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水密電液換向閥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到用于油路換向的換向閥。
背景技術:
目前的換向閥,只能防滴水,不能用于水下作業(yè),其結構包括用于油路換向的小徑滑閥和用于控制小徑滑閥的電磁閥。使用時,電磁閥直接推動小徑滑閥的換向。這種換向閥在停用一段時間后,滑閥的多道軸與孔之間的油粘層增厚,造成堵塞,使得整個換向閥不能使用。遇到這種情況,只能將整個換向閥拆開,疏通之后方能恢復,使用起來十分麻煩,需要經常對其維護,增加了維護成本。此外,在挖深水庫和加固堤壩等一些需要在水下作業(yè)的場合,由于不能在水下?lián)Q向,增加了鋪設管路的難度。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很少需要維護、并可用于水下作業(yè)的水密電液換向閥。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為水密電液換向閥,包括換向體,換向體的頂部設置有兩個電磁閥,換向體中設置有總進油路、總回油路、兩個活塞腔和兩個回油腔,總進油路向外開口、形成進油口,總回油路向外開口、形成回油口,每個活塞腔中設置有活塞和與活塞相連的活塞桿,活塞桿上套裝有上、下壓盤以及彈簧和彈簧座,彈簧座擱置在上、下壓盤之間的坑底上,彈簧的兩端分別抵壓在彈簧座和上壓盤上,活塞上的密封圈、上壓盤上的密封圈、彈簧座下的密封圈和下壓盤上的密封圈將活塞腔隔成上腔、中腔和下腔,其中上腔與總進油路相通,下腔與總回油路相通;換向體中還設置有兩條將總進油路與兩個電磁閥的進油口連通的控制油路,兩個電磁閥的出油口分別與兩個活塞腔的頂部開口相通,換向體中還設置有兩個連通相對應的回油腔和中腔的換向通道,兩個換向通道均向外開口、形成兩個換向口,每個回油腔的底部通過回油通道與相應活塞腔的底部的開口相通;每個電磁閥中設置有旁油路,所述的換向體中還設置有與總回油路相通的旁油通道,旁油通道的入口通過旁油管與旁油路的出口相連通。
所述的換向體為多層分體式結構。
所述的換向體由上片、中片和下片構成。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水密電液換向閥為名符其實
的全密封結構,可以承受12MPa的壓力,從而可以將其置于水下,在水下實現(xiàn)
油路的換向,這樣就大大方便了管路的鋪設。本實用新型中的電磁閥并非用于直接推動油路的換向,電磁闊開通的只是控制油路,控制油路的油壓推動活塞桿發(fā)生位移,使得相對應的上腔與中腔相通、下腔與回油通道相通,由于控制
油路的內徑較細,通??梢赃_到6MPa的壓力,推動活塞桿非常輕松,不會因油路堵塞而影響到換向閥的正常使用,很少需要維護,從而可以大大減小維護成本,大大提高了所述換向閥的可靠性。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主視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的后視結構示意圖;圖3是圖1的左視結構示意圖4是圖3的C-C向的電磁閥吸合時的剖面結構示意圖;圖5是圖3的C-C向的電磁閥松開時的剖面結構示意圖;圖6是圖3的D-D向的電磁閥松開時的剖面結構示意圖;圖1至圖6中1、電磁閥,11、進油通道,12、閥芯,13、彈簧,14、出油通道,15、旁油路,16、左密封塞,17、右密封塞,2、電磁閥,21、進油通道,22、閥芯,23、彈簧,24、出油通道,25、旁油路,26、左密封塞,27、右密封塞,31、上片,32、中片,33、下片,34 總進油路,35、總回油路,36、換向通道,37、換向通道,38、密封螺塞,4、旁油管,5、旁油管,6、電,8、油路接頭,9、油路接頭,40、控制油路,41、左上腔,42、左中腔,43、左下腔,44、旁油通道,45、右回油腔,46、回油通道,50、控制油路,51、右上腔,52、右中腔,53、右下腔,54、旁油通道,55、左回油腔,56、回油通道、61、活塞,62、活塞桿,63、上壓盤,64、彈簧,65、彈簧座,66、下壓盤,71、活塞,72、活塞桿,73、上壓盤,74、彈簧,75、彈簧座,76、下壓盤。
