所述的中開端末級排氣室31與中開端末級排氣口 32相連通。所述的懸臂端透平葉輪12的出口設有葉片擴壓器33,所述的葉片擴壓器33上均布有20 28枚機翼型葉片34,所述的葉片擴壓器33連通懸臂端排氣室11與懸臂端透平葉輪12,所述的懸臂端排氣室11為非對稱式圓形截面蝸殼;所述的透平軸6外套有徑向滑動軸承35,所述的徑向滑動軸承35設在徑向滑動軸承座36中;所述的中開端首級進氣室18中設有中開端首級進氣室分流肋片37,所述的中開端首級進氣室分流肋片37位于中開端首級透平葉輪19的入口處,所述的中開端首級透平葉輪19的出口處與中開端首級彎道20通過中開端首級無葉擴壓器38相連通,所述的中開端首級回流器21中均布有12 18枚中開端首級回流器葉片39,所述的中開端第二級進氣室16中設有中開端第二級進氣室分流肋片40,所述的中開端第二級透平葉輪24的出口處與中開端第二級彎道25通過中開端第二級無葉擴壓器41相連通,所述的中開端第二級回流器26中均布有12 18枚中開端第二級回流器葉片42,所述的中開端末級進氣室27中設有中開端末級進氣室分流肋片43,所述的中開端末級透平葉輪29的出口處與中開端末級彎道30通過中開端末級無葉擴壓器44相連通;所述的中開端首級進氣口 15、中開端第二級進氣口 16和中開端末級進氣口 17分別位于中開端泵殼5的下側切向位置,所述的中開端末級排氣室31為非對稱式圓形截面蝸殼,所述的中開端末級進氣室27和中開端第二級進氣室22分別為對稱式梨形截面蝸殼,所述的中開端首級進氣室18為非對稱式梯形或圓形截面蝸殼。所述的懸臂端泵殼4與透平軸6通過懸臂端氣封部件45相密封,所述的懸臂端泵殼4中設有懸臂端氣封快速接頭46并與懸臂端氣封部件45相連通,所述的懸臂端透平葉輪12通過葉輪螺母47與透平軸6相固定;所述的中開端泵殼5的尾部和頭部與透平軸6間分別通過中開端首級氣封48相密封,所述的中開端泵殼5的尾部和頭部中分別設有中開端首級氣封快速接頭49,所述的中開端首級氣封快速接頭49與中開端首級氣封48相連通,所述的中開端首級透平葉輪19的尾部與中開端第二級透平葉輪24的頭部通過中開端首級迷宮定位套50相定位,所述的中開端首級迷宮定位套50與透平軸6相套接,所述的中開端第二級透平葉輪24的尾部與中開端末級透平葉輪29的頭部通過中開端第二級迷宮定位套51相定位,所述的中開端第二級迷宮定位套51與透平軸6相套接,所述的中開端末級透平葉輪29的尾部通過平衡盤52相定位緊固,所述的中開端首級迷宮定位套50、中開端第二級迷宮定位套51和平衡盤52分別與中開端泵殼5相固定,所述的中開端第二級進氣室22與中開端末級進氣室27的上部分別設有中開端氣封口 53,所述的中開端首級透平葉輪19、中開端第二級透平葉輪24和中開端末級透平葉輪29依次通過中開端首級迷宮定位套50、中開端第二級迷宮定位套51和平衡盤52相定位并呈間隔串聯(lián)狀分布,所述的中開端首級回流器21中設有第二級連通分流肋片54,所述的第二級連通分流肋片54位于中開端第二級透平葉輪24的入口處,所述的中開端第二級回流器26中設有末級連通分流肋片55,所述的末級連通分流肋片55位于中開端末級透平葉輪29的入口處,所述的中開端吸排機構沿透平軸6從左至右分布或中開端吸排機構沿透平軸6從右至左分布,所述的透平軸6的尾部外套有徑向止推滑動軸承座56,所述的徑向止推滑動軸承座56中設有徑向止推滑動軸承57,所述的徑向止推滑動軸承57與透平軸6相套接的,所述的徑向止推滑動軸承座56與中開端泵殼5為一體化,所述的從動端膜片聯(lián)軸器7外設有從動端聯(lián)軸器防護罩58,所述的一級增速齒輪3設在增速箱59內,所述的驅動端膜片聯(lián)軸器2外設有 驅動端聯(lián)軸器防護罩60,所述的中開端泵殼5由中開端上泵殼61和中開端下泵殼62組成,所述的中開端首級進氣口 15、中開端第二級進氣口 16和中開端末級進氣口 17分別位于中開端下泵殼62的下側切向位置,所述的徑向滑動軸承座36與中開端下泵殼62為一體化,所述的中開端首級透平葉輪19、中開端第二級透平葉輪24和中開端末級透平葉輪29分別與懸臂端透平葉輪12呈反向布置。
權利要求1.ー種高速懸臂多級透平真空泵,包括電機(I),所述的電機(I)連接驅動端膜片聯(lián)軸器(2),所述的驅動端膜片聯(lián)軸器(2)與ー級增速齒輪(3)相連接,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懸臂端泵殼(4)和中開端泵殼(5),所述的懸臂端泵殼(4)和中開端泵殼(5)相固定連接,所述的懸臂端泵殼(4)和中開端泵殼(5)中共同插接有透平軸出),所述的透平軸出)的尾部通過從動端膜片聯(lián)軸器(7)與ー級增速齒輪(3)相固定連接,所述的透平軸¢)的頭部設在懸臂端泵殼(4)中,所述的懸臂端泵殼(4)中設有懸臂端吸排機構,所述的中開端泵殼(5)中設有中開端吸排機構,所述的懸臂端吸排機構包括吸氣錐管(8)和前襯泵蓋(9),所述的前襯泵蓋(9)設在懸臂端泵殼(4)中,所述的吸氣錐管(8)與前襯泵蓋(9)相壓接并與懸臂端泵殼(4)相固定,所述的吸氣錐管(8)與前襯泵