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上下浮動海浪發(fā)電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新型發(fā)電裝置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上下浮動海浪發(fā)電裝置。
背景技術:
經(jīng)過對現(xiàn)有技術的檢索發(fā)現(xiàn),將海浪沖擊能量轉化為電能的扇形水槽海浪發(fā)電裝置(中國專利號ZL. 200920002647. X)存在下列不足1.扇形水槽是澆注在岸基上的,由于扇形水槽施工過程受到地形的限制與漲落潮影響,施工難度及工程量相當大。2.扇形水槽是坐落在岸基上的,海浪最后達到該裝置時,能量已經(jīng)消耗了很多,因此該裝置利用海浪能量發(fā)電的效率較低。3.在漲潮后,扇形浮塊的擺動能力下降,在這過程中沒能有效利用海浪發(fā)電??疾飕F(xiàn)有的擺動式海浪發(fā)電裝置,使用新型專利擺動式海浪發(fā)電裝置(中國專利·申請?zhí)?01020587628. 3)利用海浪沖擊帶動擺動板運動,通過擺動軸上的齒輪將運動傳遞給主軸上的飛輪,帶動主軸單向轉動。主軸最后將運動傳遞給發(fā)電機實現(xiàn)發(fā)電的,但是該裝置存在以下不足1.海浪的方向是無規(guī)則的。海浪能源只有在海浪的運動方向跟平板垂直的時候才能得到充分利用。該裝置利用能源的效率較低。2.海浪沖擊平板時,對擺動軸造成一定程度的沖擊,容易出現(xiàn)沖擊疲勞失效。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針對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了一種上下浮動海浪發(fā)電裝置,本發(fā)明整體固定在固定支架上,固定支架打入海底。海浪的運動推動浮子上下運動。液壓系統(tǒng)中的若干個液壓缸同時開始工作。漲潮時海水推動液壓缸向上運動時,液壓缸擠壓上部缸體。退潮時浮子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復位,這是液壓缸擠壓下部缸體。不論漲潮還是退潮都實現(xiàn)了壓縮液壓缸的一側的油液,將油液通過出油口和單向閥壓入液壓馬達;另一側缸體低壓,從而將油箱中的油液經(jīng)過輸油軟管、單向閥和進油口吸入缸體。液壓缸不論是拉伸還是壓縮,均能實現(xiàn)吸油和壓油的動作,這樣就實現(xiàn)了若干個液壓缸的同時工作,充分利用了海浪能量,提高發(fā)電能力。通過在液壓缸上布置若干個油口和相適配的單向閥,實現(xiàn)了浮子上升或是下降都能夠將液壓油壓入液壓馬達,通過液壓馬達帶動發(fā)電機發(fā)電。另外在液壓缸到液壓馬達的油路上布置有蓄能器,能夠充分利用能源,保持各裝置中油液的壓力。本發(fā)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的一種上下浮動海浪發(fā)電裝置,包括浮子裝置,設置在浮子裝置上的液壓缸裝置,設置在液壓缸裝置上的油箱以及設置在油箱上的相互連接的液壓馬達及發(fā)電機;其中,所述液壓缸裝置的一端鉸接在油箱的底部,其另一端鉸接在浮子裝置上;所述液壓缸裝置分別設有液壓缸進油口和液壓缸出油口 ;所述液壓缸出油孔與油箱相連接并引出油路到液壓馬達;所述液壓缸進油孔與油箱相連接;所述液壓馬達與油箱相連。所述上下浮動海浪發(fā)電裝置還包括蓄能器,所述蓄能器與液壓馬達相連。所述油箱頂部設有用于安裝蓄能器的圓形突臺,所述圓形突臺的直徑與蓄能器底座的直徑相一致。所述油箱為帶有突檐的圓柱形,所述突檐的底部設有止口,所述突檐側壁上設有徑向突臺,所述徑向突臺上設有若干油管通孔,所述液壓缸出油口通過輸油軟管與油管通孔連接后與液壓馬達相連;所述油箱底部設有若干油箱出油孔,所述液壓缸進油口通過輸油軟管與油箱出油孔相連接用于液壓缸裝置低壓一側的缸體回油;所述油箱頂部還設有用于安裝液壓馬達和發(fā)電機的方形突臺,所述方形突臺上設有油箱回油口,所述液壓馬達與油箱回油口相連用于整個油路的回油;所述突檐上設有若干用于連接液壓缸裝置的油箱球鉸座,所述油箱球鉸座的數(shù)量與液壓缸裝置中的液壓缸數(shù)量相一致。