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新型打氣筒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充氣裝置,具體涉及一種由內、外筒體組成的新型打氣筒。
現(xiàn)在普遍使用的單筒打氣筒,體積大,壓力低,攜帶不便,效率較低。雖然有一種雙筒打氣筒,但其兩個筒體是并行設置的,存在著體積大,攜帶不便的缺點。
本實用新型的任務就是要提供一種體積小、攜帶方便,并能產生較高氣壓的新型打氣筒。
為解決上述任務,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xiàn)的在一個稍大的外筒體內設置一個端部帶有外活塞的內筒體,內筒體中有一個內活塞,導氣立管穿過外活塞上的連通孔,一端固定在外筒體的上底,另一端與內活塞上的連通孔連接,導氣立管靠近上底的一端開有氣孔,外筒體的上底設有一單向閥,內筒體的另一端設置出氣嘴。
本實用新型有下述優(yōu)點(1)體積小,可安裝在自行車上,攜帶方便;(2)節(jié)省原材料,降低成本;(3)氣壓高,能適用于為自行車、摩托車、三輪車等輪胎充氣的場合。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圖1是新型打氣筒的縱剖視構造圖。
圖2是新型打氣筒實施例的構造示意圖。
圖中1、外筒體 2、內筒體 3、外活塞 4、內活塞 5、導氣立管6、氣孔 7、上底 8、單向閥 9、出氣嘴 10、填料圈 11、連通孔12、上內腔 13、下內腔 14、壓桿 15、上夾箍 16、下夾箍 17、手柄在
圖1中,外筒體(1)套在端部帶有外活塞(3)的內筒體(2)上,中空的導氣立管(5)穿過外活塞(3)的連通孔(11),一端固定在外筒體(1)的上底(7)上,另一端與內活塞(4)上連通孔(11)連接。上內腔(12)中的氣體通過氣孔(6)、導氣立管(5)、內活塞(2)上的連通孔(11)進入下內腔(13)。
在圖2所示的實施例中,內筒體(2)帶出氣嘴(9)的一端用下夾箍(16)固定于自行車架立管上,外筒體(1)的上底與壓桿(14)鉸接,壓桿(14)的一端與固定在自行車車架立管上的上夾箍鉸接。壓桿(14)的手柄(17)向上提時,外筒體(1)向上運動,由于內筒體(2)是固定的,這樣就產生了外活塞(3)與外筒體(1)、內活塞(4)與內筒體(2)的相對運動,單向閥(8)開啟,氣體通過單向閥(8)進入上內腔(12),然后經過氣孔(6)、導氣立管(5)、內活塞(4)上連通孔(11)進入下內腔(13),當壓桿(14)的手柄(17)向下壓時,又產生了外筒體(1)與外活塞(3)、內筒體(2)與內活塞(4)的相對運動,在壓力的作用下,單向閥(8)關閉,上內腔(12)中的氣體經導氣立管(5)壓向下內腔(13),當達到一定的壓力時,氣體通過出氣嘴(9)達到充氣的目的。在本實施例中,外筒體(1)口的內側設有填料圈(10)。當然在不使用時,壓桿(14)是可以折疊的。
權利要求1.一種新型打氣筒,由二個筒體、二個活塞、導氣管、出氣嘴、單向閥組成,其特征在于外筒體(1)套在一端帶有外活塞(3)的內筒體(2)上,導氣立管(5)穿過外活塞(1)上的連通孔(11),一端固定在外筒體(1)的上底(7),另一端與內活塞(4)上的連通孔(11)連接,導氣立管(5)靠近上底(7)的一端開有氣孔(6),外筒體(1)上底(7)設有單向閥(8),出氣嘴(9)設在內筒體(2)的另一端。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打氣筒,其特征在于外筒體(1)口內側設置有填料圈(10)。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于充氣裝置,具體涉及一種由內、外筒體組成的新型打氣筒,稍大的外筒體套在一端設有外活塞的內筒體上,內筒體內有內活塞,導氣立管穿過外活塞上的連通孔一端固定在外筒體上底,另一端與內活塞上的連通孔連接,導氣立管靠近上底的一端開有氣孔,外筒體上底設有單向閥,出氣嘴設在內筒體的另一端。它比現(xiàn)有氣筒體積小、便于攜帶,顯著提高工作效率。
文檔編號F04B33/00GK2279459SQ9624098
公開日1998年4月22日 申請日期1996年10月4日 優(yōu)先權日1996年10月4日
發(fā)明者李國昌 申請人:李國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