蓋(9)形成懸臂端軸向進氣室(10),所述的前襯泵蓋(9)與懸臂端泵殼(4)形成懸臂端排氣室(11),所述的懸臂端軸向進氣室(10)中設有軸向分布的懸臂端透平葉輪(12),所述的懸臂端透平葉輪(12)設在透平軸(6)的頭部,所述的懸臂端排氣室(11)與懸臂端透平葉輪(12)的出口相連通,所述的懸臂端軸向進氣室(10)與懸臂端透平葉輪(12)的入口相連通,所述的懸臂端透平葉輪(12)帶動氣流從懸臂端軸向進氣室(10)進入至懸臂端排氣室(11)中,所述的懸臂端排氣室(11)連通懸臂端排氣ロ(13),所述的懸臂端排氣ロ(13)設在前襯泵蓋(9)和懸臂端泵殼(4)的下側切向位置,所述的前襯泵蓋(9)的頂部設有氣封ロ(14);所述的中開端吸排機構包括中開端首級進氣ロ(15)、中開端第二級進氣ロ(16)和中開端末級進氣ロ(17),所述的中開端首級進氣ロ(15)連通中開端首級進氣室(18),所述的中開端首級進氣室(18)中設有中開端首級透平葉輪(19),所述的中開端首級進氣室(18)通過中開端首級透平葉輪(19)與中開端首級彎道(20)相連通,所述的中開端首級彎道(20)與中開端首級回流器(21)相連通,所述的中開端第二級進氣ロ(16)連通中開端第二級進氣室(22),所述的中開端第二級進氣室(22)連通中開端第二級側向吸氣ロ(23),所述的中開端第二級側向吸氣ロ(23)連通中開端首級回流器(21),所述的中開端首級回流器(21)尾部設有中開端第二級透平葉輪(24),所述的中開端第二級透平葉輪(24)的出口連通中開端第二級彎道(25),所述的中開端第二級彎道(25)連通中開端第二級回流器(26),所述的中開端末級進氣ロ(17)連通中開端末級進氣室(27),所述的中開端末級進氣室(27)連通中開端末級側向吸氣ロ(28),所述的中開端末級側向吸氣ロ(28)連通中開端第二級回流器(26),所述的中開端第二級回流器(26)尾部設有中開端末級透平葉輪(29),所述的中開端末級透平葉輪(29)的出口與中開端末級彎道(30)相連通,所述的中開端末級彎道(30)與中開端末級排氣室(31)相連通,所述的中開端末級排氣室(31)與中開端末級排氣ロ(32)相連通。
2.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高速懸臂多級透平真空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懸臂端透平葉輪(12)的出ロ設有葉片擴壓器(33),所述的葉片擴壓器(33)上均布有20 28枚機翼型葉片(34),所述的葉片擴壓器(33)連通懸臂端排氣室(11)與懸臂端透平葉輪(12),所述的懸臂端排氣室(11)為非對稱式圓形截面蝸殼; 所述的透平軸(6)外套有徑向滑動軸承(35),所述的徑向滑動軸承(35)設在徑向滑動軸承座(36)中;所述的中開端首級進氣室(18)中設有中開端首級進氣室分流肋片(37),所述的中開端首級進氣室分流肋片(37)位于中開端首級透平葉輪(19)的入口處,所述的中開端首級透平葉輪(19)的出口處與中開端首級彎道(20)通過中開端首級無葉擴壓器(38)相連通,所述的中開端首級回流器(21)中均布有12 18枚中開端首級回流器葉片(39),所述的中開端第二級進氣室(16)中設有中開端第二級進氣室分流肋片(40),所述的中開端第二級透平葉輪(24)的出口處與中開端第二級彎道(25)通過中開端第二級無葉擴壓器(41)相連通,所述的中開端第二級回流器(26)中均布有12 18枚中開端第二級回流器葉片(42),所述的中開端末級進氣室(27)中設有中開端末級進氣室分流肋片(43),所述的中開端末級透平葉輪(29)的出口處與中開端末級彎道(30)通過中開端末級無葉擴壓器(44)相連通;所述的中開端首級進氣ロ(15)、中開端第二級進氣ロ(16)和中開端末級進氣ロ(17)分別位于中開端泵殼(5)的下側切向位置,所述的中開端末級排氣室(31)為非対稱式圓形截面蝸殼,所述的中開端末級進氣室(27)和中開端第二級進氣室(22)分別為對稱式梨形截面蝸殼,所述的中開端首級進氣室(18)為非對稱式梯形或圓形截面蝸殼。
3.根據(jù)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高速懸臂多級透平真空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懸臂端泵殼(4)與透平軸(6)通過懸臂端氣封部件(45)相密封,所述的懸臂端泵殼(4)中設有懸臂端氣封快速接頭(46)并與懸臂端氣封部件(45)相連通,所述的懸臂端透平葉輪(12)通過葉輪螺母(47)與透平軸(6)相固定;所述的中開端泵殼(5)的尾部和頭部與透平軸(6) 