所述液壓缸裝置包括六并聯(lián)液壓缸,所述任一液壓缸包括液壓缸體以及液壓缸活塞桿,其中,所述液壓缸活塞桿的一端設置在液壓缸體內(nèi)部并與液壓缸體緊密配合,其另一端端頭處設有液壓缸活塞球鉸;所述液壓缸體的一端端頭上設有液壓缸體球鉸,其端部設有第一出油口、第一單向閥、第二進油口和第四單向閥,所述第一單向閥設置在第一出油口處形成第一液壓缸出油口,第四單向閥設置在第二進油口處形成第二液壓缸進油口 ;所述液壓缸體的另一端端頭處設有液壓缸活塞桿,其端部設有第二出油口、第二單向閥、第一進 油口和第三單向閥,第二單向閥設置在第二出油口處形成第二液壓缸出油口,第三單向閥設置在第一進油口處形成第一液壓缸進油口 ;所述液壓缸活塞桿通過液壓缸活塞球鉸與油箱球鉸接,所述液壓缸體通過液壓缸體球鉸與浮子裝置球鉸接。所述浮子裝置通過固定支架與海底固定連接并漂浮在海面上,包括浮子、上連接平臺以及用于連接浮子和上連接平臺的雙鉸接連桿,所述液壓缸裝置鉸接在上連接平臺上。所述雙鉸接連桿為雙球鉸接連桿;所述上連接平臺為扁圓柱形,其上部設有若干用于連接液壓缸裝置的上部球鉸座,所述上部球鉸座的數(shù)量與液壓缸裝置中液壓缸數(shù)量相一致,且分布在同一平面上;其底部設有一個用于連接雙鉸接連桿的底部球鉸座;所述浮子為中空的圓柱形,其上設有一個用于連接雙鉸接連桿的浮子球鉸座。所述油箱頂部設有方形突臺,所述方形突臺上設有油箱回油口,所述液壓馬達包括液壓馬達進油口、液壓馬達出油口、轉軸和底座,其中,液壓馬達進油口與液壓缸出油口相連,液壓馬達出油口與油箱回油口相連接,液壓馬達通過轉軸與發(fā)電機相連接,底座固定在方形突臺上。所述上下浮動海浪發(fā)電裝置還包括設置在油箱下方用于保護液壓缸裝置的外筒體,所述液壓缸裝置及浮子裝置的一部分設置在外筒體內(nèi)。所述油箱的底面設有止口,所述突檐側壁上設有徑向突臺,所述浮子裝置包括雙鉸接連桿;所述外筒體的內(nèi)徑尺寸與止口的外徑尺寸相同,用于定位;所述外筒體靠近油箱底部的頂端側面設有與徑向突臺數(shù)量一致的的外筒體突臺,所述徑向突臺與外筒體突臺上均設有相適配的用于安裝固定螺栓通孔;所述外筒體底部開有小孔,所述雙鉸接連桿從所述小孔中穿出。本發(fā)明采用的圓筒形浮子帶動液壓系統(tǒng),能夠充分利用海浪勢能。海浪運動的方向是不確定,但是不論海浪的方向如何,浮子總能在海浪的作用及自身的重力作用下上下浮動,帶動液壓系統(tǒng)工作,推動發(fā)電機發(fā)電,實現(xiàn)海浪能量的利用。
本發(fā)明除了浮子漂浮在海水中外,其他部分均置于海面上。箱體內(nèi)沒有部件暴露在海水之中,因此不會受到海水的侵蝕,使用壽命大大增加,維護成本也大大降低。同時也減少了液壓系統(tǒng)對海水的污染。本發(fā)明優(yōu)選采用六個液壓缸的缸體同上連接平臺相連,活塞桿同油箱連接。六個液壓缸帶有2個進油口和2個出油口,每個油口均連接單向閥。每個液壓缸的工作時受壓縮一側的缸體油壓增大,打開出油口處的單向閥,而同側的進油口處的單向閥處于關閉狀態(tài),將油液通過軟管輸送到液壓馬達的輸入口,驅動液壓馬達運動;而液壓缸的另一側體積增大,油壓減小,此時進油口處的單向閥打開,同側的出油口處的單向閥關閉,將油液從油箱吸入缸體。每個液壓缸在工作時同時實現(xiàn)壓油和吸油的功能,六個液壓缸同時工作時均能實現(xiàn)壓油和吸油的功能,大大提高了海浪能量的利用率,提高了發(fā)電效率。本發(fā)明優(yōu)選采用了帶有四個油口每個油口均帶有單向閥的液壓缸,并通過合理的設置單向閥的開口方向以及油路的合理設計實現(xiàn)了無論是壓縮還是拉伸液壓缸都能同向的驅動液壓馬達工作。提高了發(fā)電的效率。
