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模具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液壓系統(tǒng)及模具。
背景技術:
對于各種大型模具,模具的移動、模具之間的鎖定等,主要通過液壓系統(tǒng)來完成。
然而目前使用的液壓系統(tǒng),主要存在如下問題,首先,液壓系統(tǒng)的結構過于復雜,導致生產成本和使用成本較高。其次,液壓系統(tǒng)的可靠性相對較差,如多根油缸換向不同步,系統(tǒng)漏油等問題。再次,常用的液壓系統(tǒng)還存在系統(tǒng)液壓不足等問題。
綜上所述,如何提供一種可靠性好,系統(tǒng)壓力充足以及使用成本低的液壓系統(tǒng),以及包括該液壓系統(tǒng)的模具,成了本領域技術人員亟需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可靠性好,系統(tǒng)壓力充足以及使用成本低的液壓系統(tǒng),以及包括該液壓系統(tǒng)的模具。
本發(fā)明的解決方案是這樣實現(xiàn)的:本發(fā)明提出一種液壓系統(tǒng),包括油箱、油泵、換向閥及油缸組,所述油泵包括第一油泵和第二油泵,所述換向閥包括第一換向閥和第二換向閥,所述第一油泵和第二油泵的進油端分別通過油管與所述油箱連通,所述第一油泵和第二油泵的出油端分別通過油管與所述第一換向閥和第二換向閥連通,所述油缸組包括多根第一油缸組和多根第二油缸組,所述第一換向閥和第二換向閥分別通過油管與所述第一油缸組和第二油缸組連通。此結構的液壓系統(tǒng),與現(xiàn)有液壓系統(tǒng)相比,由于同時設置了第一油泵和第二油泵,且第一油泵和第二油泵可同時工作,因此,可以為第一油缸組和第二油缸組提供充足的壓力油,使得液壓系統(tǒng)工作的可靠性更好。
本發(fā)明的另一技術方案在于在上述基礎之上,所述第一油缸組包括四組油缸,每組油缸包括多根第一油缸。此設置方式,由于兩個油泵可提供充足的壓力油,因此,四組油缸動作的一致性可得到有效保障,整體效率更高。
本發(fā)明的另一技術方案在于在上述基礎之上,每組油缸包括四根第一油缸,四根第一油缸的結構及工作時的動作均一致;所述第二油缸組包括四根第二油缸,四根第二油缸的結構及工作時的動作均一致。
本發(fā)明的另一技術方案在于在上述基礎之上,所述液壓系統(tǒng)還包括控制器和多個與控制器電連接的壓力傳感器,所述控制器分別與所述第一油泵和第二油泵連通,所述壓力傳感器分別設置于所述第一油缸和第二油缸上,并可把第一油缸和第二油缸的壓力信號傳遞至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根據(jù)壓力信號調節(jié)對相應油缸的供油量;或者,
所述液壓系統(tǒng)還包括控制器和多個與控制器電連接的位移傳感器,所述控制器分別與所述第一油泵和第二油泵連通,所述位移傳感器分別設置于所述第一油缸和第二油缸上,并可把第一油缸和第二油缸的位移信號傳遞至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根據(jù)位移信號調節(jié)第一油泵和第二油泵對相應油缸的供油量。
本發(fā)明的另一技術方案在于在上述基礎之上,所述第一油缸和第二油缸均包括缸筒和設置于缸筒內的活塞桿,所述缸筒上開設有至少兩個油口;
與多根第一油缸的油口連通的管路上還分別設有調速閥。
本發(fā)明的另一技術方案在于在上述基礎之上,所述第一換向閥和第二換向閥為三位四通電液換向閥或三位四通電磁換向閥。
本發(fā)明的另一技術方案在于在上述基礎之上,所述第一油缸組與所述第一換向閥之間還設有用于鎖止第一油缸的雙向鎖,所述雙向鎖通過液壓控制。
本發(fā)明的另一技術方案在于在上述基礎之上,所述液壓系統(tǒng)還包括第一電機和第二電機,所述第一油泵為葉片泵,所述葉片泵通過第一電機帶動旋轉;所述第二油泵為柱塞泵,所述柱塞泵通過第二電機帶動旋轉。此設置方式,分別通過葉片泵和柱塞泵來為系統(tǒng)提供壓力油,具有工作壓力大,持續(xù)供油能力強的優(yōu)點。
本發(fā)明的另一技術方案在于在上述基礎之上,所述油箱上或油箱內還設有空氣過濾器、濾油器、液位計及溫度傳感器;所述液壓系統(tǒng)內還設有用于維持系統(tǒng)壓力的至少一個蓄能器。
另外,本發(fā)明還提出一種模具,包括液壓系統(tǒng),所述液壓系統(tǒng)為權利要求1至9中任一項所述的液壓系統(tǒng)。
