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離心泵,具體涉及一種電驅動泵。
背景技術:
近幾十年來,汽車行業(yè)迅猛發(fā)展,隨著汽車性能向著更安全,更可靠,更穩(wěn)定,全自動智能化和環(huán)保節(jié)能方向發(fā)展。電驅動泵已經(jīng)漸漸取代傳統(tǒng)的機械泵,并被大量運用于車用熱循環(huán)系統(tǒng)中。電驅動泵具有無電磁干擾,高效環(huán)保,無極調速等優(yōu)點,能很好的滿足市場的要求。
電驅動泵包括葉輪和轉子,葉輪和轉子圍繞泵軸轉動,沿泵軸的軸向葉輪通過限位裝置限位,但是在電驅動泵運行時,限位裝置會相對于泵軸轉動,這樣會導致限位裝置的磨損甚至功能失效。
因此,有必要對現(xiàn)有的技術進行改進,以解決以上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改善限位裝置性能的電驅動泵。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電驅動泵,包括泵殼體、葉輪、轉子以及泵軸,所述泵殼體形成泵內腔,所述葉輪、所述轉子以及所述泵軸設置于所述泵內腔,所述葉輪和所述轉子可圍繞所述泵軸轉動;所述泵軸一部分與所述泵殼體注塑固定,所述泵軸的另一端與所述葉輪配合;所述電驅動泵包括限位裝置,所述限位裝置設置于所述泵軸的安裝有所述葉輪的一端,所述限位裝置限制所述葉輪沿所述泵軸向安裝有所述葉輪的泵軸一端的末端移動;所述限位裝置包括卡簧和止動元件,所述止動元件成形有環(huán)形內凹槽,所述泵軸成形有環(huán)形外凹槽,所述卡簧部分位于所述環(huán)形外凹槽,部分位于所述環(huán)形內凹槽;所述限位裝置通過所述卡簧卡于所述環(huán)形外凹槽而與所述泵軸連接。
所述電驅動泵還包括限轉結構,所述限轉結構包括所述止動元件的防轉結構,所述防轉結構包括自所述止動元件的內側壁或頂部內側面向所述止動元件的內腔形成的凸起部,所述限位結構還包括所述泵軸的止轉結構,所述止轉結構包括成形泵軸的末端成形的凹陷部,所述凸起部和所述凹陷部配合設置。
所述電驅動泵還包括限轉結構,所述限轉結構包括所述止動元件的防轉結構,所述防轉結構包括所述止動元件的內側壁或頂部內側面成形的凹陷部,所述限位結構還包括所述泵軸的止動結構,所述止轉結構包括成形泵軸的末端成形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和所述凹陷部配合設置。
所述止動元件包括止動帽,所述止動帽呈一端開口的半包圍結構,所述止動帽具有止動帽內腔,所述止動帽包括內側壁和頂部內側,所述內側壁和所述頂部內側面包裹設置有所述葉輪的所述泵軸的一端的末端設置。
所述止動帽的所述防轉結構呈臺階狀,所述防轉結構與所述止動帽的所述內側壁和所述頂部內側面均連接設置,所述防轉結構包括頂部連接部和側壁連接部,所述頂部連接部與所述頂部內側面連接,所述內側壁連接部與所述內側壁連接,所述內側壁連接部相對于所述止動帽的中心軸偏心設置。
所述泵軸的止轉結構呈臺階狀,所述止轉結構包括底部和側壁,所述底部相對于所述泵軸的中心軸偏心設置;所述防轉結構的頂部連接部與所述止轉結構的側壁接觸設置,所述防轉結構的側壁連接部與所述止轉結構的底部接觸設置。
所述泵軸還包括引導結構,所述引導結構包括自所述泵軸的末端形成的具有錐度的圓臺面;自所述環(huán)形外凹槽的上方的所述泵軸至所述泵軸的自由端的末端,所述泵軸的截面積逐漸減小。
所述止動帽具有導向部,所述導向部包括所述止動帽的具有開口的端面和所述止動帽的內表面之間形成的倒角結構。
所述卡簧具有導向結構,所述導向結構包括所述卡簧的內表面與所述上下端面之間形成的倒角結構和所述卡簧的外表面和所述上下端面之間形成的倒角結構。
所述止動帽為非金屬材料制成,所述止動帽和所述葉輪之間有墊圈,所述墊圈為金屬材料制成,所述墊圈套設于所述泵軸外周面,所述墊圈相對于所述葉輪的端面轉動。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通過設置帶有止動元件的限位裝置,可以限制葉輪的軸向移動,同時可以限制卡簧脫離泵軸的環(huán)形外凹槽,可以提高限位裝置的壽命,進而改善產品的性能。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電驅動泵的一種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限位裝置與泵軸的自由部的末端的安裝過程中的一個結構示意圖;