此外,P為進油口, T為回油口, A和B為兩個換向口。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案。
如圖l、圖2、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水密電液換向閥,包括換向
體,為了方便加工換向體中內孔的需要,換向體為三層分體式結構,由上片31、中片32和下片33構成,換向體的上片31的頂部設置有兩個電磁閥1和2,電磁閥l包括進油通道ll、閥芯12、彈簧13、出油通道14、旁油路15以及左密封塞16和右密封塞17,電磁閥2包括進油通道21、閥芯22、彈簧23、出油通道24、旁油路25以及左密封塞26和右密封塞27;如圖5和圖6所示,換向體中設置有總進油路34、總回油路35以及左、右活塞腔和左、右回油腔55和45,總進油路34向外開口、形成進油口P,總回油路35向外開口、形成回油口T,左活塞腔和右回油腔45位于換向體的前部,左回油腔55和右活塞腔位于換向體的后部,左活塞腔中設置有活塞61和活塞桿62,活塞61與活塞桿62螺紋連接,并通過并帽將活塞61定位在活塞桿62上,活塞桿62上還套裝有上、下壓盤63和66以及彈簧64和彈簧座65,其中上、下壓盤63和66與活塞桿62螺紋連接,并分別用并帽將上、下壓盤63和66定位在活塞桿62上,彈簧座65擱置在左活塞腔位于上、下壓盤63和66之間的坑底上,彈簧64的兩端分別抵壓在彈簧座65和上壓盤63上,活塞61上的密封圈、上壓盤63上的密封圈、彈簧座65下的密封圈和下壓盤66上的密封圈將左活塞腔隔成左上腔41、左中腔42和左下腔43,其中左上腔41與總進油路34相連通,左下腔43與總回油路35相連通;右活塞腔中設置有活塞71和活塞桿72,活塞71與活塞桿72螺紋連接,并通過并帽將活塞71定位在活塞桿72上,活塞桿72上還套裝有上、下壓盤73和76以及彈簧74和彈簧座75,其中上、下壓盤73和76與活塞桿72螺紋連接,并分別用并帽將上、下壓盤73和76定位在活塞桿72上,彈簧座75擱置在右活塞腔位于上、下壓盤73和76之間的坑底上,所述彈簧74的兩端分別抵壓在彈簧座75和上壓盤73上,活塞71上的密封圈、上壓盤73上的密封圈、彈簧座75下的密封圈和下壓盤76上的密封圈將右活塞腔隔成右上腔51、右中腔52和右下腔53,其中右上腔51與總進油路34相連通,右下腔53與總回油路35相連通;換向體中還設置有兩條將總進油路34與兩個電磁閥1和2的進油口即進油通道11和進油通道21的入口連通的控制油路40和50,兩個電磁閥1和2的出油口即出油通道14和24的出口分別與左、右活塞腔的頂部開口相連通,所述的換向體中還設置有連通左回油腔55和左中腔42的換向通道36以及連通右回油腔45和右中腔52的換向通道37,兩個換向通道36和37均向外開口、形成換向口A和B,右回油腔45的底部通過回油通道46與左活塞腔的底部開口相連通,左回油腔55的底部通過回油通道56與右活塞腔的底部開口相連通;電磁閥1和2中分別設置有旁油路15和25,換向體中設置有與總回油路35相通的旁油通道44和旁油通道54,旁油通道44的入口通過油路接頭8和旁油管4與旁油路15的出口相連通,旁油通道54的入口通過油路接頭9和旁油管5與旁油路25的出口相連通。在本實施例中,連通總進油路34與左上腔41和右上腔51的通道、連通總回油路35與左下腔43的通道以及回油通道46和56都留有工藝口,每個工藝口均通過螺紋設置有密封螺塞38——參見圖3所示;連通總回油路35與右下腔53的通道借用旁油通道54;電磁閥1禾Q 2的電源接線端通過電纜接頭6和7與電纜線的一端相連,電纜線的另一端與控制電磁閥1和2通斷的控制裝置相連。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為如圖5、圖6所示,當電磁閥1和2中均不加電時,整個換向閥不工作,電磁閥1中的左密封塞16在彈簧13的作用下,堵住20092