附圖說明
構成本發(fā)明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fā)明的進一步理解,本發(fā)明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發(fā)明,并不構成對本發(fā)明的不當限定。
圖1為本發(fā)明一種液壓系統(tǒng)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對應關系為:
1第一換向閥 2空氣過濾器 3液位計
4第一溢流閥 5第一濾油器 6第二濾油器
7第一電機 8葉片泵 9第一單向閥
10膠管總成 11壓力表 12第二溢流閥
13第一節(jié)流閥 14蓄能器 15第一油缸
16雙向鎖 17油箱 18第一球閥
19溫度傳感器 20第二電機 21柱塞泵
22第二球閥 23調速閥 24第三濾油器
25第二換向閥 26第二節(jié)流閥 27第二油缸
28第二單向閥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進行詳細描述,本部分的描述僅是示范性和解釋性,不應對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有任何的限制作用。此外,本領域技術人員根據(jù)本文件的描述,可以對本文件中實施例中以及不同實施例中的特征進行相應組合。
本發(fā)明實施例如下,請參見圖1所述的液壓系統(tǒng),用于模具當中,具體包括油箱17、油泵、換向閥及油缸組,更為具體地,油泵包括第一油泵和第二油泵,換向閥包括第一換向閥1和第二換向閥25,油缸組包括多根第一油缸組和多根第二油缸組,第一油泵和第二油泵上均設有進油端和出油端,第一油泵和第二油泵的進油端通過油管與油箱17連通,而第一油泵和第二油泵的出油端則分別通過油管與第一換向閥1和第二換向閥25連通,而第一換向閥1和第二換向閥28同時還分別通過油管與第一油缸組和第二油缸組連通。此結構的液壓系統(tǒng),與現(xiàn)有液壓系統(tǒng)相比,由于同時設置了第一油泵和第二油泵,且第一油泵和第二油泵可同時工作,因此,可以為第一油缸組和第二油缸組提供充足的壓力油,使得液壓系統(tǒng)工作的可靠性更好。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中,如圖1中所示,第一油缸組包括四組油缸,每組油缸包括并列設置的多根第一油缸15。此設置方式,由于兩個油泵可提供充足的壓力油,因此,四組油缸動作的一致性可得到有效保障,整體效率更高。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中,如圖1所示,更為具體地,每組油缸包括四根第一油缸15,四根第一油缸15的結構一致,型號和規(guī)格一致,并且,工作時,其動作也一致,如四根第一油缸15可同時伸出,可同時縮回等。第一油缸15具體為鎖模油缸,即通過第一油缸15,可把模具的動模和定模鎖定在一起,防止注塑過程中發(fā)生位移,進而保證產品的生產質量。對于第二油缸組,如圖1中所示,也包括四根第二油缸27,四根第二油缸27的結構一致,型號和規(guī)格也一致,并且,工作時,其動作也一致,如四根第二油缸27可同時伸出,可同時縮回等。第二油缸27具體為頂升油缸,四根第二油缸27可設置于模具的四個角上,脫模時,四根第二油缸27共同作用,把模具的動模頂離定模,實現(xiàn)脫模。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中,實際工作過程中,由于安裝誤差或油缸泄漏等方面的問題,因此,并非每根油缸的壓力和行程均完全一致,為解決此問題,液壓系統(tǒng)還包括控制器和多個與控制器電連接的壓力傳感器,控制器分別與第一油泵和第二油泵電連接,同時,多個壓力傳感器分別設置于第一油缸15和第二油缸27內,并用于測量第一油缸15和第二油缸27內的壓力,壓力傳感器可實時把壓力信號傳遞回控制器,當檢測到油缸內的壓力值不在正常范圍內時,控制器會對第一油泵和第二油泵進行控制,及時調節(jié)對相應油缸的供油量,以保證第一油缸15和第二油缸27的壓力平衡。需要說明的是,除壓力傳感器外,還可以在第一油缸15和第二油缸27上分別設置位移傳感器,用于檢測油缸的移動距離,位移傳感器同時與控制器電連接,并實時把信號傳遞至控制器,當檢測到油缸的移動行程不達標或超標時,控制器會調節(jié)第一油泵和第二油泵的供油量,及時加大或減小對相應油缸的供油量,從而保證其移動距離。