圖3是部分泵軸的自由部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泵軸的自由部的末端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5是限位裝置的一個截面結構示意圖;
圖6是圖5所示止動帽的一個截面結構示意圖;
圖7是圖5所示止動帽的仰視結構示意圖;
圖8是圖5所示卡簧的正面結構示意圖;
圖9是圖8所示卡簧的一個截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
參見圖1,電驅動泵100包括泵殼體10、泵軸20、葉輪30、轉子40、定子50以及電控板60,泵殼體10形成泵內腔,泵軸20、葉輪30、轉子40、定子50以及電控板60設置于泵內腔,泵軸20與泵殼體10固定設置,葉輪30和轉子40可圍繞泵軸20轉動;本實施例中,電驅動泵100為外轉子式電驅動泵,外轉子式電驅動泵是指以泵軸20為中心,轉子40相對位于定子50的外周,即轉子40圍繞定子50外周設置;外轉子電驅動泵具有良好的散熱性能,并且結構簡單便于制造,適合應用于車用熱循環(huán)系統(tǒng)中。電驅動泵100工作時,通過使得定子50和電控板60與外部電源連接,電控板60控制通過定子50的電流并控制通過的電流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變化,定子50產生變化的磁場,轉子40在磁力的作用下圍繞泵軸20轉動,進而帶動葉輪30轉動,從而使得進入泵內腔內的工作介質隨著葉輪30做旋轉運動,工作介質由于葉輪產生的離心力離開泵內腔并產生流動的動力。
本實施例中泵殼體10包括葉輪腔蓋101、電機殼體102以及端蓋103,電機殼體102包括隔離套104,隔離套104將轉子40和定子50隔離,隔離套104將泵內腔分隔為流通腔107和至少一個容納腔108,流通腔107有工作介質流通,容納腔108無工作介質流過,葉輪30和轉子40設置于流通腔107,定子50和電控板60設置于容納腔108,流通腔107和容納腔108不連通;當然泵殼體10也可以為其他形式,比如將電機殼體102和隔離套104分別單獨成形,或將電機殼體102和端蓋103一體成形,或者電機殼體102和隔離套104以及端蓋103均單獨成形;泵殼體10的具體形式不受限制,可以根據(jù)內部的零部件的安裝結構進行選擇。
參見圖1,泵軸20包括固定部21和自由部22,固定部21與電機殼體102注塑固定,具體地,固定部21與隔離套104注塑固定,以泵軸20為嵌件注塑形成包括隔離套104的電機殼體102,與固定部21相對的為泵軸20的自由部22,自由部22伸入流通腔,葉輪30套設于自由部22的外周面,葉輪30可以圍繞泵軸20的自由部22的外周面轉動;另外,葉輪與泵軸之間還可以設置軸承,軸承的外表面與葉輪一體固定,而葉輪的內表面 與泵軸固定,葉輪30可以圍繞泵軸20轉動。電驅動泵100包括限位裝置70,限位裝置70用于限制葉輪30向泵軸200的自由部22的末端移動,限位裝置70安裝于泵軸20。
參見圖2,限位裝置70包括止動元件和卡簧2,限位裝置70通過卡簧2與泵軸20連接設置;本實施例中止動元件包括止動帽1,當然止動元件也可以為其他結構,比如不包括止動帽的頂部的套筒結構,同樣可以解決相關的技術問題,止動帽結構只是本實施例的一個具體實施方式。另外,為了方便描述,在本說明書中:沿卡簧2的徑向,卡簧2的內外表面的垂直距離視為卡簧2的寬度,沿卡簧2的軸向,卡簧的2上下端面的垂直距離為視卡簧2的高度。
結合參見圖3和圖4,泵軸20成形有用于與限位裝置70配合安裝的安裝結構,安裝結構包括成形于泵軸20位于流通腔一側的環(huán)形外凹槽221,環(huán)形外凹槽221設置于自由部22的外周面并靠近泵軸20的自由部22的末端設置;環(huán)形外凹槽221的深度略小于卡簧2的寬度,使得限位裝置70安裝后,卡簧2的外周面突出泵軸的外表面設置;同時,環(huán)形外凹槽221的高度略大于卡簧2的厚度,以使卡簧2卡設于環(huán)形外凹槽221,使卡簧2與泵軸20相對固定??ɑ?突出于環(huán)形外凹槽221的部分中至少有部分設置于止動帽內腔的環(huán)形內凹槽111,使卡簧2與泵軸20之間的軸向方向相對固定。