進油通道ll的出口,電磁閥2中的左密封塞26在彈簧23的作用下,堵住進油通道21的出口。實際制造時,彈簧13和23的彈性要適中,既要照顧到相應閥芯12或22的正常移動,又要照顧到閥芯12和22上的左密封塞16和26能堵住相應進油通道11和21的出口。這里,以電磁閥1及其控制的油路為例來描述其工作過程當電磁閥l不工作時,由于彈簧13的彈性疲勞或其他原因導致彈性不足,導致進油通道ll的出口不能完全密封,存在少量漏油,漏油沿著旁路通道15、旁油管4和旁油通道44回流到總回油路35中,最終由回流口T流出,經過外部的回流管回流到油箱中;當電磁閥l加電時,如圖4所示,電磁閥1吸合,電磁閥1中的閥芯12壓緊彈簧13向右位移,使得閥芯12中的右密封塞17阻塞了油通過旁油路15回流至油箱的途徑,同時增大了油由進油通道ll進入的流量,流量增大,使得出油通道14中的壓力陡增,推動左活塞腔中的活塞61帶著活塞桿62以及活塞桿62上的上、下壓盤63和66向下往移,使得左上腔41和左中腔42接通、左下腔43與回油通道46接通,油箱中的油經進油口 P進入到總進油路34,并由總進油路34經過左上腔41、左中腔42進入到換向通道36中,并由換向通道36的換向口 A進入到所要驅動的油馬達的進油口中,然后,油馬達的回油口中的油經過換向口B進入到右回流腔45中,由回油通道46流入左下腔43中,再由左下腔43流入總回油路35中,最后由回油口T流回油箱中。這是油由換向口A輸出、由換向口B回流的工作過程,如需要換向,即將油的流向變?yōu)橛蓳Q向口B輸出、由換向口A回流時,首先要關閉電磁閥l,這時,出油通道14中的油沿著旁路通道15、旁油管4和旁油通道44泄放到總回油路35中,最終由回流口T流出,經過外部的回流管回流到油箱中,從而讓出油通道14中的油壓迅速下降,確?;钊?1在彈簧64的作用下迅速復位;然后,打開電磁閥2,接下去的工作過程不再贅述。
權利要求1.水密電液換向閥,包括換向體,其特征在于所述換向體的頂部設置有兩個電磁閥,換向體中設置有總進油路、總回油路、兩個活塞腔和兩個回油腔,總進油路向外開口、形成進油口,總回油路向外開口、形成回油口,每個活塞腔中設置有活塞和與活塞相連的活塞桿,活塞桿上套裝有上、下壓盤以及彈簧和彈簧座,彈簧座擱置在上、下壓盤之間的坑底上,彈簧的兩端分別抵壓在彈簧座和上壓盤上,活塞上的密封圈、上壓盤上的密封圈、彈簧座下的密封圈和下壓盤上的密封圈將活塞腔隔成上腔、中腔和下腔,其中上腔與總進油路相通,下腔與總回油路相通;換向體中還設置有兩條將總進油路與兩個電磁閥的進油口連通的控制油路,兩個電磁閥的出油口分別與兩個活塞腔的頂部開口相通,換向體中還設置有兩個連通相對應的回油腔和中腔的換向通道,兩個換向通道均向外開口、形成兩個換向口,每個回油腔的底部通過回油通道與相應活塞腔的底部開口相通;每個電磁閥中設置有旁油路,所述的換向體中還設置有與總回油路相通的旁油通道,旁油通道的入口通過旁油管與旁油路的出口相連通。
2.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水密電液換向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換向體為多 層分體式結構。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水密電液換向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換向體由上 片、中片和下片構成。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很少需要維護、并可用于水下作業(yè)的水密電液換向閥,包括換向體,換向體的頂部設置有兩個電磁閥,換向體中設置有總進油路、總回油路、兩個活塞腔和兩個回油腔,每個活塞腔中設置有活塞和活塞桿,并且被隔成上腔、中腔和下腔;換向體中設置有兩條將總進油路與兩個電磁閥的進油口連通的控制油路,兩個電磁閥的出油口分別與兩個活塞腔的頂部開口相通,換向體中的回油腔和中腔一一對應連通,每個回油腔的底部與相應活塞腔的底部開口相通;電磁閥中設置有旁油路,換向體中還設置有與總回油路相通的旁油通道,旁油通道的入口通過旁油管與旁油路的出口相連通。本實用新型主要用于挖深水庫、航道和加固堤壩等場合中的油路換向。
文檔編號F15B13/02GK201368075SQ20092003767
公開日2009年12月23日 申請日期2009年1月8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1月8日
發(fā)明者鄭宗勇 申請人:唐萬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