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油壓系統(tǒng)的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微型油缸。
背景技術:
如圖1、圖2所示,目前的微型油缸是通過在缸體1側壁開設一個一字型的卡位11,再使用類似一字螺絲刀扁形工具卡住,否則鎖固油缸時,缸體1會跟著密封輸油螺絲2旋轉,導致鎖不緊油缸,安裝繁瑣,且油缸產生動力基本都靠液壓油控制,一旦活塞3壓縮到缸體1底部,就無法輸力,此外,活塞3的外側壁開設有四道密封槽,該密封槽中套設有密封圈4,需要四個密封圈4才能實現(xiàn)密封,成本較高。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安裝方便,無需第三方工具輔助,能夠順利產生動力,在降低成本的同時滿足密封性的微型油缸。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微型油缸,包括缸體、活塞和密封輸油螺絲,所述缸體內設有與所述活塞密封配合的活塞室,所述密封輸油螺絲包括螺帽及螺絲主體,所述螺絲主體的一端固接于所述螺帽的底部,所述螺絲主體的中部開設有縱向的螺絲油道,所述螺絲油道貫穿所述螺絲主體的外端,所述螺絲主體的側壁開設有與所述螺絲油道相通的油道進口,所述活塞包括活塞帽體及活塞主體,該活塞帽體和活塞主體為一體結構,所述活塞帽體的直徑大于所述活塞主體的直徑,所述活塞主體旋合連接于所述活塞室中,所述活塞帽體與所述缸體的外邊緣過盈配合,所述活塞主體內設有與所述螺絲油道相對應的儲油通道,所述螺絲主體的另一端插接于所述活塞中,所述活塞主體與缸體之間設有儲油間隙,該儲油間隙與所述儲油通道相通。
進一步地,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活塞帽體的兩側設有平位。
進一步地,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活塞主體的外側壁開設有三道密封槽,所述密封槽中套設有密封圈。
進一步地,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儲油間隙的厚度為0.5mm。
進一步地,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螺帽與螺絲主體的連接處套設有密封件。
進一步地,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密封件為鋁墊片。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通過將活塞設計成一體結構的活塞帽體及活塞主體,活塞帽體的直徑大于活塞主體的直徑,活塞主體旋合連接于活塞室中,活塞帽體與缸體的外邊緣過盈配合,使得活塞無法壓縮到底,活塞主體與缸體之間形成有儲油間隙,讓油缸能夠順利產生動力;
2、在活塞帽體的兩側加工出平位,以便安裝時卡住防轉,無需第三方工具輔助,安裝方便、便捷;
3、本實用新型的活塞只需要三個密封圈即可實現(xiàn)在高溫高壓的工作環(huán)境下工作而不漏油,從而降低成本。
附圖說明
圖1是現(xiàn)有技術中微型油缸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現(xiàn)有技術中微型油缸的內部結構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微型油缸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微型油缸的內部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進行描述,所舉實例只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請參照圖3、圖4,一種微型油缸,包括缸體5、活塞6和密封輸油螺絲7,所述缸體5內設有與所述活塞6密封配合的活塞室,所述密封輸油螺絲7包括螺帽71及螺絲主體72,所述螺絲主體72的一端固接于所述螺帽71的底部,所述螺絲主體72的中部開設有縱向的螺絲油道721,所述螺絲油道721貫穿所述螺絲主體72的外端,所述螺絲主體72的側壁開設有與所述螺絲油道721相通的油道進口722,所述活塞6包括活塞帽體61及活塞主體62,該活塞帽體61和活塞主體62為一體結構,所述活塞帽體61的直徑大于所述活塞主體62的直徑,所述活塞主體62旋合連接于所述活塞室中,所述活塞帽體61與所述缸體5的外邊緣過盈配合,從而對活塞6進行限位,所述活塞主體62內設有與所述螺絲油道721相對應的儲油通道621,所述螺絲主體72的另一端插接于所述活塞6中,所述活塞主體62與缸體5之間形成有儲油間隙8,該儲油間隙8與所述儲油通道621相通。
本實用新型的結構設計使得活塞6無法壓縮到底,本實施例中,所述活塞主體62與缸體5之間形成有0.5mm的儲油間隙8,從而讓油缸能夠順利產生動力,無需擔心無法輸力的問題。
進一步地,在活塞帽體61的兩側設有平位611,現(xiàn)有技術中固定的是缸體,并且需要第三方工具輔助,而本實施例改進為固定活塞,通過在活塞帽體61的兩側加工出平位611,以便安裝時卡住防轉,安裝簡單、方便。
本實施例中,所述活塞主體62的外側壁開設有三道密封槽,所述密封槽中套設有密封圈9,降低了成本,三個密封圈9即可實現(xiàn)在高溫高壓的工作環(huán)境下工作而不漏油。
較佳的,所述螺帽71與螺絲主體72的連接處套設有密封件10,該密封件10為鋁墊片,進一步提高了密封輸油螺絲的密封性。
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