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中,如圖1所示,對于第一油缸15和第二油缸27,結構方面,均包括缸筒和設置于缸筒內的活塞和活塞桿,活塞和活塞桿可在缸筒內移動,并把油缸分隔成有桿腔和無桿腔,有桿腔和無桿腔上均設有油口,兩個油口中,當有桿腔上的油口進油時,無桿腔上的油口出油,此時,活塞桿從有桿腔向無桿腔方向移動。相板,活塞桿則向有桿腔方向移動。需要說明的是,在另一種實施例中,也有可能活塞桿是固定不動的,而缸筒是可移動的,此時,當有桿腔進油時,缸筒則往有桿腔方向移動。同時,為方便對第一油缸15的伸縮速度進行調節(jié)和控制,與多根第一油缸15的油口連通的管路上還分別設有調速閥23。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中,如圖1中所示,對于第一換向閥1和第二換向閥25,具體為三位四通換向閥,更為具體地,第一換向和第二換向閥25可以通過電磁鐵進行控制,即為三位四通電磁換向閥。同時,第一換向閥1和第二換向閥25還可以通過電液控制,即為三位四通電液換向閥。當然,還可以同時通過兩種方式,對第一換向閥1和第二換向閥25進行控制。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中,如圖1所示,第一油缸組與第一換向閥1之間還設有用于對多根第一油缸15進行鎖止的雙向鎖16,當然,也可在第二油缸組與第二換向閥25之間也設置雙向鎖16。雙向鎖16優(yōu)選為疊加液控雙向鎖,其具體結構可參考現(xiàn)有及其改進技術,在此不再詳述。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中,如圖1所示,對于液壓系統(tǒng),還包括第一電機7和第二電機20,第一油泵具體為葉片泵8,第一電機7設置于第一油泵上或其一側,并用于帶動第一油泵旋轉。第二油泵具體為柱塞泵21,第二電機20設置于第二油泵上或其一側,并用于帶動第二油泵旋轉。此設置方式,分別通過葉片泵8和柱塞泵21來為系統(tǒng)提供壓力油,具有工作壓力大,持續(xù)供油能力強的優(yōu)點。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中,如圖1所示,油箱17上或油箱17內還設有用于對空氣進行過濾的空氣過濾器2,對油液進行過濾的濾油器,以及用于測量油液位置的液位計3,以及用于對油液溫度進行測量的溫度傳感器19。更為具體地,濾油器包括第一濾油器5、第二濾油器6和第三濾油器24,第一濾油器5設置行第一油泵與油箱17之間的管路上,第二濾油器6設置于第一換向閥1和第二換向閥25與油箱17之間的管路上,第三濾油器24則設置于第二油泵與油箱17之間的管路上。此外,為保證液壓系統(tǒng)安全,液壓系統(tǒng)還包括第一溢流閥4及第二溢流閥12,第一溢流閥4設置于第一油泵的出油管上,第二溢流閥12設置于第二油泵的出油管上,第一溢流閥4和第二溢流閥12均與油箱17連通。同時,為保證油路壓力穩(wěn)定,液壓系統(tǒng)中還設有蓄能器14,蓄能器14與管路之間還設有第一球閥18,蓄能器14與油箱17之間還設有第二球閥22,蓄能器14的具體結構可參考現(xiàn)有及其改進方式,在此不再詳述。
如圖1中所示,液壓系統(tǒng)中還設有第一單向閥9和第二單向閥28,第一單向閥9的數(shù)量為多個,并分別設置于油泵與第一換向閥1之間,以及第二油泵與第二換向閥25之間,第二單向閥28設置于第二換向閥25與第二油缸組之間的管路上。此外,為實現(xiàn)對油路中油液流量的控制,液壓系統(tǒng)中還設有第一節(jié)流閥13和第二節(jié)流閥26,第一節(jié)流閥13設置于第一換向閥1與第一油缸組之間的管路上,第二節(jié)流閥26設置于第二換向閥25與第二油缸組之間的管路上,通過對第一節(jié)流閥13和第二節(jié)流閥26的控制,可分別實現(xiàn)對第一油缸組和第二油缸組伸縮速度的控制。
如圖1中所示,為實時測量液壓系統(tǒng)中管路壓力,保證液壓系統(tǒng)安全運行,液壓系統(tǒng)的膠管總成10上還設有壓力表11,通過壓力表11,可實時量取膠管總成10的壓力數(shù)據(jù)。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