圖1為本發(fā)明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內(nèi)部結構圖;圖3為本發(fā)明的俯視圖;圖4為一個液壓缸的的剖視圖;圖5為油箱剖視圖;圖6為油箱地面結構示意圖;圖7為油箱立體圖;圖8為本發(fā)明簡單油路分析示意圖;圖中,I-外筒體、2-油箱、3-發(fā)電機、4-液壓馬達、5-蓄能器、6_液壓缸活塞桿、7-液壓缸體、8-上連接平臺、9-浮子、10-雙鉸連接桿、11-輸油軟管、12-管接頭、13-油管通孔、14-油箱回油口、15-液壓缸體球鉸、16-第一出油口、17-第一單向閥、18-第二出油口、19-第二單向閥、20-液壓缸活塞球鉸、21-第一進油口、22-第三單向閥、23-第二進油口、24-第四單向閥、25-油箱球鉸座、26-油箱出油孔、27-油管通孔、28-螺栓通孔、29-油箱。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對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作詳細說明,本實施例在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為前提下進行實施,給出了詳細的實施方式和具體的操作過程,但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不限于下述的實施例。實施例I本實施例包括浮子裝置,設置在浮子裝置上的液壓缸裝置,設置在液壓缸裝置上的油箱2以及設置在油箱2上的相互連接的液壓馬達4及發(fā)電機3 ;其中,液壓缸裝置的一端鉸接在油箱2的底部,其另一端鉸接在浮子裝置上;液壓缸裝置分別設有液壓缸進油口和液壓缸出油口 ;液壓缸出油孔與油箱2相連接并引出油路到液壓馬達4 ;液壓缸進油孔與油箱2相連接;液壓馬達4與油箱2相連。
油箱2為帶有突檐的圓柱形,突檐的底部設有止口,突檐側壁上設有徑向突臺,徑向突臺上設有若干油管通孔27,液壓缸出油口通過輸油軟管11與油管通孔27連接后與液壓馬達4相連;油箱2底部設有若干油箱出油孔26,液壓缸進油口通過輸油軟管11與油箱出油孔26相連接用于液壓缸裝置低壓一側的缸體回油;油箱2頂部還設有用于安裝液壓馬達4和發(fā)電機3的方形突臺,方形突臺上設有油箱回油口 14,液壓馬達4與油箱回油口 14相連用于整個油路的回油;突檐上設有若干用于連接液壓缸裝置的油箱球鉸座25,油箱球鉸座25的數(shù)量與液壓缸裝置中的液壓缸數(shù)量相一致。液壓缸裝置包括六并聯(lián)液壓缸,任一液壓缸包括液壓缸體7以及液壓缸活塞桿6,其中,液壓缸活塞桿6的一端設置在液壓缸體7內(nèi)部并與液壓缸體7緊密配合,其另一端端頭處設有液壓缸活塞球鉸20 ;液壓缸體7的一端端頭上設有液壓缸體球鉸15,其端部設有第一出油口 16、第一單向閥17、第二進油口 23和第四單向閥24,第一單向閥17設置在第一出油口 16處形成第一液壓缸出油口,第四單向閥24設置在第二進油口 23處形成第二液壓缸進油口 ;液壓缸體的另一端端頭處設有液壓缸活塞桿,其端部設有第二出油口 18、第二 單向閥19、第一進油口 21和第三單向閥22,第二單向閥19設置在第二出油口 18處形成第二液壓缸出油口,第三單向閥22設置在第一進油口 21處形成第一液壓缸進油口 ;液壓缸活塞桿6通過液壓缸活塞球鉸20與油箱2球鉸接,液壓缸體7通過液壓缸體球鉸15與浮子裝置球鉸接。浮子裝置通過固定支架與海底固定連接并漂浮在海面上,包括浮子9、上連接平臺8以及用于連接浮子和上連接平臺的雙鉸接連桿10,液壓缸裝置鉸接在上連接平臺8上。雙鉸接連桿10為雙球鉸接連桿;上連接平臺8為扁圓柱形,其上部設有若干用于連接液壓缸裝置的上部球鉸座,上部球鉸座的數(shù)量與液壓缸裝置中液壓缸數(shù)量相一致,且分布在同一平面上;其底部設有一個用于連接雙鉸接連桿10的底部球鉸座;浮子9為中空的圓柱形,其上設有一個用于連接雙鉸接連桿10的浮子球鉸座。液壓馬達4包括液壓馬達進油口、液壓馬達出油口、轉軸和底座,其中,液壓馬達進油口與液壓缸出油口相連,液壓馬達出油口與油箱回油口 14相連接,液壓馬達通過轉軸與發(fā)電機3相連接,底座固定在方形突臺上。實施例2實施例2為實施例I的變化例。本實施例在實施例I的基礎上,還包括蓄能器5,蓄能器5與液壓馬達4相連。此時,油箱2頂部還設有用于安裝蓄能器5的圓形突臺,圓形突臺的直徑與蓄能器5底座的直徑相一致。實施例3實施例3為實施例I或實施例2的變化例。