間分別通過中開端首級氣封(48)相密封,所述的中開端泵殼(5)的尾部和頭部中分別設有中開端首級氣封快速接頭(49),所述的中開端首級氣封快速接頭(49)與中開端首級氣封(48)相連通,所述的中開端首級透平葉輪(19)的尾部與中開端第二級透平葉輪(24)的頭部通過中開端首級迷宮定位套(50)相定位,所述的中開端首級迷宮定位套(50)與透平軸(6)相套接,所述的中開端第二級透平葉輪(24)的尾部與中開端末級透平葉輪(29)的頭部通過中開端第二級迷宮定位套(51)相定位,所述的中開端第二級迷宮定位套(51)與透平軸(6)相套接,所述的中開端末級透平葉輪(29)的尾部通過平衡盤(52)相定位緊固,所述的中開端首級迷宮定位套(50)、中開端第二級迷宮定位套(51)和平衡盤(52)分別與中開端泵殼(5)相固定,所述的中開端第二級進氣室(22)與中開端末級進氣室(27)的上部分別設有中開端氣封ロ(53),所述的中開端首級透平葉輪(19)、中開端第二級透平葉輪(24)和中開端末級透平葉輪(29)依次通過中開端首級迷宮定位套(50)、中開端第二級迷宮定位套(51)和平衡盤(52)相定位并呈間隔串聯(lián)狀分布。
4.根據(jù)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高速懸臂多級透平真空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開端首級回流器(21)中設有第二級連通分流肋片(54),所述的第二級連通分流肋片(54)位于中開端第二級透平葉輪(24)的入口處,所述的中開端第二級回流器(26)中設有末級連通分流肋片(55),所述的末級連通分流肋片(55)位于中開端末級透平葉輪(29)的入口處。
5.根據(jù)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高速懸臂多級透平真空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開端吸排機構沿透平軸(6)從左至右分布或中開端吸排機構沿透平軸(6)從右至左分布。
6.根據(jù)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高速懸臂多級透平真空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透平軸(6)的尾部外套有徑向止推滑動軸承座(56),所述的徑向止推滑動軸承座(56)中設有徑向止推滑動軸承(57),所述的徑向止推滑動軸承(57)與透平軸(6)相套接的,所述的徑向止推滑動軸承座(56)與中開端泵殼(5)為一體化。
7.根據(jù)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高速懸臂多級透平真空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從動端膜片聯(lián)軸器(7)外設有從動端聯(lián)軸器防護罩(58),所述的ー級增速齒輪(3)設在增速箱(59)內,所述的驅動端膜片聯(lián)軸器(2)外設有驅動端聯(lián)軸器防護罩(60)。
8.根據(jù)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高速懸臂多級透平真空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開端泵殼(5)由中開端上泵殼(61)和中開端下泵殼(62)組成,所述的中開端首級進氣ロ(15)、中開端第二級進氣ロ(16)和中開端末級進氣ロ(17)分別位于中開端下泵殼(62)的下側切向位置,所述的徑向滑動軸承座(36)與中開端下泵殼¢2)為一體化。
9.根據(jù)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高速懸臂多級透平真空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開端首級透平葉輪(19)、中開端第二級透平葉輪(24)和中開端末級透平葉輪(29)分別與懸臂端透平葉輪(12)呈反向布置。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專利涉及一種真空泵,尤其涉及一種高速懸臂多級透平真空泵。包括電機,電機連接驅動端膜片聯(lián)軸器,驅動端膜片聯(lián)軸器與一級增速齒輪相連接,還包括懸臂端泵殼和中開端泵殼,懸臂端泵殼和中開端泵殼相固定連接,懸臂端泵殼和中開端泵殼中共同插接有透平軸,透平軸的尾部通過從動端膜片聯(lián)軸器與一級增速齒輪相固定連接,透平軸的頭部設在懸臂端泵殼中,懸臂端泵殼中設有懸臂端吸排機構,中開端泵殼中設有中開端吸排機構。高速懸臂多級透平真空泵結構簡單,適應性強,適合多點不同抽氣量與真空度的抽吸工況,能耗低,體積相對較小,保護環(huán)境,使用效果出色。
文檔編號F04D29/44GK202545289SQ20122015881
公開日2012年11月21日 申請日期2012年4月16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4月16日
發(fā)明者戚加友 申請人:杭州蕭山美特輕工機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