泵軸20還成形有引導結構,引導結構包括自泵軸20的自由部22的末端225向環(huán)形外凹槽221的側壁上部的泵軸20的外表面形成的圓臺面222,這樣,泵軸20的橫截面積自環(huán)形外凹槽以上的泵軸部分至自由部的末端呈逐漸減??;方便將泵軸20的末端導入到限位裝置70內。
電驅動泵100還包括限轉結構,限轉結構包括止動元件的防轉結構和泵軸的止轉結構,防轉結構包括自止動元件的內側壁或頂部內側面向止動元件的內腔形成的凸起部或凹陷部,止轉結構包括成形泵軸的末端成形的凹陷部或凸起部,凸起部和凹陷部配合設置,可以限制止動元件相對于泵 軸轉動。
泵軸20設置有止轉結構,止轉結構包括成形于泵軸20的凹陷部223,凹陷部223自泵軸20的自由部22的末端225的端面向泵軸20凹陷而成,本實施例中,凹陷部223呈臺階狀,凹陷部223位于圓臺面位置,凹陷部223包括側壁27和底部28,底部28相對于泵軸20的中心軸偏心設置,底部28的面積小于泵軸20在該部位的橫截面積的二分之一,側壁27的高度小于圓臺面222的高度,這樣側壁27在泵軸20的軸向上的投影位于圓臺面222的投影內,當然凹陷部223也可以不是臺階部,而是凹槽,與止動帽1配合同樣可以達到止轉效果。
參見圖5,限位裝置70包括止動帽1和卡簧2,限位裝置70與泵軸裝配連接后,止動帽1可以限制卡簧2相對于泵軸20的轉動;本實施例中,止動帽1呈一面開口的半包裹結構,止動帽1具有止動帽內腔,止動帽1可以為非金屬材料制成,這樣重量相對較輕,卡簧2為金屬材料制成,卡簧2限位于止動帽內腔。
參見圖6,止動帽1包括內側壁11和頂部內側面12,內側壁11和頂部內側面12圍繞形成止動帽內腔,止動帽1安裝于泵軸20時,止動帽1包裹自由部222的末端225;止動帽1內腔成形有環(huán)形內凹槽111,環(huán)形內凹槽111的深度略大于卡簧寬度,環(huán)形內凹槽111的高度略大于卡簧2的厚度。
止動帽1包括防轉結構,防轉結構與泵軸20的止轉結構配合可以限制止動帽2相對于泵軸20轉動;本實施例中,防轉結構包括凸起部13,凸起部13自止動帽1內腔的頂部內側面12向止動帽1內腔凸起形成,或者凸起部13自止動帽1的內側壁11向止動帽1內腔凸起形成,本實施例中,凸起部13與止動帽1的內側壁11和頂部內側面12均連接,凸起部13包括頂部連接部131和內側壁連接部132,頂部連接部131與頂部內側面12連接并與內側壁11大致平行設置,內側壁連接部132與內側壁11連接并與頂部內側面12大致平行設置,沿止動帽1的軸向,內側壁連接部132 相對于止動帽1的中心軸偏心設置,內側壁連接部132的面積小于止動帽1的頂部內側面12的面積的二分之一。
止動帽1設置有導向部113,導向部包括止動帽1的開口端面與止動帽2的內側壁11的連接部形成的倒角,另外也可以是圓弧過渡部,導向部可以方便泵軸20的末端225插入止動帽內腔,也方便卡簧的組裝。
限位裝置70通過卡簧2安裝于泵軸20的環(huán)形外凹槽221與泵軸20相對固定,卡簧2大致呈圓環(huán)狀,卡簧具有開口201,通過開口201的間距使得卡簧2可以順利卡入止動帽1的環(huán)形內凹槽111和泵軸20的環(huán)形外凹槽221內;卡簧還可以包括導向結構202,導向結構202包括卡簧的上下表面和卡簧的內表面的連接部形成倒角結構。
止動帽1和葉輪30之間設置有墊片90,墊片90的材料為金屬材料或者石墨材料,使得泵工作時墊片90與葉輪30的端部相對運動產生摩擦,防止葉輪30的端部對止動帽1摩擦,有利于提高止動帽1的壽命。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發(fā)明而并非限制本發(fā)明所描述的技術方案,盡管本說明書參照上述的實施例對本發(fā)明已進行了詳細的說明,但是,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仍然可以對本發(fā)明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一切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的技術方案及其改進,均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權利要求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