本實施例在實施例I或實施例2的基礎上,還包括設置在油箱2下方用于保護液壓缸裝置的外筒體1,液壓缸裝置及浮子裝置的上連接平臺8和雙鉸連接桿10設置在外筒體I內(nèi);外筒體I的內(nèi)徑尺寸與油箱2底部的止口的外徑尺寸相同,用于定位;外筒體I靠近油箱2底部的頂端側面設有與油箱2徑向突臺數(shù)量一致的的外筒體突臺,徑向突臺與外筒體突臺上均設有相適配的用于安裝固定螺栓通孔28 ;外筒體I底部開有小孔,浮子裝置的雙鉸接連桿10從小孔中穿出。上述三個實施例具體為如圖I至3所示,本實施例包括浮子9、雙鉸連接桿10、上連接平臺8、六并聯(lián)液壓缸、油箱2、液壓馬達4、發(fā)電機3、蓄能器5。其中,浮子9為完全密封的圓筒形,內(nèi)部掏空,浮子9上頂部設有球鉸座通過雙鉸接連桿10與上部連接平臺8連接,雙鉸接連桿8的兩端都設有球鉸,通過球鉸連接上鏈接平臺8與浮子9。上連接平臺8的下底面設有球鉸座,用于連接雙鉸接連桿10,上鏈接平臺8的上表面上設有6個球鉸座,分布在同一個圓的圓周上。其中分為3對,每兩個一對。每對中的球鉸座相隔30°,相鄰對的球鉸座相隔120°。油箱2突檐的底面上同樣設有6個球鉸座,分布在同一個圓的圓周上。其中分為3對,每兩個一對。每對中的球鉸座相隔30°,相鄰對的球鉸座相隔120°。該6個球鉸座同上連接平臺8上的六個球鉸座——對應,六并聯(lián)液壓缸的缸體7上的球鉸與上連接平臺8上的球鉸座相連,六并聯(lián)液壓缸的活塞6上的球鉸與油箱2上的球鉸座相連。即油箱2與上連接 平臺8通過六并聯(lián)液壓缸6、7連接在一起。如圖5至7所示,油箱2的底面上開有12個油箱出油孔26,分為6組,每組兩個。均勻的分布在油箱2的底面。油箱2的突檐上開有3個油管通孔27,分布在突檐上的各對油箱球鉸座25中間。六并聯(lián)液壓缸缸體7上設有第一出油口 16、第一單向閥17、第二出油口 18、第二單向閥19、第一進油口 21、第三單向閥22、第二進油口 23、第四單向閥24,其中第一單向閥17、第二單向閥19、第三單向閥22、第四單向閥24的開口方向一致。如圖7所示,第一出油口 16,第二出油口 18通過輸油軟管11穿過油箱2上的油管通孔27與液壓馬達的進油口相連。第一進油口 21、第二進油口 23通過輸油軟管11與油箱2上的油箱出油孔26相連。簡單油路分析如圖8所示。當六并聯(lián)液壓缸6、7在浮子9的作用下向左邊運動時,六并聯(lián)液壓缸6、7左邊的缸體被壓縮。這時候第三單向閥22、第一單向閥17關閉。第二單向閥19、第四單向閥24打開。油液從第二出油口 18流出推動液壓馬達運動。油液從油箱2經(jīng)過第二進油口 23流入液壓缸右側。當六并聯(lián)液壓缸在浮子9的作用下向右邊運動時,六并聯(lián)液壓缸的右邊的缸體被壓縮。這時候第二單向閥19、第四單向閥24關閉。第三單向閥22、第一單向閥17打開。油液從第一出油口 16流出推動液壓馬達運動。油液從油箱2經(jīng)過第一進油口 22流入液壓缸左側。通過4個油口與4個單向閥的協(xié)同作用實現(xiàn)了不論液壓缸的哪側缸體受到擠壓都可以實現(xiàn)從同個方向壓油驅動液壓馬達超相同的方向轉動。油箱2底部設有止口,止口的直徑與外筒體I的內(nèi)徑相等,用于與外筒體I配合。油箱2圓柱面上設有突臺其上開有通孔,外筒體I的圓柱面上設有與油箱2上個數(shù)相同的突臺,其上同樣開有通孔。用螺栓通過這些通孔將油箱2固定在外筒體I上。如圖3所示油箱2的頂部設有突臺,用于安裝液壓馬達4。在液壓馬達安裝突臺的左側設有3個小突臺,用于安裝蓄能器5。在也液壓馬達安裝突臺的右側另設有一個突臺,用于安裝發(fā)電機3。
本實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本實施例整體固定在固定支架上。固定支架固定于海底。海浪沖擊浮子9,推動浮子向上運動;當海浪退去時,浮子9在自身的重力的作用下復位。在這浮子9上下運動的過程中帶動六并聯(lián)液壓缸開始工作。六并聯(lián)液壓缸的6個液壓缸同時工作。當浮子9向上運動時,推動六并聯(lián)液壓缸擠壓下部的缸體,油液從下部的出油口擠壓出去推動液壓馬達工作;當浮子9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向下運動時,推動六并聯(lián)液壓缸擠壓上部的缸體,油液從上部的出油口擠壓出去推動液壓馬達工作。六并聯(lián)液壓缸5不論發(fā)生什么運動都實現(xiàn)了液壓缸活塞桿6壓縮液壓缸缸體7的一側的油液。這樣就實現(xiàn)了六個液壓缸的同時工作,充分利用了海浪能量,提高發(fā)電能力。六并聯(lián)液壓缸通過油箱出油孔26吸取油液。液壓馬達4的出油口回油口 14相連,實現(xiàn)回油。蓄能器5在油路中油壓較高時蓄能,油壓較低時釋放能量,維持液壓馬達9工作所需要的油壓,保證發(fā)電機發(fā)電的穩(wěn)定性。以上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例進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上述 特定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在權利要求的范圍內(nèi)做出各種變形或修改,這并不影響本發(fā)明的實質內(nèi)容。
權利要求
1.一種上下浮動海浪發(fā)電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浮子裝置,設置在浮子裝置上的液壓缸裝置,設置在液壓缸裝置上的油箱以及設置在油箱上的相互連接的液壓馬達及發(fā)電機;其中,所述液壓缸裝置的一端鉸接在油箱的底部,其另一端鉸接在浮子裝置上;所述液壓缸裝置分別設有液壓缸進油口和液壓缸出油口 ;所述液壓缸出油孔與油箱相連接并引出油路到液壓馬達;所述液壓缸進油孔與油箱相連接;所述液壓馬達與油箱相連。
2.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上下浮動海浪發(fā)電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蓄能器,所述蓄能器與液壓馬達相連。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上下浮動海浪發(fā)電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箱頂部設有用于安裝蓄能器的圓形突臺,所述圓形突臺的直徑與蓄能器底座的直徑相一致。
4.根據(jù)權利要求I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上下浮動海浪發(fā)電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箱為帶有突檐的圓柱形,所述突檐的底部設有止口,所述突檐側壁上設有徑向突臺,所述徑向突臺上設有若干油管通孔,所述液壓缸出油口通過輸油軟管與油管通孔連接后與液壓馬達相連;所述油箱底部設有若干油箱出油孔,所述液壓缸進油口通過輸油軟管與油箱出油孔相連接用于液壓缸裝置低壓一側的缸體回油;所述油箱頂部還設有用于安裝液壓馬達和發(fā)電機的方形突臺,所述方形突臺上設有油箱回油口,所述液壓馬達與油箱回油口相連用于整個油路的回油;所述突檐上設有若干用于連接液壓缸裝置的油箱球鉸座,所述油箱球鉸座的數(shù)量與液壓缸裝置中的液壓缸數(shù)量相一致。
5.根據(jù)權利要求I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上下浮動海浪發(fā)電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壓缸裝置包括六并聯(lián)液壓缸,所述任一液壓缸包括液壓缸體以及液壓缸活塞桿,其中,所述液壓缸活塞桿的一端設置在液壓缸體內(nèi)部并與液壓缸體緊密配合,其另一端端頭處設有液壓缸活塞球鉸;所述液壓缸體的一端端頭上設有液壓缸體球鉸,其端部設有第一出油口、第一單向閥、第二進油口和第四單向閥,所述第一單向閥設置在第一出油口處形成第一液壓缸出油口,第四單向閥設置在第二進油口處形成第二液壓缸進油口 ;所述液壓缸體的另一端端頭處設有液壓缸活塞桿,其端部設有第二出油口、第二單向閥、第一進油口和第三單向閥,第二單向閥設置在第二出油口處形成第二液壓缸出油口,第三單向閥設置在第一進油口處形成第一液壓缸進油口 ;所述液壓缸活塞桿通過液壓缸活塞球鉸與油箱球鉸接,所述液壓缸體通過液壓缸體球鉸與浮子裝置球鉸接。
6.根據(jù)權利要求I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上下浮動海浪發(fā)電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子裝置通過固定支架與海底固定連接并漂浮在海面上,包括浮子、上連接平臺以及用于連接浮子和上連接平臺的雙鉸接連桿,所述液壓缸裝置鉸接在上連接平臺上。
7.根據(jù)權利要求I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上下浮動海浪發(fā)電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雙鉸接連桿為雙球鉸接連桿; 所述上連接平臺為扁圓柱形,其上部設有若干用于連接液壓缸裝置的上部球鉸座,所述上部球鉸座的數(shù)量與液壓缸裝置中液壓缸數(shù)量相一致,且分布在同一平面上;其底部設有一個用于連接雙鉸接連桿的底部球鉸座; 所述浮子為中空的圓柱形,其上設有一個用于連接雙鉸接連桿的浮子球鉸座。
8.根據(jù)權利要求I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上下浮動海浪發(fā)電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箱頂部設有方形突臺,所述方形突臺上設有油箱回油口,所述液壓馬達包括液壓馬達進油口、液壓馬達出油口、轉軸和底座,其中,液壓馬達進油口與液壓缸出油口相連,液壓馬達出油口與油箱回油口相連接,液壓馬達通過轉軸與發(fā)電機相連接,底座固定在方形突臺上。
9.根據(jù)權利要求I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上下浮動海浪發(fā)電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設置在油箱下方用于保護液壓缸裝置的外筒體,所述液壓缸裝置及浮子裝置的一部分設置在外筒體內(nèi)。
10.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上下浮動海浪發(fā)電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箱的底面設有止口,所述突檐側壁上設有徑向突臺,所述浮子裝置包括雙鉸接連桿;所述外筒體的內(nèi)徑尺寸與止口的外徑尺寸相同,用于定位;所述外筒體靠近油箱底部的頂端側面設有與徑向突臺數(shù)量一致的的外筒體突臺,所述徑向突臺與外筒體突臺上均設有相適配的用于安裝固定螺栓通孔;所述外筒體底部開有小孔,所述雙鉸接連桿從所述小孔中穿出。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上下浮動海浪發(fā)電裝置,包括浮子裝置,設置在浮子裝置上的液壓缸裝置,設置在液壓缸裝置上的油箱以及設置在油箱上的相互連接的液壓馬達及發(fā)電機;其中,所述液壓缸裝置的一端鉸接在油箱的底部,其另一端鉸接在浮子裝置上;所述液壓缸裝置分別設有液壓缸進油口和液壓缸出油口;所述液壓缸出油孔與油箱相連接并引出油路到液壓馬達;所述液壓缸進油孔與油箱相連接;所述液壓馬達與油箱相連。本發(fā)明采用浮子帶動液壓系統(tǒng),能夠充分利用海浪勢能,海浪運動的方向是不確定,但是不論海浪的方向如何,浮子總能在海浪的作用及自身的重力作用下上下浮動,帶動液壓系統(tǒng)工作,推動發(fā)電機發(fā)電,實現(xiàn)海浪能量的利用。
文檔編號F15B15/20GK102889165SQ201210378509
公開日2013年1月23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9月29日
發(fā)明者馬春翔, 鄭茂琦, 王志波, 高峰 申請人:上海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